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疗效 被引量:6
1
作者 叶莉华 李长荣 范秀红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818-1821,共4页
目的:探究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疗效,以为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8例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方式... 目的:探究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的疗效,以为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148例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采用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方式,观察患者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痊愈率达到60%以上,总有效率达到82%以上。同时,Q开关Nd:YAG激光治疗方式会导致患者出现皮肤水肿、红斑、肿胀以及暂时性色素沉着等并发症,经过治疗后均有所缓解。另外,在治疗中,未出现瘢痕及感染患者。结论:Q开关Nd:YAG激光治疗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在临床中进行应用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YAG激光 疗效 皮肤色素增加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素瘤系统治疗的新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林飞燕 谢宗宙 王泉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35-638,共4页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死率很高的肿瘤,目前有较多研究对其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最近恶性黑素瘤治疗的两项重要进展分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和免疫治疗方面,该文以介绍ipilimumab和vemurafenib两种新药为... 恶性黑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病死率很高的肿瘤,目前有较多研究对其各种治疗方法进行探索。最近恶性黑素瘤治疗的两项重要进展分别是在分子靶向治疗方面和免疫治疗方面,该文以介绍ipilimumab和vemurafenib两种新药为主,对恶性黑素瘤的系统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素瘤 恶性 治疗进展 IPILIMUMAB VEMURAFEN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新药CTLA-4抗体Ipilimumab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3
作者 林飞燕 谢宗宙 朱燕兴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2年第9期1962-1966,共5页
Ipilimumab是一种新型的抗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阻断CTLA-4的免疫效应可以打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及诱导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Ipilimumab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总... Ipilimumab是一种新型的抗CTLA-4(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的全人源单克隆抗体。阻断CTLA-4的免疫效应可以打破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外周免疫耐受及诱导或增强抗肿瘤免疫反应。Ipilimumab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可延长晚期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期的药物,该药已于近期先后被FDA和欧盟委员会批准使用于晚期黑色素瘤的一线治疗。目前,多项关于Ipilimumab联合其他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作为新型的T细胞增强剂和免疫系统激活剂,Ipilimumab在晚期恶性黑色素瘤免疫治疗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ILIMUMAB CTLA-4抗体 恶性黑色素瘤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芝糖肽注射液、玉屏风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顽固性湿疹51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7
4
作者 王薇 王泉江 《海南医学》 CAS 2014年第22期3322-3324,共3页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顽固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04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全部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5 mg口服(1次/d),治疗组还予薄芝糖肽注射液2 ml肌注(隔... 目的观察薄芝糖肽注射液、玉屏风颗粒联合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治疗顽固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04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全部予盐酸左西替利嗪分散片5 mg口服(1次/d),治疗组还予薄芝糖肽注射液2 ml肌注(隔天1次)和玉屏风颗粒5 g口服(3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用药4周。观察治疗第1、2和4周时的临床疗效,随访半年观察复发情况。结果治疗组有1例因为用药第3天出现头痛而中止治疗,实际有效病例51例,对照组有效病例52例。治疗第1、2和4周时治疗组症状体征总积分分别为(8.93±2.43)分、(3.38±1.37)分和(1.33±0.58)分,对照组为(9.16±2.62)分、(6.61±4.11)分和(3.45±1.27)分。治疗组有效率分别为50.98%、82.35%和96.08%,对照组分别为40.38%、71.15%和80.77%;结果显示治疗1、2、4周后,治疗组症状体征总积分和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治疗组复发率(20.41%)明显低于对照组(70.45%)(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和对照组(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薄芝糖肽注射液、玉屏风颗粒联合抗组胺药治疗难治性湿疹的疗效满意,停药后复发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芝糖肽注射液 玉屏风 湿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检测淋球菌不适于淋病的判愈 被引量:2
5
作者 王泉江 伍振飞 孙晓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87-288,共2页
PCR检测淋球菌不适于淋病的判愈王泉江,伍振飞,孙晓娟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570001)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能否作为淋病判愈的标准之一值得探讨。我们把PCR和淋球菌培养法进... PCR检测淋球菌不适于淋病的判愈王泉江,伍振飞,孙晓娟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医院皮肤科(邮政编码570001)聚合酶链反应(PCR)对淋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但能否作为淋病判愈的标准之一值得探讨。我们把PCR和淋球菌培养法进行比较,探讨PCR作为淋病判愈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CR检测 淋球菌 淋病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R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尿支原体的结果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王泉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46-147,共2页
PCR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尿支原体的结果分析王泉江①临床工作中,常发现被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患者多数有淋病史。故对在本科确诊的淋病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沙眼衣原体(CT)和解尿... PCR检测淋病患者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和解尿支原体的结果分析王泉江①临床工作中,常发现被诊断为非淋菌性尿道炎(NGU)的患者多数有淋病史。故对在本科确诊的淋病患者,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沙眼衣原体(CT)和解尿支原体(UU),以了解淋病合并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病 泌尿生殖系 沙眼衣原体 解尿支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1例 被引量:2
7
作者 叶莉华 王丽 +1 位作者 万梦婕 栾菁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7年第4期212-214,219,共4页
报道1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患者,男性,44岁。面部无痛性黑色皮疹1年余。皮肤科检查:面部耳周多颗粟粒至黄豆大小黑色和褐色斑疹、丘疹,境界清楚、部分表面粗糙和色素分布不均,轻微隆起。双掌、趾部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点状凹陷。皮损... 报道1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患者,男性,44岁。面部无痛性黑色皮疹1年余。皮肤科检查:面部耳周多颗粟粒至黄豆大小黑色和褐色斑疹、丘疹,境界清楚、部分表面粗糙和色素分布不均,轻微隆起。双掌、趾部可见散在针头大小点状凹陷。皮损组织病理检查示基底细胞癌。诊断: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细胞癌 综合征 丘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脱发为主要表现的二期梅毒7例 被引量:3
8
作者 伍振飞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2-82,共1页
关键词 二期梅毒 临床表现 脱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家系的PTCH1基因突变检测
9
作者 叶莉华 王丽 +7 位作者 田振 陈庆东 于伟玲 林道志 陈佳 方欧 李才华 张正华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391-395,共5页
目的:检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家系中先证者和12个家系成员的PTCH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TCH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测序明确突变位点... 目的:检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NBCCS)家系中先证者和12个家系成员的PTCH1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先证者和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提取其外周血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PTCH1基因编码区的全部外显子和侧翼序列,测序明确突变位点。结果:Sanger测序发现先证者和家系中2个患病成员均携带PTCH1基因9号外显子的第1 341位碱基A发生重复的移码突变(c.1341dupA),导致其编码的448位氨基酸发生移码突变(p.L448fs)。结论:PTCH1基因的检测为该家系提供分子诊断和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 PTCH1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剖腹产患者注射局部药疹37例分析
10
作者 伍振飞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7-67,共1页
我院妇产科自1997年~2001年行剖腹产手术1 319例,对无药物过敏史及皮试阴性者,常规肌注青霉素、止血敏及维生素K1等,发生注射局部药疹37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关键词 剖腹产 注射 局部药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克林霉素治疗寻常痤疮120例疗效观察
11
作者 伍振飞 《海南医学》 CAS 2001年第7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盐酸克林霉素 寻常痤疮 疗效观察 药物疗法 副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TRNA2-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B细胞中的高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2
作者 万梦婕 邱湘宁 陆前进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3-127,共5页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T和B淋巴细胞中穹窿核糖核酸2-1(vault ribonucleic acid 2-1,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SLE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者和32例SLE患者的外周血CD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中T和B淋巴细胞中穹窿核糖核酸2-1(vault ribonucleic acid 2-1,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初步探索SLE的发病机制。方法:收集25例健康对照者和32例SLE患者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另外再收集62例SLE患者(其中活动性SLE患者47例,非活动性患者15例)和29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CD19^+B淋巴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检测VTRNA2-1基因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寻找VTRNA2-1的直接作用蛋白。结果:通过对SLE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和B细胞中的VTRNA2-1基因进行检测,发现SLE患者T细胞中的VTRNA2-1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性和非活动性的SLE患者外周血B细胞中的VTRNA2-1基因表达水平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均显著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和P<0.05)。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VTRNA2-1通过与蛋白激酶R(protein kinase R,PKR)特异性结合而发挥生物学功能。结论:VTRNA2-1基因在SLE患者的B细胞中呈高表达,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控PKR而发挥生物学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穹窿核糖核酸2-1 系统性红斑狼疮 蛋白激酶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光照射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3
作者 吴英桂 欧伟洪 陈丽洁 《天津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88-291,共4页
目的探讨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红光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40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红... 目的探讨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8月我院诊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红光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口服加巴喷丁400 mg,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红光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联合红光照射治疗,每日照射治疗15~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10 d。采用生物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IL-10水平,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前,红光组和对照组的血清IL-2、IL-6、IL-10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红光组的血清IL-2、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红光组和对照组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红光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红光组和对照组DLQI各项目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红光组的DLQI各项目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红光照射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促进疼痛缓解,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疱疹 带状 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 白细胞介素类 生活质量 红光照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皮龟头炎52例临床及感染因素分析
14
作者 王泉江 《中国医学文摘(皮肤科学)》 2010年第5期286-287,共2页
目的探讨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52例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病病原菌阳性率为60.47%,疑似念珠菌感染的13例患者中念珠菌阳性率为84.62%,包皮过长、包茎占40.38%。结论性传播疾... 目的探讨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及相关因素。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52例包皮龟头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病病原菌阳性率为60.47%,疑似念珠菌感染的13例患者中念珠菌阳性率为84.62%,包皮过长、包茎占40.38%。结论性传播疾病、念珠菌感染是包皮龟头炎发病的重要因素,包皮过长、包茎是易感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皮龟头炎 性传播疾病 念珠菌感染 包皮过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子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英桂 欧伟洪 《中国性科学》 2018年第3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高频电子灼烧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确诊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一组使用高频电子灼烧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 目的:探讨高频电子灼烧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确诊治疗的尖锐湿疣患者80例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人,一组使用高频电子灼烧联合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ALA-PDT)治疗方案(联合组),另一组采用单纯高频电离子灼烧治疗方案(电离子组),并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半年后,联合组PCR阴性率为62.50%,高于电离子组(χ~2=8.498,P=0.004);两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积分无差别,治疗半年后,联合组患者症状较电离子组明显改善;两组患者治疗前的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无明显差别,治疗半年后,联合组IL-6、hs-CRP和TNF-α等水平低于电离子组(P<0.05)。结论:电离子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高频电子灼烧治疗尖锐湿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子 5-氨基酮戊酸光动力疗法 尖锐湿疣 联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B对特应性皮炎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的影响
16
作者 周君 文海泉 梁云生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87-288,共2页
目的:初步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的状态及超抗原的致病机制。方法:分别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肠毒素B(SEB)和植物凝血素(PHA)刺激体外培养的A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BM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PBMC产生... 目的:初步探讨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Th1、Th2的状态及超抗原的致病机制。方法:分别用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肠毒素B(SEB)和植物凝血素(PHA)刺激体外培养的AD患者及健康对照组PBMC,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PBMC产生的白介素(IL)-4、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PHA刺激后,AD患者PBMC产生的IFN-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两组间IL-4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SEB刺激后,AD患者PBMC产生的IL-4水平比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IFN-γ水平明显降低(P<0.01)。结论:AD患者PBMC经SEB刺激后,Th2、Th1细胞亚群失衡,表现为Th2细胞亚群呈优势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炎 特应性 金黄色葡萄球菌 超抗原 白介素-4 γ-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色丘疹性皮病一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林飞燕 马寒 +2 位作者 冯佩英 李美荣 陆春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600-602,共3页
患者女,36岁,胸腹部多发黑褐色丘疹10余年,逐渐增多。体检:前胸、腹部皮肤可见散在数十个黑褐色扁平丘疹,直径1-3mm,表面光滑,部分呈乳头瘤样,无融合。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皮突延长,互相连接... 患者女,36岁,胸腹部多发黑褐色丘疹10余年,逐渐增多。体检:前胸、腹部皮肤可见散在数十个黑褐色扁平丘疹,直径1-3mm,表面光滑,部分呈乳头瘤样,无融合。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轻度角化过度,棘层增厚,皮突延长,互相连接成网状,棘层内可见假性角囊肿形成,基底层色素增加,真皮浅层血管周围稀疏淋巴组织细胞浸润。诊断:黑色丘疹性皮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丘疹性 皮病 黑色 组织病理检查 扁平丘疹 腹部皮肤 表面光滑 角化过度
原文传递
儿童寻常狼疮一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薇 周晓鸿 +1 位作者 邓丹琪 樊应俊 《中华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729-729,共1页
患儿女,12岁,彝族。因前胸、右面部、鼻粱红斑、丘疹、溃疡2年,全身多处肿块伴头部活动受限5个月余于2008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于2006年初胸部出现一小丘疹,瘙痒明显。搔抓后丘疹逐渐增大,并融合成巴掌大不规则形环状... 患儿女,12岁,彝族。因前胸、右面部、鼻粱红斑、丘疹、溃疡2年,全身多处肿块伴头部活动受限5个月余于2008年5月来我科就诊。患儿无明显诱因于2006年初胸部出现一小丘疹,瘙痒明显。搔抓后丘疹逐渐增大,并融合成巴掌大不规则形环状丘疹、斑块。半年后右面部也开始出现类似小丘疹,痒。2007年初,右面部开始出现肿胀、疼痛、破溃。在当地医院诊断为皮肤感染,给予抗炎治疗(具体不详),无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寻常狼疮 儿童 头部活动 皮肤感染 医院诊断 抗炎治疗 丘疹 面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