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肿瘤细胞悬液注射法制作兔食管癌移植瘤模型 被引量:6
1
作者 李宁 刘海生 +9 位作者 孙楚东 潘克梫 潘琳 夏启胜 王晓文 王旭飞 姚海涛 王淑秋 赵天德 唐劲天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707-710,共4页
目的:利用肿瘤细胞悬液注射法建立稳定的兔食管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其钡餐、MRI及病理表现。方法:冻存的VX2肿瘤细胞经兔体内接种成瘤后制成细胞悬液,手术暴露食管,直视下将肿瘤细胞悬液接种于兔食管壁,制作兔食管癌移植瘤模型,2周后经钡... 目的:利用肿瘤细胞悬液注射法建立稳定的兔食管癌移植瘤模型,观察其钡餐、MRI及病理表现。方法:冻存的VX2肿瘤细胞经兔体内接种成瘤后制成细胞悬液,手术暴露食管,直视下将肿瘤细胞悬液接种于兔食管壁,制作兔食管癌移植瘤模型,2周后经钡餐和MRI检测其影像学表现,处死兔子取标本行病理学检测。结果:食管内注射肿瘤细胞悬液2周后,兔子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食管钡餐显示明显的充盈缺损,缺损内径平均约0.518cm;MRI显示兔食管壁内孤立性结节状肿瘤,病灶在T1WI上呈略低信号或等信号,在T2W I上呈高信号;瘤体和淋巴结标本病理切片镜下观察,证实成瘤及出现淋巴结转移;模型建立成功率为100%。结论:使用肿瘤细胞悬液注射法可成功建立兔VX2食管癌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VX2肿瘤 动物模型 肿瘤细胞悬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内颞叶各结构体积的关系 被引量:5
2
作者 刘洁琼 张新卿 +4 位作者 高勇安 汤哲 陈彪 刘东惠 秦晓明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与内颞叶各结构体积的关系。方法17例MCI患者和21名正常老年人分别接受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和头颅MR扫描,在重建的图像上测量内颞叶各结构的体积,并行标准化处理;对神经心理学指标与内颞... 目的研究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认知功能与内颞叶各结构体积的关系。方法17例MCI患者和21名正常老年人分别接受临床评估、神经心理检查和头颅MR扫描,在重建的图像上测量内颞叶各结构的体积,并行标准化处理;对神经心理学指标与内颞叶结构MR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MCI组和正常老年组的神经心理量表除物体记忆测验(FOM)外,其余各项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MR内颞叶结构体积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MCI组中,短时记忆、逻辑记忆(LM)得分与内嗅皮质体积呈正相关(r=0.484、0.529,均P<0.05),无意义图形再认(MGR)、FOM得分与海马体积呈正相关(r=0.502、0.659,均P<0.05),短时记忆、MGR得分与左侧杏仁核体积呈正相关(r=0.557、0.644,均P<0.05);正常老年组短时记忆、LM和数字广度(DS)测验得分与双侧内嗅皮质体积呈负相关(r=-0.448、-0.718,均P<0.05),注意力、计算力与右侧杏仁核、双侧海马体积均呈负相关(r=-0.451、-0.553,均P<0.05)。结论MCI患者的认知功能与内颞叶各结构体积有关;不同的认知功能与内颞叶特定部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度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C161T基因多态性和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尊敬 张阳德 +7 位作者 陈捷 曹贵方 杨兴东 薛爽 田朝晖 李江 宋策 胡跃强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595-3597,3602,共4页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筛选168例ACI患者及165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PPARγ基因C161T位点多态性。结果 PPAR... 目的探讨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ACI)的关系。方法筛选168例ACI患者及165名健康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聚合酶链式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检测PPARγ基因C161T位点多态性。结果 PPARγC161T基因型CC、CT和TT在脑梗死患者组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6.2%、21.4%和2.4%,C等位基因频率为86.9%,T等位基因频率为13.1%;CC、CT和TT基因型在正常对照组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60.6%、36.4%和3.0%,C等位基因频率为78.8%,T等位基因频率为21.2%,除TT基因型外(例数少未统计分析),两组间其他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正常对照组T等位基因携带者基因型(CT+TT)频率(39.4%)明显高于脑梗死组(23.8%),CC型明显低于脑梗死组。结论 PPARγC161T基因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发病有关,T等位基因携带者可能发生脑梗死的风险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氧化小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基因多态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RIMA乘积季节模型在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月发病人数中的预测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苑斌 石晓峰 +8 位作者 霍春青 赵晶 何世华 赵玉华 严静 费雯 栾晓婷 金海强 孙永安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1年第7期957-959,1056,共4页
目的基于西藏自治区2013年8月至2018年7月包虫病的发病人数,采用X-12自回归移动平均(X-12-ARIMA)乘积模型拟合时间序列模型,对发病人数进行预测,为包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X-12-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月度... 目的基于西藏自治区2013年8月至2018年7月包虫病的发病人数,采用X-12自回归移动平均(X-12-ARIMA)乘积模型拟合时间序列模型,对发病人数进行预测,为包虫病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X-12-ARIMA乘积季节模型对西藏自治区包虫病月度发病人数进行趋势分解,并自动选择ARIMA季节调整乘积模型,以赤池信息准则(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IC)值最小为最优模型选择标准。结果X-12选择的最优乘积季节模型为ARIMA(1,1,0)×(1,1,0)_(12);预测方程为,拟合模型结果显示2013至2018年包虫病的月发病人数不仅呈现季节性波动,而且呈现波动性下降的趋势。结论ARIMA(1,1,0)×(1,1,0)_(12)能够应用于西藏自治区包虫病发病人数的预测,西藏自治区包虫病的发病人数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并且呈现波动性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虫病 ARIMA乘积季节模型 发病人数 月份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及包涵体肌炎的病理和免疫病理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芳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2期121-123,共3页
目的:综述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的普通病理及免疫病理变化,以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04与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相关文章,检索词“Polymyositis,Inclusionbodymyositis,pathology”,并限... 目的:综述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的普通病理及免疫病理变化,以及其可能的发病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04与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相关文章,检索词“Polymyositis,Inclusionbodymyositis,patholog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或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0-01/2006-04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多发性肌炎、包涵体肌炎、病理、免疫发病机制”。资料选择: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筛选,选择有关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病理、免疫病理及其发病机制的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临床实验研究,对剩余的文献查找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RCT)。纳入标准为RCT,无论是否为单盲、双盲或非盲法。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0篇关于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病理、免疫病理及发病机制研究方面的文献,18个实验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均为同一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18个实验包括580例患者,分别对多发性肌炎、包涵体肌炎病理和免疫病理及发病机制进行了阐述。多发性肌炎及包涵体肌炎均属于炎性肌病,两者有不同的临床及病理所见,但其免疫病理表现均为肌细胞膜表达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Ⅰ分子,肌内膜浸润的炎性细胞主要为CD8+T淋巴细胞;而且两者的免疫病理机制均为以下几点:主要组织相容复合体-1复合体的抗原提呈作用、T细胞受体基因的重排、协同刺激分子的作用、以及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的分泌和表达等。结论:多发性肌炎和包涵体肌炎在免疫病理上有共同的特性,二者的发病机制也类似,均为异常免疫介导的自身免疫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肌炎 包涵体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肌炎合并心脏损害误诊为冠心病一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芳 蒲传强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705-706,共2页
患者男性,75岁。以发作性心悸、全身乏力7年余,加重2年于2002年8月入院。患者于1995年6月无诱因心悸、头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未予治疗。同年7月无原因双下肢乏力,休息后缓解,未重视。1996年心悸加重,查心电图示:... 患者男性,75岁。以发作性心悸、全身乏力7年余,加重2年于2002年8月入院。患者于1995年6月无诱因心悸、头晕,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室性期前收缩,未予治疗。同年7月无原因双下肢乏力,休息后缓解,未重视。1996年心悸加重,查心电图示:频发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颤动。心肌酶乳酸脱氢酶(LDH)和肌酸激酶(CK)等升高,考虑心肌梗死,治疗4个月后CK、LDH等一直未恢复正常,后诊断为糖原累积综合征,经二磷酸果糖、胺碘酮等治疗,心悸减轻,期前收缩减少。此期间患者仍感双下肢无力,且双上肢举物时亦轻度无力,肌肉酸胀感。其后症状稳定,但至2001年初四肢乏力加重,持重物、下蹲站起困难,逐渐加重,行走100m需休息,无肌肉跳感,无呼吸困难。2002年1月休息时突然胸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肌炎 心脏损害 冠心病 误诊 发作性心悸 短阵房性心动过速 室性期前收缩 阵发性心房颤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