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药石韦中黄酮类成分微乳薄层色谱分析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杜鸿志 余子川 袁胜涛 《亚太传统医药》 2014年第4期58-61,共4页
目的:探究微乳薄层色谱及其图像分析在中药石韦中的鉴别应用。方法:以传统有机相和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普通硅胶G板,高效硅胶薄膜和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鉴别了中药石韦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考察了提取溶剂、微乳液... 目的:探究微乳薄层色谱及其图像分析在中药石韦中的鉴别应用。方法:以传统有机相和SDS-正丁醇-正庚烷-水微乳液作为展开剂,通过普通硅胶G板,高效硅胶薄膜和聚酰胺薄层层析,分离鉴别了中药石韦中黄酮类化学成分,考察了提取溶剂、微乳液类型、改性剂等因素对分离效果的影响。结果:中药石韦的最佳提取溶剂为60%乙醇,最佳展开溶剂为含水量75%的微乳溶液,加0.8mL甲酸和0.2mL丙酮作为改性剂。结论:该法分离效果显著,实验时间短,灵敏度高,各类组分可同时分析鉴定,点样量小,斑点清晰,圆而集中,且不使用刺激性强的有机溶剂,为石韦的鉴别提供了一种简便、准确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韦 微乳薄层色谱 图像分析 聚酰胺薄膜 改性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心莲子草的化学成分(英文) 被引量:9
2
作者 范文乾 熊梦晓 +2 位作者 马卓 李琼娅 刘焱文 《中国天然药物》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1)、吲哚-3-甲醛(2)、吲哚-3... 目的:对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多种色谱层析技术进行分离并采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得到并鉴定了16个化合物,分别为乌苏酸(1)、吲哚-3-甲醛(2)、吲哚-3-甲酸(3)、对-香豆酸(4)、壬二酸(5)、N-反式阿魏酰基酪胺(6)、布卢姆醇A(7)、2-羟基-3-甲基蒽醌(8)、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9)、甲基异茜草素(10)、槲皮素(11)、木犀草素(1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基-7-O-β-吡喃葡萄糖苷(13)、莲子草素(14)、豆甾醇(15)和α-菠甾醇(16)。结论: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心莲子草 化学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抗炎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3
作者 吴欢欢 周爱军 +3 位作者 胡丽娟 陈雪剑 杨梦玲 刘焱文 《环球中医药》 CAS 2016年第6期664-667,共4页
目的对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进行抗炎活性实验研究,确定其有效物质部位群,以期阐述其药效物质基础,为该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将加味小柴胡汤复方视为整体,采用系统溶剂法将其提取分离为挥发... 目的对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进行抗炎活性实验研究,确定其有效物质部位群,以期阐述其药效物质基础,为该经典方剂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将加味小柴胡汤复方视为整体,采用系统溶剂法将其提取分离为挥发油、多糖、生物碱、酚酸类、皂苷类等化学物质部位;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抗炎实验动物模型,对该方剂及其各物质部位进行抗炎实验研究。结果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模型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全方高及低剂量组、皂苷部位高及低剂量组、多糖部位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P<0.01);酚酸类物质部位高剂量组能显著抑制小鼠耳肿胀(P<0.05)。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实验结果表明,与模型组比较,全方高及低剂量组、皂苷部位高及低剂量组、酚酸类物质部位高剂量组均能极显著地减轻大鼠足趾肿胀(P<0.01);多糖部位高剂量组能显著减轻大鼠足趾肿胀(P<0.05)。结论确定了加味小柴胡汤及其有效物质部位群的抗炎作用,从而为该临床经验方治疗慢性胃炎提供了现代药理学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味小柴胡汤 有效物质部位群 抗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蜂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陈会玲 闫斌 +2 位作者 覃祝 吴和珍 杨艳芳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674-2677,共4页
目的研究地蜂子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Toyopearl柱层析法对地蜂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loridzosi... 目的研究地蜂子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Toyopearl柱层析法对地蜂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loridzosid(1)、4'-O-乙基-儿茶素(2)、3-甲基鞣花酸-4-O-β-D-木榶苷(3)、clethr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4)、niga-ichigoside F2(5)、儿茶素(6)、β-胡萝卜苷(7)、β-谷甾醇(8)。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蜂子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蛇葡萄石油醚提取物抗乙肝病毒体外实验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杨若婧 陈夏静 +3 位作者 何枭宇 饶荣 张秀桥 刘焱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153-2154,共2页
目的研究大叶蛇葡萄石油醚提取物体外抗乙肝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大叶蛇葡萄石油醚提取物作用于乙肝病毒DNA转染人肝癌细胞系2215细胞,以细胞病变(CPE)观察药物对2215细胞的毒性,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检测药物对培养8 d的2215细... 目的研究大叶蛇葡萄石油醚提取物体外抗乙肝病毒(HBV)的作用。方法将大叶蛇葡萄石油醚提取物作用于乙肝病毒DNA转染人肝癌细胞系2215细胞,以细胞病变(CPE)观察药物对2215细胞的毒性,用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检测药物对培养8 d的2215细胞分泌的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表达的抑制作用。结果石油醚提取物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99.1μg/ml,最大无毒浓度(TC0)为62.5μg/ml;石油醚提取物对培养8 d的2215细胞的HBsAg、HBeAg表达抑制作用的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4.2μg/ml2,6.3μg/ml,治疗指数(TI)值分别为23.6,3.8。结论大叶蛇葡萄石油醚提取物具一定的体外抗乙肝病毒的作用,为有效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蛇葡萄 石油醚提取物 2215细胞 HB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药用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云罗 吴迎梅 +2 位作者 刘义飞 胡志刚 苟君波 《植物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2-253,共12页
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植物遗传转化从最初依赖组织培养的方式发展到了不依赖组织培养的直接转化方式;基因编辑技术从需要剪切特定基因片段再修复的第1阶段编辑技术,发展到了无需剪切即可... 植物遗传转化和基因编辑技术是后基因组时代研究基因功能的重要手段。植物遗传转化从最初依赖组织培养的方式发展到了不依赖组织培养的直接转化方式;基因编辑技术从需要剪切特定基因片段再修复的第1阶段编辑技术,发展到了无需剪切即可在特定部位精确替换碱基或精确插入、删除片段以及大片段的第3阶段编辑技术,两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推动着植物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本文综述了植物遗传转化方法与基因编辑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它们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并对药用植物遗传转化新方法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建立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药用植物的基因功能和分子育种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用植物 遗传转化 基因编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元胡止痛贴中延胡索、白芷乙醇回流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1
7
作者 张莉 付敏 +1 位作者 韩建伟 黄理平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期57-58,共2页
目的优选延胡索、白芷乙醇提取工艺条件。方法以延胡索乙素的提取量为考察指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采用L9(34)正交试验优选提取工艺。结果优选工艺为:以3倍量75%乙醇提取3次,每次提取1.5h。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合理,转移率高。
关键词 复方元胡止痛贴 延胡索乙素 延胡索 白芷 提取工艺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茯苓多糖抗氧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卢华杰 卢燕 刘焱文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3期1-3,共3页
比较研究茯苓水溶性多糖、酸性多糖及其不同酸度多糖的抗氧化作用,为茯苓多糖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水和1 mol/LNa OH溶液分别提取得到茯苓水溶性多糖(PWP)及酸性多糖(PAP);取水提取茯苓水溶性多糖后的药渣,依次用0.1 mol/L^1.0 mo... 比较研究茯苓水溶性多糖、酸性多糖及其不同酸度多糖的抗氧化作用,为茯苓多糖开发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水和1 mol/LNa OH溶液分别提取得到茯苓水溶性多糖(PWP)及酸性多糖(PAP);取水提取茯苓水溶性多糖后的药渣,依次用0.1 mol/L^1.0 mol/L梯度Na OH溶液分级提取分离10种茯苓酸性多糖组分(PSAP1-PSAP10)。通过对多糖还原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等指标的测定,比较PWP、PAP和10种PSAP1→PSAP10组分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PWP和PAP具有抗氧化作用;PSAP1→PSAP10分级提取的10种多糖组分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其中PSAP8和PSAP9抗氧化作用优于其他组分。综合分析,茯苓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其酸性多糖的抗氧化作用与其酸性强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多糖 酸性多糖 分级提取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挥发油正交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卢昊 邢琪昌 +2 位作者 付晓 刘焱文 许汉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3期30-32,共3页
目的对牛至挥发油的正交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挥发油,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以牛至主要抗菌成分对-聚伞花素、麝香草酚、香荆芥酚为标示成分,对牛至挥发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确定了牛至挥发... 目的对牛至挥发油的正交提取工艺进行研究,确定最佳工艺条件。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挥发油,同时采用气相色谱法,以牛至主要抗菌成分对-聚伞花素、麝香草酚、香荆芥酚为标示成分,对牛至挥发油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确定了牛至挥发油的最佳提取工艺:加药材重量的10倍量水,浸泡30min,提取6h,收油率为0.49%。结论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牛至挥发油,稳定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 牛至挥发油 水蒸气蒸馏法 气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制备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卢昊 邢琪昌 +2 位作者 付晓 许汉林 刘焱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5期27-29,共3页
目的建立牛至挥发油的包合参数,使挥发油固体化,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合物得率、挥发油包结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包合温度、油与HP-β-CD比例、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最后确定包合温度40℃,油与HP-β-CD比... 目的建立牛至挥发油的包合参数,使挥发油固体化,减少挥发油的损失。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包合物得率、挥发油包结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了包合温度、油与HP-β-CD比例、包合时间对包合效果的影响。结果最后确定包合温度40℃,油与HP-β-CD比例1∶8,包合时间40min的最佳包合工艺。结论牛至油的水不溶性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该成分的应用,通过制备牛至油HP-β-CD包合物,一方面改善其水溶性,另一方面保证了挥发油的稳定性,为下一步的制剂奠定有利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挥发油 羟丙基-Β-环糊精 正交试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城移植毛喉鞘蕊花的形态解剖学研究
11
作者 黄晓 黄必胜 +4 位作者 王龙飞 刘焱文 邹鹏程 李伟松 余坤 《中药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0-232,共3页
目的:通过对通城移植毛喉鞘蕊花进行系统形态解剖学研究,以期改善种植条件,提高种植毛喉鞘蕊花的品质。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番红固绿双染制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根、茎、叶及其茎下部膨大部分的内部构造。结果:通城移植毛喉鞘蕊花根... 目的:通过对通城移植毛喉鞘蕊花进行系统形态解剖学研究,以期改善种植条件,提高种植毛喉鞘蕊花的品质。方法:采用常规石蜡切片,番红固绿双染制片法,光学显微镜观察根、茎、叶及其茎下部膨大部分的内部构造。结果:通城移植毛喉鞘蕊花根的次生构造的维管组织较发达;茎的皮层和髓部所占比例较大,含4个较大的维管束,随着植物的生长维管组织更发达;叶片表皮细胞有丰富的腺毛、腺鳞和线状非腺毛等毛茸,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茎下部膨大部分具有双子叶植物根茎构造的特点。结论:通城栽培毛喉鞘蕊花呈现出茎下部膨大的根茎,根茎下方不明显的肉质根及叶肉细胞分化不明显等特征。本项研究为药材质量标准制订、栽培及其药材资源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喉鞘蕊花 根茎 形态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城种植鞘蕊苏各药材部位有效成分含量及抗氧化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婕 余坤 +4 位作者 王龙飞 陈树和 李捷 李伟松 刘焱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2期37-40,共4页
目的研究异佛斯柯林在鞘蕊苏药材的根、根茎、茎、叶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抗氧化能力。方法取适量鞘蕊苏药材,将其分为根、根茎、茎、叶和花等不同药材部位,采用HPLC-ELSD法测定各部位中异佛斯可林的含量,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清除... 目的研究异佛斯柯林在鞘蕊苏药材的根、根茎、茎、叶中的分布情况,并探讨其抗氧化能力。方法取适量鞘蕊苏药材,将其分为根、根茎、茎、叶和花等不同药材部位,采用HPLC-ELSD法测定各部位中异佛斯可林的含量,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OH自由基清除能力及与Fe2+螯合能力。结果鞘蕊苏药材中异佛斯可林主要存在于根和根茎中,茎中有少量分布,叶和花中不含异佛斯柯林。根、根茎和茎提取物均具有抗氧化作用,但根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强。结论异佛斯柯林在鞘蕊苏药材中各部位含量高低及抗氧化能力的强弱顺序的顺序为:根>根茎>茎。本研究对鞘蕊苏规范化种植、产品生产工艺等方面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鞘蕊苏 异佛斯可林 HPLC-ELSD 抗氧化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喉鞘蕊花的花粉形态及其活力测定研究
13
作者 李捷 刘君怡 +3 位作者 黄茜茜 黄晓 刘焱文 余坤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005-3008,共4页
目的对毛喉鞘蕊花的花粉形态及其活力测定进行较系统研究,以期为该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优良种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鉴定毛喉鞘蕊花的花粉形态特征;采用TTC染色法、I_2-KI染色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及离体培养基法,... 目的对毛喉鞘蕊花的花粉形态及其活力测定进行较系统研究,以期为该药材规范化种植培育优良种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分析,鉴定毛喉鞘蕊花的花粉形态特征;采用TTC染色法、I_2-KI染色法和醋酸洋红染色法及离体培养基法,对其花粉活力测定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其花粉粒为椭球形,具6条对称分布萌发沟,表面有网状纹饰,成熟花粉粒平均极轴长46.60μm,平均赤道轴长34.11μm;最佳花粉活力测定方法为离体培养基法,最佳离体生长条件为:150 g·L^(-1)PEG-4000+100 g·L^(-1)蔗糖+BK培养基,pH7.0,温度30℃,培养4~6 h。结论为毛喉鞘蕊花的药材鉴定和培育优良种质提供了实验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喉鞘蕊花 花粉形态 花粉活力 离体萌发
原文传递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的含量
14
作者 邢琪昌 卢昊 +2 位作者 付晓 许汉林 刘炎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3年第4期28-30,共3页
目的建立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43∶57)为流动相;柱温:35℃;检测波长:272 nm;流速:1.0mL/min;... 目的建立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对聚伞花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Thermo BDS HYPER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乙腈-水(43∶57)为流动相;柱温:35℃;检测波长:272 nm;流速:1.0mL/min;进样量:50μL。结果在上述色谱条件下,香荆芥酚在0.2-4.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525.7652X-12.2981,r=0.9994;麝香草酚在0.1-2.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752.6134X-2.8428,r=0.9999;对-聚伞花素在0.1-2.0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265.1478X-35.4011,r=0.9999。结论以HPLC法测定牛至挥发油羟丙基-β-CD中麝香草酚、香荆芥酚和对-聚伞花素含量方法简单、快速,结果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至挥发油 羟丙基-Β-环糊精 麝香草酚 香荆芥酚 对一聚伞花素 高效液相色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质量分析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杨祺 周元科 +2 位作者 黄婕 孙盼盼 刘焱文 《天津中医药》 CAS 2014年第8期493-497,共5页
[目的]通过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质量分析比对研究,考察代料栽培茯苓药材的质量。[方法]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茯苓的总多糖和总三萜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茯苓有效成分茯苓酸的含量,茯苓提取物的收... [目的]通过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质量分析比对研究,考察代料栽培茯苓药材的质量。[方法]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UV-Vis)测定茯苓的总多糖和总三萜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茯苓有效成分茯苓酸的含量,茯苓提取物的收率通过干膏恒重法测定。[结果]代料配方栽培茯苓各项含量测定指标普遍高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加权综合评分结果表明代料配方C和F的综合评分并列第一,而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综合评分处于末位。[结论]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各项含量指标测定的比对分析结果,为代料配方栽培茯苓的应用前景提供了参考依据,并为代料栽培茯苓的后期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代料栽培 含量分析 茯苓多糖 茯苓三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肝布祖热颗粒通过抑制凋亡减轻小鼠免疫性肝损伤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梦恒 但汉雄 +4 位作者 罗来春 刘焱文 尹海龙 尹强 尤朋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03-1112,共10页
目的研究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20 mg·kg^(-1))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1.6 g·kg^(-1)和3.2 g·kg^(... 目的研究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ConA)诱导的小鼠急性免疫性肝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对小鼠尾静脉注射ConA(20 mg·kg^(-1))诱导免疫性肝损伤。小鼠随机分空白组、模型组、1.6 g·kg^(-1)和3.2 g·kg^(-1)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组、泼尼松龙治疗组。灌胃给药10天,第11天注射ConA,4h后取肝脏组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学变化,采用DCFH-DA探针检测活性氧(ROS)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p-JNK)的表达。TUNEL(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染色检测肝脏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测定Bax、Bcl-2的表达。结果经检测发现,ConA造模后的小鼠肝脏出现大量肝细胞死亡和肝脏结构损伤。与模型组相比,1.6 g·kg^(-1)和3.2 g·kg^(-1)护肝布祖热颗粒治疗组ROS表达明显降低;肝脏内p-JNK的表达得到明显下降;肝细胞凋亡得到显著改善。结论以上结果表明护肝布祖热颗粒减轻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机制为抑制ROS的产生,从而减少JNK激活引起的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肝布祖热颗粒 免疫性肝损伤 氧化应激 凋亡 P-JN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的药效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祺 周元科 +1 位作者 易灿玲 刘焱文 《湖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年第6期33-36,共4页
目的比对研究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疲劳的药效作用,为代料栽培茯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注射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功能降低的小鼠模型,以香菇多糖为阳性药物对照,分别给药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提取物,测定... 目的比对研究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调节免疫功能和抗疲劳的药效作用,为代料栽培茯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注射氢化可的松建立免疫功能降低的小鼠模型,以香菇多糖为阳性药物对照,分别给药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提取物,测定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肿瘤坏因子(TNF-α)和干扰素(IFN-γ)等细胞因子含量及小鼠免疫器官脏器指数,并测定各实验组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和耐缺氧时间。结果综合分析,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提取物均有较好的药效作用,其中代料配方B组的药效作用优于传统松木G组,代料配方A组的药效作用则与传统松木G组相当。结论通过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药效学的对比分析,本论文研究结论可为代料栽培茯苓提供药理学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代料配方栽培 传统松木栽培 免疫功能调节 抗疲劳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祺 黄婕 +2 位作者 周元科 孙盼盼 刘焱文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4年第1期28-31,共4页
目的:比较六种代料栽培配方栽培茯苓前后土壤活性变化,探讨影响茯苓生长的土壤活性因素,指导代料配方的改良。提高代料栽培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方法:以传统松木栽培茯苓为对照,选择土壤中含水量、pH、有机物、多种酶和微生物等土壤活性指... 目的:比较六种代料栽培配方栽培茯苓前后土壤活性变化,探讨影响茯苓生长的土壤活性因素,指导代料配方的改良。提高代料栽培茯苓的产量和质量。方法:以传统松木栽培茯苓为对照,选择土壤中含水量、pH、有机物、多种酶和微生物等土壤活性指标,采用现代分析方法,测定六种代料栽培茯苓前后的土壤活性变化。结果:代料配方与传统松木栽培茯苓前后的各项土壤活性指标均发生变化;加权综合分析表明,代料配方E试验组与传统松木对照组G的土壤活性变化较接近。结论:为优选代料配方及其改善栽培茯苓的土壤环境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茯苓 种植 代料栽培 土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蛇葡萄中蛇葡萄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夏静 姚汉玲 +2 位作者 张秋琼 张秀桥 刘焱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3-1054,共2页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叶蛇葡萄中蛇葡萄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Angilent TC-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5:85,V/V),检测波长为290nm。结果蛇葡萄素的回归方程为Y=24061X+40.07(r=0.9999,n=...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叶蛇葡萄中蛇葡萄素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条件:Angilent TC-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15:85,V/V),检测波长为290nm。结果蛇葡萄素的回归方程为Y=24061X+40.07(r=0.9999,n=6),线性范围为0.101~1.101μg;平均回收率为99.65%,RSD为1.49%。结论该方法简单、结果可靠,为大叶蛇葡萄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快速准确的测定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液相色谱法 大叶蛇葡萄 蛇葡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研究
20
作者 江灿 陈朋 +3 位作者 朱志凯 陈敏 张秀桥 刘焱文 《时珍国医国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561-1563,共3页
目的建立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70%乙醇回流提取制备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采用RP-HPLC分析。色谱柱为Angilent TC-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 nm,柱温为30℃... 目的建立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70%乙醇回流提取制备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采用RP-HPLC分析。色谱柱为Angilent TC-C18(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2%磷酸水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65 nm,柱温为30℃,进样量为20μl。结果测定了11批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指纹图谱,标定了10个共有指纹峰,方法学考察结果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结论建立的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HPLC指纹图谱,为大叶蛇葡萄总黄酮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蛇葡萄 总黄酮 高效液相色谱 指纹图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