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9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首次学术会议综述
1
作者 苏磊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58-160,共3页
2017年7月12日,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首次学术会议在深圳大学办公楼召开。此次会议由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及深圳大学相关学院、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 2017年7月12日,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首次学术会议在深圳大学办公楼召开。此次会议由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美国、日本等地的专家及深圳大学相关学院、文科重点研究基地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深圳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范志刚主持会议。深圳大学党委书记、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院长刘洪一教授做主题发言,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研究院的基本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大学 学术会议 研究院 饶宗颐 文化 综述 重点研究基地 党委副书记
原文传递
身份认同与文化建设路径探讨:以文化政策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4
2
作者 任珺 《文化艺术研究》 CSSCI 2020年第3期1-9,共9页
文化政策是指有关文化产品(包括物质形式及精神内容)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的公共政策。国家认同或归属认同是民族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及目标,世界局势发展凸显身份认同议题在文化政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关注身... 文化政策是指有关文化产品(包括物质形式及精神内容)的生产和管理制度的公共政策。国家认同或归属认同是民族国家文化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及目标,世界局势发展凸显身份认同议题在文化政策研究中的重要性。当前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关注身份建构的路线,整合并运用各类资源,包括当前有效的、历史或传统可现代转化的、积极的并立足未来的资源。文化建设在实践层面,一是需要将文化的包容性特征,发展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包容性发展理念;二是需要将文化的参与性和开放性,作为现代文化建制的内在要求;三是需要平等或协商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创新并完善文化治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份认同 文化政策 文化创新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清代外销画研究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1
3
作者 陈雅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4-161,共8页
自20世纪中叶外销画作为中国外销艺术的一员,成为独立研究对象起,至今已有约70年的研究史。现有成果中,有的以外销画本身为研究对象,或进行全面地概述、建构,着力于画家谱系和画作归属的考证,或专注于某一画种、纸种、题材、某一收藏机... 自20世纪中叶外销画作为中国外销艺术的一员,成为独立研究对象起,至今已有约70年的研究史。现有成果中,有的以外销画本身为研究对象,或进行全面地概述、建构,着力于画家谱系和画作归属的考证,或专注于某一画种、纸种、题材、某一收藏机构或国家的藏品,进行专题研究;有的则以外销画为主要材料,探讨中西交往史、贸易史、广州口岸史、艺术理论等各类相关问题。外销画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很多重要问题尚待解决。对某收藏机构或地域范围内的外销画进行调查、著录和研究,仍是今后研究的用力处。在外销画的画家、艺术渊源、绘制方式、画技承传方式等基本史实方面,今后仍需继续发掘中外史料进行考证和澄清。外销画是具有多学科共享性的研究资料,跨学科研究能够为外销画和相关诸多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方法与视角。数据库建设是外销画保护与研究的另一途径,建设一个专门、大型、免费的数据库必将推动外销画研究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销画 学术史 跨学科 数据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转折点、关键点和突破点 被引量:9
4
作者 祝安顺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103-119,124,共18页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一环。21世纪前30年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历史新机遇,需要深刻认识其发展特征、关键问题和突破环节,顺势而为,把握其发展规律,为提...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传承、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一环。21世纪前30年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的历史新机遇,需要深刻认识其发展特征、关键问题和突破环节,顺势而为,把握其发展规律,为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奠定教育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课程体系 历史新机遇 转折点 关键点 突破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的新途径:从识字到象思维——以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祝安顺 《教育导刊(上半月)》 2020年第8期44-54,共11页
统编版语文教材具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自2019年秋季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初始阶段,如何有效开展取代拼音教学的识字教学,则是检验和落实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宗旨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收集、比较... 统编版语文教材具有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特点,自2019年秋季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面使用后,受到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在初始阶段,如何有效开展取代拼音教学的识字教学,则是检验和落实统编版语文教材编写宗旨的重要教学环节。在收集、比较、分析统编版语文教材第一课《天地人你我他》六份教学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提出在识字教学中适度开展具有民族传统的象思维训练,这是语文学科中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统编版语文 识字教学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天地人你我他》 象思维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赛珍珠"与"贤内助":《箴言》与《牛郎织女》传说中贤妻形象比较研究
6
作者 林艳 《圣经文学研究》 2021年第1期63-79,共17页
希伯来文学经典《箴言》和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都塑造了能力超群的贤妻形象.希伯来贤妻植根于古代近东智慧形象,她的贤德体现在能力和敬虔方面,《箴言》用"赛珍珠"比喻贤妻.中国民间传说的织女下凡俯就牛郎,成为凡人生... 希伯来文学经典《箴言》和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都塑造了能力超群的贤妻形象.希伯来贤妻植根于古代近东智慧形象,她的贤德体现在能力和敬虔方面,《箴言》用"赛珍珠"比喻贤妻.中国民间传说的织女下凡俯就牛郎,成为凡人生活上的得力助手,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本文比较"赛珍珠"与"贤内助"宜家室、和邻里的能力与美德,突出表现她们为家庭和社群做出的贡献.她们各自隶属的阶层差异表明希伯来智慧传统强大的王室背景,中国贫苦农民意识深处普遍的贤妻情结使得民间传说出现大量仙女配凡夫的情节.希伯来贤妻是智慧的人格化身,体现了她与世俗分别的超越性;中国民间传说里的织女最终与牛郎离别,是天人两分宗教观念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箴言》31:10-31 《牛郎织女》 贤妻 "赛珍珠" "贤内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戏曲舞台艺术写实传统发覆——从孔尚任《桃花扇》的舞美构思谈起
7
作者 陈雅新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7-89,共13页
今人对孔尚任《桃花扇》的赞许多集中在文学层面,对其舞美则不以为然。事实上,孔尚任在舞美设计上独具匠心,写实风格舞美是其整体艺术构思的有机部分,乃有意之追求。孔尚任所用舟、车等大型写实风格道具在戏曲史上表演形式多样,一直盛... 今人对孔尚任《桃花扇》的赞许多集中在文学层面,对其舞美则不以为然。事实上,孔尚任在舞美设计上独具匠心,写实风格舞美是其整体艺术构思的有机部分,乃有意之追求。孔尚任所用舟、车等大型写实风格道具在戏曲史上表演形式多样,一直盛行于元明清戏曲舞台,虚拟性表演程式的产生并未影响其地位。孔尚任所用写实风格布景在戏曲史上至晚成熟于明末,在清代宫廷、文人和民间的演剧中均广泛应用,借助机关、灯彩等手段蔚为繁胜。写实风格舞美和表演,与写意、虚拟风格一样,自成一种传统,冯梦龙、彭天锡、阮大铖、李渔、洪升、孔尚任等戏曲史上的重要人物,均擅长利用或予以推崇。古人本不执着于虚拟表演,也毫不排斥实物装置,今人对孔尚任的批评乃出于写意、虚拟等非写实理论。非写实理论的建构并非基于戏曲全部的艺术经验,压抑和遮蔽了戏曲写实传统,干扰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加剧了戏曲精神内涵的空洞及与市场、观众和当代精神的疏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台艺术 写实传统 写意性 虚拟性 孔尚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现代区域人文环境与国内外博览会对刺绣的影响探析--以湘绣为例
8
作者 文婷婷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目的:文章以湘绣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近现代区域人文环境与国内外博览会对湘绣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基于大量档案资料、老旧报刊、口述史等一手资料,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与田野调查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结... 目的:文章以湘绣为研究对象,分析探讨近现代区域人文环境与国内外博览会对湘绣产生的影响。方法:文章基于大量档案资料、老旧报刊、口述史等一手资料,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与田野调查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刺绣是中国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类型最丰富的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在分布广泛、类型多元的刺绣工艺中,苏绣、湘绣、蜀绣、粤绣作为中国刺绣的代表,被誉为“四大名绣”,其中苏绣产业规模最大、粤绣以外销为导向、蜀绣少数民族风格明显,可谓各具特色。湘绣是起源于湖南长沙的一种传统手工艺,湖南的地域环境和历史文化积淀孕育了湖南的民间刺绣。湖南农村和城镇的绣女人数日益增长,刺绣技艺不断提升,这为湘绣产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湖南绣女的崛起与湘绣技艺水平的提升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与中国刺绣的历史发展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湖南民间刺绣是湘绣的母体,是湘绣技艺发展的内因。结论:湘绣植根于楚文化的沃土,至晚清逐渐发展形成独立的刺绣体系。晚清以来,在洋务运动、清末新政以及海外博览会热潮的影响下,中国开始广泛参与国际博览会。到了20世纪,在清政府推行振兴工商实业的政策鼓励下,各地督抚开始尝试模仿学习,自办劝业会、劝工会、商业陈列所等各种形式的商业赛会。湘绣作为该时期国内外博览会的重要参与者,通过在国内外博览会上参展、获奖,得以名扬海内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文环境 民间刺绣 国外博览会 劝业奖进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十力“尽心”工夫:以宋明理学批判为中心
9
作者 张释霖 周磊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75-80,共6页
熊十力接续心学一脉,在批判宋明理学静坐工夫有拘紧倾向的基础上,围绕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主张展开尽心工夫。在心性关系上,熊十力继承心学一元论的观点,将心、性、天等宋明理学范畴同质化。在心物关系上,与王阳明心外无物主张不同,... 熊十力接续心学一脉,在批判宋明理学静坐工夫有拘紧倾向的基础上,围绕孟子“尽心则知性知天”主张展开尽心工夫。在心性关系上,熊十力继承心学一元论的观点,将心、性、天等宋明理学范畴同质化。在心物关系上,与王阳明心外无物主张不同,熊十力持心物不二的观点,认为心物二分是导致工夫内外相分的重要原因,并提出化解工夫内外相分的办法是做好博文之功,即维持工夫在自然与人事两端的平衡。严格来说,熊十力并未能像朱熹、王阳明等宋明儒者一样构建起自身严密的工夫体系,但他对宋明理学工夫论的反思和批判对发展儒家工夫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尽心 宋明理学 工夫论 心物不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缘政治风险对经济民生与青年国家认同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香港的证据
10
作者 冯庆想 徐海波 赖付军 《系统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1-167,共7页
地缘政治风险对经济民生与青年国家认同产生不同面向的影响。本文采用1998年至2021年的数据,通过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ime Varying Parameter-Vector Autoregression,TVP-VAR)模型探究中国香港地缘政治风险、经济民生与青年国家认同之... 地缘政治风险对经济民生与青年国家认同产生不同面向的影响。本文采用1998年至2021年的数据,通过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Time Varying Parameter-Vector Autoregression,TVP-VAR)模型探究中国香港地缘政治风险、经济民生与青年国家认同之间的动态时变系统关系。研究发现,地缘政治风险对中国香港经济民生领域造成的冲击整体上偏向负面,但由于国家积极干预以及特区政府有效应对,中国香港经济社会较快回归正轨,对中国香港青年国家认同产生正向效应。回归以来,面对各种地缘政治事件冲击,祖国内地始终是中国香港最坚强的后盾,是中国香港化解风险、破解难题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因此,必须加强中国香港与内地互动互信、深度合作,防范外部势力干涉中国内政,共同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缘政治风险 经济民生 青年国家认同 中国香港 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
原文传递
基于身份认同的人文湾区建设路径探讨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珺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6期138-144,180,共8页
身份认同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或价值的归属,文化是最重要的凝聚力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是塑造和丰富湾区共同精神价值内涵,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重要... 身份认同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或价值的归属,文化是最重要的凝聚力量。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繁荣发展,是塑造和丰富湾区共同精神价值内涵,助力“一国两制”行稳致远的重大战略。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重要的文化使命。身份认同建构受制于外在决定因素及表征机制。共建人文湾区关键在于交往实践中稳固共同体文化认同的再生产,路径包括:重塑文化共同体及其身份表征、丰富基于集体记忆的认同实践、探索并改进湾区故事叙事策略、文化赋能基层协同治理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身份认同 文化共同体 文化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圣经女士师与《杨家将演义》穆桂英形象比较研究
12
作者 林艳 《圣经文学研究》 2024年第1期96-108,共13页
希伯来圣经女士师底波拉和雅忆拯救以色列脱离外族欺压,《杨家将演义》中的穆桂英是抗击辽国入侵宋朝的一代女杰,她们都是拯救民族危亡的女英雄,彰显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希伯来女英雄以迦南神话的亚舍拉和亚斯他录为神话原型,穆桂英的神... 希伯来圣经女士师底波拉和雅忆拯救以色列脱离外族欺压,《杨家将演义》中的穆桂英是抗击辽国入侵宋朝的一代女杰,她们都是拯救民族危亡的女英雄,彰显出浓厚的家国情怀。希伯来女英雄以迦南神话的亚舍拉和亚斯他录为神话原型,穆桂英的神女背景为其军旅生涯增添传奇色彩。底波拉和雅忆书写了女英雄守望合作的理想关系,穆桂英在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里以身报国。希伯来女士师彰显个人主义英雄气概,穆桂英是儒家忠孝节义观产生的集体主义英雄。女英雄的家国情怀满载着爱国主义价值符号,对当今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有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英雄 女士师 底波拉 雅忆 穆桂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艺术设计连接传统与现代——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八人谈
13
作者 陈楠 余秉楠 +5 位作者 靳埭强 白乐桑 常耀华 海村惟一 白金男 高少康 《中国艺术》 2019年第4期25-61,共37页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杂志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进行了深度专访。陈楠教授还将与7位国内外甲骨文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和现代设计领域的优秀设计师对谈。他们立足于甲骨文,透过现代设计的三棱镜,放眼古文字学...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杂志对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陈楠教授进行了深度专访。陈楠教授还将与7位国内外甲骨文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和现代设计领域的优秀设计师对谈。他们立足于甲骨文,透过现代设计的三棱镜,放眼古文字学与传统文化的宏观畛域,挖掘和探索甲骨文这一华夏文明的标志性文化遗产的现代价值,呼吁更多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让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精神相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志性文化 甲骨文 华夏文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古文字学 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设计 传统与现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质”人性论的理论特质——以王廷相对“生之谓性”的阐发为中心 被引量:7
14
作者 周磊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1-136,共6页
明儒王廷相以孔子的“性相近”批判朱熹的“性善论”,并且重构了“性善论”人物谱系,其背后始终贯穿着对“生之谓性”的阐发这一线索。在王廷相的“气质”人性论中,先天“气禀”所带来的“善性”与“恶性”在整个人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 明儒王廷相以孔子的“性相近”批判朱熹的“性善论”,并且重构了“性善论”人物谱系,其背后始终贯穿着对“生之谓性”的阐发这一线索。在王廷相的“气质”人性论中,先天“气禀”所带来的“善性”与“恶性”在整个人性中所占的比重较小,重点在于后天通过“变化气质”以改变人性。变化气质存在两种情况,分别通向“善性”与“恶性”,其差别在于是否研习、践行“圣人之教”。王廷相通过区分两种“知识”系统以及设定人人都有“为善之才能”,为个体向善准备了理论前提。而其对人性滑向“恶性”的警惕,凸显了“圣人之教”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之谓性 变质成性 性相近 性善 圣人之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学批判:基于气学的立场 被引量:3
15
作者 周磊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5,163,164,共14页
基于气学立场的心学批判,不仅有助于我们检视心学理论建构中有待完善、提升的部分,也有助于我们提炼气学作为学术流派的一些基本主张。禅学化的成功,以及政治势力的助推,是气学认为心学之所以能够占据时代舞台的两大原因。作为宋明儒学... 基于气学立场的心学批判,不仅有助于我们检视心学理论建构中有待完善、提升的部分,也有助于我们提炼气学作为学术流派的一些基本主张。禅学化的成功,以及政治势力的助推,是气学认为心学之所以能够占据时代舞台的两大原因。作为宋明儒学中“辟禅”最彻底的一脉,气学以禅学化的心学为批判对象,围绕以“良知”观为核心的心学形上学,以及以“知行”观为核心的心学一体论,进行了全方位的解构,其具体展开为:立足“良知即知觉”的理论前提,气学主张“良知非实体”“良知非天理”。无论是通过实践检验,还是将其收归于“一念”领域内成立,气学都认为“知行合一”面临理论自洽上的困难,而“知行合一”作为大众的行动纲领,则混淆了圣与凡、理想与现实间的界限,最终会造成“所知非真知”“以知为行”“以行为知”等后果。对于禅学化所带来的心学教派化,气学也进行了深入剖析与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明儒学 辟禅 去形上化 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书集注》的教材价值与生成性初探 被引量:2
16
作者 祝安顺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84-195,共12页
《四书集注》实质是朱熹穷其一生沉浸式编撰而成的民间准教材。编撰经典教材难在如何组合显性的恰当文本内容,如何聚合内隐的宽幅诠释内涵,由此保证历时性的文本诠释在当下形成共时性的稳定开放体系。朱熹以分散的先秦文本为基础,融入... 《四书集注》实质是朱熹穷其一生沉浸式编撰而成的民间准教材。编撰经典教材难在如何组合显性的恰当文本内容,如何聚合内隐的宽幅诠释内涵,由此保证历时性的文本诠释在当下形成共时性的稳定开放体系。朱熹以分散的先秦文本为基础,融入二程师生为主的历代学者的诠释,以复性说贯注理学思想,以章句、集注形式编撰,有效解决了教材编撰的上述难点。《四书集注》编撰成功之处,在于既采取容纳古今文本诠释于一炉的长时段组合方式,又兼及以理学贯通古今文本思想变迁的高密度聚合方式。运用符号学的历时共时、组合聚合理论对《四书集注》进行梳理和总结,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建构中的传承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书集注》 教材 沉浸式编撰 长时段组合 高密度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出行图”所反映的汉代宇宙空间观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茜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9-77,共9页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蕴含着汉代人丰富的宇宙空间观念。以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期考察,可以揭示这一图式与汉代宇宙空间观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可考知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变... 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蕴含着汉代人丰富的宇宙空间观念。以鲁南地区汉画像石中的"出行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分期考察,可以揭示这一图式与汉代宇宙空间观之间的重要联系,并可考知其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变化特征正是该地区宇宙空间观念发展演变过程的生动展现。而在鲁南汉画像石"出行图"的整个发展史中,这一图式存在一个最为根本的图像学意义,即它象征了宇宙生命在宇宙空间内部及跨空间中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南汉画像石 出行图 宇宙空间观 图像学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圣学心法》看君权对儒学的吸收与改造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磊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4期39-45,共7页
明初君主专制达到了高峰,儒学发展也呈现出新样态。朱棣《圣学心法》站在“君师合一”的立场,对儒学传统中“天命”“礼乐”“刑罚”等概念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起所谓“君臣一心”“君民一心”的“心学”思想体系。《圣学心法》认为,随... 明初君主专制达到了高峰,儒学发展也呈现出新样态。朱棣《圣学心法》站在“君师合一”的立场,对儒学传统中“天命”“礼乐”“刑罚”等概念进行了新的阐发,建构起所谓“君臣一心”“君民一心”的“心学”思想体系。《圣学心法》认为,随着政治地位的变化,“天命”与“民意”的关系也将发生改变;君主通过礼乐制度来治理人民,使民风和顺;而“刑政赏罚”制度的建构,可将所有臣民置于君主统治之下。《圣学心法》出现于君主加强专制与加强对儒学吸收利用的特定历史时期,是我们考察君权与儒学关系的理想样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棣 《圣学心法》 君权 儒学 明代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9世纪欧洲中国戏曲题材画的“真”与“失真”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雅新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84-192,212,共10页
在17至19世纪“中国风”盛行的欧洲,戏曲成为欧洲画家笔下常见的中国文化题材。这些戏曲题材画有着不同的材源和纪实性,用作戏曲史料需区别对待、具体而论。或以西方已有图像为据,例如尼霍夫游记中《戏剧演员》插图,乃游记的荷兰文版本... 在17至19世纪“中国风”盛行的欧洲,戏曲成为欧洲画家笔下常见的中国文化题材。这些戏曲题材画有着不同的材源和纪实性,用作戏曲史料需区别对待、具体而论。或以西方已有图像为据,例如尼霍夫游记中《戏剧演员》插图,乃游记的荷兰文版本编辑者从尼霍夫原始画稿不同画作中提取元素,根据一定的构图范式,可能参考了其他资料并加以想象构制而成。或以中国本土图像为据,例如小德金书中《中国戏剧》插图,乃将《康熙六旬万寿庆典图》中两个画面拆分捏合。或主要来源于纪实,例如额勒桑德的戏曲题材画,能够作为研究清代戏曲的图像证据,但也存在少许失真。画家对中国文化的陌生、受其熟知的西方事物误导、对构图审美的考虑,特别是对异文化“本真性”的追求等因素,是造成图像“失真”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 中国风 异文化图像 材源考 纪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乐”之五种审美形态的嬗变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顺然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46-154,共9页
在以往的研究中,先秦时期“乐”的审美常被归纳为“雅乐”与“新声”(或“淫乐”)的对立。事实上,从帝辛创“新声”拉开序幕算起,“乐”之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变革至少历经“对立”“兼容”“归摄”等三个阶段,并先后表现出以“语”“欲”... 在以往的研究中,先秦时期“乐”的审美常被归纳为“雅乐”与“新声”(或“淫乐”)的对立。事实上,从帝辛创“新声”拉开序幕算起,“乐”之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变革至少历经“对立”“兼容”“归摄”等三个阶段,并先后表现出以“语”“欲”“美”“人(仁)”“和”等观念为核心的五种不同形态。本文尝试在多元文化嬗变与融摄的视域中,重新解读先秦时期“乐”之审美形态的发展与变革,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审美形态进行梳理与区别,考察审美形态间相互批判、吸纳的过程,这也是对以往“乐”审美之“雅”“淫”分判的丰富与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审美 文化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