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通过自噬途径调控Caspase 1介导的胃肠道间质瘤细胞焦亡
1
作者 周江浩 谢书海 陈勇 《河北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744-750,共7页
目的:探究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1)对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 1)介导的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RGM-1)和GIST细胞系(GIST-T... 目的:探究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XAF1)对人胃肠道间质瘤(GIST)细胞中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 1)介导的细胞焦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人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系(RGM-1)和GIST细胞系(GIST-T1、GIST-430、GIST-882)中XAF1的表达水平;采用脂质体介导转染法将pcDNA3.1-XAF1重组质粒染进GIST-882细胞,以构建高表达XAF1的GIST-882细胞。GIST-882细胞分为对照组、pcDNA3.1组(转染pcDNA3.1空载体质粒)、pcDNA3.1-XAF1组(转染pcDNA3.1-XAF1重组质粒)、pcDNA3.1-XAF1+Rap组(转染pcDNA3.1-XAF1重组质粒并给予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处理),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细胞内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LC3Ⅱ/LC3Ⅰ比值与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含量,乳酸脱氢酶(LDH)释放实验检测各组细胞LDH释放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aspase-1及其活化形式cleaved-Caspase-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消皮素D(GSDMD)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RGM-1细胞比较,GIST-T1、GIST-430、GIST-882细胞中XA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细胞转染后,pcDNA3.1-XAF1组GIST-882细胞中XAF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pcDNA3.1组、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pcDNA3.1-XAF1组GIST-882细胞内LC3荧光强度明显减弱,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减少(P<0.05),细胞上清液IL-1β、IL-18含量及LDH释放率显著升高(P<0.05),Caspase-1、cleaved-Caspase-1、NLRP3、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增加(P<0.05);与pcDNA3.1-XAF1组比较,pcDNA3.1-XAF1+Rap组GIST-882细胞内LC3荧光强度明显增强,LC3Ⅱ/LC3Ⅰ比值、Beclin1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同时,细胞上清液IL-1β、IL-18含量及LDH释放率显著下降(P<0.05),Caspase-1、cleaved-Caspase-1、NLRP3、GSDMD蛋白相对表达量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XAF1在GIST细胞中表达下降,提高XAF1表达能通过抑制自噬从而促进Caspase 1介导的GIST细胞焦亡,发挥抗肿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瘤 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相关因子1 自噬 半胱氨酸蛋白酶-1 焦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0
2
作者 魏小宁 曾飞格 卓小浪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803-809,共7页
目的:探讨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的120例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 目的:探讨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对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的120例结直肠癌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比较2组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肠鸣音恢复时间、首次肛门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首次进流食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最大肛管收缩压(maximum an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MSP)均增加而直肠静息压(rectal resting pressure,RRP)、肛管静息压(anal resting pressure,ARP)均降低(均P<0.05),观察组MSP低于对照组,而RRP、ARP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术后首次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与总住院时间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排气操联合快速康复护理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外科术后早期肠道功能恢复水平,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排气操 快速康复护理 肠道功能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参与胃癌细胞转移及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陈华敏 何志军 +2 位作者 涂伟 吴晓明 黄光钺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3年第9期771-777,共7页
目的探究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调控胃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影响肿瘤细胞转移和免疫抑制因子分泌的机制。方法人单核细胞株THP-1经佛波酯(PMA)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建立M2型TAM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2型TAM... 目的探究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通过调控胃癌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表达影响肿瘤细胞转移和免疫抑制因子分泌的机制。方法人单核细胞株THP-1经佛波酯(PMA)和白细胞介素-4(IL-4)诱导建立M2型TAM模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2型TAM表面标记物CD206的表达。将人胃癌细胞系MKN-45分为对照组(未经转染的MKN-45细胞)、siPD-L1组(将siPD-L1转染至MKN-45细胞)、M2组(在Transwell小室上室接种M2型TAM,下室接种MKN-45细胞)和siPD-L1+M2组(在Transwell小室上室接种M2型TAM,下室接种转染siPD-L1的MKN-45细胞)。RT-qPCR检测转染效果;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MKN-45细胞PD-L1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各组MKN-45细胞划痕愈合率;Transwell实验检测各组MKN-45细胞迁移与侵袭;ELISA测定各组MKN-45细胞培养液上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THP-1细胞经PMA与IL-4诱导后,细胞贴壁生长,形态多样且伸出伪足,细胞内CD206荧光染色强度明显增加,说明M2型TAM构建成功。转染siPD-L1的MKN-45细胞内PD-L1相对表达量降低,表示转染成功。与对照组比较,M2组的MKN-45细胞内PD-L1荧光强度增强,细胞表面PD-L1表达升高,划痕愈合率、细胞迁移及侵袭数目升高/增加,VEGF、TGF-β和IL-6含量也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2组比较,siPD-L1+M2组的MKN-45细胞内PD-L1荧光强度减弱,细胞表面PD-L1表达降低,划痕愈合率、细胞迁移及侵袭数目降低/减少,VEGF、TGF-β和IL-6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2型TAM能够促进胃癌细胞迁移与侵袭,并增加免疫抑制因子分泌,从而促进肿瘤细胞转移及免疫逃逸,该作用可能与调控PD-L1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2型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PD-L1 迁移 侵袭 免疫逃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D4介导H3cit促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研究
4
作者 王永琦 刘丽杰 +1 位作者 何冬雷 陈勇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24年第4期281-287,共7页
目的 探究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4)介导的瓜氨酸化组蛋白H3(H3cit)在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我院30例结肠癌患者的血清和30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PAD4和H3cit水平,并分析两... 目的 探究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PAD4)介导的瓜氨酸化组蛋白H3(H3cit)在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 收集我院30例结肠癌患者的血清和30例健康受试者的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PAD4和H3cit水平,并分析两者相关性。将oe-NC、过表达PAD4(oe-PAD4)和sh-NC、sh-NLRP3载体转染至人结肠癌SW480细胞中,并设为oe-NC组、oe-PAD4组、oe-PAD4+sh-NC组、oe-PAD4+sh-NLRP3组。采用qRT-PCR检测PAD4、NLRP3、IL-1β、IL-18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AD4、H3cit、NLRP3、E-cadherin、N-cadherin蛋白表达;CCK-8检测细胞增殖水平;Transwell检测细胞侵袭水平;ChIP-qPCR检测H3cit在NLRP3转录起始位点(TSS)的富集水平。结果 与健康受试者比较,结肠癌患者血清中PAD4和H3cit水平均升高,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与oe-NC组比较,oe-PAD4组PAD4、NLRP3、IL-1β、IL-18基因表达水平升高,PAD4、H3cit、NLRP3、N-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细胞增殖、侵袭水平升高,H3cit在NLRP3 TSS区富集增加(P<0.05);与oe-PAD4+sh-NC组比较,oe-PAD4+sh-NLRP3组NLRP3、IL-1β、IL-18基因表达水平降低,NLRP3和N-cadherin蛋白表达降低,E-cadherin蛋白表达升高,细胞增殖、侵袭水平降低(P<0.05)。结论 结肠癌患者体内PAD4和H3cit水平升高,PAD4介导的H3cit通过转录调控NLRP3的表达,促进结肠癌细胞增殖、侵袭和上皮间质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肽基精氨酸脱亚胺酶4 瓜氨酸化组蛋白H3 上皮间质转化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调Numb通过调控铁死亡途径增加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机制研究
5
作者 王永琦 李强 +2 位作者 何冬雷 陈勇 刘丽杰 《医学分子生物学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544-550,共7页
目的探究在胃癌细胞中上调细胞命运决定子Numb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pcDNA3.1空质粒、pcDNA3.1-Numb质粒分别转染至胃癌细胞系BGC-823中,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转染后... 目的探究在胃癌细胞中上调细胞命运决定子Numb对胃癌细胞化疗敏感性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pcDNA3.1空质粒、pcDNA3.1-Numb质粒分别转染至胃癌细胞系BGC-823中,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检测转染后细胞中Numb表达变化,采用不同浓度的多柔比星(doxorubicin,ADM)处理转染后的BGC-823细胞,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抑制率。将BGC-823细胞分为对照组、NC组、Numb组、Numb+铁死亡抑制剂Ferrostatin-1(Fer-1)组,MTT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抑制率,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试剂盒检测各组细胞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铁离子检测试剂盒测定各组细胞内铁离子浓度,RT-qPCR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中铁死亡相关途径因子P5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GPX4)和溶质载体家族7成员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SLC7A11)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NC组比较,Numb组细胞中Numb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上调(P<0.05),在不同浓度ADM处理下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使用Fer-1干预并进行分组处理后,与对照组、NC组比较,Numb组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升高(P<0.05),细胞中ROS水平、MDA含量显著增加(P<0.05),GSH含量显著减少(P<0.05),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Fe^(2+)浓度显著升高(P<0.05),P5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GPX4、SLC7A1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与Numb组比较,Numb+Fer-1组BGC-823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降低(P<0.05),细胞中ROS水平和MDA含量显著减少(P<0.05),GSH含量显著增加、SOD活性显著升高(P<0.05),同时细胞内Fe^(2+)浓度显著降低(P<0.05),P53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下调(P<0.05),而GPX4、SLC7A1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结论上调Numb能够提高胃癌细胞对ADM的化疗敏感性,该机制可能与其调控P53/SLC7A11/GPX4通路诱导铁死亡的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化疗敏感性 NUMB 铁死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在胃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黄克祥 曹坤 +5 位作者 张俊伟 焦斌琪 梁月祥 陈铭哲 张彦志 李井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1019-1026,共8页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五位,死亡率居第三位。手术依然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即便接受根治性切除,绝大多数患者仍然出现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30%。辅助化疗在胃癌术后治疗中起主导作用,化疗虽然可以进一... 胃癌是最常见的消化道肿瘤之一,发病率居第五位,死亡率居第三位。手术依然是唯一可能治愈胃癌的方法,然而,即便接受根治性切除,绝大多数患者仍然出现肿瘤复发,5年生存率仅为30%。辅助化疗在胃癌术后治疗中起主导作用,化疗虽然可以进一步提高胃癌患者生存,但其副反应发生率高、且需全身多次反复给药。针对传统化疗存在的弊端,开发缓释化疗制剂成为肿瘤治疗领域的热点,其中纳米药物递释系统在缓释化疗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对胃癌治疗中纳米药物递释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技术 药物递送系统 胃癌 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制备及其理化性质研究
7
作者 张俊伟 焦斌琪 +5 位作者 曹坤 张彦志 陈铭哲 黄克祥 梁月祥 李井泉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79-783,共5页
目的:开发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并对其制备工艺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热熔挤出-冷冻研磨工艺制备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使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了解微粒形貌及粒径分布,采用液相色谱系统测量缓释微粒中奥沙利铂含量和微... 目的:开发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并对其制备工艺和理化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热熔挤出-冷冻研磨工艺制备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使用扫描电镜、粒度分析仪了解微粒形貌及粒径分布,采用液相色谱系统测量缓释微粒中奥沙利铂含量和微粒体外释放度。结果: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粒度分布曲线稳定,微粒中奥沙利铂包封率为46.8%,包封率高;体外释放结果显示,奥沙利铂缓释微粒释放周期为144 h,最终释放度在80.0%以上,具有缓释性能;缓释微粒注射剂pH值在6.18~6.45的范围内,不会对注射部位造成损伤。结论:通过热熔挤出-冷冻研磨工艺制备的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粒径分布均匀、药物包封率高,并且具有优异的缓控释特性以及稳定的理化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注射奥沙利铂缓释微粒 制备工艺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86例胃癌根治术后PICC置管肠外营养的效果及护理 被引量:17
8
作者 庄丽媚 刘丽杰 吴海梅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3期4747-4748,共2页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往往短期内需禁食,需肠外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胃肠道肿瘤术后全肠外营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胃癌根治术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主要方法。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往往短期内需禁食,需肠外营养支持。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胃肠道肿瘤术后全肠外营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其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局部并发症少[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外营养支持 进展期胃癌 PICC置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根治术后 胃癌根治术 护理 全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调查及心理干预 被引量:13
9
作者 庄丽媚 吴海梅 +1 位作者 羊良瑜 陈善珠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3期3288-3289,共2页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心理干预的措施。方法 对486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并对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干预前后SDS和SAS评分情况。结果486例患者中术...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病率及其心理干预的措施。方法 对486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并对伴有焦虑和抑郁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干预前后SDS和SAS评分情况。结果486例患者中术后2~3d发生焦虑86例(17.7%),抑郁42例(8.6%),焦虑并抑郁103例(21.2%),共计231例(47.5%)。心理干预后1周SDS评分为(61.6±12.4)分,SAS评分为(56.8±9.2)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出院时86例单纯焦虑患者有8例(9.3%)治愈;42例单纯抑郁患者3例(7.1%)治愈;103例焦虑并抑郁患者中6例(5.8%)治愈,总体治愈率为7.4%(17/231)。结论 胃癌术后患者焦虑和抑郁的发病率高,对这些患者进行心理干预能够缓解焦虑和抑郁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虑 抑郁 精神病状态评定量表 胃肿瘤 心理疗法 术后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肠癌耐药细胞株LoVo/5-Fu中microRNA表达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何冬雷 谢小明 +2 位作者 刘玉 夏立平 许荣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31-35,共5页
目的建立结肠癌细胞耐药模型LoVo/5-FU并初步筛选可能的耐药相关的microRNA。方法采用5-FU浓度递增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耐药模型LoVo/5-FU,观察其生长规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MTT法鉴定耐药细胞株耐药性并计算耐药指数(RI);用microRNA... 目的建立结肠癌细胞耐药模型LoVo/5-FU并初步筛选可能的耐药相关的microRNA。方法采用5-FU浓度递增法建立人结肠癌细胞耐药模型LoVo/5-FU,观察其生长规律并绘制细胞生长曲线;用MTT法鉴定耐药细胞株耐药性并计算耐药指数(RI);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耐药细胞株LoVo/5-FU与其亲本细胞株LoVo中mi-croRNA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筛选出的部分差异microRNA在耐药细胞及其亲本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验证。结果 LoVo/5-FU细胞与LoVo细胞相比,生长缓慢,细胞体积增大,耐药株LoVo/5-FU细胞相对于其亲本LoVo细胞的耐药倍数为8.08。microRNA芯片的结果显示,耐药株LoVo/5-FU细胞与亲本LoVo细胞比较,有10个microRNA表达上调,13个microRNA表达下调;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10、mir196a、mir-1281在LoVo/5-FU中显著上调,而let-7f、mir-1228显著下调,其中mir-210在LoVo/5-FU与LoVo中的表达有明显差异。结论 LoVo/5-FU细胞株耐药性稳定,筛选获得的差异miRNA可能通过调控其靶基因而参与人结肠癌细胞对5-Fu的耐药,为进一步研究microRNA在结肠癌耐药机制中的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癌 耐药相关microRNA 5-氟尿嘧啶 LOVO 5-FU细胞株 microR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790M基因突变阳性的肺腺癌并骨转移患者个体化治疗远期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陈珑 王琳 +2 位作者 何冬雷 梁冬 冯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0-205,共6页
目的:探讨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个体化综合治疗的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单抗类药物、双磷酸盐等综合治疗,观... 目的:探讨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接受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经个体化综合治疗的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单抗类药物、双磷酸盐等综合治疗,观察疗效及预后,分析相关因素。结果:个体化综合治疗有效率为60.3%(41/68),中位生存期为23个月。无放疗、T790M耐药基因突变无合并KRAS耐药基因突变、既往化疗类型为辅助化疗、N1期、孤立的骨转移灶、化疗交替奥希替尼治疗、转移器官个数少、以及ECOG评分<2分对远期疗效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790M耐药基因突变无合并KRAS耐药基因突变(P=0.012)、转移器官个数0或1个(P=0.000)、化疗有无交替奥希替尼(P=0.020)及孤立的骨转移灶为影响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联合治疗后远期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T790M耐药基因突变无合并KRAS耐药基因突变肺癌患者经化疗、靶向分子药物等综合治疗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时间,化疗联合靶向分子药物、双磷酸盐类药物等综合治疗为T790M突变的肺腺癌骨转移患者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T790M基因 KRAS基因 骨转移 奥希替尼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人胃癌全胃切除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永琦 刘丽杰 韩向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4602-4603,共2页
近年来,随着麻醉外科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临床经验的积累,老年胃癌全胃切除的手术死亡率明显下降,5年治愈率有上升趋势,使全胃切除在胃癌治疗中占有愈来愈重要的位置。
关键词 全胃切除术 胃癌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仑伐替尼联合局部疗法治疗PD-L1基因阳性门脉癌栓程氏分型Ⅰ~Ⅲ型肝癌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珑 刘宇杰 +2 位作者 田素青 王翠英 何冬雷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22年第1期53-57,共5页
目的比较仑伐替尼联合局部疗法与局部疗法治疗PD-L1基因阳性门脉癌栓程氏分型Ⅰ~Ⅲ型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仑伐替尼联合局部疗法组患者口服仑伐替尼12 mg每天一次(体重≥60 kg)或8 mg每天一次(体重<60 kg)。局部治疗组患者仅行... 目的比较仑伐替尼联合局部疗法与局部疗法治疗PD-L1基因阳性门脉癌栓程氏分型Ⅰ~Ⅲ型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仑伐替尼联合局部疗法组患者口服仑伐替尼12 mg每天一次(体重≥60 kg)或8 mg每天一次(体重<60 kg)。局部治疗组患者仅行局部治疗。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结果联合组和局部治疗组CR+PR分别为78.1%和53.6%。联合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局部疗法组(P<0.05);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联合组患者的总生存率高于局部疗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仑伐替尼联合局部疗法治疗PD-L1基因阳性门脉癌栓程氏分型Ⅰ~Ⅲ型肝癌疗效较好,患者总生存率较局部疗法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仑伐替尼 局部治疗 门脉癌栓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croRNA在两种不同来源的肝卵圆细胞中的差异表达 被引量:2
14
作者 许荣华 何冬雷 +2 位作者 孟津 夏立平 王健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4879-4882,共4页
目的分离纯化两种不同模型来源的卵圆细胞(HOCs)并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2-AAF)和2/3肝切除(PH)建立SD大鼠HOCs增殖模型,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偶氮苯(3'-Me-DAB)诱发SD大鼠肝卵圆细胞增生... 目的分离纯化两种不同模型来源的卵圆细胞(HOCs)并初步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方法采用2-乙酰氨基芴(2-AAF)和2/3肝切除(PH)建立SD大鼠HOCs增殖模型,用化学致癌剂3'-甲基-4-二甲基偶氮苯(3'-Me-DAB)诱发SD大鼠肝卵圆细胞增生模型;分离纯化并鉴定两种不同模型来源的大鼠肝卵圆细胞;用microRNA芯片技术检测HOCs/AAF与HOCs/DAB中microRNA的表达谱,筛选差异表达的microRNA;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筛选出的部分差异microRNA进行验证。结果 1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显示,两种肝卵圆细胞胞质和胞膜均表达干细胞标志Thy-1及C-kit。2microRNA芯片的结果显示,HOCs/DAB与HOCs/AAF比较,有10个microRNA表达上调,8个microRNA表达下调。3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进一步证实mir-210、mir92b、mir-1281在HOCs/DAB中显著上调,而mir-181、mir-1228显著下调。结论两种不同模型来源的肝卵圆细胞存在着显著差异表达的microRNA,为研究肝癌细胞可能来源于肝卵圆细胞HOCs/DAB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卵圆细胞 分化 MICRORNA 微小RNA芯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强 徐倩楠 +2 位作者 廖仲恺 邓慧鸣 许荣华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14-620,共7页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方法:以SGC-7901、BGC-823细胞为研究对象,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阴性对照组,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MTT法检测1、2、4、6、8、10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生长和自噬的影响。方法:以SGC-7901、BGC-823细胞为研究对象,磷酸盐缓冲液(PBS)为阴性对照组,作用时间为48 h,采用MTT法检测1、2、4、6、8、10 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甲基腺嘌呤(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存活率的影响;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5mmol/L阿司匹林以及5 mmol/L阿司匹林单用和分别与2.5μmol/L氯喹、2.5μmol/L 3-MA联用对胃癌细胞凋亡率和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采用Hoechst33258染色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核形态学的影响;采用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迁移的影响;采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体形成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5 mmol/L阿司匹林对胃癌细胞内自噬标志物LC3-Ⅱ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能明显抑制SGC-7901、BGC-823细胞的存活率,且呈浓度依赖性,但对SGC-7901、BGC-823细胞的凋亡率没有明显影响,能够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在G_1期。与阿司匹林单用组比较,阿司匹林+氯喹和阿司匹林+3-MA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存活率明显升高,G_1期细胞分布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阿司匹林作用后SGC-7901、BGC-823细胞均未见明显的DNA裂解片段、凋亡小体以及碎块状的浓密亮蓝色,迁移数量明显减少(P<0.001),自噬体明显增加,LC3-Ⅱ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结论:阿司匹林能够显著抑制胃癌细胞SGC-7901、BGC-823的生长,使其细胞周期停滞在G_1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细胞自噬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细胞 阿司匹林 细胞自噬 细胞周期分布 存活率 凋亡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治疗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 被引量:8
16
作者 陈珑 王翠英 何冬雷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33-1337,共5页
目的 探讨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临床资料,采取以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转移灶局部治疗... 目的 探讨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个体化综合治疗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经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个体化综合治疗临床资料,采取以化疗、放疗、靶向分子药物、转移灶局部治疗等综合治疗,观察个体化治疗后疗效及预后,分析相关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无放疗、既往化疗类型、N分期为N1期、无脑转移和使用靶向药物类型、转移器官个数为1、有驱动基因突变及转移灶局部治疗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有驱动基因突变、转移脏器个数1个、使用靶向药物类型、转移灶局部治疗及无脑转移为影响经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综合治疗后远期疗效的保护因素。结论 有驱动基因突变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化疗、靶向分子药物、转移灶局部治疗等综合治疗获得了较长的生存时间,靶向分子药物配合转移灶局部治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仍然为经靶向分子药物治疗的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提供了有潜力的治疗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驱动基因突变 晚期 靶向药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替吉奥联合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治疗中晚期胃鳞癌的效果和安全性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珑 王琳 +4 位作者 何冬雷 梁冬 林海锋 冯军 黄平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0期124-128,共5页
目的探讨比较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替吉奥化疗治疗中晚期胃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7年1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以及海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胃鳞癌、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共31例,采... 目的探讨比较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替吉奥化疗治疗中晚期胃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7年1月海南省第三人民医院以及海南省人民医院临床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胃鳞癌、KPS评分≥60分、预计生存期≥3个月的患者共3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6例,对照组15例,试验组接受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替吉奥化疗方案,对照组单用替吉奥化疗方案,21 d为1个治疗周期,观察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有效率分别为50.0%和33.3%,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7.5%和66.7%,试验组患者的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0个月和7.0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分析结果提示试验组的总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腹泻、恶心呕吐、口腔炎过敏、肾功能损害等,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替吉奥治疗中晚期胃鳞癌患者的效果较替吉奥单药好,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胃鳞癌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 替吉奥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燕娇 邝少轶 +4 位作者 邓慧鸣 虞道锐 樊好飞 贾皓 刘嫱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21-627,共7页
目的:研究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0、2.5、5、10、20、40μmol/L伊维菌素分别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再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5μmol/... 目的:研究伊维菌素对人胃癌细胞BGC-823、MGC-80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0、2.5、5、10、20、40μmol/L伊维菌素分别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用MTT法检测细胞抑制率,再采用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观察5μmol/L伊维菌素和含0.67‰二甲基亚砜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作用24 h对BGC-823、MGC-803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5、10μmol/L伊维菌素和含0.67‰二甲基亚砜的磷酸盐缓冲液(对照组)作用于BGC-823、MGC-803细胞24 h后上皮-间质转化(EMT)标记物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Snail和EMT转导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Smad中TGF-β1、TGF-βR、Smad2、Smad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伊维菌素对BGC-823、MGC-803细胞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其细胞抑制率与其浓度呈正相关。与对照组比较,5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BGC-823、MGC-803细胞的迁移数和侵袭数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01);5、10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BGC-823、MGC-803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增强(P<0.05或P<0.01或P<0.001),N-cadherin、Vimentin、Snail、TGF-βR、Smad2、Smad3蛋白表达均明显减弱(P<0.05或P<0.01或P<0.001),TGF-β1蛋白仅在10μmol/L伊维菌素作用后明显减弱(P<0.05)。结论:伊维菌素能显著抑制BGC-823、MGC-803细胞的迁移和侵袭,其可能与抑制TGF-β/Smad活性从而影响EMT过程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伊维菌素 人胃癌细胞BGC-823 人胃癌细胞MGC-803 转化生长因子β/Smad 细胞迁移 细胞侵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33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对胃癌细胞恶性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许荣华 何冬雷 孟冿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588-592,共5页
目的探讨microRNA-133(miR-133)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 PCR)检测64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miR-133水平,分析miR-13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位... 目的探讨microRNA-133(miR-133)在胃癌组织及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胃癌细胞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q PCR)检测64例胃癌组织及对应癌旁组织中的miR-133水平,分析miR-133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位置、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并检测其在胃癌细胞株AGS、SGC-7901、MKN-1、MKN-45、MGC-803和BGC-823及正常胃黏膜细胞GES-1细胞的表达情况,同时选取miR-133水平最低的胃癌细胞并转染过表达miR-133的真核重组质粒p CDNA3.1+miR-133,转染后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PI/Annexin V双染法及Transwell法检测miR-133对细胞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胃癌组织的miR-133相对表达量为0.347±0.024,低于癌旁组织(P<0.05),且其表达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均有关(P<0.05);与GES-1细胞相比(其miR-133表达水平设为1.00),胃癌细胞的miR-133水平均较低(P<0.05),且MKN-45的表达水平最低;与对照组和空转染组相比,过表达组转染48、96 h后的细胞凋亡水平均升高,且穿膜细胞数均降低(P<0.05)。结论 miR-133在胃癌组织和细胞中均为低表达,上调miR-133水平可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并诱导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miR-133 增殖 侵袭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与生活质量改善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勇 刘华江 +2 位作者 赵妍妍 孟庆雯 刘丽杰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7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化疗方案治疗,评价两组的远期疗效及...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对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远期疗效及对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将80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给予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化疗方案治疗,评价两组的远期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的2年无进展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远处转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治疗中晚期乳腺癌的远期效果良好,能增加患者生存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临床应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晚期乳腺癌 紫杉醇 表柔比星 远期疗效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