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社会转型时期青年社会心态变动的两重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振松 王敏 《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B12期9-11,共3页
社会转型时期 ,经济、政治体制的改革 ,引动了人们价值观念以及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变化 ,从而引起社会心态尤其是青年社会心态的巨大变动 ,使青年社会心态的变动呈现出两重性。
关键词 社会转型 青年 两重性 社会心态 价值观 价值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大学生的学习取向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被引量:7
2
作者 袁贵礼 赵春英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2期100-103,共4页
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取向上,倾向于"实用技术",严重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技术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由... 对全国万名大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取向上,倾向于"实用技术",严重忽视"人文知识"的学习。造成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当代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技术主义和狭隘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由此,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取向 科学教育 人文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民营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尊重 被引量:1
3
作者 潘晶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2-45,共4页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越来越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如何促使民营经济在与社会的相互尊重中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同... 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已成为支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发展越来越引起经济理论界的高度重视。本文探讨了如何促使民营经济在与社会的相互尊重中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营经济 社会 尊重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阶段部分大学生的消极政治心态浅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袁贵礼 《滁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45-47,共3页
总体看来,现阶段中国大学生的政治心态是积极的,但在积极中还伴随着消极的一面。部分大学生的政治心态存在着困惑、冷漠、偏激、失望的倾向。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心态 困惑心态 冷漠心态 偏激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与内涵 被引量:1
5
作者 刘晓春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2期64-68,共5页
应从国际社会和我国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与深刻反思两个方面,来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必然性;同时,还应从“以人为本发展观”、“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四个维度及其有机统一,来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背景 内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范青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39-43,共5页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建国后不久,新民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快便夭折了。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国内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没有长期... 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建国后不久,新民主义社会理论与实践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很快便夭折了。之所以发生这种变化,国内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没有长期的实践基础;第二,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理论问题看法不成熟;第三,建国后经济建设模式选择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民主主义 经济建设模式 国际环境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与谋求切身利益的统一 被引量:1
7
作者 潘晶芳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2期119-121,共3页
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与谋求切身利益的关系:两者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体现的最终经济利益是一致的... 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批判地继承计划经济时代提倡的集体主义,合理地对其进行体系结构的调整和内容的更新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与谋求切身利益的关系:两者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所体现的最终经济利益是一致的,谋求个人切身利益是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的基石,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义务为谋求个人切身利益最大化提供伦理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 道德义务 切身利益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是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
8
作者 杨雪英 《学术论坛》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15,共4页
现代化是各个国家、民族所追求的发展目标。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西方现代化发展理论成果的汲取和借鉴;是中国现代化道路艰辛探索的成果和总结,是现代化的一种新模式。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现代化 新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现代文明与生态合理发展的社会价值观
9
作者 薛为昶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70-73,共4页
20世纪以来,工业社会的大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出现全球化生态危机。对此,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 20世纪以来,工业社会的大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出现全球化生态危机。对此,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重新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从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的转变,建立全新的生态化生产关系和体制,以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文明 生态危机 生存智慧 生态合理性 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研究的创新——2007年“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理论研讨会综述
10
作者 魏范青 《江苏海洋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4期17-19,共3页
2007年7月27日至31日,"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理论研讨会在江苏省淮海工学院召开。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和谐社会构... 2007年7月27日至31日,"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理论研讨会在江苏省淮海工学院召开。研讨会上,与会人员围绕"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进程"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并取得了新的进展。在和谐社会构建理论方面,与会专家对和谐社会相关概念进行了梳理,并深入探讨了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提出了"和谐哲学"新概念;在和谐社会建设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方面,突破性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的逻辑统一;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上,形成了"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等不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建设 中国现代化 创新 会议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阶段部分党员忧患意识式微初探
11
作者 袁贵礼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8年第6期56-59,共4页
忧患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精神价值;现阶段部分党员、干部忧患意识呈现式微的趋势,甚至在有的党员、干部那里几乎完全丧失了,这与党在和平环境下长期执政、在客观上处于没有政党竞争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成效显著而... 忧患意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精神价值;现阶段部分党员、干部忧患意识呈现式微的趋势,甚至在有的党员、干部那里几乎完全丧失了,这与党在和平环境下长期执政、在客观上处于没有政党竞争的环境、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执政成效显著而产生骄傲情绪、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和小农意识的影响存在较大的相关性,也与党内相应的制度不健全或执行不力有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忧患意识 先进性 党的建设 共产党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党群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
12
作者 袁贵礼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7年第3期49-51,共3页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深刻认识其主要目标、社会条件、依靠力量和推进效率。党群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全党从思想上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对于自觉把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着力点和评价标准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党群关系 着力点 评价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个文明”建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13
作者 沈春梅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19-20,共2页
“三个文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和谐社会建设为“三个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必须坚持“三个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机统一,使之在实践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关键词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物质文明 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与价值
14
作者 刘晓春 《发展》 2007年第3期61-63,共3页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 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等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构成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发... 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丰富 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对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等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构成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譬如,马克思在描述他心目中理想的未来社会时,就天才式地提出未来社会是以每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自由人联合体,并且这个联合体要以社会产品极大丰富为前提,以生产资料社会所有制为基础,以所有个人得到全面发展为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理论 自由人联合体 社会产品 价值 发展理论 社会所有制 创新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思考
15
作者 沈春梅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12-14,共3页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对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学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属性 ,是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认识前提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 随着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现阶段对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科学理解非公有制经济的特殊属性 ,是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认识前提 ;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是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物质基础 ;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是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政治保证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则是非公有制经济培育社会主义因素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因素 三个代表 马克思主义 私营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杰出贡献 被引量:1
16
作者 钱建华 杨雪英 《党史博采(下)》 2007年第06X期18-19,共2页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物质基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战略重点是塑造高素质的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其目标是坚持“两个文明... “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其物质基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其战略重点是塑造高素质的人;其优先考虑的问题是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其目标是坚持“两个文明”协调发展;其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邓小平以人为本思想为新一代领导集体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邓小平 以人为本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泽民德法并治思想的科学性思考
17
作者 朱凌云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8,共4页
江泽民同志德法并治的治国思想,是有其科学合理性的。德法并治的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中积淀的“共时性”精神理念,符合民族文化秉性,切实针对中国现实状况,在深入揭示道德与法律辩证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关键词 以德治国 依法治国 科学合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贵礼 马超 《中国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75-77,共3页
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来看是积极的,基本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受到家庭居住地环境、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的重要影响,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 政治态度 家庭背景 大学德育
原文传递
论行政程序说明理由制度 被引量:8
19
作者 王东京 徐沛亮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28-32,共5页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是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制度之一。从该制度在国内外的法治化进程的不同可以 看出,我国有必要完善该制度。在目前应扩大该制度的适用范围,进行体系上的具体构建,并对其失范提供一定的 救济途径。
关键词 行政程序法 行政行为说明理由制度 中国 法律救济 适用范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吕振华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3-44,共2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就需要按照系统工程的要求,建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馈机制,以使思想政治工作有的放矢,真正提高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信息反馈机制 思想政治工作 系统工程 有的放矢 多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