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噬及调控机制与神经变性疾病的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邹利 王云甫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6年第2期129-133,共5页
自噬是一个保护和生命维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损细胞器、异常蛋白等胞质成分被打包入双层膜囊泡,并被溶酶体靶向降解。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一种必要的应激反应,以此清除那些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和生存的受损细胞器和蛋白质。近年研究发现... 自噬是一个保护和生命维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受损细胞器、异常蛋白等胞质成分被打包入双层膜囊泡,并被溶酶体靶向降解。细胞自我消化的过程是一种必要的应激反应,以此清除那些影响细胞正常功能和生存的受损细胞器和蛋白质。近年研究发现,自噬缺陷在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如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亨廷顿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的发生和发展起关键作用。深入研究自噬的发生及其机制,对全面了解自噬对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神经变性疾病 帕金森病 阿尔茨海默病 亨廷顿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方晓霞 陈俊 何国厚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3年第33期96-100,共5页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120例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辛伐他汀组(41例)及...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120例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辛伐他汀组(41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Cs数量、迁移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无论是和用药前还是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循环EPCs数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组内NIHSS评分第6周较治疗前、第12周比第6周有改善(P< 0.01);NIHSS评分在他汀类药物组治疗12周后可见显著改善(P<0.01).他汀类药物组治疗组的TC、TG、LDL-C及HDL-C在12周后均可见改善(P< 0.05或P< 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无改善.组间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TC、TG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及组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提高EPCs数量、迁移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并通过调节血脂、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等起到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内皮祖细胞 血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症肌无力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线粒体自噬异常的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娜 邹利 +4 位作者 袁江 章红妍 唐莉 王云甫 卢祖能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7年第4期270-275,共6页
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Treg)功能的影响及关系。方法选择首次确诊、尚未接受治疗的15例MG患者,以1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采集外周血,以磁珠分选... 目的探讨线粒体自噬对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患者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CD4^+CD25^+regulatory T cell,Treg)功能的影响及关系。方法选择首次确诊、尚未接受治疗的15例MG患者,以15名健康人作为对照,分别采集外周血,以磁珠分选法获得Treg细胞,经流式细胞仪鉴定纯度后,分别通过透射电镜检测Treg细胞线粒体自噬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Ⅱ(microtubule associated protein light chain 3-Ⅱ,LC3-Ⅱ)的表达水平、JC-10荧光探针检测线粒体膜电位(以红色荧光细胞数/绿色荧光细胞数比值表示)变化、羧基荧光素琥珀酰亚胺酯(CFDA-SE,CFSE)检测Treg对正常CD4^+T细胞增殖抑制能力(荧光强度越强,增殖抑制能力越强)。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G组电镜下线粒体自噬明显减少[(25.60±7.81)个、(19.20±5.49)个,t=-2.596,P<0.05],且变形线粒体较多;MG组LC3-Ⅱ表达明显减少(0.450±0.137、0.334±0.124,t=-2.413,P<0.05);MG组Treg细胞线粒体膜电位下降(2.153±0.537,1.726±0.494,t=2.126,P<0.05);MG组CFSE检测平均荧光强度减弱(34.82±10.64、26.49±5.94,t=2.646,P<0.05)。结论 MG患者有Treg细胞的线粒体自噬功能降低,这可能与其增殖抑制功能降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线粒体自噬 TREG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血液透析带涤纶套导管功能不良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胡兆雄 刘琴 +1 位作者 肖厚勤 费沛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195-197,共3页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使用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常规行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采取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A... 目的 观察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带涤纶套留置导管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使用带涤纶套留置导管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例,所有患者入组前常规行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采取随机分组前瞻性对照研究,A组6例,继续每月1次尿激酶封管,10 000 U/ml;B组7例,在A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片,每次75 mg,每日1次,口服;C组7例,在B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片,每次0.96g,每日3次口服,疗程3个月.观察3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的发生率、首次透析时需尿激酶干预的时间、3个月内尿激酶溶栓次数、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血气分析及凝血功能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31.4‰,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为(23.4±14.2)天,溶栓7次;B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9.2‰,首次尿激酶干二预时间为(37.2±13.8)天,溶栓4次;C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为11.5‰,首次尿激酶干预时间(54.5±5.50)天,溶栓2次.上述指标B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3组患者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以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方丹参片联合氯吡格雷片用于血液透析带涤纶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可显著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丹参片 氯吡格雷 血液透析 导管功能不良
原文传递
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4
5
作者 方晓霞 丁立 +2 位作者 王云甫 陈俊 何国厚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3期1-3,共3页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hronic Guillian-Barre syndrome,CG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7—2012-11我院收治的35例CG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21例,2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等常规药物,对... 目的探讨激素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chronic Guillian-Barre syndrome,CGB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07—2012-11我院收治的35例CGB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4例和治疗组21例,2组均给予维生素B1、甲钴胺等常规药物,对照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递减治疗,治疗组则采用甲基强的松龙和丙种球蛋白联合疗法,治疗6周后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19例,总有效率为90.48%,起效时间(5.14±1.15)d,平均住院时间(28.71±6.46)d;对照组有效8例,总有效率57.14%,起效时间(6.29±1.27)d,平均住院时间(35.07±7.59)d,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联合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与单用甲基强的松龙相比显效快,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降低糖皮质激素引起的感染等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 甲基强的松龙 丙种球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理流程管理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杜玲 周晓清 +1 位作者 李永霞 罗国君 《护理管理杂志》 2011年第10期757-758,共2页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管理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脐血干细胞移植流程管理小组,制订相应的护理流程并组织实施。结果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对干细胞移植室护理满意度高。结论护理流程管理保障了脐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 目的探讨护理流程管理在脐血干细胞移植术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成立脐血干细胞移植流程管理小组,制订相应的护理流程并组织实施。结果患者及临床医护人员对干细胞移植室护理满意度高。结论护理流程管理保障了脐血干细胞移植术的治疗效果,杜绝了护理并发症的发生,可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流程 脐血 干细胞移植术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娜 卢祖能 +1 位作者 王云甫 袁江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6期539-541,共3页
线粒体作为代谢活动供能的细胞器被大家所熟知,在免疫系统更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线粒体功能缺陷而产生大量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细胞功能障碍,从而也决定了细胞生存能力下降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结局。... 线粒体作为代谢活动供能的细胞器被大家所熟知,在免疫系统更是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因线粒体功能缺陷而产生大量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引起细胞功能障碍,从而也决定了细胞生存能力下降和免疫系统功能异常等结局。线粒体自噬作为目前研究比较热门的一种选择性自噬,其发生机制及所涉人类疾病也是目前研究热点。本文对线粒体自噬与免疫系统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从而了解线粒体自噬与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所存在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免疫系统 自身免疫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古沙鼠脑缺血模型术后医源性Horner综合征报道
8
作者 王娜 卢祖能 +2 位作者 袁江 章红妍 王云甫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1期19-21,共3页
目的:探讨蒙古沙鼠脑缺血模型术后Horner综合征(HS)的发病机制。方法:40只沙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1、2、3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颈总动脉,手术各组分离后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 min。术后观察各组沙鼠出现HS情况;术前、术后1、4、7 ... 目的:探讨蒙古沙鼠脑缺血模型术后Horner综合征(HS)的发病机制。方法:40只沙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1、2、3组。假手术组仅分离出颈总动脉,手术各组分离后同时夹闭双侧颈总动脉5 min。术后观察各组沙鼠出现HS情况;术前、术后1、4、7 d进行NDS评分;术后7 d灌注固定后对海马、下丘脑及脑干等部位进行HE染色。结果:假手术组HS发生率为11.1%,手术1、2、3组分别为37.5%、44.4%、60%;各组术前、术后1、4、7 d ND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显示手术组海马区可见缺血改变,且细胞计数少于假手术组(P<0.05),下丘脑和脑干等部位HE染色未见缺血改变。结论:本实验HS的发生为颈部手术中机械性损伤所致,而非造模成功后脑缺血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沙鼠 脑缺血 HORNER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水平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7
9
作者 曾佩 袁江 王云甫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s)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9-01—2018-05-01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5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调节性B细胞(Bregs)水平变化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09-01—2018-05-01十堰市太和医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50例,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外周血B细胞中CD19+CD5+CD1d+B细胞(Bregs)所占B细胞的比例;采用ELISA法测定Bregs培养液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分析脑梗死患者外周血Bregs水平变化以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脑梗死患者外周血Bregs水平及其分泌的IL-10、TGF-β1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随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加重,脑梗死患者外周血Bregs水平及IL-10、TGF-β1水平逐渐降低(均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Bregs水平低于健康人;Bregs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外周血Bregs水平的降低以及功能的丧失参与了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其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平衡被打破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卒中 B淋巴细胞 白细胞介素10 转化生长因子Β1 动脉粥样硬化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及其机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邹利 王云甫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6年第4期302-308,F0003,共8页
1前言 众所周知,自噬(autophagy)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噬过程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和回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与细胞器,是细胞的自我消化过程,因此在细胞发育、分化、存活和内环境稳定中自噬起到关键作用。自噬的作... 1前言 众所周知,自噬(autophagy)属于细胞程序性死亡的一种重要方式。自噬过程是细胞利用溶酶体降解和回收细胞内生物大分子与细胞器,是细胞的自我消化过程,因此在细胞发育、分化、存活和内环境稳定中自噬起到关键作用。自噬的作用贯穿于正常细胞生长发育和疾病病理生理过程,自噬在衰老、肿瘤、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自噬是一种进化保守的凋亡通路,用来吞噬功能失调细胞器和/或异常构成的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粒体自噬 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程序性死亡 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 病理生理过程 生物大分子 心血管疾病
原文传递
rTMS对帕金森鼠黑质抗酪氨酸羟化酶抗体阳性标记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虎 何晓阔 +1 位作者 孙明瑾 李雪锋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2011年第1期5-8,共4页
目的探讨0.2Hz最大的刺激强度为2T磁刺激器0.2Hz 55%刺激强度下,连续刺激14 d后,观察帕金森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纤维的变化。方法利用6-OHDA制备帕金森大鼠模型,给予0.2Hz 55%刺激强度下rTMS连续14 d,然后用免疫组化ABC... 目的探讨0.2Hz最大的刺激强度为2T磁刺激器0.2Hz 55%刺激强度下,连续刺激14 d后,观察帕金森大鼠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和纤维的变化。方法利用6-OHDA制备帕金森大鼠模型,给予0.2Hz 55%刺激强度下rTMS连续14 d,然后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黑质TH免疫阳性产物的变化。结果 rTMS作用后黑质致密部TH免疫阳性纤维标记物增多。结论 rTMS通过调节黑质致密部多巴胺神经元突触的变化产生治疗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重复经颅磁刺激 酪氨酸羟化酶
原文传递
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龚丛芬 王静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80-381,431,共3页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领悟社会支持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0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认知行为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领悟社会支持和负面情绪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SAS、SDS评分为(36.11±10.26)分、(35.29±9.14)分,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SS评分为(76.54±6.65)分,高于对照组的(65.76±6.8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认知行为干预有效提高了老年脑梗死患领悟社会支持能力,缓解了焦虑、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老年 认知行为干预 领悟社会支持 负面情绪
原文传递
社区老年人精神障碍与慢性病的性别差异 被引量:1
13
作者 付文宁 柴云 +1 位作者 邹利 刘冰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6年第2期-,共4页
有研究表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但并不等于女性比男性更健康[1].健康的性别差异指两性在获取机会、享受卫生资源、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客观差异[2].性别差异一直是研究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性别不同,两性可能在疾病易... 有研究表明,女性平均寿命长于男性,但并不等于女性比男性更健康[1].健康的性别差异指两性在获取机会、享受卫生资源、接受医疗卫生服务等方面的客观差异[2].性别差异一直是研究老年人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由于性别不同,两性可能在疾病易感性、卫生资源利用及卫生服务可及性方面存在不公平现象[3].近年来,国内对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研究[4-7],但对老年人健康状况性别差异研究的文献并不多,且专门针对老年人健康性别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男性和女性老年人在健康自评和日常生活能力指标上的差异模式,即分析老年人主观和客观健康的差异[2],对引起性别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探讨不多.本研究将从精神障碍和慢性病两方面分析老年人健康的性别差异,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因素,为老龄化问题及促进两性之间的健康公平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原文传递
共情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面情绪及希望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龚丛芬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年第8期2105-2107,共3页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面情绪及希望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共情护理干预,比较出院前两组患者负面情... 目的:探讨共情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负面情绪及希望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8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共情护理干预,比较出院前两组患者负面情绪和希望水平情况。结果出院前观察组SAS及SDS评分为(35.01±9.66)分、(33.07±11.56)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HI总分及T、P、I评分为(37.5±3.9)分、(13.0±2.2)分、(12.8±2.5)分、(13.0±2.3)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共情护理可以减轻老年脑梗死患者的负面情绪,提高希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共情护理 负面情绪 希望水平 老年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