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淮北矿区多种类型植被地上生物量反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杨可明 彭里顺 +3 位作者 张燕海 谷新茹 陈新阳 江克贵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27-1035,共9页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 生物量是植被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评估矿山生态环境修复效果至关重要。在淮北矿业闸河矿区,生态破坏与修复并存,地表植被类型丰富多样,有林木、草本和农作物等。在这种多植被类型交叉覆盖的地区,传统的单一物种生物量模型难以应用。为准确反演该区域综合植被的生物量,以sentinel卫星数据为基础,利用植被指数和波段运算方法构建的光谱指数作为特征数据集,通过不同特征和模型的组合构建该区域生物量反演模型。在特征选择阶段,利用随机森林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对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最终筛选出关键的5个光谱指数(增强植被指数、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改进的归一化差分水体指数、Sentinel-2红边位置、陆地叶绿素指数)以及5个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1/B1、1/B2、1/B7、B1/B2、B5/B6)。基于这些筛选出的特征,设计了5种不同的特征组合方案,并结合传统方程回归和机器学习模型,在林地和综合植被数据上分别构建了生物量反演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回归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在生物量反演领域具有更高的精度。基于波段运算的自建光谱特征可以提高机器学习模型生物量反演的精度,其中支持向量回归(SVR)模型结合自建光谱特征与原始波段得到的反演结果精度最高,模型验证集的决定系数R^(2)为0.74,均方根误差为8.14kg·m^(-2)。将SVR模型应用于研究区进行生物量反演,得到的结果与当地植被分布特征高度一致。本研究成果不仅为矿区生态修复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撑,而且为类似生态系统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 多植被交叉覆盖区 综合生物量 机器学习 反演模型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优PS点获取方法的矿山工业广场沉降监测 被引量:1
2
作者 杨可明 李婷婷 +3 位作者 马军 李亚星 江克贵 赵项通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1,共8页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 为保障矿山地面和井下工作人员、工业广场周边居民以及运煤系统运行安全,实时监测地表变形情况,提出永久散射体(PS)点的优化获取方法,以提升P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在沉降监测中的适用性。首先,选择淮北市郊煤矿工业广场煤柱Ⅱ513工作面开采沉陷期间2020年10月31日—2022年8月22日共26景SAR卫星影像,运用PS-InSAR技术确定最优的PS点目标选取方法;然后,基于该方法获取该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开采损害保护区地面沉降速率、累计沉降量;最后,基于地面水准点实测数据验证PS-InSAR监测精度并分析研究区地表及建(构)筑物动态沉降情况。结果表明:相干系数和振幅离差指数双阈值法较适应于研究区沉降监测;研究区内可探测到的最大下沉速率为-26.5 mm/a,最大累计下沉值为-53.7 mm;同时,探测到研究区西北部存在岩溶塌陷地质灾害因素;利用水准数据验证精度,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3.8 mm,决定系数达到0.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P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工业广场 沉降监测 相干系数 振幅离差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浆采区地表形变时空演化SMD-InSAR监测分析法 被引量:6
3
作者 姚树一 张燕海 +2 位作者 杨可明 石晓宇 王剑 《测绘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893-906,共14页
当前矿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监测研究大多局限于以地表移动为对象,求取其他形变指标通常仍需野外测量。针对这一不足,构建出一种提取地表移动变形(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SMD)面域信息的模型——SMD模型。模... 当前矿区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监测研究大多局限于以地表移动为对象,求取其他形变指标通常仍需野外测量。针对这一不足,构建出一种提取地表移动变形(surface movement and deformation,SMD)面域信息的模型——SMD模型。模型可求解的量有:①地表沿任意方向的倾斜、曲率,地表倾斜、曲率最大值与其所沿方向;②水平或近水平煤层开采下,矿区地表沿任意方向的水平移动、水平变形,地表水平移动、水平变形最大值和其所沿方向。SMD模型在垂直形变图的基础上,按照方向导数原理计算地表倾斜和曲率;地表水平移动和水平变形则根据开采沉陷先验规律计算。模拟试验显示,该模型可以较高精度获取地表移动变形值。淮北矿区某矿进行了充填开采,应用SMD模型结合时序InSAR分析该矿地表形变时空演化过程,以及充填开采的减沉减变效果,分析认为注浆活动可以有效控制地表形变。日平均注浆量、工作面推进距离与最大下沉速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描述。SMD模型可用于分析区域地表形变综合情况,为范围评估开采沉陷对建构筑物的影响提供有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移动变形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时间序列 充填开采 开采沉陷 监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源煤基固废充填体固结与承载性能的温度效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文志强 杨科 +2 位作者 何祥 张燕海 何淑欣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4-142,共9页
为研究煤基固废膏体充填体在煤矿深部高地温环境下的固结承载性能,采用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测试不同养护温度(20、35、50℃)和龄期(3、7、14、28 d)影响下膏体充填体强度与破坏特征;通过SEM测定充填胶结体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从微观... 为研究煤基固废膏体充填体在煤矿深部高地温环境下的固结承载性能,采用单轴压缩和声发射试验,测试不同养护温度(20、35、50℃)和龄期(3、7、14、28 d)影响下膏体充填体强度与破坏特征;通过SEM测定充填胶结体微观形貌和矿物组成,从微观角度揭示养护温度对水化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伴随养护温度的升高,其对水化反应的影响逐渐从促进转变为抑制,28 d抗压强度在养护温度为35℃时达到最大值;声发射事件主要发生在压密和破坏阶段,养护温度提高促使声发射活动提前活跃,充填体破坏形态逐渐由延性破坏转变为脆性破坏;由于热损伤作用,高温养护加快了充填体早期水化反应速率,而对养护后期充填体内C-S-H和孔隙结构造成破坏,对其长期强度的增加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基固废 充填开采 地温梯度 温度效应 热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离层梯级注浆控制地表沉陷效果研究
5
作者 邹恩隆 何祥 +2 位作者 李志华 杨科 张燕海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2期963-970,共8页
为解决覆岩无明显厚、硬岩层采动过程中难以形成满足注浆充填所需求的大而连续离层空间的问题,提出覆岩多离层梯级注浆技术,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多离层注浆充填覆岩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霍尔辛赫煤矿3501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工... 为解决覆岩无明显厚、硬岩层采动过程中难以形成满足注浆充填所需求的大而连续离层空间的问题,提出覆岩多离层梯级注浆技术,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对多离层注浆充填覆岩时空演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霍尔辛赫煤矿3501工作面进行了现场工程试验。结果表明:(1)在覆岩无法形成大而连续的离层空间时,通过由低位离层向高位离层转移的梯级注浆技术,形成等效充填体协同控制覆岩,多离层梯级注浆对比单纯垮落法开采减沉率达到了68.2%,有效减少了地表沉降;(2)现场进行离层注浆后,预期保护建(构)筑物的变形情况满足“三下”压煤规范Ⅰ级损坏等级标准。此技术为控制由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地表沉陷,解放“三下”压煤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层时空演化 梯级注浆 覆岩运移 地表沉陷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砂岩含水层水岩作用及水化学特征研究——以青东煤矿为例
6
作者 沈孝珂 马杰 +4 位作者 王新军 孟志明 王新建 王亮 代涛 《地理科学研究》 2024年第2期304-311,共8页
本文以青东煤矿砂岩含水层23组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浓度直方图、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来源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离子含量排序为: > Na... 本文以青东煤矿砂岩含水层23组样品为研究对象,运用Piper三线图、离子浓度直方图、主成分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该含水层的水化学特征、水岩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来源等水文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常规离子含量排序为: > Na K > > Cl− > Ca2 > > Mg2 ,阴阳离子的优势离子分别是和Na K;主成分表明主成分1中Ca2 和Cl−均有较强的正相关,Cl−含量与岩盐矿物溶解有关,Ca2 的含量较高说明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较为明显,主成分2中Ca2 、Mg2 荷载值较高,其次为,说明其水化学作用主要为硫酸盐岩矿物溶解,主成分3中K Na 、有强正相关,与Cl−有中相关,代表了硫酸岩矿物、岩盐等矿物的溶解;相关性分析表明,砂岩含水层中对pH起主要影响作用,K Na 和、Ca2 和Mg2 之间的正相关性较强,主要源于硅酸盐矿物的风化和硫酸盐岩矿物的溶解,K Na 和Cl−呈中等正相关,说明这些元素可能来自于岩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岩含水层 水化学分析 主成分分析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4型矿用瓦斯抽放多参数传感器在瓦斯流量计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苗二矿 《煤》 2016年第6期11-12,共2页
针对煤矿瓦斯抽采钻场、支管等抽采流量小和波动大的区域,介绍了一种GD4型矿用瓦斯抽放多参数传感器。文章简述了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并通过现场试验证明其在煤矿井下钻场和支管等区域计量中的适应性。
关键词 GD4 流量计 煤矿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SS-DInSAR方法的注浆采区地表动态沉降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王剑 董祥林 +2 位作者 杨可明 姚树一 石晓宇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924-1935,共12页
采用二轨法的时序叠加DInSAR(TSS-DInSAR)方法,获取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部分注浆充填的Ⅱ2采区在2016-11-21—2017-02-25的地表时序下沉速率、时序累积沉降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此采区地表动态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测水准数据进行精... 采用二轨法的时序叠加DInSAR(TSS-DInSAR)方法,获取淮北矿业集团临涣煤矿部分注浆充填的Ⅱ2采区在2016-11-21—2017-02-25的地表时序下沉速率、时序累积沉降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此采区地表动态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实测水准数据进行精度验证与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Ⅱ2采区的地表下沉盆地处于下沉活跃期,在Ⅱ1021工作面和1021工作面西北侧形成了2个沉降中心,二者的最终累积最大下沉量分别为185 mm和169 mm;受注浆充填的影响,采区地表下沉速率、下沉量以及下沉范围均显著减小,并且下沉盆地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剔除3个相位失相干点后的均方根误差RMSE为19.7 mm(决定系数R2=0.910 4,p<0.001)。这说明注浆充填可以有效减缓矿区地表沉降,并且TSS-DInSAR方法可作为一种切实可靠、性价比高的矿区地表沉降监控分析新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时序叠加 开采沉陷 注浆充填 减沉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软煤层沿空掘巷煤柱稳定性分析及支护技术 被引量:1
9
作者 朱世奎 朱乐章 +3 位作者 王庆永 程详 赵光明 董明照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1年第1期24-30,共7页
针对许疃煤矿3238工作面风巷沿空掘进施工位于上一采空区顶板断裂形成的应力集中区,且局部老空区水长期浸泡小煤柱,造成施工巷道变形显著这一现状,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覆岩及煤柱力学模型,揭示了3238风巷围岩破坏特征及控制原则,理论计... 针对许疃煤矿3238工作面风巷沿空掘进施工位于上一采空区顶板断裂形成的应力集中区,且局部老空区水长期浸泡小煤柱,造成施工巷道变形显著这一现状,通过理论分析,构建了覆岩及煤柱力学模型,揭示了3238风巷围岩破坏特征及控制原则,理论计算了煤柱的塑性区和破裂区范围,并结合数值模拟及现场试验,综合研究表明,3238风巷合理的小煤柱留设为5m;提出了"顶帮同治、治底固帮、整体承载"的控制技术,同时对该巷道施工了一次"强支护"及小煤柱注浆加固等关键技术;结合窥视结果及现场支护应用,一次"强支护"及小煤柱注浆加固措施可满足安全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掘巷 小煤柱留设 联合支护 注浆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DInSAR的3种下沉时序模型关键点缺失问题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石晓宇 魏祥平 +2 位作者 杨可明 王剑 姚树一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36-245,共10页
针对难以全面研究沉陷区下沉变形的动态过程和单一监测手段可能会错失地表沉降阶段某些关键点的问题,以局部地表单点为切入点,联合InSAR与水准数据分别建立幂指数Knothe时间模型、Logistic模型和Weibull模型,进而研究矿区地表动态沉降... 针对难以全面研究沉陷区下沉变形的动态过程和单一监测手段可能会错失地表沉降阶段某些关键点的问题,以局部地表单点为切入点,联合InSAR与水准数据分别建立幂指数Knothe时间模型、Logistic模型和Weibull模型,进而研究矿区地表动态沉降规律。通过模拟数据分析了沉陷区地表观测点下沉变形特征以及影响上述3种时间函数曲线拟合的各因素;并以淮北袁二煤矿某采区为试验区,采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获得各水准点InSAR时序形变值;最终联合In⁃SAR和水准监测数据,对比分析基于多源或单一监测方式2种情况下3种模型拟合曲线的不同。试验结果表明:①各时间序列模型地表下沉待估参数的大小对曲线拟合形态有较大影响,保证一定的监测周期,可反演出合适的下沉参数,才能更准确地拟合沉陷区观测点下沉时间序列,均方根误差最大可提高95.56%。②幂指数Knothe时间模型、Logistic模型和Weibull模型随时间序列变化的过程与地表沉陷区观测点物理下沉时序过程相符,均能较好地由地表单点下沉时间序列拟合出沉降曲线;3种模型虽下沉曲线拟合效果差异不大,但下沉速度曲线的拟合有明显差异且拟合精度均有所提高,可见联合InSAR和水准测量的沉降时间序列对矿区地表动态沉降进行拟合有明显优势。③基于多源数据拟合的3种时间函数模型相较于仅基于单一水准数据的可靠性更高,对各模型的下沉曲线形态具有较好的收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NSAR 地表沉陷 时间序列模型 水准数据 关键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人机视频图像遥感质量监控的实时拼接关键技术 被引量:7
11
作者 窦智 马军 +4 位作者 杨可明 李小荟 胡靖宇 李木若 朱桐作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0年第35期34-36,39,共4页
无人机(UAV)遥感是获取视频图像的重要手段,但因无人机体积小质量轻而易受气流扰动、飞行状况不稳定、飞行路线多变等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像采集质量,所以给工程和生产应用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低空无人机遥感视频图像采集过程中... 无人机(UAV)遥感是获取视频图像的重要手段,但因无人机体积小质量轻而易受气流扰动、飞行状况不稳定、飞行路线多变等因素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图像采集质量,所以给工程和生产应用带来较大影响。因此,低空无人机遥感视频图像采集过程中的序列图像实时拼接在监测无人机飞行状态、验证视频图像质量好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OpenCV技术进行了视频图像的提取,运用尺度不变特征转换(SIFT)算法实现了无人机视频图像实时拼接。研究成果显示序列图像拼接效果理想,能有效监控和保障视频图像采集的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遥感 视频图像 OPENCV SIFT 实时拼接 质量监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