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学术组织、学理研究与艺术教育:建构新时代的中国艺术学——彭吉象教授访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若飞 彭吉象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38,共9页
本文是关于我国艺术学的学术组织、学理研究和艺术教育等艺术学建设重要问题的专家访谈。受访者彭吉象先生是我国当代艺术学、美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的现任会长。访谈基于当前的中国艺术学建设... 本文是关于我国艺术学的学术组织、学理研究和艺术教育等艺术学建设重要问题的专家访谈。受访者彭吉象先生是我国当代艺术学、美学研究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也是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的现任会长。访谈基于当前的中国艺术学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谈论艺术学的重要学术组织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及其分会建设、中国艺术学与“三大体系”建设的学理研究、中小学及高等艺术教育、美育、人工智能对艺术教育的影响等热点问题。彭吉象先生结合自身学术研究及教学经验,对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建设、中国艺术学研究、艺术学的“三大体系”建设、艺术教育与美育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探讨,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我国艺术学建设有重要意义及诸多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学理论 中国艺术学 学理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 影视美学 艺术教育委员会 哲学博士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艺术学学科下的中国艺术史问题、话语与学科建构——长北教授访谈 被引量:1
2
作者 长北 李若飞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6期19-30,共12页
一、学科调整与一般艺术史、门类艺术史研究李若飞:长北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艺术学除学科名称保留了“艺术学”之外,基本坚持了2021年1... 一、学科调整与一般艺术史、门类艺术史研究李若飞:长北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访谈。2022年9月1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其中,艺术学除学科名称保留了“艺术学”之外,基本坚持了2021年12月发布的《关于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目录〉及其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的函》中的调整思路和目录设置,形成了全新的艺术学发展格局。可以预见艺术学界将很快掀起新艺术学学科建设的热潮,您是如何看待这次学科调整或新艺术学学科建设,以及一般艺术学、一般艺术史和门类艺术史的关系等问题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硕士学位授予 学科专业目录 学科调整 研究生教育 艺术史研究 中国艺术史 一般艺术学 艺术学学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书籍艺术中的版画语言应用
3
作者 倪平 《书画世界》 2025年第2期92-93,共2页
本文通过梳理书籍媒介发展史与版画艺术的技术流变,系统论证了版画语言在当代书籍艺术中的再生价值。研究指出,版画特有的复数性、物质性与手工性特质,能够有效弥补机械印刷在艺术表现力上的缺失,为书籍艺术注入独特的触觉感知与工艺美... 本文通过梳理书籍媒介发展史与版画艺术的技术流变,系统论证了版画语言在当代书籍艺术中的再生价值。研究指出,版画特有的复数性、物质性与手工性特质,能够有效弥补机械印刷在艺术表现力上的缺失,为书籍艺术注入独特的触觉感知与工艺美学。文中结合历史文献与当代艺术案例,揭示了版画印痕语言与书籍形态结构的内在契合性,提出通过版画媒介的物质介入,可实现书籍从信息载体向观念载体的转化,为当代书籍艺术创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艺术 版画语言 印刷技术 物质性 手工性 复数性 艺术媒介 观念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众传媒与“平民艺术”的早期实践:以《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为例
4
作者 张文志 《美术大观》 2024年第9期71-74,共4页
1928年,进步文艺家王森然创办《大公报·艺术周刊》。本文从报刊文献入手,对《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年发表的44期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美术作品方面,重点关注赵望云、李苦禅等表现平民生活题材的作品;在文章刊发方面,主要介... 1928年,进步文艺家王森然创办《大公报·艺术周刊》。本文从报刊文献入手,对《大公报·艺术周刊》1928年发表的44期内容进行归纳与整理:在美术作品方面,重点关注赵望云、李苦禅等表现平民生活题材的作品;在文章刊发方面,主要介绍西方美术史及“为人生的艺术”理论的翻译与评论。《大公报·艺术周刊》从视觉图像和理论文本双重角度推动“平民艺术”的发展,以大众传媒身份促进了中国近代美术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公报·艺术周刊》 平民艺术 为人生的艺术 王森然 赵望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西苗族蜡染的传承创新之路探究
5
作者 王婉睫 何瑶 +1 位作者 吴敏 王文哲 《艺术科技》 2024年第13期1-3,共3页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湘西苗族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分析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揭示其在湖湘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方法:文章首先追溯苗族蜡染的起源与发展,概述其在湘西地区的传承脉络,详细分析... 目的:文章旨在探讨湘西苗族蜡染技艺的独特魅力及其传承与创新路径,通过分析其制作工艺、文化内涵,揭示其在湖湘地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方法:文章首先追溯苗族蜡染的起源与发展,概述其在湘西地区的传承脉络,详细分析其制作工艺,包括工具与材料、工艺流程、图案与色彩特点等。随后深入探讨苗族蜡染图案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如信仰与图腾崇拜、生活习俗与审美观念等。最后提出蜡染画的传承、创新策略及实例。结果:湘西苗族蜡染以卓越的工艺技巧、独特的图案设计及色彩运用,展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成为湖湘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市场经济的冲击,湘西蜡染的传承面临诸多挑战,如传承人才匮乏、出现商业化倾向等。结论:保护和传承湘西苗族蜡染技艺至关重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将传统蜡染技艺与现代美术创作、地域文化保护等相结合,通过技术创新与设计理念的更新,为蜡染技艺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蜡染的传承和创新无须回避商业化,应加强人才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蜡染产品高质量发展,确保苗族蜡染技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 苗族蜡染 地域文化 传承 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手作景观与看的辩证法——媒介考古学视阈下的动画研究
6
作者 李菲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10-116,共7页
媒介考古学是近年来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议题,它横跨艺术史、科技史、电影研究和当代文化理论等多种学科思想,挑战了媒介研究的非物质性倾向与媒介正史的线性叙事,也为当下的动画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理论维度。本文将动画的技术特性与... 媒介考古学是近年来媒介研究领域的一个新的议题,它横跨艺术史、科技史、电影研究和当代文化理论等多种学科思想,挑战了媒介研究的非物质性倾向与媒介正史的线性叙事,也为当下的动画研究拓展出了新的理论维度。本文将动画的技术特性与视觉呈现作为主要的考察对象,探明动画的手工性、异质性和多义性反映在其手绘形式、放映模式、媒材叙事等媒介层面中的考古学征兆,分析作为“集合体”的动画装置在建构主体观看知识、视觉经验与互动方式等方面的特殊作用,旨在为数字媒介转向下的动画研究与动画史写作探寻新的思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考古学 手作景观 动画装置 “看”与“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艺术批评:新时代艺术批评话语建构
7
作者 李若飞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4年第6期26-35,共10页
2023年,艺术批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一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及发展的研究。二是对“新时代”与阶段性经验总结及系统研究的重视。三是对艺术批评基础理论重点概念和话语的研究。四是对艺术批评史方法和艺术家及学... 2023年,艺术批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一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及发展的研究。二是对“新时代”与阶段性经验总结及系统研究的重视。三是对艺术批评基础理论重点概念和话语的研究。四是对艺术批评史方法和艺术家及学派“共同体”的研究。五是对新媒体语境下的艺术批评现象及新媒体艺术批评类型的研究。六是丰富多样的各种门类艺术批评研究,各门类艺术批评重点关注批评的历史、体系、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与个案研究共同发展。艺术批评话语呈现出新时代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 艺术学 艺术批评 门类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溪山行旅图》看山水画创作的演变
8
作者 石舒畅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11期12-14,共3页
以《溪山行旅图》为例,探讨由春秋战国至宋代,山水画创作构图、技法和观念的演变,通过分析揭示从自然描绘到情感与宇宙观表达的转变,帮助人们理解宋代山水画艺术特色及其历史地位。
关键词 《溪山行旅图》 山水画 创作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谦、卢慧作品
9
作者 朱谦 卢慧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4年第7期149-149,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造物精神到器象变通--当代漆画艺术中的意象语言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颖 李子麟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8期114-116,共3页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创新,当代漆画中的意象语言既具有传承古老文化的造物精神,又有现代审美的变通和创新。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部分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当代漆画创作中的意象语言的来... 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的延续和创新,当代漆画中的意象语言既具有传承古老文化的造物精神,又有现代审美的变通和创新。以湖北国际漆艺三年展的部分作品为例,通过对作品材料、构图、色彩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了当代漆画创作中的意象语言的来源、特点和演变规律。当代漆画作为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其意象语言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了现代化的创新和变通。对当代漆画创作的语言分析、问题探究以及发展方向的探讨,能促进大漆艺术的蓬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漆画 意象语言 造物精神 符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饰品设计中的浮雕工艺技法与应用分析
11
作者 孙谋 《天工》 2023年第10期34-36,共3页
浮雕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同时兼具二维和三维的造型特点,作为常见的装饰手法经常见于建筑物、器物和首饰的表面,富有深层次的含义。金属冶炼加工技术作为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世界各个古文明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独立发... 浮雕介于绘画和雕塑之间,同时兼具二维和三维的造型特点,作为常见的装饰手法经常见于建筑物、器物和首饰的表面,富有深层次的含义。金属冶炼加工技术作为衡量人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在世界各个古文明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独立发展体系,后期随着人们的迁徙与交流,逐渐形成互相学习、加速发展的态势,金属浮雕工艺也随着文化与技术的革新发生改变。主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对金属饰品中的浮雕工艺进行梳理,浅析金属浮雕的工艺源流,并展望未来的首饰设计中浮雕工艺的应用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雕工艺 金属饰品 3D科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obe Illustrator的书籍装帧设计研究
12
作者 孙志玥 《艺术科技》 2023年第17期168-171,共4页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不仅传递着技术与美学,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数字媒体步步紧逼的竞争压力之下,纸质书籍不断寻求创新和变革,这要求书籍设计必须冲破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禁锢,运用符合现代人审美... 书籍装帧设计作为文化传承的一部分,不仅传递着技术与美学,更象征着源远流长的文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在数字媒体步步紧逼的竞争压力之下,纸质书籍不断寻求创新和变革,这要求书籍设计必须冲破传统设计思维模式的禁锢,运用符合现代人审美标准的审美观,使书籍突破阅读功能的局限,兼具审美、艺术、收藏等价值。书籍装帧设计理论具有广泛的学科性和领域交叉性,涵盖美学、心理学、传播学、文化研究等相关领域的理论。这些理论为设计师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启发,助力他们在创作过程中达到专业水准。通过综合运用这些理论,设计师能够创作出具有艺术性、符合传播要求、符合读者心理偏好、与文化背景相契合的书籍装帧设计作品。文章旨在深入研究书籍装帧设计的历史演变,并以Adobe Illustrator为例,从设计理论和软件学习的角度探讨如何进行软件书籍版式设计。这样的设计能够突破传统教程软件的书籍设计范式,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还可以有效传递书籍的内容和主题,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展示设计的多元化和信息传达的重要性。随着设计进入多元化时代,书籍装帧设计成为传达信息颇为重要的方式,其通过对形式和信息的整合,对人们产生不同的影响。文章通过实例演示,更深入地了解书籍装帧设计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籍装帧设计 文化传承 Adobe Illustra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复”产生力量——我的绘画创作实践
13
作者 高昇 《美术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45,共2页
“重复”是一种常见的绘画创作方法。有几个维度可以探讨:一是单幅画面中,相同元素反复出现的重复性。如草间弥生的“波点”系列作品、村上隆的“太阳花”系列作品、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等,他们都用相同元素重复出现的方式进行创作,... “重复”是一种常见的绘画创作方法。有几个维度可以探讨:一是单幅画面中,相同元素反复出现的重复性。如草间弥生的“波点”系列作品、村上隆的“太阳花”系列作品、丁乙的“十示”系列作品等,他们都用相同元素重复出现的方式进行创作,使画面产生了视觉冲击力,让观者感受到了律动、专注和幻想。二是使用相同的造型素材,通过某一变量的变化而进行的“重复”创作,如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系列作品,莫奈的“干草垛”系列作品等,他们都是用同一造型素材作为不变的元素,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进行“重复”创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迪·沃霍尔 系列作品 绘画创作 干草垛 相同元素 太阳花
原文传递
图像学视域下的静物画比较研究--以卡拉瓦乔《水果篮》与蔡克振《琴韵》为例
14
作者 杨珂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 2023年第8期39-41,共3页
很长时间以来,静物都是绘画创作的经典题材,不仅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篇幅,且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依据及历史线索。运用图像学理论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静物画的理论发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角度,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现今的静物... 很长时间以来,静物都是绘画创作的经典题材,不仅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篇幅,且为史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图像依据及历史线索。运用图像学理论对其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可以为静物画的理论发展提供更多的分析角度,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现今的静物画创作实践有着促进意义。以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水果篮》与蔡克振《琴韵》为例,从潘诺夫斯基图像学的三层次理论着手,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对静物画的表现形式及文化背景进行全面综合的研究,旨在为静物画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及探索其在当代语境下发展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学 静物画 《琴韵》 《水果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崔灏作品
15
作者 崔灏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I0005-I0005,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记忆胶囊系列》
16
作者 李翔 《艺术学研究》 2022年第5期146-146,共1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菲作品
17
作者 李菲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23年第1期I0006-I0007,共2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术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18
作者 石舒畅 《大观(论坛)》 2024年第10期99-101,共3页
对美术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行概述,从建立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文化遗产教育与在线展示和教育、修复与保护、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五个方面,探讨美术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采用... 对美术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进行概述,从建立数字化档案与数据库、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文化遗产教育与在线展示和教育、修复与保护、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五个方面,探讨美术领域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的实践。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等方法,系统梳理数字化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教育和修复等方面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结果显示,数字化技术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提供了高效、安全的解决方案,创新了文化遗产的展示与教育方式,并在文化遗产的修复与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未来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合作与技术创新,以更好地应对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术领域 文化遗产 数字化技术 保护与传承
原文传递
20世纪初中国现代美术的兴起及对西方美术的借鉴
19
作者 李继开 《美术文献》 2024年第7期46-48,共3页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作为民族传统的“中学”与以自然科学为表征的“西学”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针对全盘西化论的文化大论战将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急剧转化时期的种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集中呈现了出来,争论... 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作为民族传统的“中学”与以自然科学为表征的“西学”的关系不断发生变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针对全盘西化论的文化大论战将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文明急剧转化时期的种种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集中呈现了出来,争论的焦点正是现代文明(西化)与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关系,这样的影响同样反映在艺术和美育领域。“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观念对西洋美术的传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学东渐 社会文化观念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