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肝细胞癌循环肿瘤细胞标志物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姣姣 耿圆圆 +1 位作者 张家耀 姜伟 《生物技术进展》 2015年第2期113-119,共7页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中国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肿瘤切除、肝移植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术后的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在中国是一种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恶性肿瘤。肿瘤切除、肝移植是治疗该病最有效的手段,但术后的高复发率和高转移率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导致肝细胞癌术后复发和转移的必要因子。综述了CTCs的标记物——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转铁蛋白受体、甲胎蛋白、α-L岩藻糖苷酶、上皮细胞粘附因子、高尔基蛋白73和异常凝血酶原等,以及利用这些标记物检测CTCs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以期为肝细胞癌转移的早期检测、术后的复发、预后评估和选择治疗方案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循环肿瘤细胞 生物标记物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应激的影响 被引量:24
2
作者 牟俊英 刘涛 +1 位作者 叶刚 朱贤林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7期106-110,共5页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QLB联合全...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腰方肌阻滞(QLB)联合全身麻醉对老年结直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认知功能及应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7月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行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的患者6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超声引导QLB联合全身麻醉组(T组)和全身麻醉组(C组),每组30例。T组患者术前在超声引导下行双侧QLB,阻滞20 min后开始麻醉诱导;C组同法注射等量生理盐水。记录并比较两组入室10 min(T1)、麻醉诱导5 min(T2)、切皮后5 min(T3)、切皮后2 h(T4)及手术结束时(T5)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糖(GLu)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当晚8时及次日清晨6时BIS值,记录深睡眠时间(BIS<80)和有效睡眠指数(SEI)。记录并比较术后24、48 h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第1天、第3天认知功能障碍(POCD)例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及恶心呕吐例数。记录并比较术前1 d(Ta)、术后1 d(Tb)、术后3 d(Tc)及术后5 d(Td)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及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结果T组术后第1天POCD例数、恶心呕吐例数、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24 h VAS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第3天POCD例数、术后48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术后当晚8时、次日清晨6时BIS值小于C组,SEI值大于C组,深睡眠时间长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组Tb MMSE及MoCA评分低于C组,Tc MMSE评分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组T3~T5 MAP低于C组,T3、T5 HR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组T3~T5 Glu水平低于C组,T2 CRP水平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QLB联合全身麻醉可减轻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应激反应,降低术后早期POCD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方肌阻滞 早期认知功能 应激 老年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吻合方式对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症和营养状态的影响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建 张家耀 +3 位作者 张勇 李锦貌 丁俊 樊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13期123-125,共3页
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起病隐匿,患者常合并胆管十二指肠梗阻和顽固性疼痛等症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该类肿瘤的标准手术方式。尽管日趋完善的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显著降低了患者围术期死亡,但诸如胰瘘、围术期出血、胃排空延迟... 胰头癌和壶腹周围癌起病隐匿,患者常合并胆管十二指肠梗阻和顽固性疼痛等症状,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是治疗该类肿瘤的标准手术方式。尽管日趋完善的手术技术和围术期处理显著降低了患者围术期死亡,但诸如胰瘘、围术期出血、胃排空延迟(DGE)等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仍高达30%-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肠吻合 胰胃吻合 胰瘘 营养状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腹腔镜手术与分期内镜加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5
4
作者 赵今 张建 丁俊 《广西医学》 CAS 2023年第11期1273-1277,共5页
目的比较一期腹腔镜手术与分期内镜加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一期组69例与分期组52例。一期组患者接受一期腹腔镜手术治... 目的比较一期腹腔镜手术与分期内镜加腹腔镜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2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一期组69例与分期组52例。一期组患者接受一期腹腔镜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和一期缝合术;分期组患者接受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及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择期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残余结石率、围术期指标、社会经济指标、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残余结石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一期组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分期组,住院费用少于分期组(均P<0.05)。结论一期腹腔镜手术和分期内镜加腹腔镜手术均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案,而一期腹腔镜手术的术后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在实际临床中,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 自行脱落J管引流一期缝合术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 一期手术 分期手术 临床效果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TATIP2/TIP30、RBBP4水平与临床病理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樊斌 张家耀 +2 位作者 张勇 李锦貌 李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3期3414-3416,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外转录结合蛋白2(TATIP2/TIP30)、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RBBP4)的检测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外周血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外转录结合蛋白2(TATIP2/TIP30)、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RBBP4)的检测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10月该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肝细胞癌组)40例、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40例、体检健康者(健康对照组)4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组人群外周血TATIP2/TIP30、RBBP4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肝细胞癌组TATIP2/TIP30水平低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19,P<0.05),而RBBP4水平高于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9.61,P<0.05)。肝硬化组和健康对照组TATIP2/TIP30、RBBP4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0.87,P>0.05)。Ⅲ~Ⅳ期患者TATIP2/TIP30水平低于Ⅰ~Ⅱ期患者,而RBBP4水平高于Ⅰ~Ⅱ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3、5.81,P<0.05)。肝癌伴淋巴结转移患者TATIP2/TIP30水平低于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伴淋巴结浸润患者,而RBBP4水平高于原发性肝细胞癌不伴淋巴结浸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81、8.59,P<0.05)。低分化肝癌患者TATIP2/TIP30水平低于中、高分化肝癌患者,而RBBP4水平高于中、高分化肝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56、8.28,P<0.05)。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ATIP2/TIP30、RBBP4水平呈负相关(r=-0.491,P=0.036)。结论TATIP2/TIP30、RBBP4在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中呈异常表达,TATIP2/TIP30、RBBP4的异常分泌与原发性肝细胞癌的发病及进展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细胞癌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体外转录结合蛋白2 视网膜母细胞瘤结合蛋白4 临床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与肝癌发展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6
作者 徐嘉庆 李锦貌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1年第13期129-132,共4页
中国为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大部分肝癌患者首诊时已为晚期,具有治疗效果欠佳、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等特点。肝癌发病机制复杂,针对肝癌防治的新靶点亟待探索。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防御作用,而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肝癌肿瘤... 中国为原发性肝癌高发地区,大部分肝癌患者首诊时已为晚期,具有治疗效果欠佳、预后差、5年生存率低等特点。肝癌发病机制复杂,针对肝癌防治的新靶点亟待探索。中性粒细胞在机体固有免疫中发挥防御作用,而研究发现中性粒细胞在肝癌肿瘤微环境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参与了肝癌发生、发展和转移等多个环节。本研究对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在肝癌肿瘤微环境中相关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分析,探索肝癌的潜在治疗靶点,并为肝癌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 肿瘤微环境 细胞因子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癌组织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7
作者 李庆贺 张勇 +2 位作者 李锦貌 樊斌 张家耀 《广西医学》 CAS 2018年第19期2282-2285,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ECT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芯片数据,选取GPL3921平台包含的220例正常肝组织和215例肝癌组织及其附带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根据ECT2基因(219787_s_at)表达值的中位数(5. 54... 目的探讨肝癌组织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ECT2)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相关芯片数据,选取GPL3921平台包含的220例正常肝组织和215例肝癌组织及其附带临床信息进行分析。根据ECT2基因(219787_s_at)表达值的中位数(5. 54)将肝癌患者分为ECT2基因低表达组107例和ECT2基因高表达组1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预后。采用Cox模型分析肝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肝癌组织中ECT2基因表达水平高于正常肝组织(P <0. 05);相比于ECT2基因低表达组,ECT2基因高表达组的甲胎蛋白(AFP)水平、原发肿瘤-区域淋巴结-远处转移(TNM)分期和肿瘤转移风险更高,肿瘤直径更大,预后更差(P <0. 05)。多因素Cox分析结果显示,AFP>300 ng/ml、TNM分期Ⅱ~Ⅲ期、高转移风险、ECT2基因高表达均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0. 05)。结论 ECT2基因在肝癌组织中高表达,是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ECT2基因高表达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上皮细胞转化序列2基因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手术围手术期应用等渗性和高渗性白蛋白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4
8
作者 丁俊 杨美平 张家耀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15年第6期713-715,共3页
目的探讨肝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等渗性和高渗性白蛋白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5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等渗组(47例)和高渗组(66例),等渗组自手术... 目的探讨肝脏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等渗性和高渗性白蛋白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肝胆外科2008年5月至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113例行肝癌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等渗组(47例)和高渗组(66例),等渗组自手术之日起给予5%人血白蛋白100 m L/d,高渗组给予20%人血白蛋白100 m L/d,连续3 d,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指标。结果 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胆汁漏发生率及切口感染发生率,以及术后第3天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红蛋白(Hb)水平及白细胞(WBC)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3 d等渗组的尿量和腹腔引流量均高于高渗组(P<0.05),术后第3天的白蛋白水平却低于高渗组(P<0.05)。结论在肝脏手术围手术期输入等渗性人血白蛋白有利于扩充血容量,输入高渗性人血白蛋白有利于减少腹水形成和纠正低蛋白血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渗性白蛋白 高渗性白蛋白 肝脏手术 围手术期 效果
原文传递
miR-200b-3p下调VEGFA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分子机制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庆贺 刘慧纯 +1 位作者 张家耀 李伟 《国际肿瘤学杂志》 CAS 2019年第11期649-656,共8页
目的探讨miR-200b-3p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miR-200b-3p表达水平;胰腺癌细胞PANC-1分为NC组、miR-200b-3p mimic组、s... 目的探讨miR-200b-3p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调控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和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miR-200b-3p表达水平;胰腺癌细胞PANC-1分为NC组、miR-200b-3p mimic组、si-VEGFA组及si-VEGFA+miR-200b-3p inhibitor组。CCK-8和Transwell检测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活力以及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Annexin V-FITC/PI双染细胞凋亡实验检测PANC-1细胞凋亡;Western blotting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验证miR-200b-3p与VEGFA的靶向关系。结果miR-200b-3p在胰腺癌组织和细胞中低表达。PANC-1细胞过表达miR-200b-3p 48 h后,NC组和miR-200b-3p mimic组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250±0.028、0.983±0.044;迁移细胞数分别为402.700±21.530、158.000±17.620,侵袭细胞数分别为478.300±31.050、170.000±32.470,细胞凋亡百分比为(5.280±0.352)%、(7.430±0.393)%;miR-200b-3p mimic组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NC组(t=5.060,P=0.007;t=8.796,P=0.001;t=6.863,P=0.002),细胞凋亡百分比显著高于NC组(t=4.076,P=0.015)。VEGFA-WT单独转染细胞荧光强度为1.000±0.027,显著高于VEGFA-WT+miR-200b-3p mimic共转染细胞(0.632±0.048;t=6.637,P=0.003)。VEGFA-MUT单独转染细胞荧光强度为1.000±0.049,与VEGFA-MUT+miR-200b-3p mimic共转染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68±0.047;t=1.944,P=0.124)。PANC-1细胞过表达miR-200b-3p 48 h后,NC组和miR-200b-3p mimic组中VEGF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00±0.058、0.762±0.020,miR-200b-3p mimic组显著低于NC组(t=3.908,P=0.017)。PANC-1细胞转染si-VEGFA或同时转染si-VEGFA+miR-200b-3p inhibitor 48 h后,NC组、si-VEGFA组及si-VEGFA+miR-200b-3p inhibitor组PANC-1细胞增殖活性分别为1.300±0.058、0.943±0.047、1.143±0.023,迁移细胞数分别为446.000±17.350、206.300±19.360、428.300±30.330,侵袭细胞数分别为510.300±24.550、175.700±24.290、473.700±35.5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30,P=0.004;F=33.530,P=0.001;F=38.860,P<0.001)。si-VEGFA组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均显著低于NC组(P=0.003,P<0.001,P<0.001),而si-VEGFA+miR-200b-3p inhibitor组细胞增殖活性、迁移和侵袭能力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7,P=0.854,P=0.671)。NC组、si-VEGFA组及si-VEGFA+miR-200b-3p inhibitor组细胞凋亡百分比分别为(3.810±0.577)%、(7.373±0.482)%、(3.650±0.514)%,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020,P=0.004),si-VEGFA组细胞凋亡百分比显著高于NC组(P=0.007),而si-VEGFA+miR-200b-3p inhibitor组与N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5)。结论miR-200b-3p通过靶向下调VEGFA表达,进而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微小RNA-200b-3p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原文传递
胆肠吻合与胆道支架姑息性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分析
10
作者 樊斌 张家耀 +4 位作者 张勇 李锦貌 丁俊 李伟 张建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4年第29期44-46,共3页
目的 分析比较胆肠吻合手术与胆道支架置入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不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支架组),20例行胆肠吻合手术(手术组).比较两组... 目的 分析比较胆肠吻合手术与胆道支架置入术在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不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40例,其中20例行经皮经肝胆道内支架置入术(支架组),20例行胆肠吻合手术(手术组).比较两组术后病死率;术前及术后4,7,14 d总胆红素水平变化;术后高热、恶心、呕吐及再次黄疸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均无死亡病例,总胆红素水平均呈现出逐渐降低趋势,但两组术前及术后4,7,14 d总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术后高热发生率低于支架组(0比4/20)(P<0.05).结论 对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姑息性治疗,只要无明显手术禁忌证,应首选胆肠吻合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疸 阻塞性 姑息疗法 胆道支架 胆肠吻合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