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境化学污染物参考剂量推导技术指南》(WS/T 10006-2023)解读
1
作者 李晓君 夏玮 +1 位作者 瞿静瑜 徐顺清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8期681-686,共6页
环境化学污染物的参考剂量是制定环境基准及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也是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化学品风险管理和环境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环境化学污染物参考剂量推导技术指南》(WS/T 10006-2023)提供了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化学污染... 环境化学污染物的参考剂量是制定环境基准及环境质量标准的基础,也是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化学品风险管理和环境健康管理的重要依据。《环境化学污染物参考剂量推导技术指南》(WS/T 10006-2023)提供了以保护人体健康为目标的环境化学污染物参考剂量推导的程序、方法步骤和技术内容的指导。本文对该技术指南的制定背景、编制原则、主要内容及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解读和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剂量 环境化学污染物 技术指南 标准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与广西地区农药污染及人体暴露现状
2
作者 李娟华 刘钧淇 +3 位作者 覃宁 彭阳 李涵 徐顺清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1期1464-1469,共6页
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农作物的收成率,两个地区的农药使用量相对较高。然而,这也导致蔬果中农药残留的增加,以及农药成分在土壤、水体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广泛检... 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区域,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为提高农作物的收成率,两个地区的农药使用量相对较高。然而,这也导致蔬果中农药残留的增加,以及农药成分在土壤、水体和沉积物等环境介质中的广泛检出,进而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不利影响。本文综述了海南和广西地区蔬果、土壤、水体和沉积物中农药污染现状,以及生物体的农药暴露情况,旨在为全面了解两地的污染状况和科学监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南 广西 农药 暴露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的汛期分期研究
3
作者 林家慧 李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是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汛期分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针对汛期分期中传统的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期指标不确定性及分期方案单一这两点不足,提出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分位数与区... 汛限水位动态控制调度是有效地进行水资源管理的重要途径,而科学的汛期分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针对汛期分期中传统的Fisher最优分割法分期指标不确定性及分期方案单一这两点不足,提出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该方法结合了分位数与区间数理论,利用分位数间距表示分期指标,改进传统Fisher分期方法的不足;以金沙江石鼓水文站1982~2018年逐日日均径流量数据为基础,使用改进方法对其进行汛期划分,并基于TOPSIS法将区间Fisher与传统Fisher及集对分析法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其模型的分期性能。结果表明:在不同上分位数下的分期结果分别为,0.999999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0日至9月22日、0.8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5日至9月27日、0.75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3日至10月4日、0.6上分位数主汛期为6月23日至10月5日,分期结果合理可信;同时TOPSIS法分析结果表明,区间Fisher分期方案与对比模型相比具有优越性。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提升了分期结果的可靠性且具有较高的灵活性与适用性,可为汛期分期研究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分期 区间数 区间Fisher最优分割法 TOPSIS法 金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法典化时代领域法范式的不足与弥补
4
作者 黄依锟 《唐山学院学报》 2025年第1期78-84,共7页
在法典化时代,为解决处理社会现实问题时无法可依的状况,可应用领域法范式,先对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识别,再进行提取和整合,最终形成能够支撑问题解决的法律法规集合,由此也形成新兴领域法的法律部门及学科。但... 在法典化时代,为解决处理社会现实问题时无法可依的状况,可应用领域法范式,先对待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识别,再进行提取和整合,最终形成能够支撑问题解决的法律法规集合,由此也形成新兴领域法的法律部门及学科。但是应用领域法范式对新兴领域法进行体系化的效果欠佳,其主要原因是领域法范式存在本体性局限、新兴领域法的法学原理发展不成熟,弥补此不足的方案是借助法教义学方法帮助具体的法律部门构建法律规范体系和法学知识体系、消解领域法体系的“野蛮生长”、减少法律之外其他社会科学知识对本学科实在法和法学知识体系性的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域法范式 新兴领域法 法教义学 法典化 体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固体废物处理改革与探索
5
作者 马文超 纪娜 +3 位作者 黄建军 林法伟 李丽萍 陈冠益 《实验室科学》 2024年第3期86-89,94,共5页
固体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天津大学固体废物处理课程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该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资源建... 固体废物处理是环境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计划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天津大学固体废物处理课程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该课程质量的持续提升。针对该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理念与方法、教学资源建设、课程考核方式、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加强了科研、产业与本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了本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固废处理领域复合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废物处理 一流本科课程 创新人才培养 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特征差异比较
6
作者 王昊森 吕淑果 +5 位作者 付彦 吴晓晨 孙宏飞 邓惠 赵媛媛 葛成军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61-2475,共15页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 作为陆海交界处独特的潮间带生态系统,红树林是阻止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进入海洋的最后一道屏障。因此沿海红树林已经成为MPs的主要汇集地。为探究人工与自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赋存特征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差异,本研究以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择典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为研究对象,以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和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为目标MPs开展原位暴露实验,比较PVC与PLA两种MPs在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暴露后微观形貌与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并分析不同红树林群落“塑料际”细菌群落差异。结果表明: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与人工红树林群落中的MPs相比,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MPs表面形貌塌陷程度更显著,接触角、结晶度和疏水性变化也更剧烈,表明天然红树林环境暴露加速了MPs的老化过程。人工和天然红树林群落“塑料际”和周围沉积物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均差异显著(P<0.05)。暴露于天然红树林群落中的MPs优势菌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而在人工红树林群落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细菌在MPs表面大量定殖。其中天然红树林群落沉积物的pH水平为“塑料际”微生物结构的主控因子(P<0.01),而人工红树林群落沉积物中的NH_(4)^(+)-N含量与“塑料际”微生物多样性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所述,相比于人工红树林群落,天然红树林环境可促进MPs的老化效应及“塑料际”表面微生物群落演替。研究结果阐明了天然和人工红树林原位暴露下PLA和PVC的理化性质及“塑料际”的构建过程,为进一步分析MPs“塑料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生态系统 微塑料 “塑料际” 微生物群落结构 表面微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侧耳耐高温优质新种质创制及评价
7
作者 刘旭晗 骈永茹 +3 位作者 步连燕 李勤奋 杨阳 程汉亭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4-3553,共10页
【目的】利用单核体杂交技术创制巨大侧耳新菌株,并对杂交菌株进行评价,以期为热区食用菌产业提供耐高温优异种质资源。【方法】基于菌株来源、耐高温测定和出菇农艺性状等评价指标,选取农艺性状优良且互补、耐高温差异明显的巨大侧耳菌... 【目的】利用单核体杂交技术创制巨大侧耳新菌株,并对杂交菌株进行评价,以期为热区食用菌产业提供耐高温优异种质资源。【方法】基于菌株来源、耐高温测定和出菇农艺性状等评价指标,选取农艺性状优良且互补、耐高温差异明显的巨大侧耳菌株PG46和PG79作为杂交亲本,通过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获得单核菌株,并对其进行交配型鉴定。将不同来源、不同交配型的单核菌株进行对峙培养杂交,结合显微镜观察锁状联合结构和拮抗线的方法,筛选获得新菌株,对其进行耐高温检测、出菇农艺性状和子实体营养成分测定,筛选出热区适栽的耐高温、高产、优质的巨大侧耳新种质。【结果】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和单孢分离技术,从PG46菌株获得14个单核菌株,其中7个为A_(1)B_(1)交配型,7个A_(2)B_(2)交配型;从PG79菌株获得8个单核菌株,其中2个为A_(1)B_(1)交配型,6个为A_(2)B_(2)交配型。通过单核体两两杂交后共获得28个杂交组合,通过显微镜观察,初步筛选到15个杂交菌株具锁状联合结构,其中9个杂交菌株菌丝长势较好。对9个杂交菌株和2个亲本进行评价,最终筛选到1株菌丝体耐高温(40℃胁迫18 h仍可恢复生长)、生育期短(53 d,比亲本分别缩短12和20 d)、商品性状好(菌盖圆且规整,菌柄较短,耐储存)、营养成分含量较高(粗蛋白含量13.13 g/100 g,粗纤维含量17.93 g/100 g,氨基酸含量7.57 g/100 g)的杂交新菌株PGH6。【结论】通过单核体杂交育种获得了1株高产优质耐高温的杂交新菌株,为我国热区巨大侧耳菌株产业提供了新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侧耳 杂交育种 耐高温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纤感知的盐深传感系统设计
8
作者 梁芳 廖建军 +1 位作者 荀燕琴 付建梅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799-1804,共6页
为了同时检测盐度与深度,并且抑制温度对测试的交叉敏感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不同封装光纤传感器联用的盐深传感系统。三种不同封装形式的光纤传感器通过光纤串联实现盐度深度温度的同时测量与解算。构建了盐度和深度的反演模型,分析了... 为了同时检测盐度与深度,并且抑制温度对测试的交叉敏感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不同封装光纤传感器联用的盐深传感系统。三种不同封装形式的光纤传感器通过光纤串联实现盐度深度温度的同时测量与解算。构建了盐度和深度的反演模型,分析了温度补偿的可行性。实验分别针对盐度、深度及温度的变化进行了测试。结果显示,在0~50g/L的盐度测试中,系统灵敏度均值为128.7pm·g^(-1)·L^(-1),主峰与盐度变化的第一个主峰波长偏移的变化线性度为0.9654。在1~15cm的深度测试中,随深度变化的平均波长偏移量为751.9pm/cm,线性度为0.9931;在23~45℃的温度测试中,三个光纤传感器的温度响应基本一致,在采用FBG2的测试数据进行温度补偿后,LPG和FBG1的波长偏差仅有"10p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纤传感 盐度检测 深度检测 交叉敏感 温度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PE与木屑热等离子体共蒸汽气化研究
9
作者 覃思源 楚楚 +1 位作者 王萍 马文超 《环境卫生工程》 2024年第5期67-76,共10页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木屑为研究对象,结合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探究等离子体气化过程中输入功率、HDPE质量分数以及水碳比(S/C)3种工况参数对氢气产率、合成气组分、氯的产物分布等影响规律,并基于吉布斯最小自由能原理进行热力学... 以高密度聚乙烯(HDPE)和木屑为研究对象,结合热力学分析和实验研究,探究等离子体气化过程中输入功率、HDPE质量分数以及水碳比(S/C)3种工况参数对氢气产率、合成气组分、氯的产物分布等影响规律,并基于吉布斯最小自由能原理进行热力学计算。模拟分析表明:输入功率由7.5 kW增至34.0 kW过程中,氢气占比在20 kW(对应温度为800℃)时达到最大值59%;随着原料中HDPE质量分数由0增至100%,氢气占比由65%减少至56%;S/C为0时,氢气占比最高(80%),随着S/C由0增至3.0,氢气占比呈现不断减小的趋势;氯在气相中产物主要以KCl(g)、(KCl)_(2)(g)为主。实验研究表明:输入功率、HDPE质量分数和S/C对产氢量的影响趋势与热力学分析一致,在输入功率为22 kW、HDPE质量分数为80%、S/C为1.0时,最优产氢量分别达到1.52、1.51、1.38 m^(3)/kg。氯的气相占比分别在功率为22 kW、HDPE质量分数为20%、S/C为1.4时达到最高。通过对比实验结果验证了热力学模拟对等离子体气化产物特性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潜力,探索了采用热力学计算模拟生物质和HDPE等离子体共气化的可行性,并可为等离子体气化的操作优化和氯控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气化 木屑 高密度聚乙烯(HDPE) 氯产物分析 热力学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土地利用多情景碳汇模拟分析
10
作者 朱雨芯 贾培宏 +1 位作者 程嘉璇 陈湘婷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29-140,共12页
研究目的:探明长江上游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碳汇效应及增汇潜力,为构建“双碳”愿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监测评估方法和动态调控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构建10 km×10 km格网单元的长江上游精细化碳密度数据库,耦合InVEST与PLU... 研究目的:探明长江上游土地利用模式变化的碳汇效应及增汇潜力,为构建“双碳”愿景下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监测评估方法和动态调控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构建10 km×10 km格网单元的长江上游精细化碳密度数据库,耦合InVEST与PLUS模型模拟计算基于LUCC的碳储量变化。研究结果:(1)1990—2020年长江上游碳储量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县域尺度下的碳汇变化过程差异显著,显示生态保护工程实施成效需要不断巩固;(2)林地与草地碳汇最多,年均提供8.42 Gt和6.97 Gt的碳固存,二者与其他地类间的转入/转出会造成区域碳储量的增强/降低;(3)低碳发展战略有助于抑制城市无序扩张并缓解生态用地斑块破碎化。模拟土地利用碳汇能力优先的发展情景下,区域碳储量将提升1.27 Gt,2020—2035年建设用地大量侵占生态用地的情况将得到控制,林草生态用地呈现显著扩张且集聚度提高。研究结论:未来长江上游地区需完善基于碳汇功能的生态系统动态监管技术和土地利用调控政策,加强生态修复基于碳汇效应的持续监测评估与成效巩固,实现以自然增汇为目标的国土空间布局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优化布局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低碳治理 自然增汇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废塑料热解制燃料模型构建研究
11
作者 谌思罕 袁志龙 +1 位作者 王晔 孙轶斐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5期127-134,共8页
废塑料热解制油(如航空燃料)与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是回收利用废塑料的重要途径。原料类型、工况条件等因素对热解产物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热解过程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需通过大量实验数据探究反应规律,且实验成本高。机器学习具有... 废塑料热解制油(如航空燃料)与合成气(一氧化碳和氢气)是回收利用废塑料的重要途径。原料类型、工况条件等因素对热解产物产生重要影响,这使得热解过程的反应机理较为复杂,需通过大量实验数据探究反应规律,且实验成本高。机器学习具有数据处理量大、便于提炼统计规律的优势,可降低成本与研究难度。因此,基于多种机器学习算法,利用以无催化和分子筛催化剂催化为主体的数据构建模型,对原料热解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选取的几种模型中,梯度提升回归算法(GBR)对热解油产率的预测具有最好的拟合性能(R^(2)=0.91,RMSE=7.78),而自适应提升算法(AdaBoost)对热解气产率的预测具有最好的拟合性能(R^(2)=0.83,RMSE=6.42),因此用于预测反应条件。通过排列重要性分析与单依赖性分析,在加热速率约为20℃/min、温度为500℃时,油料的产率较高。同时,对热解油产率与反应温度、加热速率和反应时间3个条件进行了双依赖性分析。量化了加热速率、热解温度等反应条件对废塑料热解油气产率的影响,为废塑料回收的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塑料热解 分子筛催化剂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算法 依赖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强化多级AO工程智能设计与运行
12
作者 张璐晶 江乐勇 +6 位作者 庞洪涛 孙舒祺 彭永臻 孙事昊 杨慎华 刘成军 马斌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103-112,共10页
生物膜强化多级AO是一种新型生化处理工艺,兼具分级进水和生物膜强化的优势。基于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膜强化多级AO工艺的工程应用,从工艺优势分析着手,发挥其多点进水特点,介绍了工艺设计思路,并实际监测了生化段的进、出水和工艺沿... 生物膜强化多级AO是一种新型生化处理工艺,兼具分级进水和生物膜强化的优势。基于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生物膜强化多级AO工艺的工程应用,从工艺优势分析着手,发挥其多点进水特点,介绍了工艺设计思路,并实际监测了生化段的进、出水和工艺沿程水质。2个月的运行监测结果显示,生化段出水氨氮均值为0.3 mg/L、总氮均值为4.7 mg/L、总磷均值为0.23 mg/L,达到了极佳的氮磷协同处理效果;生化段出水达到了TN≤5 mg/L的标准。该工程的设计运行可为极限脱氮与氮磷协同处理提供良好的工程示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强化多级AO 工艺设计 极限脱氮 氮磷协同处理
原文传递
清洁空气区域海口冬季O_(3)和PM_(2.5)协同污染成因分析
13
作者 王名斌 李宇笑 +2 位作者 尤子昇 倪远喆 罗笠 《环境化学》 2025年第3期890-902,共13页
海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常居首位,为典型的清洁空气区域.但是,2023年12月31日海口发生了大气复合污染事件,臭氧(O_(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值为196.96μg·m^(−3),PM_(2.5)日均浓度为47.29μg·m^(−3),分别超过世... 海口市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常居首位,为典型的清洁空气区域.但是,2023年12月31日海口发生了大气复合污染事件,臭氧(O_(3))的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值为196.96μg·m^(−3),PM_(2.5)日均浓度为47.29μg·m^(−3),分别超过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污染标准限值.为探明此次O_(3)和PM_(2.5)协同污染事件的成因,本研究开展了小时尺度的在线污染物观测和受体模型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日降低的风速、增强的太阳辐射以及增高的氮氧化物(NO_(x))和挥发性有机污染物(VOCs)浓度是导致O_(3)和PM_(2.5)浓度同时增加的主要原因.臭氧生成潜势(OFP)分析显示,含氧挥发性有机污染物(含氧VOCs)是本次污染事件中O_(3)生成的主要贡献者.EKMA(empirical kinetics modeling approach)曲线揭示此次O_(3)污染主要受到氮氧化物(NO_(x))浓度的控制.而对于PM_(2.5)污染,SO_(4)^(2-)、NO_(3)^(−)和NH_(4)^(+)(SNA)为其最关键的组分(占PM_(2.5)的65.8%),氮氧化率(NOR)在污染日出现峰值表示大气氧化程度较高.本研究结果表明,改善空气质量需重视对VOCs和NO_(x)排放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污染 O_(3) VOCs PM_(2.5) 水溶性离子 海口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