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荔枝湖富营养化综合治理工程效果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陶益 毛献忠 +2 位作者 段余杰 桂安 张锡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9-883,共5页
分析和比较了深圳荔枝湖综合治理工程运行9个月内不同湖区水体的叶绿素a、总磷、总氮及透明度的变化,探讨了综合治理工程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荔枝湖的水质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治理工程运行期间全湖湖水营养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总磷<0.1... 分析和比较了深圳荔枝湖综合治理工程运行9个月内不同湖区水体的叶绿素a、总磷、总氮及透明度的变化,探讨了综合治理工程对城市富营养化湖泊荔枝湖的水质改善情况.结果表明,治理工程运行期间全湖湖水营养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总磷<0.1 mg.L-1,总氮<1.5 mg.L-1),四湖区藻类水平北湖区(16.77μg.L-1)和东湖区(21.45μg.L-1)较低,南湖区(35.83μg.L-1)、西湖区(32.69μg.L-1)相对较高,全湖水体透明度提高(全湖平均>0.5 m);治理工程将湖水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Ⅳ类,由重富营养化水平改善为富营养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综合治理工程 叶绿素A 总磷 总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湖泊水环境修复组合工艺效果研究——以深圳市荔枝湖治理工程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毛献忠 桂安 +1 位作者 陶益 张锡辉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6-462,共7页
以深圳市荔枝湖为例,通过历时9个月的水质连续监测,研究该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不同治理工艺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自动过滤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6%和16.2%;生物砾石床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0%和21.3%;人工湿... 以深圳市荔枝湖为例,通过历时9个月的水质连续监测,研究该湖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后不同治理工艺的处理效果.研究表明,自动过滤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3.6%和16.2%;生物砾石床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9.0%和21.3%;人工湿地工艺TP和COD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0.2%和56.1%.通过荔枝湖四湖总磷串联模型,计算在设计初始条件下,采用组合治理工艺时湖水恢复为地表IV类水所需要的时间.计算表明工艺每天运行24h,需要2.5d可将各湖TP浓度降至0.1mg/L以下,TP总去除量为7.27kg,去除率为4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贼市湖泊 水污染治理 治理工艺效果 总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典型内分泌干扰物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子钊 张锡辉 王凌云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9-13,18,共6页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深圳河沿程采集水样,采用固相萃取—氮吹—衍生化的预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壬基酚(NP)、辛基酚(OP)、双酚A(BPA)、雌酮(E1)、雌二醇(E2)、17α-雌二醇(17α-E2)、雌三醇(E3)、雌炔醇(EE2)等8种内分... 2011年6月至2012年5月在深圳河沿程采集水样,采用固相萃取—氮吹—衍生化的预处理方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壬基酚(NP)、辛基酚(OP)、双酚A(BPA)、雌酮(E1)、雌二醇(E2)、17α-雌二醇(17α-E2)、雌三醇(E3)、雌炔醇(EE2)等8种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深圳河的浓度分布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主成分分析考察了EDCs与常规水质污染物的关系。结果表明,NP、BPA、E1、E3、EE2在深圳河各河段均有检出,而OP、17α-E2、E2的检出率均低于20%,EDCs主要来源是NP和BPA;深圳河旱季和雨季EDCs的浓度变化大,其中NP浓度表现出旱季高雨季低的规律,旱季浓度是雨季的1.74~5.63倍,但BPA和3种甾醇类雌激素的浓度呈现出了雨季高旱季低的相反变化规律,这应该与污水处理厂雨季污水溢流有关;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BPA与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生物作用可能在BPA去除和甾醇类雌激素转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分泌干扰物 雌激素 壬基酚 双酚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水环境在线检测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张锡辉 袁文权 +4 位作者 何安琪 张光明 常爱敏 王丽 方俊峰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32-34,共3页
水质在线检测是水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采用台式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在线检测仪器分别对深圳市自来水、西沥水库和沙河水进行了在线检测。结果表明 ,在线检测仪器能够快速地测定水质 ,平均相对误差在 10 %以内。在线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反... 水质在线检测是水务管理信息化的基础。采用台式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在线检测仪器分别对深圳市自来水、西沥水库和沙河水进行了在线检测。结果表明 ,在线检测仪器能够快速地测定水质 ,平均相对误差在 10 %以内。在线检测数据能够及时反映水质的动态变化过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环境 水质 在线检测 深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下政府技术研发投入绩效及其改进——一个基于深圳数据的DEA研究
5
作者 袁易明 王德保 +2 位作者 史学贵 郭宏毅 张克听 《中国经济特区研究》 2009年第1期177-194,共18页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以深圳市为对象,从企业规模、高新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类型三个视角研究2004~2006年度政府科技研发资助的结构性效率,进而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下深圳市政府科技研发投入的... 本文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以深圳市为对象,从企业规模、高新产业领域、资助项目类型三个视角研究2004~2006年度政府科技研发资助的结构性效率,进而探讨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下深圳市政府科技研发投入的"力度"是否合适、"流向"是否恰当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绩效改进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府研发投入 科技投入 绩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海域潮汐海啸波耦合数值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林燕 毛献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1-18,共8页
以COMCOT海啸模式和TPXO7.1全球潮汐模式为基础,采用三层嵌套网格,建立了南海海啸与潮汐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深圳海域海啸和潮汐相互作用。潮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15cm,20cm;在潮汐验证的基础上,以马尼拉... 以COMCOT海啸模式和TPXO7.1全球潮汐模式为基础,采用三层嵌套网格,建立了南海海啸与潮汐耦合计算模型,分析深圳海域海啸和潮汐相互作用。潮汐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吻合较好,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15cm,20cm;在潮汐验证的基础上,以马尼拉海沟潜在地震海啸源为案例,进行8.0,9.0级地震海啸与潮汐耦合情景模拟计算,计算结果表明,9级地震海啸在深圳海域外海波高为140~150cm,如先行波为正波发生在高潮时将产生异常高潮位,负波发生在低潮时将产生异常低潮位,线性叠加计算结果偏大,在25.0cm之内,到达时间差异小于6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COT模式 海啸 潮汐 耦合计算 深圳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口防洪能力数值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胡明军 毛献忠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22-24,164,共4页
以深圳河为例,针对下游泥沙淤积严重、暴雨形成洪峰易导致洪灾问题,应用Delft3D模型区域分解技术构建深圳河湾二维水动力耦合模型,并基于实测洪水过程验证模型,模拟计算了防洪能力与清淤效果。
关键词 深圳河口 洪水 防洪能力 清淤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河湾水质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万由鹏 毛献忠 《水利水电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4-47,共4页
基于EFDC模型和WASP模型建立了深圳河湾水动力和水质模型,采用2011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丰枯季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0.20 m,DO、BOD5平均误差小于20%,TN、TP和Chl a(叶绿素a)平均误差小于30... 基于EFDC模型和WASP模型建立了深圳河湾水动力和水质模型,采用2011年实测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丰枯季高低潮位平均误差小于0.20 m,DO、BOD5平均误差小于20%,TN、TP和Chl a(叶绿素a)平均误差小于30%。在此基础上进行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氮、磷营养盐负荷削减80%对藻类生长的影响不明显;削减95%负荷时,Chl a浓度下降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圳河湾 水质 EFDC模型 WASP模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荧光指纹光谱用于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来源示踪研究 被引量:58
9
作者 钟润生 张锡辉 +1 位作者 管运涛 毛献忠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7-351,共5页
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 采用三维荧光指纹光谱技术对河流溶解性有机物荧光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河流中的溶解性有机物主要有腐殖质和蛋白质两类,类腐殖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50/460nm(A1),220/400nm(A2)和325/420nm(C);类蛋白质荧光峰λ激发/λ发射为285/357nm(T1),230/360nm(T2)。支流的类蛋白质荧光峰T1和T2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其荧光强度都有明显增强。Fe3+离子在支流与干流汇合后浓度增加到支流的30倍,相应的类腐殖质荧光峰A1也发生了明显蓝移现象,而其他荧光峰则没有明显的偏移。激发波长较长的类腐殖质C,A1和类蛋白质T1荧光强度由于稀释及Fe3+等金属离子猝灭而明显降低,以至荧光峰消失。而较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质T2和UV类腐殖质A2荧光强度和荧光峰位置相对比较稳定,不容易受到溶液化学条件影响。激发波长220~230nm荧光团可以用来示踪污染河流溶解性有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指纹 溶解性有机物 类蛋白质荧光团 类腐殖质荧光团 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总磷作为饮用水生物稳定性控制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桑军强 张锡辉 +1 位作者 周浩晖 王占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0-724,共5页
根据国内提出的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可同化有机碳(AOC)标准,通过配制水样研究了AOC及细菌再生长潜力(BRP)同水中磷含量的关系;同时针对净水工艺试验出水水样,考察了水中的磷同其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配水水样,在一定的磷... 根据国内提出的控制饮用水生物稳定性的可同化有机碳(AOC)标准,通过配制水样研究了AOC及细菌再生长潜力(BRP)同水中磷含量的关系;同时针对净水工艺试验出水水样,考察了水中的磷同其生物稳定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对于配水水样,在一定的磷浓度范围内,磷是水中细菌生长的限制因子;在净水试验工艺出水水样中添加50μg/L的PO3-4 P后,AOC增加了55%,BRP增加了123%,表明水中磷是其生物稳定性的限制因子。由于常规的净水工艺对水中的磷可以有效去除,把水中总磷(TP)控制在5μg/L内来提高饮用水生物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可能性和现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 生物稳定性 总磷 水样 净水 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氟化合物的生物富集效应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11
作者 吴江平 管运涛 +3 位作者 李明远 靳军涛 Makoto Yoshijima 张锡辉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46-1252,共7页
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于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建立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有关全氟化合物(PFCs)的生物浓缩因子(BCF)、生物富集因子(BAF)、生物放大因子(BMF)和营养级... 研究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效应,对于预测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建立环境标准以及评估污染物的生态风险具有重要的意义。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有关全氟化合物(PFCs)的生物浓缩因子(BCF)、生物富集因子(BAF)、生物放大因子(BMF)和营养级放大因子(TMF)等参数,对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研究结果表明,氟代碳原子数高于7的PFCs一般在生物体或食物链(网)上具有生物富集效应,而氟代碳原子数低于7的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较低。PFCs的理化性质(碳链长度、碳链末端基团类型和是否含有支链等)、生物的种类及其生理生化参数(体长、体重和性别等)和环境条件(生态系统的组成、水温和污染物含量等)等都影响PFCs在生物体内或食物链(网)上的富集。综观当前研究成果,PFCs在食物链(网)上生物放大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极地地区海洋食物网,应加强其他区域(特别是典型污染区域)、各种类型食物网(如淡水食物网和陆生食物网)上PFCs的生物富集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为全面评估PFCs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氟化合物 生物富集效应 食物链放大能力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多氯联苯的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2
作者 常爱敏 宗栋良 +2 位作者 梁栋 邓吴斌 管运涛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84-87,共4页
采用液液萃取—硫酸净化的前处理方法,以PCB28、52、101、138、153、180等6种多氯联苯为分析对象,同时以气相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两种方法测定,用内标法定量。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回收率、精密度、标准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等指标,结... 采用液液萃取—硫酸净化的前处理方法,以PCB28、52、101、138、153、180等6种多氯联苯为分析对象,同时以气相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两种方法测定,用内标法定量。比较了两种方法的检出限、回收率、精密度、标准工作曲线的相关系数等指标,结果表明:①气相色谱法和气质联用法均可良好地分离和测定水中多氯联苯,液液萃取—净化的前处理方法的回收率为84.6%~102%;②气质联用法测定水中多氯联苯的方法检出限仅为0.001μg/L,比气相色谱法低一个数量级,质量控制要求也相对较低;③测定地表水中的多氯联苯时,应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饮用水时,可优先考虑气相色谱法,也可采用气质联用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气质联用法 多氯联苯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去除水源水中氨氮的研究 被引量:20
13
作者 刘国庆 桑军强 +1 位作者 张锡辉 王占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4-647,共4页
利用生物陶粒预处理工艺,研究低水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进水氨氮浓度为0.5~1.4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min.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进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水温的下降而降低,但总体上对氨氮仍然有... 利用生物陶粒预处理工艺,研究低水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效果.进水氨氮浓度为0.5~1.4mg/L,水力停留时间为20~30min.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生物陶粒反应器对进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随着水温的下降而降低,但总体上对氨氮仍然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当水温从10℃下降到0.4℃时,生物陶粒反应器对氨氮的去除率从90%下降到65%.当水温在3℃以上时,出水中NO2--N低于进水NO2--N的含量.当水温下降到3℃以下后,出水中NO2--N超过了进水中NO2--N的含量.在陶粒反应器内部出现了NO2--N积累现象,水温越低,出水NO2--N的含量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陶粒反应器 生物预处理 微污染水源水 氨氮 亚硝酸盐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水藻与叶绿素a定量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吕洪刚 张锡辉 +1 位作者 郑振华 欧阳二明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6-30,共5页
采用纯种藻和实际原水样品比较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确定了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荧光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重复性好等优点,原水藻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呈良好... 采用纯种藻和实际原水样品比较了紫外分光光度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叶绿素的精密度和准确度,确定了藻密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关系。试验结果显示,荧光分光光度法具有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重复性好等优点,原水藻密度和叶绿素a浓度呈良好的相关性,可以根据叶绿素a数据转换为藻密度,为给水厂工艺运行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分光光度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 相关性 指导 试验结果 研究 原水 叶绿素A浓度 水藻 水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华蓝藻中微囊藻毒素的提取和净化研究 被引量:22
15
作者 张维昊 肖邦定 +2 位作者 方涛 张锡辉 宋立荣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65-267,共3页
利用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 ,通过筛选、比较不同极性提取剂对微囊藻毒素的提取效果 ,80 %甲醇溶液有较高的提取效率 ,而乙醇溶液可实现无毒提取 ,优化了提取方法。并通过调节溶液 p H为藻胆蛋白等电点的方法去除共提取的大量藻胆蛋白 ,取... 利用天然水华蓝藻为原料 ,通过筛选、比较不同极性提取剂对微囊藻毒素的提取效果 ,80 %甲醇溶液有较高的提取效率 ,而乙醇溶液可实现无毒提取 ,优化了提取方法。并通过调节溶液 p H为藻胆蛋白等电点的方法去除共提取的大量藻胆蛋白 ,取得了很好的净化效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华蓝藻 微囊藻毒素 提取 净化 水体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体中微囊藻毒素归宿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维昊 宋立荣 +2 位作者 徐小清 刘永定 张锡辉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4-88,共5页
微囊藻毒素是有毒蓝藻释放的肝毒性代谢物,对环境和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并已列入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特定检测项目。在暴发严重蓝藻水华的滇池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对水华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进行了全年监... 微囊藻毒素是有毒蓝藻释放的肝毒性代谢物,对环境和人们健康具有潜在危害,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热点,并已列入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特定检测项目。在暴发严重蓝藻水华的滇池水环境治理工程中,对水华污染水体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进行了全年监测,结果表明水样中微囊藻毒素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17~0.82μg/L,比水体中蓝藻生物量的藻毒素含量低了至少一个数量级。为研究水体中藻毒素的归宿,通过有关微囊藻毒素的吸附、光降解、微生物降解等一系列现场和实验室研究,结果表明光降解是滇池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降低的主要途径,同时微生物降解、生物积累和颗粒物吸附也是水体中微囊藻毒素浓度降低的因素。探讨了蓝藻水华污染水体的藻毒素归宿途径,并提出了有待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水体 微囊藻毒素 MC 滇池 吸附实验 光降解实验 生物降解实验 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酸钙对深圳河底泥臭味及生物化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17
作者 陈磊 王凌云 +3 位作者 刘树娟 张锡辉 胡江泳 陶益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7-113,共7页
为确定合适的硝酸钙剂量,研究了硝酸钙对底泥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控制效果以及底泥总有机碳(TOC)、氧化还原电位(ORP)、pH、含水率、氨氮和生物活性等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湿泥硝氮投加量达1.27 g/kg,AVS的去除率在第14天可达97%,其... 为确定合适的硝酸钙剂量,研究了硝酸钙对底泥酸挥发性硫化物(AVS)的控制效果以及底泥总有机碳(TOC)、氧化还原电位(ORP)、pH、含水率、氨氮和生物活性等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湿泥硝氮投加量达1.27 g/kg,AVS的去除率在第14天可达97%,其投加量的增加不影响AVS的去除效率,但更高的投加量会使处理效果保持更长的时间;硝氮投加量达1.58 g/kg,底泥ORP可升高至-100 mV;硝氮投加量达2.53 g/kg,底泥pH显著降低;硝酸钙会引起底泥氨氮质量分数增加,降低底泥微生物活性.适宜的硝氮范围为1.58~2.22 g/kg(0.70~0.98 g/g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钙 酸挥发性硫化物 生物化学特性 底泥 臭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02
18
作者 张丽萍 袁文权 张锡辉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26,共5页
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和新型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研究了沼泽化湖泊底泥和受污染河流底泥在不同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氮和磷污染物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 1)底泥耗氧速率是同样条件下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48倍 ,而在扰动状态下 ,... 采用模拟试验方式和新型微生物数量测定方法 ,研究了沼泽化湖泊底泥和受污染河流底泥在不同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氮和磷污染物释放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 :( 1)底泥耗氧速率是同样条件下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48倍 ,而在扰动状态下 ,底泥耗氧速率达到上覆水耗氧速率的 5 96— 93 6倍 ,扰动底泥显著增大其耗氧速率 ,底泥污染越严重 ,其耗氧速率越大 ,对水体产生的影响也越大。 ( 2 )扰动底泥可以显著增大底泥的氮磷释放速率 ,氮的释放受有机氮的氨化、氨氮的硝化、硝酸盐氮的反硝化以及氨氮被微生物吸收转化为有机氮等的影响 ;磷的释放过程受厌氧过程和底泥颗粒吸附的影响 ,耗氧速率高的底泥具有更大的氮磷释放潜力。 ( 3 )微生物数量在底泥污染物释放动力学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新型方法可以快速检测微生物总量。试验结果对于水环境的管理、受污染水体的修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泥污染物 释放动力学 耗氧速率 底泥微生物 水体污染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本体集成的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真星 但唐仁 +3 位作者 叶长青 刘岩 吕腾 丁天怀 《计算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5,33,共3页
本体技术在智能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网上协作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正越来越广。许多应用要求对相关信息源进行综合查询,因此必须解决这些异构数据源的语义互操作。由于同一领域的不同信息源的本体创建者采用的语义不同,将它们集成涉... 本体技术在智能信息检索,电子商务,网上协作等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正越来越广。许多应用要求对相关信息源进行综合查询,因此必须解决这些异构数据源的语义互操作。由于同一领域的不同信息源的本体创建者采用的语义不同,将它们集成涉及许多复杂因素。本文通过对集成过程中需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本体集成的框架,并给出实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体 语义互操作 智能信息检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荔枝湖富营养化成因和总磷模型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桂安 毛献忠 +1 位作者 陶益 张锡辉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4-878,共5页
通过9个月水质连续监测,分析了深圳荔枝湖污染来源和负荷.外源污染主要来自雨水管网溢流,降雨后湖水水质急剧恶化,TP浓度可高达0.347 mg/L.底泥释放试验表明,总氮第1周平均释放速率为0.036 8 g/(m2.d),磷源在好氧条件下释放较少.并建立... 通过9个月水质连续监测,分析了深圳荔枝湖污染来源和负荷.外源污染主要来自雨水管网溢流,降雨后湖水水质急剧恶化,TP浓度可高达0.347 mg/L.底泥释放试验表明,总氮第1周平均释放速率为0.036 8 g/(m2.d),磷源在好氧条件下释放较少.并建立荔枝湖四湖总磷串联模型,通过2组实测数据进行校验,计算结果和实测值吻合;在此基础上,用模型分析,设计初始条件下,采用组合治理工艺每天连续运行24 h,则需要2.18 d可将荔枝湖各湖TP浓度恢复为0.1 mg/L以下,达Ⅳ类地表水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湖泊 治理工程 污染源分析 底泥释放 总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