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饮用水源水中微囊藻毒素与蓝藻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吴和岩 郑力行 +1 位作者 苏瑾 施玮 《环境与职业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30-132,共3页
[目的]了解S市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与浮游藻类的污染状况,并初步探讨微囊藻毒素 LR浓度与蓝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S市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及浮游藻类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藻细胞密度和藻毒素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 [目的]了解S市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与浮游藻类的污染状况,并初步探讨微囊藻毒素 LR浓度与蓝藻细胞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对S市饮用水源中微囊藻毒素及浮游藻类进行了为期1年的动态监测。[结果]藻细胞密度和藻毒素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在夏秋初季节形成污染高峰,最大值分别达到8.78×10 6个/L和2 .3 8μg/L ;而藻类种属构成比也有一定的季节性差异,含较多产毒藻种的蓝藻类在夏秋季节比例最高,而硅藻则在冬春季节达到最大密度;另一方面,水源中微囊藻毒素 LR的浓度与蓝藻细胞密度成正相关关系。[结论]有必要加强城市供水系统中藻类(特别是蓝藻)及其毒素污染的监测,而以饮用水源中蓝藻细胞密度作为一个预警指标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 相关性研究 饮用水源水 蓝藻 细胞密度 浮游藻类 季节性差异 污染状况 初步探讨 动态监测 季节波动 夏秋季节 冬春季节 相关关系 毒素污染 供水系统 预警指标 浓度 最大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产毒条件研究 被引量:21
2
作者 吴和岩 苏瑾 施玮 《环境与健康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研究温度、光照、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BG-11为培养基,通过计数藻细胞来反映其生长特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囊藻毒素LR产量,观察不同温度(20~35℃)、光照(2000~5000lx)、氮(71.4~13... 目的研究温度、光照、氮磷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产生的影响。方法采用BG-11为培养基,通过计数藻细胞来反映其生长特性,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微囊藻毒素LR产量,观察不同温度(20~35℃)、光照(2000~5000lx)、氮(71.4~1300.0μmol/L)、磷(1.43~71.40μmol/L)浓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及微囊藻毒素LR产生的影响。结果铜绿微囊藻在25℃和3000lx时生长最快,但细胞内产毒量却分别在20℃和5000lx时达到最大值;在固定磷浓度(6.50μmol/L)的培养条件下,铜绿微囊藻细胞数和毒素产量均随氮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650.0μmol/L时达到最高峰,继续增高则有抑制作用;在固定氮浓度的培养条件下(71.4μmol/L),磷浓度为1.43μmol/L时细胞生长较慢,浓度达到6.50μmol/L时细胞生长加速,但浓度进一步加大,藻细胞生长曲线无明显变化,产毒量也未见明显不同;同时,微囊藻毒素-LR浓度与藻细胞数和叶绿素含量之间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结论铜绿微囊藻的最佳生长条件并不等同于其最佳产毒条件;磷是一种限制性营养因子,较低浓度就可满足藻类生长及产毒需要;适合铜绿微囊藻生长和产毒的氮磷比是100∶1(原子数比);可通过细胞计数或测定叶绿素含量来预测水中微囊藻毒素-LR的总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 铜绿微囊藻 微囊藻毒素-LR 温度 光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