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雷火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观察
1
作者 朱锐炽 郭珍立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1期068-071,共4页
观察雷火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西药、雷火灸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unnybrook(SFGS)、Portmann评分、中医... 观察雷火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贝尔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联合西药、雷火灸及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Sunnybrook(SFGS)、Portmann评分、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肌电图检查结果。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显示出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SFGS评分、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医症状疗效标准评分(口角歪斜、眼睑开合、鼓腮漏气、额肌运动)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面神经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CMAP)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雷火灸结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能显著提升贝尔麻痹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临床症状,并促进面部神经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麻痹 雷火灸 临床观察 鼠神经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血化瘀中药联合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与安全性的影响
2
作者 魏衡 陈亦辉 +2 位作者 姜昆 肖海凌 付斌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5年第3期239-242,共4页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治疗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方法[2],但将... 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具有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四大特点[1]。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是目前循证医学证据最充分的治疗超早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的有效方法[2],但将近1/3的患者伴有出血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血化瘀 中药 缺血性脑卒中 静脉溶栓 出血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评价重症肌无力患者生活质量分析 被引量:18
3
作者 贾复敏 魏衡 +2 位作者 周瑞 余勇飞 尹虹祥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8期421-422,共2页
目的: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比较其和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在评价结局方面的一致性。方法:MG患者29例(病例组)和健康人27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收集2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HAD和SF-36对2组进行评定... 目的:应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价重症肌无力(MG)患者的生存质量,并比较其和简明健康调查表(SF-36)在评价结局方面的一致性。方法:MG患者29例(病例组)和健康人27例(对照组)纳入研究,收集2组基本资料,分别采用HAD和SF-36对2组进行评定,比较2组情绪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差异及HAD和SF-36评价的一致性和相关性。结果:病例组HAD量表的总分、焦虑亚量表和抑郁亚量表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SF-36量表中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生命活力、社会功能维度得分和总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SF-36总评分与HAD总得分、HAD焦虑量表得分和HAD抑郁量表得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MG患者的焦虑抑郁情况普遍存在,生存质量明显下降,HAD和SF-36疗效评价结局一致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肌无力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亚急性脑梗死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汪慧 陈云 +2 位作者 李平 付斌 郭珍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5期258-259,262,共3页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亚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于发病1周时行双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同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上肢Fugl-Meyer评分,并根据SEP分级分为3组... 目的:探讨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与亚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51例脑梗死住院患者,于发病1周时行双上肢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测定,同时评定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上肢Fugl-Meyer评分,并根据SEP分级分为3组:正常组(Ⅰ级)16例、异常组(Ⅱ级)14例、缺失组(Ⅲ级)21例。发病3周时再次评定NIHSS评分及上肢Fugl-Meyer评分。结果:发病3周后,正常组和异常组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31),Fugl-Meyer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24)。在NIHSS评分和Fugl-Meyer评分中,缺失组均较正常组预后差(P=0.026,P=0.000)。结论: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有望成为预测亚急性脑梗死预后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联合吡仑帕奈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效果
5
作者 王丹 李平 +2 位作者 陈云 张雪意 郭珍立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25期56-60,共5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用吡仑帕奈控制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和认知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用吡仑帕奈控制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的临床效果,及其对炎症因子和认知功能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0例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采用丙戊酸钠缓释片单药治疗,治疗组加用吡仑帕奈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癫痫控制总有效率及炎症因子、认知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连续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癫痫控制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人磷酸化tau-181蛋白检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检测指标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频次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癫痫发作频次少于本组治疗前,持续时间短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癫痫频次少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测评(ADL)分值和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DL分值和MMSE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两组患者治疗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缓释片联用吡仑帕奈治疗脑卒中后癫痫,可以降低炎症反应水平,改善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癫痫发作控制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改善预后,治疗中患者不良反应轻微,大部分患者可以耐受,能持续服药治疗,药物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癫痫 丙戊酸钠 吡仑帕奈 炎症因子 人磷酸化tau-181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
6
作者 张洁琳 熊婷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11期62-65,共4页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2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2组均常规应用拉莫三嗪片... 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癫痫患者122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2组均常规应用拉莫三嗪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加予卡马西平片治疗,观察组则加予丙戊酸钠缓释片(Ⅰ)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与治疗1个月、治疗2个月后癫痫平均发作次数和癫痫平均持续时间,认知功能[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生活质量[改良Barthel量表(MBI)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包括嗜睡、恶心呕吐、腹泻、皮疹、肝肾功能损伤等)。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8%,高于对照组的75.41%(χ^(2)=9.385,P=0.002);治疗1、2个月后,2组癫痫平均发作次数和癫痫平均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及前一时点减少,MMSE评分、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前一时点上升,且观察组减少或上升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4.75%vs.16.3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2,P=0.803)。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效果肯定,对患者控制癫痫发作、认知功能与生活质量均有积极影响,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丙戊酸钠 拉莫三嗪 认知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间目标管理方案对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DNT的影响
7
作者 黄东婧 龚慧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4年第11期51-54,共4页
目的探究时间目标管理方案对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8月—2023年4... 目的探究时间目标管理方案对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至静脉溶栓治疗时间(door to needle time,DNT)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022年8月—2023年4月本院急诊科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患者为研究组。对照组患者实施急诊常规静脉溶栓干预,研究组基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实施时间目标管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流程关键时间指标、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院内死亡率和急救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入院至开始进行CT检查时间、入院至疾病确诊时间、DNT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溶栓后24 h、出院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院内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急救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实施时间目标管理方案能够有效缩短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急救时间,减轻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降低院内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急救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时间目标管理 D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异常
8
作者 聂芸 孙国兵 +1 位作者 余丹芳 陈小奇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5年第5期461-461,共1页
我科应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异常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异常患者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58±11)岁;10~40岁患者18... 我科应用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异常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选择2006年12月至2013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一氧化碳中毒所致精神异常患者62例,男36例,女26例;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58±11)岁;10~40岁患者18例,41~60岁患者12例,61~80岁患者32例。患者表现为智能下降、精神异常、反应淡漠、言语不多、行为怪异、四肢肌肉强直和锥体外系症状,严重者出现昏迷,意识丧失。头部 MRI 显示:双侧大脑皮质下低密度影,多伴有脑室系统扩大,脑萎缩等。脑电图显示为弥散性δ波,其间伴有数量不等的θ波,少数患者以弥散性θ波为主。本组患者根据病情分为轻度(轻度神经精神症状,生活能够部分自理,脑电图表现为θ波增多而δ波减少)32例,中度(较重的神经精神症状,生活不能自理,脑电图表现为θ波减少而δ波增多)20例,重度(昏迷,脑电图表现为δ波为主)10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氧 一氧化碳中毒 精神异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管储备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4
9
作者 孙国兵 付斌 +2 位作者 谭倩 晏小琼 郭珍立 《疑难病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781-785,共5页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管储备(CVR)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AD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对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认知功能及脑血管储备(CVR)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6年12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AD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口服治疗,观察组给予多奈哌齐及丁苯酞软胶囊口服治疗,总疗程均90 d。治疗前后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屏气试验检测屏气指数(BHI)评价CVR功能,同时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P300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并观察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 (1)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2,P=0.028)。(2)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治疗后90 d MMSE评分、P300波幅及潜伏期均有显著变化(t=2.309、2.649、2.325,P<0.05),BHI无显著变化(t=1.853>0.05);观察组治疗后90 d MMSE评分、P300波幅、潜伏期及BHI均有显著变化(t=3.909、3.144、4.087、3.762,P<0.01)。(3)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90 d MMSE评分、P300波幅、潜伏期及BHI均有显著差异(t=2.543、2.426、2.294、2.894,P<0.05)。(4)对照组发生不良反应2例(6.67%),观察组未见明确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联合多奈哌齐治疗AD疗效显著,能显著提高AD患者认知功能及CVR功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阿尔茨海默病 认知功能 脑血管储备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1
10
作者 余勇飞 尹虹祥 +8 位作者 周瑞 阮清源 张丽 贾复敏 武锋 魏衡 腊琼 姜昆 郭珍立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78-1481,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丁基苯酞、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梗死1号方,疗程14 d。检测... 目的探讨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丁基苯酞、依达拉奉、阿托伐他汀),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脑梗死1号方,疗程14 d。检测中医证候疗效、NIHSS评分、神经功能指标(NSE、NGF、BDNF)、内皮功能指标(NO、ET-1、vWF、VEGF)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及NSE、ET-1、vWF水平降低(P<0.05),NGF、BDNF、NO、VEGF水平升高(P<0.05),以观察组更明显(P<0.05)。结论脑梗死1号方联合常规治疗可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短期疗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其机制可能为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1号方 常规治疗 急性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合并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晓利 郭珍立 李平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9期162-163,共2页
心房颤动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研究([1])表明75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达10%。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并发症([2]),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流行病学调查([3])资料显示有1/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心源性导致,而其基础病因... 心房颤动是一种较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研究([1])表明75岁以上患者的发病率达10%。脑卒中是心房颤动最严重的并发症([2]),以缺血性脑卒中最为常见。流行病学调查([3])资料显示有1/5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是由心源性导致,而其基础病因有约一半的患者来源于非瓣膜性房颤(NVA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瓣膜性房颤 脑卒中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2
12
作者 阮清源 尹虹祥 +5 位作者 魏衡 宋林 贾复敏 张丽 腊琼 周瑞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9年第8期409-410,415,共3页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ACI)大血管闭塞患者的血管再通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大血管闭塞患者128例纳入研究,根据溶栓后血管再通情况分为血管再通组(97例)和血管未通组(31例),比较2组临床资料并分析血管再通的影响因素。结果:静脉溶栓血管再通率为75.78%;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血管再通组发生非症状性颅内出血(NSICH)的比例明显低于血管未通组,24 h神经功能恢复良好、7 d早期临床转归良好、90 d预后良好和生活自理患者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血管未通组(均P<0.05);2组7 d和90 d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I患者静脉溶栓的血管再通率较高,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溶栓前NIHSS评分、心源性脑栓塞和发病到静脉溶栓治疗时间是静脉溶栓后血管再通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血管再通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痫丸对风痰闭阻型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炎症因子-铁代谢途径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延 郭珍立 +1 位作者 陈云 张雪意 《中医药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54-58,共5页
目的:观察定痫丸对风痰闭阻型耐药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炎症因子-铁代谢途径的作用。方法:将64例风痰闭阻证耐药性癫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在原有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定痫丸治疗,对照组为单... 目的:观察定痫丸对风痰闭阻型耐药性癫痫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炎症因子-铁代谢途径的作用。方法:将64例风痰闭阻证耐药性癫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观察组在原有抗癫痫药物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定痫丸治疗,对照组为单纯使用抗癫痫药物治疗;对比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疗后3个月及6个月的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IL-6、IL-10)及铁代谢(血清铁、总铁结合力、铁蛋白)水平的变化。结果:①观察组经定痫丸联合抗癫痫西药治疗后3个月、6个月与治疗前3个月相比,癫痫发作频次明显减少、持续时间亦明显缩短(P均<0.05),与对照组具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3个月、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血清IL-1β、IL-6和TNF-α水平均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③观察治疗后3个月、6个月血清铁含量增加(P<0.05),总铁结合力和铁蛋白水平下降(P<0.05),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定痫丸联合抗癫痫西药治疗风痰闭阻型耐药性癫痫,可减少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减轻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调节铁代谢途径,从而减轻患者神经炎症反应,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性癫痫 风痰闭阻型 炎症因子 铁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敏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脑微出血对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汪慧 李平 +2 位作者 陈云 刘晓利 郭珍立 《海南医学》 CAS 2019年第13期1663-1666,共4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脑微出血对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8年1~12月首发的21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D-二聚体、脑微出血对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自2018年1~12月首发的210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根据改良Rakin量表(m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mRS≤2分)组160例,预后不良(mRS>2分)组5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基础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烟酒史、体质指数、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等临床资料。患者入院后完成hs-CRP、D-二聚体、头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检查,统计影像学上每一例患者脑微出血的数量。以患者出院后90 d不良预后为因变量,将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自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独立危险因素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计算Youden指数并确定诊断最佳截断值。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患者入院时的NIHSS评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有脑微出血患者的占比较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余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分值大、Hs-CRP水平升高以及脑微出血≥5个均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D-二聚体水平、脑微出血<5个与预后无明显关系(P>0.05);入院时hs-CRP水平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898 (95%CI:0.845~0.950,P<0.05),当入院Hs-CRP的水平预测值为15.980 mg/L时,获得最大Youden指数0.663,对应的敏感度为80.0%,特异度为86.3%;入院时脑微出血≥5个水平曲线下的面积为0.595 (95%CI:0.500~0.690,P=0.043)。结论入院时hs-CRP水平升高及脑微出血≥5个可独立预测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出院90 d预后不良,但入院时D-二聚体水平、脑微出血<5个可能与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反应蛋白 D-二聚体 脑微出血 脑梗死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N-100评分联合炎性标志物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后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被引量:8
15
作者 魏衡 尹虹祥 +1 位作者 周瑞 郭珍立 《疑难病杂志》 CAS 2016年第12期1219-1223,共5页
目的分析SPAN-100评分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IVT治疗、并有完整... 目的分析SPAN-100评分联合高敏C-反应蛋白(hs-CRP)预测缺血性脑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风险的价值。方法连续纳入2012年5月1日—2016年3月1日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进行IVT治疗、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AIS患者93例,AIS发病4.5 h内应用rt-PA进行IVT治疗,按溶栓后复查头颅CT或MR和NIHSS评分变化分为sICH组(8例)和非non-sICH组(85例)。分析2组SPAN-100评分、hs-CRP及其相关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影响sICH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及95%CI评价SPAN-100评分、hs-CRP和两者联合预测sICH发生的价值。结果 2组基线资料分析表明,sICH组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hs-CRP水平和SPAN-100评分阳性明显高于non-sICH组(t=2.766、3.679、3.613、2.305,χ~2=19.079,P均〈0.05)。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前收缩压、hs-CRP水平和SPAN-100评分与sICH均呈正相关关系(r=0.278、0.360、0.248、0.235、0.453,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大(OR=1.171,95%CI 1.018~1.346)、hs-CRP水平升高(OR=1.258,95%CI 1.032~1.533)、SPAN-100评分阳性(OR=9.729,95%CI 1.386~68.277)是发生sICH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表明,SPAN-100评分AUC=0.726(95%CI 0.503~0.950)、hs-CRP水平AUC=0.711(95%CI0.501~0.921)和两者联合AUC=0.768(95%CI 0.548~0.9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PAN-100评分是一种简单、易计算、有效的预测sICH的工具,与hs-CRP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预测IVT后sICH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AN-100评分 高敏C-反应蛋白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变异性与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2
16
作者 魏衡 贾复敏 +1 位作者 尹虹祥 周瑞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2019年第2期156-160,共5页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 目的探讨早期血压变异性(BPV)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AIS)静脉溶栓(IVT)后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s ICH)风险的价值。方法纳入2012至2016年的发病4.5 h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IV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AIS患者。依据溶栓治疗后48 h内头颅CT或MRI结果及NIHSS评分变化分为s ICH组(22例)和非s ICH组(157例)。采用单因素t、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组s ICH危险因素的差异性。进一步分别将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sd)和24h舒张压标准差(24hDBPsd)以四分位数分为4组,以最低四分位组为参照组,其余组分别与参照组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纤维蛋白原(FIB)、吸烟史、24hSBPsd、24hDBPsd均高于非s ICH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s ICH组年龄(OR 3.117,95%CI 1.089~8.920)、吸烟史(OR 2.933,95%CI 1.042~8.257)及24hSBPsd(OR 4.135,95%CI 1.397~12.237)均仍高于非s ICH组(均P<0.05),而2组之间FIB、24hDBP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吸烟史危险因素后,最高四分组24hSBPsd、24hDBPsd发生s ICH风险分别是最低四分位组的10. 882倍(95%CI 2. 088~56. 717)、6. 025倍(95%CI 1. 550~23.4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BPV越大,发生IVT后s ICH风险越高,以收缩压变异性的影响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压变异性 缺血性卒中 静脉溶栓 症状性颅内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7
作者 晏小琼 谭倩 +2 位作者 余丹芳 付斌 郭珍立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6年第5期432-433,共2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心房纤颤史、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OTT)以及溶栓后24 h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静脉溶栓 出血性转化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络复瘫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尹虹祥 姜昆 +1 位作者 魏衡 郭珍立 《河北中医》 2019年第8期1141-1145,1184,共6页
目的观察通络复瘫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2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及康复训... 目的观察通络复瘫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92例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5例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及康复训练;治疗组47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通络复瘫汤口服。2组均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MMP-9、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HBV)、全血黏度(低切)(LBV)、血浆比黏度(PV)、红细胞比容(HCT)]及中医证候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74%,对照组总有效率82.2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IL-6、hs-CRP、MMP-9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IL-6、hs-CRP、MMP-9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HBV、LBV、PV、HCT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HBV、LBV、PV、HC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言语謇涩、半身不遂、口舌歪斜、面色白、目偏不瞬、肢体强急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络复瘫汤有助于提高气虚血瘀型缺血性卒中偏瘫患者临床疗效,可能与拮抗患者炎性反应、改善血液流变学等因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偏瘫 中药疗法 炎症趋化因子类 基质金属蛋白酶9 血液流变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发生阿司匹林抵抗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国兵 陈延 +1 位作者 郭珍立 黄敏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4期194-197,共4页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并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依照TOAST分型标准,选择发病7 d内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60例,统一给予拜阿司匹林(200 mg,1次/日)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7 d... 目的:探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的临床特征,并分析AR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依照TOAST分型标准,选择发病7 d内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60例,统一给予拜阿司匹林(200 mg,1次/日)口服抗血小板聚集治疗;7 d后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阿司匹林敏感(AS)组和AR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水平,分析AR的危险因素。结果:TEG检测结果显示,AR者42例(26.3%),AS者118例;2组花生四烯酸抑制率分别为(42.6±18.9)%和(76.3±15.8)%(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AR组吸烟、饮酒、糖尿病史患者比例及血清Hcy、hs-CRP水平显著高于A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吸烟及高Hcy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存在AR,糖尿病史、吸烟史及高Hcy水平是AR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 血栓弹力图 阿司匹林抵抗 血小板抑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CRP水平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 被引量:9
20
作者 阮清源 尹虹祥 魏衡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8年第7期331-334,共4页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226例,依据发病后7 d内有无进展急性脑梗死(ACI)分为ACI组27例和非ACI组199例。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及AB...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ABCD2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近期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TIA患者226例,依据发病后7 d内有无进展急性脑梗死(ACI)分为ACI组27例和非ACI组199例。记录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分值等。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CI组与非ACI组间脑血管病危险因素、Hs-CRP水平、ABCD2等差异性。应用受试者工作(ROC)曲线分析ABCD2与Hs-CRP水平评估TIA 7 d内发生ACI风险的预测价值。结果:226例TIA患者中,进展为ACI 27例,预后不良率为11.95%。单因素分析示,非ACI组与ACI组间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Hs-CRP水平、ABCD2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高血压病、糖尿病、年龄>65岁、持续时间≥30 min、发作次数≥3次、病程≥24 h、Hs-CRP水平及ABCD2评分均是TIA进展为ACI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示,ABCD2评分及Hs-CRP水平评估ACI发生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48、0.824。结论:ABCD2量表评分是一种简单、有效的TIA预后的预测工具,且与Hs-CRP联合检测对TIA患者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急性脑梗死 超敏C反应蛋白 ABCD2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