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的经腹肠道超声特征及其与内镜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周青杨 马莉 +6 位作者 唐颢 刘新宇 曾燕霖 芦波 朱庆莉 谭蓓 钱家鸣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5年第1期67-73,共7页
目的分析经腹肠道超声(TBUS)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IRC)的特征及其与内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0例IR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 目的分析经腹肠道超声(TBUS)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IRC)的特征及其与内镜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收集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10例IRC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UCEIS)和Limberg分级分别评估结肠镜和TBUS检查的严重程度。采用Kendall''s tau-b方法对UCEIS评分和Limberg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0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为65(59~74)岁;以肺癌(8例)为主;均为晚期肿瘤, Ⅲ期6例, Ⅳ期4例;均接受抗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L1)联合化疗, 其中2例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治疗;首次免疫治疗至IRC起病的中位时间为1.50(0.25~12.00)个月;IRC治疗到临床症状缓解至G1的中位时间为2.45(0.50~8.00)周。9例为活动期, 以G3为主(8例);1例为治疗后缓解期。TBUS显示, 9例活动期IRC患者中, 以全结肠受累为主(7例), 合并小肠受累(3例);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 最厚肠壁为7.0(5.0~8.0)mm, 主要位于乙状结肠(3例)和降结肠(3例);肠壁血流信号增加(Limberg 2~4级)7例;3例活动期患者存在肠周脂肪包绕, 2例存在肠壁分层结构模糊。全结肠评估UCEIS评分与Limberg分级的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r为0.891(P = 0.003), 结肠分段评估UCEIS评分与Limberg分级的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r为0.690(P < 0.001)。结论 TBUS提示活动期IRC患者左半结肠病情较重, 主要表现为肠壁增厚和血流信号增加, TBUS与结肠镜评估具有良好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结肠炎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经腹肠道超声 Limberg分级 结肠镜 溃疡性结肠炎内镜下严重程度指数 相关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