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标准汤剂的竹节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
1
作者 叶陈辉 唐海明 +4 位作者 袁成福 郭佳龙 张继红 袁丁 何毓敏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863-2869,共7页
目的基于标准汤剂建立竹节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方法HPLC法测定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中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计算转移率。建立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再建立配方颗粒HPLC特征图谱。结果17批标准汤剂... 目的基于标准汤剂建立竹节参配方颗粒质量标准。方法HPLC法测定标准汤剂、配方颗粒中人参皂苷Ro、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计算转移率。建立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并进行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再建立配方颗粒HPLC特征图谱。结果17批标准汤剂HPLC特征图谱中有9个共有峰,相似度大于0.9(除S6、S12外),聚为2类,3种主成分累积方差贡献率达86.7%。3批配方颗粒中人参皂苷Ro含量为83.1~88.6 mg/g,转移率为53.1%~55.5%;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为14.8~15.0 mg/g,转移率为47.4%~48.1%。3批配方颗粒HPLC特征图谱中有9个共有峰,相似度分别为0.998、0.998、0.999。结论该方法合理可靠,可全面评价竹节参配方颗粒质量,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节参配方颗粒 标准汤剂 人参皂苷Ro 竹节参皂苷Ⅳa HPLC特征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家药木瓜产地趁鲜切制及炮制规范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平媛 汪鋆植 +6 位作者 柳杰 冯天艳 王宇 贺海波 付宜和 苏香萍 邓张双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20年第5期46-51,共6页
目的:采用传统方法和鲜切方法对土家族常用药材木瓜进行加工,探讨鲜切木瓜片的可行性,并研究鲜切片的质量,为改进木瓜加工方法和当地民族药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木瓜饮片项下鉴别、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方法... 目的:采用传统方法和鲜切方法对土家族常用药材木瓜进行加工,探讨鲜切木瓜片的可行性,并研究鲜切片的质量,为改进木瓜加工方法和当地民族药材管理提供依据。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国药典》木瓜饮片项下鉴别、检查、浸出物及含量测定方法,比较传统木瓜片与鲜切木瓜片的质量。并采用HPLC建立鲜切木瓜片中绿原酸的含量测定方法。结果:鲜切木瓜片各检查项和浸出物均符合2015年版《中国药典》要求,齐墩果酸、熊果酸和绿原酸含量均高于传统木瓜饮片。结论:鲜切木瓜片质量优于传统木瓜片,木瓜产地加工与炮制生产一体化具有可行性,可为民族药材木瓜制定适合当地生产与加工炮制的质量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 鲜切片 质量标准 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木瓜中5种五环三萜类成分的含量 被引量:5
3
作者 张亭亭 胡浩宁 +4 位作者 李平媛 黄永梅 汪鋆植 唐海明 尹永红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2477-2480,2486,共5页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木瓜中3-O-乙酰坡模醇酸等5种五环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分析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工艺木瓜的含量差异。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检测手段,色谱柱为COSMOSIL 5 C18-MS-Ⅱ,流动相为乙腈-0.005 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用磷酸...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木瓜中3-O-乙酰坡模醇酸等5种五环三萜类成分含量的方法,并分析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工艺木瓜的含量差异。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检测手段,色谱柱为COSMOSIL 5 C18-MS-Ⅱ,流动相为乙腈-0.005 mol/L磷酸氢二铵溶液(用磷酸调pH至6.5)(70︰30,V/V),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10 nm,进样量为20μL。以齐墩果酸为内参物,结合一测多评法,对3-O-乙酰坡模醇酸等4种五环三萜类成分含量进行测定,并与外标法进行比较;同时,对不同产地、不同炮制加工工艺木瓜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总含量和5种成分的总含量进行比较。结果3-O-乙酰坡模醇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3-O-乙酰熊果酸检测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分别为4.06~81.2、2.12~42.4、9.62~192.3、7.77~155.4、4.21~84.1μg/mL(R^(2)>0.999);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24 h)试验的RSD均小于3%;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29%~101.38%(RSD<3%,n=6)。一测多评法测得3-O-乙酰坡模醇酸、白桦脂酸、熊果酸、3-O-乙酰熊果酸的含量分别为0.023%~0.060%、0.044%~0.528%、0.101%~0.368%、0.067%~0.221%,与外标法所测结果的相对偏差均小于8%。同一产地鲜切工艺加工木瓜中齐墩果酸与熊果酸的总含量和5种成分的总含量均高于传统工艺加工木瓜,且重庆黔江产木瓜中5种成分的总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产地(P<0.05)。结论建立了同时测定木瓜中3-O-乙酰坡模醇酸、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3-O-乙酰熊果酸含量的一测多评法,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庆黔江产木瓜中5种成分的总含量较高,且同一产地鲜切工艺加工木瓜总含量高于传统工艺加工木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 五环三萜类成分 一测多评法 含量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PLC法同时测定枳椇子配方颗粒中5种水溶性黄酮 被引量:1
4
作者 唐海明 余晓玲 +2 位作者 张云 叶子 姜玉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48-1151,共4页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枳椇子配方颗粒(枳椇子)中5种水溶性黄酮的含量。方法该药物7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水(含0.1%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13 mL/min;柱温30℃;... 目的建立UPLC法同时测定枳椇子配方颗粒(枳椇子)中5种水溶性黄酮的含量。方法该药物70%乙醇提取液的分析采用Acquity BEH C_(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水(含0.1%磷酸)-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13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5 nm。结果新西兰牡荆苷2、二氢杨梅素、斯皮诺素、6‴-O-对香豆酰斯皮诺素、杨梅素分别在0.57~18.26、4.00~128.13、1.60~51.24、1.02~32.52、0.80~25.47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99.1%、98.8%、96.7%、99.7%,RSD分别为1.3%、0.79%、1.6%、1.2%、1.4%。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复性好,可用于枳椇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椇子配方颗粒 新西兰牡荆苷2 二氢杨梅素 斯皮诺素 6‴-O-对香豆酰斯皮诺素 杨梅素 UPL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木瓜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
5
作者 聂淞莹 唐海明 +4 位作者 汪鋆植 王丹阳 颜华玲 胡浩宁 黄永梅 《中南药学》 CAS 2022年第2期310-314,共5页
目的优化木瓜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为木瓜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绿原酸、原儿茶酸、L-苹果酸、莽草酸、奎尼酸含量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备... 目的优化木瓜标准汤剂的制备工艺,为木瓜配方颗粒的制备提供参考。方法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影响因素,绿原酸、原儿茶酸、L-苹果酸、莽草酸、奎尼酸含量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层次分析法结合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结果最佳条件为药材饮片加8倍量水,煎煮3次,一煎40 min,二、三煎均为30 min。结论该方法合理可行,可为工业生产、产业开发和木瓜标准汤剂的提取工艺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瓜 标准汤剂 制备工艺 层次分析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厂制药设备维护与设备管理的注意事项分析
6
作者 李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8年第11期00350-00350,共1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提升,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医药及相关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引用国际的GM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之后,对有关药厂制药设备管理部门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将针对药厂制药设备维护与设备管理的注意事... 随着我国经济的稳步提升,各行各业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对医药及相关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我国引用国际的GM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之后,对有关药厂制药设备管理部门也有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本文将针对药厂制药设备维护与设备管理的注意事项分析心中,提出维护与管理的一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药维护 设备管理 注意事项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AK/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五倍子鞣质乳膏促进大鼠的皮肤伤口愈合作用机制
7
作者 易文 颜紫依 +5 位作者 石孟琼 张颖 刘杰 易倩 唐海明 刘义稳 《中国中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80-495,共16页
研究五倍子鞣质乳膏(tannins from Galla chinensis cream,TGCC)对大鼠鼠尾皮肤伤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模型(model)组、model+TGCC低剂量(每只50 mg)组、model+TGCC高剂量(每只100 mg)组和model+T... 研究五倍子鞣质乳膏(tannins from Galla chinensis cream,TGCC)对大鼠鼠尾皮肤伤口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control)组、模型(model)组、model+TGCC低剂量(每只50 mg)组、model+TGCC高剂量(每只100 mg)组和model+TGC+FAK抑制剂(Y15)乳膏(每只100 mg+10 mg)组,每组10只。在成功构建鼠尾皮肤损伤模型后,给药组在其创面分别涂抹相应的药物,control组和model组以同样方法分别涂抹与TGCC组相同量的乳膏基质,涂抹完成后在伤口周缘包扎无菌纱布。每天3次,连续28 d。记录在干预3、7、11、14、21、28 d创面愈合情况,计算伤口愈合率和愈合时间。末次给药次日收集大鼠血清与鼠尾皮肤伤口组织进行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肌酐(creatinine,CREA)、尿素、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IL-4、IL-10、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及鼠尾皮肤伤口组织中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CD31)、白细胞分化抗原34(leukocyte differentiation antigen 34,CD34)的活性检测,苏木精-伊红、Masson和天狼猩红染色观察鼠尾皮肤伤口组织组织形态学改变,计算表皮厚度、成纤维细胞数、血管数量、胶原纤维、Ⅰ型胶原纤维(typeⅠcollagen,COLⅠ)、COLⅢ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皮肤伤口组织中角蛋白(keratin,KRT)10、KRT14、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CD31、CD34、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eptidase,MMP)-2、MMP-9、COLⅠ、COLⅢ、连接蛋白(Desmin)、成纤维细胞特异蛋白1(fibroblast specific protein 1,FSP1)、IFN-γ、IL-1β、TNF-α、IL-4、IL-6、IL-10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鼠尾皮肤伤口组织中KRT10、KRT14、VEGF、FGF、EGF、MMP-2、MMP-9、COLⅠ、COLⅢ、Desmin、FSP1、黏着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磷酸化黏着斑激酶(phosphorylated focal adhesion kinase,p-FAK)、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3-kinase,PI3K)、磷酸化PI3K(p-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磷酸化Akt(p-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磷酸化mTOR(p-mTOR)蛋白表达。结果显示,TGCC可显著提高大鼠鼠尾创面愈合速率,缩短创面愈合时间,降低皮肤损伤大鼠血清中ROS和皮肤伤口组织中MDA、MPO、LDH水平及血清IFN-γ、IL-1β、IL-6、TNF-α含量和皮肤伤口组织中IFN-γ、IL-1β、IL-6、TNF-αmRNA表达水平,升高伤口组织中CAT、GSH、SOD、T-AOC活性和血清中IL-4、IL-10水平及伤口组织中IL-4、IL-10 mRNA表达;抑制炎性细胞浸润,增加表皮厚度、成纤维细胞数、血管数和胶原纤维、COLⅠ、COLⅢ含量,升高伤口组织中表皮分化标志物(KRT10和KRT14)、内皮细胞标志物(CD31和CD34)、血管生成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标志物(VEGF、FGF、EGF和COLⅠ、COLⅢ、Desmin、FSP1)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明胶酶(MMP-2和MMP-9)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FAK、p-PI3K、p-Akt、p-mTOR蛋白表达和p-FAK/FAK、p-PI3K/PI3K、p-Akt/Akt、p-mTOR/mTOR比率。以上结果表明,TGCC对皮肤伤口愈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制与激活FAK/PI3K/Akt/mTOR信号通路,抑制皮肤伤口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增加表皮厚度、成纤维细胞数、血管数和胶原纤维、COLⅠ、COLⅢ含量,降低MMP-2和MMP-9表达,进而促进伤口愈合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倍子鞣质乳膏 氧化损伤 炎症反应 黏着斑激酶/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基于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定量的金钱草质量评价
8
作者 王梦蝶 卓越 +5 位作者 邹丽娜 唐海明 贺海波 黎爱 林华清 李诗梅 《中草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98-1007,共10页
目的建立金钱草Lysimachia christinae HPLC指纹图谱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咖啡酸、芦丁、夏佛塔苷、迷迭香酸、碟豆素、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10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和熵权TOPSIS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 目的建立金钱草Lysimachia christinae HPLC指纹图谱及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咖啡酸、芦丁、夏佛塔苷、迷迭香酸、碟豆素、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10种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并结合化学模式识别和熵权TOPSIS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 C_(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9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10μL的HPLC对不同产地金钱草药材进行检测,通过“中国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软件进行相似度评价,使用SIMCA-14.1和SPSS2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nt analysis,OPLS-DA)和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通过与对照品进行比对指认10种指标成分并进行含量测定,采用化学模式识别和熵权TOPSIS对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15批金钱草HPLC指纹图谱匹配出19个共有峰,指认了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咖啡酸、芦丁、夏佛塔苷、迷迭香酸、碟豆素、异槲皮苷、槲皮苷、槲皮素、山柰酚,指纹图谱的相似度0.703~0.965;HCA将15批金钱草聚为4类;PCA分析得到6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8.149%;OPLSDA分析表明有11种成分可作为区分金钱草质量的差异标志物;15批金钱草中山柰酚-3-O-芸香糖苷、咖啡酸、芦丁、夏佛塔苷、迷迭香酸、碟豆素、异槲皮苷、山柰酚、槲皮苷、槲皮素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056~0.611、0.006~0.086、0.165~1.008、0.091~0.521、0.016~0.581、0.146~0.797、0.045~0.450、0.026~0.100、0.052~0.483、0.026~0.088mg/g;熵权TOPSIS分析表明四川和江西产地的金钱草质量较优。结论建立的金钱草HPLC指纹图谱及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准确、稳定、分离度和重复性好,为其质量控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钱草 HPLC指纹图谱 山柰酚-3-O-芸香糖苷 咖啡酸 芦丁 夏佛塔苷 迷迭香酸 碟豆素 异槲皮苷 槲皮苷 槲皮素 山柰酚 聚类分析 主成分分析 熵权TOPSIS法
原文传递
基于ERK/NF-κB/COX-2信号通路研究珠子参总皂苷改善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肝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3
9
作者 石孟琼 张继红 +9 位作者 周刚 郭巍 刘英 包中文 陈茂华 谈发明 胡慧泉 汪鋆植 任剑峡 唐海明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585-2596,共12页
研究珠子参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 japonicus,TSPJ)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SPJ组(200 mg·kg^(-1),ig)、模型组、APAP+TSPJ低剂量组(50 mg&#... 研究珠子参总皂苷(total saponins of Panax japonicus,TSPJ)对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诱导小鼠肝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将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SPJ组(200 mg·kg^(-1),ig)、模型组、APAP+TSPJ低剂量组(50 mg·kg^(-1),ig)、APAP+TSPJ中剂量组(100 mg·kg^(-1),ig)、APAP+TSPJ高剂量组(200 mg·kg^(-1),ig)和APAP+N-乙酰半胱氨酸组(200 mg·kg^(-1),ip)。给药组每天ig或ip相应的药物,每天1次,连续14 d。末次给药1 h后,除空白组和TSPJ组外,各组小鼠均灌胃给予500 mg·kg^(-1) APAP,24 h后收集小鼠血清与肝脏组织进行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2、IL-6、IL-4、IL-10及肝组织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O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水平,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肝组织形态学改变;实时定量PCR法测定肝组织中淋巴细胞抗原6G(lymphocyte antigen 6G,Ly6G)、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 3,Mac-2)、TNF-α、IL-1β、COX-2、IL-6、IL-4、IL-10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中Ly6G、Mac-2、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hosphorylated extracellular regulated protein kinase,p-ERK)、COX-2、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protein α,IκBα)、磷酸化核因子κB抑制因子α(phosphorylated inhibitor of nuclear factorκB protein α,p-IκBα)、胞浆和胞核中核因子κB亚基p65(nuclear factorκB subunit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结果显示,TSPJ可显著降低APAP诱导小鼠肝脏系数、血清中ALT、AST、ROS、TNF-α、IL-1β、IL-6、COX-2水平及肝组织LDH、MPO、MDA水平和肝组织中TNF-α、IL-1β、IL-6 mRNA表达,升高血清中IL-4、IL-10含量及肝组织中GSH、CAT、SOD、T-AOC水平和肝组织中IL-4、IL-10 mRNA表达;改善肝脏病理损伤程度,抑制肝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和巨噬细胞募集;降低肝组织中中性粒细胞标记物Ly6G、巨噬细胞标记物Mac-2和COX-2 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ERK、p-IκBα、胞核NF-κB p65蛋白表达和p-ERK/ERK、p-IκBα/IκBα比率,升高胞浆NF-κB p65蛋白表达。以上结果表明,TSPJ对APAP诱导的小鼠肝损伤有显著保护作用、可减轻APAP引起的氧化损伤与炎症反应,其作用机制与抑制ERK/NF-κB/COX-2信号通路激活,进而抑制炎性细胞浸润、炎症因子生成和抑制肝细胞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子参总皂苷 对乙酰氨基酚 氧化损伤 炎症反应 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核因子κB/环氧合酶-2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野生与栽培竹节参地下不同部位的质量比较 被引量:2
10
作者 叶陈辉 唐海明 +4 位作者 黄玲 袁成福 张继红 袁丁 何毓敏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925-932,共8页
目的研究野生及栽培竹节参地下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竹节参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8批不同产地的竹节参(含野生及栽培品)根状茎与肉质根,采用性状观察、中药指纹图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和浸出物测定等方法进行对比... 目的研究野生及栽培竹节参地下不同部位的质量差异,为竹节参药材质量标准的修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28批不同产地的竹节参(含野生及栽培品)根状茎与肉质根,采用性状观察、中药指纹图谱、主要有效成分含量和浸出物测定等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野生与栽培竹节参地下部位的外观性状存在差异。15批样品中人参皂苷Ro和竹节参皂苷Ⅳa含量符合2020年版《中国药典》规定,合格率53.6%。合格批次野生和栽培竹节参根茎与根的化学指纹图谱、浸出物和有效成分含量差异不明显。结论本研究可为竹节参栽培品替代野生品使用,并为其质量标准“来源”“含量测定”“浸出物”等项目修订,以及后续竹节参资源研究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节参 野生 栽培 根茎 质量标准 皂苷类
原文传递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中杂质Ro16-8652和Ro40-1021 HPLC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作者 林华清 李诗梅 +4 位作者 朱海龙 邢翔飞 奚炜 金桂兰 龚大春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8-1114,共7页
目的:通过对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杂质Ro16-8652和Ro40-1021的研究,建立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有关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BAX Plus C18(100 mm×4.6 mm,3.5μm)色谱柱,以0.02 mol·L-1磷酸氢二钾溶液(A)-甲醇(B)(20∶... 目的:通过对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杂质Ro16-8652和Ro40-1021的研究,建立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有关物质的HPLC分析方法。方法:采用Agilent ZOBAX Plus C18(100 mm×4.6 mm,3.5μm)色谱柱,以0.02 mol·L-1磷酸氢二钾溶液(A)-甲醇(B)(20∶8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60 min,流速1.0 mL·min-1,柱温40℃,检测波长214 nm,进样量20μL。结果:盐酸阿莫罗芬搽剂主成分与已知杂质及其强制破坏产生的降解产物分离良好;杂质Ro16-8652和Ro40-1021质量浓度分别在0.062 82~3.141μg·mL-1、0.062 46~3.123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n=6),校正因子分别为1.21和1.09;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1%和98.4%,RSD分别为1.6%和5.1%;检测重复性(n=6)RSD分别为1.2%和3.0%;中间精密度试验RSD(n=12)分别为1.0%和3.2%;杂质Ro16-8652、杂质Ro40-1021待测溶液在12 h内均稳定。经检测表明,稳定工艺的3批产品中,单个杂质Ro16-8652和Ro40-1021均不大于0.2%,总杂质均不大于0.6%。结论:本法可用于盐酸阿莫罗芬搽剂有关物质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真菌病 盐酸阿莫罗芬搽剂 杂质Ro16-8652和杂质Ro40-1021 高效液相色谱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