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枢神经系统肉芽肿性炎的临床病理诊断思路与实践
1
作者 王代忠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58-465,共8页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肉芽肿性炎疾病在病理诊断中较为困难,其原因可能是:(1)CNS肉芽肿性炎疾病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并不常见;(2)CNS肉芽肿性炎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但涉及病因不同的多种临床疾病,且治疗方案各不相同...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肉芽肿性炎疾病在病理诊断中较为困难,其原因可能是:(1)CNS肉芽肿性炎疾病在临床病理工作中并不常见;(2)CNS肉芽肿性炎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但涉及病因不同的多种临床疾病,且治疗方案各不相同;(3)病理诊断时应尽可能提示病因,需要病理、临床、检验和影像的多学科协作,同时还要深入了解患者的既往病史。本文将回顾肉芽肿性炎的认识过程,复习肉芽肿性炎的形成机制与组成成分,归纳总结CNS感染性与非感染性肉芽肿性炎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期为相关疾病的临床病理诊断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 肉芽肿性炎 感染性疾病 非感染性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
2
作者 袁玲玲 刘昕悦 +3 位作者 姚莉 刘文文 童涵懋 汤显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7期669-672,共4页
目的探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BCL-IRF4)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7-12—2020-12诊断的2例LBCL-IRF4,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 目的探讨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LBCL-IRF4)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7-12—2020-12诊断的2例LBCL-IRF4,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及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2例患者中男女各1例,年龄分别为11岁、7岁,发病部位分别在颈部淋巴结(例1)和扁桃体(例2);形态上,例1膨胀性生长构型;例2弥漫性浸润构型;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表达全B细胞标记物,2例均弥漫表达CD10、Bcl-6、MUM1及Bcl-2,Ki-67增殖指数均大于80%。2例均出现IRF4基因断裂重排。结论LBCL-IRF4是一种少见并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的大B细胞淋巴瘤,好发于儿童和年轻人,主要累及Waldeyer环或头颈部淋巴结,治疗后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IRF4重排的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组化 荧光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具有实性乳头状癌或包裹性乳头状癌生长方式的浸润性小叶癌1例
3
作者 罗森源 陈修文 +1 位作者 赵为璘 汤显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4年第4期359-360,共2页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 患者女性,62岁,因“体检发现左乳肿块4 d”来我院就诊。乳腺专科检查:左乳外侧可触及一大小约1.5 cm×1 cm质硬包块,边界欠清,表面光滑,活动度一般,无压痛,局部皮肤无异常改变,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结节。B超提示左侧乳腺实性结节(BI-RADSⅣ类)。术前穿刺组织活检病理诊断为浸润性癌。遂行单侧乳腺改良根治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浸润性小叶癌 实性乳头状癌 包裹性乳头状癌 E-CADHERIN CD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刚藤辅助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3
4
作者 李妞妞 王铁延 张丽萍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年第1期65-68,共4页
目的探讨金刚藤辅助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7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85)和观察组(n=90);对照组患者给予妇科千金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 目的探讨金刚藤辅助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75例慢性盆腔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据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85)和观察组(n=90);对照组患者给予妇科千金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金刚藤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的炎性因子及免疫功能指标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升高(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和CD8^+水平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较治疗前升高(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的TNF-α、CRP、IL-6和CD8^+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CD3^+、CD4^+水平和CD4^+/CD8^+比值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刚藤联合妇科千金片治疗慢性盆腔炎,可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提高免疫功能,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盆腔炎 金刚藤 妇科千金片 炎性因子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原发涎腺型透明细胞癌1例
5
作者 刘文文 王铁延 +3 位作者 王莉 梁羽平 黄可 袁玲玲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23年第10期1050-1051,共2页
患者男,55岁,因“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一周余”于2021年3月23日入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入院前曾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一月余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院内行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下叶占位性病变。胸部CT检查提示:1、左肺下叶支气管狭窄,闭塞... 患者男,55岁,因“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一周余”于2021年3月23日入十堰市太和医院治疗。入院前曾因咳嗽、咳痰,痰中带血一月余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院内行支气管镜检查提示:左下叶占位性病变。胸部CT检查提示:1、左肺下叶支气管狭窄,闭塞并左肺下叶肺不张;2、纵隔内多发淋巴结增大。PET-CT检查示:左肺门区结节代谢增高,考虑恶性肿瘤可能性大。既往有长期大量吸烟史。患者于2021年4月7号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原发性透明细胞癌 涎腺 病理诊断 鉴别诊断 治疗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病理分期与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丹 《职业与健康》 CAS 2014年第23期3483-3485,共3页
目的研究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情况,探讨肿瘤病理分期与贫血间的关系,为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老年结肠癌患者24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Hb水平,采... 目的研究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情况,探讨肿瘤病理分期与贫血间的关系,为肿瘤相关性贫血的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老年结肠癌患者24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Hb水平,采用Dukes分期法收集患者的肿瘤分期情况。贫血诊断标准采用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贫血分级标准,贫血细胞形态学分类参照《内科学》第8版教材。结果 245名老年结直肠癌患者Hb平均值为(108.16±22.02)g/L,贫血发生率为54.3%(133/245),不同性别患者肿瘤相关性贫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患者贫血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肿瘤部位患者贫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结直肠癌患者贫血发生率较高,贫血的发生与肿瘤病理分期密切相关,抗肿瘤治疗的同时应积极干预患者贫血状态,提高患者的机体抵抗力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 病理分期 肿瘤相关性贫血 结直肠癌
原文传递
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7
作者 汤显斌 郝颖华 +8 位作者 姚莉 李丹 袁玲玲 申霞 王代忠 刘平 王铁延 罗森源 周美霖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79-481,共3页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 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微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为主(9/9)。其中例1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并见局灶区黏液样变,类似乳腺微乳头状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2例肿瘤中微乳头状癌成分MUC1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极向反转型表达模式;GCDFP-15在2例中均阳性,雄激素受体(AR)在例1中阳性;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GATA3,不表达DOG1、mammaglobin、S-100蛋白;HER2经免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均阴性。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导管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可出现一些少见形态,加强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涎腺导管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空泡形成 GATA3 临床病理学特征 免疫组织化学 中年男性 浸润性
原文传递
ESM1在宫颈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病理特征分析
8
作者 韩静 黄育刚 +1 位作者 苏小敏 秦杰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1期51-58,共8页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 1,ESM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特征、预后价值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病理科145例宫颈鳞癌、45例癌旁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 1,ESM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特征、预后价值及其分子机制。 方法 收集2018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本院病理科145例宫颈鳞癌、45例癌旁的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癌组织中ESM1蛋白的表达,并结合肿瘤公共数据库(GEO、TCGA ),分析ESM1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此外,通过siRNA实验,敲低ESM1在宫颈鳞癌细胞SiHa和ME-180中的表达,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Western blot法检测VEGFα/VEGFR2/ERK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ESM1在对照组织中低表达或不表达,在宫颈鳞癌中,ESM1的表达量显著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SM1的表达定位于癌细胞的细胞质,ESM1阳性率为31.72%(46/145)。ESM1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血管侵犯、TNM分期、生存状态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淋巴结转移无关。在宫颈鳞癌患者中,ESM1高表达与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宫颈癌细胞系siRNA实验表明,下调ESM1的表达抑制了SiHa和ME-180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均P <0.05)。敲低ESM1可导致缺氧诱导因子HIF-1α、VEGFα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降低,且VEGFR2、ERK的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 在宫颈鳞癌中,ESM1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且与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敲低ESM1的表达,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该过程可能与VEGFα/VEGFR2/ERK及HIF-1α相关通路相关。表明ESM1可能参与了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可作为宫颈鳞癌预后评估指标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鳞癌 ESM1 VEGFα HIF-1Α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部着色芽生菌病1例
9
作者 余丹 陈修文 +3 位作者 夏先如 李丹 朱瑞娟 王铁延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51-1053,共3页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组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真菌病,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累及其他部位罕见。本文报道1例70岁男性发生于肺部的着色芽生菌病,介绍了着色霉属单孢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在肺部感染时的影像、实验... 着色芽生菌病是一组由暗色孢科真菌引起的真菌病,表现为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慢性肉芽肿性疾病,累及其他部位罕见。本文报道1例70岁男性发生于肺部的着色芽生菌病,介绍了着色霉属单孢着色霉(Fonsecaea monophora)在肺部感染时的影像、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其导致的肺部着色芽生菌病的HE染色镜下形态特点、特殊染色表现、与其他感染或非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要点等,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着色芽生菌病 非感染性疾病 鉴别要点 特殊染色 镜下形态 肉芽肿性疾病 真菌病 肺部感染
原文传递
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中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丽 姚志刚 +5 位作者 连芳 王代忠 陈余朋 蔡珊珊 张声 王行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4-238,共5页
目的探讨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CM)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在与CCM形态学相似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CCM共13... 目的探讨SMARCE1在透明细胞型脑膜瘤(CCM)中的表达情况,并评估其在与CCM形态学相似疾病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12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CCM共13份标本/11例,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例、其他类型脑膜瘤782例,和其他具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颅内肿瘤。将纳入病例石蜡组织制作成组织芯片,行SMARCE1、SSTR2、上皮细胞膜抗原(EMA)、Ki-67、p53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及过碘酸-雪夫反应(PAS)、淀粉酶消化PAS(D-PAS)组织化学染色。结果CCM肿瘤细胞呈片状生长,无特殊排列方式,未见典型旋涡状结构,细胞多角形,胞质透亮,富含糖原,间质及血管周见多少不等的红染的胶原成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CM均显示SMARCE1表达缺失(13/13),其他类型脑膜瘤(782/782,100%)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不同程度阳性,其中7例为部分弱阳性。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17)均显示SMARCE1细胞核阳性。颅内转移性透明细胞性肾细胞癌(10/10)、血管母细胞瘤(10/10)、中枢神经细胞瘤(10/10)、少突胶质细胞瘤(10/10)、室管膜瘤(13/13)、胶质母细胞瘤(42/42,100%)、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35/35,100%)均无SMARCE1的丢失。CCM中SSTR2、EMA均阳性表达,Ki-67阳性指数1%~5%,p53阳性率0~40%。PAS染色显示CCM(13/13)以及伴有透明细胞样形态的脑膜瘤(17/17)均为胞质颗粒状阳性,D-PAS染色均阴性。结论SMARCE1可以作为CCM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实用价值的重要参考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膜瘤 免疫组织化学 诊断 鉴别 SMARCE1
原文传递
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在黑色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1
作者 姚莉 汤显斌 +2 位作者 袁玲玲 周美霖 王代忠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82-484,共3页
目的通过对富含黑色素的肿瘤染色方法进行改进,探索一种新的非脱色素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量。方法对5例含黑色素丰富的黑色素肿瘤进行5种不同方法染色,包括3种当前使用的染色方法及改进的硫酸亚... 目的通过对富含黑色素的肿瘤染色方法进行改进,探索一种新的非脱色素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量。方法对5例含黑色素丰富的黑色素肿瘤进行5种不同方法染色,包括3种当前使用的染色方法及改进的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染色抗体包括鉴别诊断中常用的Ki-67、Melan 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比较上述抗体经5种不同方法染色的效果。结果未脱色素组的染色结果因黑色素与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结果互相重叠,难以区分;高锰酸钾脱色素组由于氧化的作用,导致组织易脱片、抗原丢失致染色弱等问题;3-氨基-9-乙基咔唑(3-amino-9-ethylcarbazole,AEC)染色虽然能较好区分黑色素与肿瘤细胞染色,但染色较弱,且不利于长期保存;硫酸亚铁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细胞染成棕黄色、黑色素染成墨绿色,既不会导致抗原丢失,又便于区分。结论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中黑色素与肿瘤细胞的DAB显色结果区分开来,且不影响染色强度,显著优于现有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殊染色 黑色素肿瘤 二氨基联苯胺 肿瘤染色 脱色素 硫酸亚铁 免疫组织化学 染色强度
原文传递
即时荧光定量PCR法对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的检测价值探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郝颖华 罗森源 汤显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68-1070,共3页
目的探讨即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在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2017-2019年间1213例用qPCR法检测过结核杆菌核酸的病例,将检测结果与石蜡切片抗酸染色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验... 目的探讨即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在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2017-2019年间1213例用qPCR法检测过结核杆菌核酸的病例,将检测结果与石蜡切片抗酸染色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其诊断价值。结果1213例样本中,627例qPCR法检测结果为阳性,586例为阴性。临床随访证实其中876例为结核病,337例为其他疾病。经计算得出qPCR法的灵敏度为71.3%,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79.1%。这1213例中892例有抗酸染色结果,其中阳性280例,阴性612例。结合临床诊断,抗酸染色的灵敏度为41.5%,特异度为99.5%,准确率为55.7%。结论与抗酸染色相比,qPCR法对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酸染色 临床随访 石蜡包埋组织 结核杆菌 结核分枝杆菌 病理科 临床诊断 石蜡切片
原文传递
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七例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分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汤显斌 郝颖华 +6 位作者 姚莉 申霞 王代忠 袁玲玲 刘平 李丹 王铁延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5-247,共3页
目的比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种方法检测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SC)ETV6-NTRK3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方法收集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2004—2017年诊断的MASC7例,10例同期诊断的腺泡细胞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 目的比较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与荧光原位杂交(FISH)两种方法检测涎腺乳腺样分泌性癌(MASC)ETV6-NTRK3融合基因的阳性率。方法收集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2004—2017年诊断的MASC7例,10例同期诊断的腺泡细胞癌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S-100蛋白、乳腺球蛋白、波形蛋白、DOG1、CD117、Ki-67、SOX10;MASC病例行RT-PCR及FISH检测,对照组仅行RT-PCR检测。结果 S-100蛋白、乳腺球蛋白、波形蛋白、DOG1四种标志物有助于区分典型MASC与腺泡细胞癌;7例MASC均至少有1种分子检测结果阳性,5例ETV6分离探针阳性,6例RT-PCR检测阳性;4例RT-PCR与FISH检测均阳性。结论 FISH与RT-PCR在检测MASC中ETV6-NTRK3融合基因时具有互补性,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检测分析 融合基因 分泌性癌 腺样 涎腺 RT-PCR S-100蛋白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原文传递
肺胎盘样变形一例 被引量:5
14
作者 余丹 王铁延 +1 位作者 朱瑞娟 汤显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384-1386,共3页
肺胎盘样变形(placental transmogrification of the lung,PTL)为一种肺部罕见良性囊性病变,其特征为组织学形态类似未成熟胎盘结构。本文报道1例本院确诊的PTL患者,为75岁老年男性,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分隔样囊腔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 肺胎盘样变形(placental transmogrification of the lung,PTL)为一种肺部罕见良性囊性病变,其特征为组织学形态类似未成熟胎盘结构。本文报道1例本院确诊的PTL患者,为75岁老年男性,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分隔样囊腔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绒毛结构表面增生的肺泡上皮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弥漫阳性,绒毛样间质内细胞CD10及波形蛋白阳性,绒毛样间质内血管CD34及D2-40阳性,HMB4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均阴性,Ki-67低表达。描述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转录因子1 组织学形态 绒毛样 免疫表型 老年男性 肺泡上皮 免疫组织化学 囊腔
原文传递
间叶性软骨肉瘤HEY1-NCOA2融合基因的检测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郝颖华 罗森源 +1 位作者 王代忠 汤显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16-618,共3页
目的探讨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HEY1-NCOA2融合基因对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间叶性软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滑膜肉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各5例作为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 目的探讨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HEY1-NCOA2融合基因对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间叶性软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滑膜肉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各5例作为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病例中有无HEY1-NCOA2融合基因并以PGK基因为内参检测RNA的质量。结果6例中有4例成功提取到总RNA,其中3例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阳性比例为3/4,对照组均未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结论HEY1-NCOA2融合基因在间叶性软骨肉瘤中有较高的检出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性软骨肉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滑膜肉瘤 血管外皮瘤 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 尤文肉瘤 阳性比例 融合基因
原文传递
伴有USP6基因断裂和缺失的结节性筋膜炎一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郝颖华 刘平 汤显斌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957-959,共3页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的假肉瘤性自限性反应性病变。约65%的结节性筋膜炎中发现t(17;21)(p13;q12)染色体易位,形成MYH9-USP6融合基因,但伴有USP6基因缺失的病例少见报道。该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因右膝关节疼... 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的假肉瘤性自限性反应性病变。约65%的结节性筋膜炎中发现t(17;21)(p13;q12)染色体易位,形成MYH9-USP6融合基因,但伴有USP6基因缺失的病例少见报道。该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因右膝关节疼痛5个月,MRI示右膝关节后外侧结节入院,分子检测示USP6基因发生断裂并伴有大量缺失信号。镜下病变与富于细胞性腱鞘纤维瘤难以区分,且富于细胞性腱鞘纤维瘤与结节性筋膜炎都有USP6基因的断裂,最后综合考虑倾向于诊断为结节性筋膜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性筋膜炎 肌纤维母细胞 右膝关节 腱鞘纤维瘤 膝关节疼痛 染色体易位 年轻女性 分子检测
原文传递
成人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2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郝颖华 汤显斌 王代忠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71-1173,共3页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高度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具有向神经上皮、上皮与间叶组织多向分化的特点,典型表现为出现数量不等的横纹肌样细胞。发生在成人和/或鞍区的病例罕见,对它的... 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高度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具有向神经上皮、上皮与间叶组织多向分化的特点,典型表现为出现数量不等的横纹肌样细胞。发生在成人和/或鞍区的病例罕见,对它的临床病理学与生物学行为等特点的认识可能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分析了2例发生于成人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叶组织 神经上皮 胚胎性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 临床病理学 畸胎 生物学行为 多向分化
原文传递
激素受体阳性的乳腺原发黏液性囊腺癌1例
18
作者 罗森源 周美霖 +1 位作者 蹇露 王代忠 《中华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55-1057,共3页
患者女,33岁。因发现右乳肿物4个月入院就诊,行乳腺癌根治术。肉眼见肿瘤边界欠清,切面囊实性,实性区灰白、质中,囊性区胶冻样改变。镜下见大小不等充满黏液的囊腔,囊壁内衬富于黏液的柱状细胞,单层或复层,部分区域肿瘤形成复杂的乳头... 患者女,33岁。因发现右乳肿物4个月入院就诊,行乳腺癌根治术。肉眼见肿瘤边界欠清,切面囊实性,实性区灰白、质中,囊性区胶冻样改变。镜下见大小不等充满黏液的囊腔,囊壁内衬富于黏液的柱状细胞,单层或复层,部分区域肿瘤形成复杂的乳头状结构,伴细胞异型性增大,细胞内黏液减少,间质可见外溢的黏液。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中等至强阳性(80%),孕激素受体中等强度阳性(20%),p53强阳性(>80%),细胞角蛋白(CK)7、BAP1阳性,CK20、PAX8、Villin、HER2、Rb阴性,Ki-67阳性指数约70%。诊断为乳腺原发黏液性囊腺癌(MCA)。乳腺原发MCA是罕见肿瘤,诊断应首先排除转移的可能,其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素受体阳性 乳头状结构 阳性指数 细胞异型性 肿瘤边界 CK20 预后良好 质中
原文传递
POLD1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的免疫特征分析
19
作者 王樱儒 苏小敏 +1 位作者 黄育刚 汤显斌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198-204,共7页
探讨POLD1(DNA polymeraseδ,Polδ)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EC)的免疫特征。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POLD1基因突变的免疫浸润情况,主要包括CD4、CD8、PD-L1 mRNA的表达及相关预后分析。结果 基于TCGA数据集,与POLD1野生型EC相比,POLD1... 探讨POLD1(DNA polymeraseδ,Polδ)基因突变型子宫内膜癌(EC)的免疫特征。方法 基于TCGA数据库,分析POLD1基因突变的免疫浸润情况,主要包括CD4、CD8、PD-L1 mRNA的表达及相关预后分析。结果 基于TCGA数据集,与POLD1野生型EC相比,POLD1突变型的趋化因子家族(如CXCL9、CXCL13)、同源异型盒家族(EN2、HOXC10)及免疫应答基因的表达有显著差异(均P<0.05)。POLD1突变型样本中,主要富集的信号途径包括免疫调控、细胞周期、DNA复制等(均P<0.01)。相较于POLD1野生型,POLD1突变型EC样本中CD8+ T细胞、髓样树突状细胞的丰度较高(均P<0.05)。TISIDB平台分析表明,POLD1突变状态下,显著驱动了免疫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包括树突状细胞、NK细胞、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募集和活化、淋巴细胞归巢等。另外,POLD1突变型样本中,多种免疫检查点抑制基因(包括PD-L1、PD-1、LAG等)显著高表达。基于TCGA数据库对免疫细胞标记物亚组的预后分析显示:免疫细胞标记物(CD4、T-bet、IFN-γ、CD8A、EOMES)或PD-L1高表达且POLD1突变型亚组生存期最长,免疫细胞标记物(CD4、T-bet、IFN-γ、CD8A、EOMES)或PD-L低表达且POLD1野生型亚组生存期最短,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C患者中,免疫细胞浸润丰度、PD-L1表达情况对POLD1突变型的预后或治疗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癌 POLD1突变 免疫特征分析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