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注射免疫球蛋白对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血清神经功能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7
1
作者 郑瑜 蔡云望 +3 位作者 符启昌 蔡露良 王强 吉训琦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8年第7期866-868,共3页
目的探讨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 目的探讨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6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23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疫球蛋白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患儿症状消失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情况;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NSE、S100β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69.5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消失时间、惊厥消失时间、昏迷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3天和治疗后7天,两组患儿血清NSE、S100β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第3天和第7天时血清NSE、S100β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免疫球蛋白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显著,可有效缩短病程,保护患儿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脑炎 免疫球蛋白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消化道感染病原学分布及患儿血清降钙素原、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淀粉样蛋白A水平变化 被引量:6
2
作者 郑瑜 蔡云望 +3 位作者 符启昌 王强 吴胜 蔡露良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年第10期1234-1236,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感染病原学分布及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1,sTREM-1)、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消化道感染病原学分布及患儿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soluble myeloid cell trigger receptor-1,sTREM-1)、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SAA)水平变化。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感染性消化道疾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共收集52例符合要求的新生儿纳入观察组,按照数表法选取同期非感染性腹泻的88例患儿为对照组。分析消化道感染患儿病原学分布及临床特征,对比两组血清PCT、sTREM-1、SAA水平差异,研究PCT、sTREM-1、SAA对新生儿消化道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共检出52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阴性菌34株(65.38%),革兰氏阳性菌18株(34.62%)。消化道感染新生儿中早产儿、低出生体质量、剖宫产儿、配方奶粉喂养以及出生2周内发病所占比例相对较高。观察组血清PCT、sTREM-1、SA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T、sTREM-1和SAA对新生儿消化道感染诊断的AUC分别为0.901、0.889、0.851。结论革兰氏阴性菌是导致新生儿消化道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早产、低出生体质量、配方奶粉喂养新生儿及出生2周内容易发生消化道感染,检测血清PCT、sTREM-1、SAA水平有助于对新生儿消化道感染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道感染 病原菌 降钙素原 可溶性髓样细胞触发性受体-1 淀粉样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后SP-A表达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炎症状态的关系 被引量:8
3
作者 林华兰 吴明 陈斌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3年第8期1440-1443,1448,共5页
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后SP-A表达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使用盐酸氨溴索进行... 目的探究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后SP-A表达与新生儿感染性肺炎炎症状态的关系。方法选取海南省海口市第四人民医院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60例感染性肺炎的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使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滴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布地奈德进行雾气吸入治疗。比较两组退热、肺部啰音、咳嗽、喘息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率,比较两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抑炎因子[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白介素-13(IL-13)]以及SP-A的表达。结果观察组治疗后退热、肺部啰音、咳嗽、喘息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24、48 h时血清SP-A表达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治疗后24、48 h血清SP-A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IL-6、IL-8、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血清IL-4、IL-10、IL-1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48 h感染性肺炎新生儿血清SP-A表达水平与退热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喘息消失时间、IL-6、IL-8、TNF-α均呈正相关,与IL-4、IL-10、IL-13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可以通过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联合治疗降低感染性肺炎患儿血清SP-A表达,以缩短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改善炎症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新生儿感染性肺炎 布地奈德 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型糖尿病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管理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大伟 林鲁飞 +2 位作者 云川 黄向婉 陈金妮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22年第2期158-160,共3页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管理调查,为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86病历资料,其中男41例,女45例,起病年龄为6~9岁,对所有其进... 目的研究1型糖尿病儿童生长发育及健康管理调查,为1型糖尿病患儿治疗提供指导。方法研究对象选取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诊治的1型糖尿病患儿86病历资料,其中男41例,女45例,起病年龄为6~9岁,对所有其进行电话随访;记录并分析其自起病至成年的身高、体重、青春启动年龄、女性患儿的初潮年龄、血糖控制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儿在起病初身高均较同龄儿低(P<0.05),达到终身高时患儿身高与同龄儿童无差异(P>0.05);男孩青春启动的中位年龄(12.10±1.50)岁较一般人群延迟(P<0.05),女孩青春启动的中位年龄(11.20±1.40)岁和初潮的中位年龄(14.90±2.10)岁均较一般人群推迟(P<0.05);11.63%(10/86)的患儿HbAl-c<7.0%,30.23%(26/86)患儿HbAl-c为7.0%~8.0%,58.14%(50/86)的患儿HbAl-c>8.0%;在青少年中糖尿病并发症虽不多见,但有1例(1.16%)视网膜病变,4例(4.65%)微量白蛋白尿;84例(97.67%)患儿进行血糖或尿糖监测,只有2例不监测。结论1型糖尿病儿童由于自控能力较差,又处于生长发育期,其血糖控制往往不理想,并发症虽不多见,但大多数血糖控制不理想,检测血糖不够,需加强糖尿病宣传教育,定期监测血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糖尿病 生长发育 健康管理 定期监测 宣传教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