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组配合抢救模式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术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6
1
作者 梁玉红 曹军容 +3 位作者 周毅 邱英 莫阔 孙林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7年第10期724-726,共3页
目的探讨小组配合抢救模式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术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急诊入院手术患者60例为观察组,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急诊入院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组配合抢救模式接诊抢救,对... 目的探讨小组配合抢救模式在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术前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2月至2016年11月急诊入院手术患者60例为观察组,2015年5月至2016年1月急诊入院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小组配合抢救模式接诊抢救,对照组采用当班护士接诊抢救。结果观察组喉罩置入建立人工气道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显效时间、患者入科至送入手术间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健康宣教落实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1)、护理病历书写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小组配合抢救模式应用到神经外科急危重症患者术前抢救中,能提高护士抢救配合的主动性、准确性以及默契性,缩短术前抢救时间确保手术顺利进行,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急危重症 小组配合 术前抢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脑干出血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梁玉红 周毅 +4 位作者 徐廷伟 刘汉东 胡克琦 陈锋 谢俊兰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4期229-230,共2页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脑干出血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NPM辅助下显微手术清除脑干血肿40例。术中动态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并且术前监测波形与术中...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脑干出血显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采用NPM辅助下显微手术清除脑干血肿40例。术中动态观察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并且术前监测波形与术中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连续监测波形进行对照。结果40例病人中,GCS评分为5分的16例患者有6例术后第2天即恢复部分意识。术后死亡15例。存活的25例患者术后随访6月~3年,生活能自理4例,部分自理11例,意识清醒但重残5例,植物生存5例。结论对于脑干出血患者,NPM可判断术前脑干功能术中,可为手术者提供准确信息,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对脑干和颅神经功能的损伤,术后监测可预后患者转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出血 显微手术 神经生理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王志勇 朱耀祖 +2 位作者 周有东 王旭 张海泉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5期611-613,616,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过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92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6例。A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B组采取手... 目的探讨血管内微导管介入治疗与夹闭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不良反应及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经过临床和实验室确诊的脑动脉瘤患者92例,根据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46例。A组患者行血管介入治疗,B组采取手术夹闭治疗。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动脉瘤栓塞程度、恢复情况、凝血指标以及生活质量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手术治疗栓塞效果优于A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术后病死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治疗后恢复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随访中发现,A组的复发率显著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D-二聚体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住院时间较短,生活质量也显著高于B组,但A组的手术时间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夹闭手术比较,血管介入术的栓塞效果较差、复发率高,但是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血管介入术 夹闭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入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4
作者 蔡利 敖祥生 +2 位作者 王智勇 朱耀祖 周有东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6年第9期555-556,共2页
目的 探讨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2例。结果 术后2 d复查头部CT示,血肿清除超过90%75例(91.6%),70%-9... 目的 探讨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应用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2例。结果 术后2 d复查头部CT示,血肿清除超过90%75例(91.6%),70%-90%7例(8.4%),再出血2例(8.6%)。术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3.6%。存活79例术后3个月,根据GOS评分评定预后,恢复良好41例,中残30例,重残8例。结论 对于无严重脑水肿及非脑疝晚期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颞部锁孔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是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 外侧裂-岛叶入路 锁孔手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颅脑损伤患者颅内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张海泉 王志勇 +1 位作者 敖祥生 刘汉东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6期565-566,共2页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颅内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0例重度闭合性TB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患者... 目的:探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TBI)患者颅内压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90例重度闭合性TBI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5例。研究组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单侧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比较2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第3天颅内压、治疗3个月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按照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定的治疗3个月后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第3天,2组患者颅内压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GOS评分高于对照组(t=2.818,P<0.05),恢复良好率高于对照组(P<0.05),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治疗重度闭合性TBI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闭合性颅脑损伤 双侧平衡去骨瓣减压术 颅内压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幕上肿瘤患儿手术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郭中印 彭鹏 +6 位作者 陈籽荣 张晓琳 董民海 曾括 万丽君 向网 万锋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412-417,共6页
目的 筛查幕上肿瘤患儿肿瘤切除术后因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199例患儿,以社会人口学资料、病程与影像学... 目的 筛查幕上肿瘤患儿肿瘤切除术后因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而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2011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行幕上肿瘤切除术的199例患儿,以社会人口学资料、病程与影像学资料、手术相关指标、脑积水发生和急性进展情况作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逐步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结果 约7.54%(15/199)患儿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其中14/15例为术后2周内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存在脑积水(OR=14.756,95%CI:3.451~63.089;P=0.000)、肿瘤邻近中线(OR=5.466,95%CI:1.409~21.203;P=0.014)、术中出血量大(OR=1.295,95%CI:1.016~1.650;P=0.037)是幕上肿瘤患儿手术后需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的危险因素。结论幕上肿瘤切除术后并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进展主要发生于术后2周内,对于术前合并脑积水、肿瘤邻近中线和术中出血量大的患儿应警惕术后新发脑积水或原有脑积水急性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幕上肿瘤 脑积水 脑室腹膜分流术 危险因素 LOGISTIC模型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术治疗烟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循环的影响 被引量:9
7
作者 朱耀祖 陈锋 +3 位作者 王旭 刘汉东 敖祥生 张海泉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402-405,409,共5页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支吻合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encepho-duro-myo-synangiosis,EDMS)(STA-MCA+EDMS)术治疗烟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循环的影响。方法160... 目的探讨颞浅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ST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分支吻合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encepho-duro-myo-synangiosis,EDMS)(STA-MCA+EDMS)术治疗烟雾病的效果及对脑血循环的影响。方法160例烟雾病患者随机分为STA-MCA+EDMS术治疗组(血管重建组)和保守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8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患者的血流平均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值。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预后和死亡情况。结果血管重建组的脑血管造影松岛分级结果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Vm和PI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Vm和PI值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01),而血管重建组的Vm显著高于、PI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治疗前两组患者m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mRS评分比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均P<0.001),而血管重建组的m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管重建组再出血、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 相较于保守疗法,STA-MCA+EDMS术对烟雾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更有助于颅内侧支微循环的改善,减轻患者症状;并减少再出血发生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联合脑-硬脑膜-肌肉血管融合 保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ncRNA LINC00261靶向miR-182-5p对脑胶质瘤细胞替莫唑胺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彬 徐廷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4388-4394,共7页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261对替莫唑胺(TMZ)耐药脑胶质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组织、胶质瘤细胞U251、TMZ耐药胶质瘤细胞U251/TMZ中LINC00261、miR-1...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LINC00261对替莫唑胺(TMZ)耐药脑胶质瘤细胞耐药性的影响机制。方法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正常脑组织、胶质瘤组织、胶质瘤细胞U251、TMZ耐药胶质瘤细胞U251/TMZ中LINC00261、miR-182-5p的表达;用脂质体法将TMZ+pcDNA组(转染pcDNA)、TMZ+pcDNA-LINC00261组(转染pcDNA-LINC00261)、TMZ+anti-miR-NC组(转染anti-miR-NC)、TMZ+anti-miR-182-5p组(转染anti-miR-182-5p)、TMZ+pcDNA-LINC00261+miR-NC组(共转染pcDNA-LINC00261和miR-NC)、TMZ+pcDNA-LINC00261+miR-182-5p组(共转染pcDNA-LINC00261和miR-182-5p mimics)转染至U251/TMZ细胞,并用10μg/ml TMZ处理,将miR-NC组(转染miR-NC)、miR-182-5p组(转染miR-182-5p mimics)、si-NC组(转染si-NC)、si-LINC00261组(转染si-LINC00261)转染至U251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迁移实验(Transwell小室)法、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的抑制率、迁移侵袭和细胞周期蛋白(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p21的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脑组织相比,胶质瘤组织中LINC00261表达显著降低,miR-182-5p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U251相比,U251/TMZ中LINC00261表达显著降低,miR-182-5p表达显著升高,并且TMZ呈浓度依赖性明显提高细胞的抑制率,并显著上调细胞的IC50值(P<0.05)。过表达LINC00261联合TMZ后,细胞的抑制明显提高,迁移侵袭能力明显降低,明显下调CyclinD1、MMP-2、MMP-9蛋白表达,上调p21蛋白表达,且抑制miR-182-5p联合TMZ,具有相同的作用。miR-182-5p明显的抑制野生型LINC00261细胞的荧光活性。过表达miR-182-5p明显减弱了INC00261对U251/TMZ细胞TMZ耐药的作用。结论LncRNA LINC00261调控TMZ耐药胶质瘤细胞的耐药性,其机制与LINC00261靶向调控miR-182-5p相关,将可为耐药脑胶质瘤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非编码RNA LINC00261 miR-182-5p 脑胶质瘤 替莫唑胺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瘫患儿应用脑循环治疗仪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肖惠玲 王鹏 《中国医疗设备》 2020年第S02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应用脑循环治疗仪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72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神经节苷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仪。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脑瘫患儿应用脑循环治疗仪的临床效果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72例,依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对照组神经节苷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循环治疗仪。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及两组患儿脑血管血液流速指标水平。结果研究组疗效比对照组更好(P<0.05);干预前两组患儿各认知功能各指标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各评分均提升,研究组患儿思维运作、定向、知觉、注意力集中、语言组织、视运作组织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干预前两组患儿脑血管血液流速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两组各指标水平均改善,研究组患儿ACA、MCA、VA、BA水平均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应用脑循环治疗仪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认知功能,还能调节患儿脑血管血液流速指标水平,应用效果理想可考虑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瘫患儿 脑循环治疗仪 临床效果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夹闭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何海胜 胡顺安 +2 位作者 华伟 宋才兵 王鹏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2年第4期437-440,444,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夹闭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PED联... 目的分析应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夹闭在急性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急性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7例,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对照组(35例,开颅夹闭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血流动力学[心输出量(CO)、平均动脉压(MAP)、心脏排血指数(CI)及心率(HR)]。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GCS评分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均降低,观察组CO、MAP及HR低于对照组,而CI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与开颅治疗效果相当,但PED联合弹簧圈栓塞能有效缩短治疗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恢复,稳定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改善神经功能损伤及预后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脑中动脉瘤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 弹簧圈栓塞 开颅夹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胶质瘤术后异位复发1例并文献复习
11
作者 胡少荣 雷梦云 +1 位作者 周大全 陈锋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9期3587-3591,共5页
颅内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原发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1.9%,星型细胞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8.93%[1]。其中恶性胶质瘤约占76%,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及播散[2]。术后同步放化疗,2年生存率可提... 颅内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原发肿瘤,约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1.9%,星型细胞瘤约占所有胶质瘤的58.93%[1]。其中恶性胶质瘤约占76%,术后5年生存率不足5%,绝大多数患者死于肿瘤的复发及播散[2]。术后同步放化疗,2年生存率可提高20%~30%。它有浸润和局部复发的倾向是众所周知的。原发部位复发的较多,但异位复发的较少,在以往发现异位复发是在尸检中发现的,然而,有症状的异位复发是相当罕见的。大多数情况下诊断较晚,误诊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现就本院2018年05月收集的一个异位复发的病例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位复发 胶质瘤 术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7例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梦奇 李婧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3年第7期622-626,共5页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 目的:探讨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襄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月至2022年11月7例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患者中,男2例,女5例,平均年龄49.4岁。病变位于颈椎1例,胸椎5例,腰椎1例。单纯神经根症状1例,单纯脊髓病症状4例,既有脊髓病症状又有神经根症状2例。T 1和T 2加权像均呈等或稍长信号,增强扫描均为均匀强化。术前误诊为脊膜瘤1例,该患者术中未仔细辨认病变,误将病变当成手术操作导致的渗血而吸除;误诊为神经鞘瘤2例。患者均行术前定位,经后正中入路于显微镜下行硬脊膜外病变切除术,病变均实现全切,住院期间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前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3例;患者随访1~117个月,最后一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D级3例,E级4例,未见复发。结论:单纯椎管内硬脊膜外海绵状血管瘤在影像学上极易误诊为神经鞘瘤、脊膜瘤,术前应认真阅片。建议术前病变节段棘突注射亚甲蓝并定位照片有助于术中精准定位。一旦考虑该病,术中打开椎板清除硬脊膜外脂肪时应格外注意,病变易出血,且误认为硬脊膜渗血而被吸引器吸除或连同硬脊膜外脂肪一起咬除。手术全切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且应尽早治疗,避免病变急性出血影响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椎管 疾病特征 硬脊膜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