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化检测指标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9
1
作者 李武 谢小兵 屈飞 《检验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527-530,共4页
目的探讨血淀粉酶(S-Amy)、尿淀粉酶(U-Amy)、胰脂肪酶(LPS)、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和C反应蛋白(CRP)等5项生化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65例急腹症患者分为AP组和非AP组,其中AP组根据病情严重程... 目的探讨血淀粉酶(S-Amy)、尿淀粉酶(U-Amy)、胰脂肪酶(LPS)、胰蛋白酶原激活肽(TAP)和C反应蛋白(CRP)等5项生化指标在急性胰腺炎(AP)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65例急腹症患者分为AP组和非AP组,其中AP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AP(MAP)和重症AP(SAP),同时选取3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5项指标。S-Amy、U-Amy和LPS采用速率法检测,TAP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CRP采用乳胶增强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结果 S-Amy、U-Amy和TAP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AP组>非AP组>正常对照组,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P组LPS水平明显高于非AP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AP组和非AP组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SAP组U-Amy、TAP及CRP水平明显高于MAP组(P<0.01),而S-Amy、LPS水平2组间无差异(P>0.05)。在早期AP的诊断中,血清LPS敏感性为92.1%、特异性为91.6%,明显高于S-Amy、U-Amy、TAP和CRP。结论 LPS的检测有助于AP的早期诊断,而TAP和CRP则有助于病变严重程度的判断以及治疗效果的观察与预后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脂肪酶 淀粉酶 胰蛋白酶原激活肽 C反应蛋白 急性胰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被引量:16
2
作者 王小凤 谢小兵 李萍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2539-2542,共4页
目的通过调查荆门城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与糖尿病控制目标的比较,探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说教式健康教育模式指导;B... 目的通过调查荆门城区老年糖尿病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与糖尿病控制目标的比较,探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实施有效健康教育干预的效果。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的说教式健康教育模式指导;B组(观察组)30例,结合多种形式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连续观察6个月,并进行问卷调查和控制目标的检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掌握程度、控制目标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个体差异,结合多种形式的糖尿病健康教育方法进行干预,可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认知能力和操作能力,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和对危险因素的控制,加强生活中自我管理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命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糖尿病 健康教育 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兔动脉粥样硬化实验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3
作者 朱惠斌 刘吉勇 +2 位作者 陈懿 王国佐 葛金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2-272,共1页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心脑血管病研究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分别为10只和12只家兔。造模组从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每次25 mg/kg,进行血管内皮免疫刺激,每周1次,共注射3次;同... 目的建立一种适合心脑血管病研究的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方法健康日本大耳白兔2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分别为10只和12只家兔。造模组从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每次25 mg/kg,进行血管内皮免疫刺激,每周1次,共注射3次;同时用卵清白蛋白进行皮下注射(2.5 mg/kg,每2天1次,共5次);造模第1天开始喂饲高脂饲料,每天120 g,高脂饲料配方:基础饲料79%、胆固醇1%、猪油5%、蛋黄粉15%;空白对照组耳缘静脉注射等量无菌生理盐水,并喂饲基础饲料。连续喂饲60天后采血并处死动物,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主动脉弓肉眼观察及切片进行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1)空白对照组动物精神状态好,毛色光泽,反应灵敏,纳食可以,体重随时间变化呈增长趋势;造模组从40天时开始出现精神欠佳,目光呆滞,反应迟钝,活动减少,纳食可,及少部分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需少而多次给食。造模组共有2只动物死亡,1只因腹胀、大便减少而死;1只因腹泻而死。(2)空白对照组兔血清外观清亮,造模组兔血清呈不同程度乳白色浑浊。造模前,造模组与空白对照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造模后60天末,TC、LDL-C、HDL-C均显著升高,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G变化不明显。(3)肉眼观察空白对照组主动脉可见内膜光滑鲜亮,无任何脂质条纹及斑块;造模组主动脉血管内膜壁粗糙,可见大小不等的乳白色斑块,以主动脉起始部最严重,指针所指为粥样斑块。(4)光镜下观察空白对照组血管内皮完整,无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弹力纤维层结构清晰完整,外膜为薄层疏松结缔组织;造模组内膜明显增厚,脂质斑块弥漫,内有泡沫细胞大量积聚,内皮下大量脂质和泡沫细胞堆积,并可见破裂的斑块,可见大量带核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中层结构紊乱,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内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并有炎性细胞浸润。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其血脂表现相当于临床IIa型高脂血症,可以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疾病发病机制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模型 动脉粥样硬化 家兔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泰方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及血管形态学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刘吉勇 朱惠斌 +2 位作者 陈懿 王国佐 葛金文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7-268,共2页
目的探讨脑泰方(NTF)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日本大白耳兔86只,通过从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进行血管内皮免疫刺激及喂养高脂饲,60天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G)、降脂宁颗粒组(JG)、阿托伐他... 目的探讨脑泰方(NTF)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作用。方法健康日本大白耳兔86只,通过从兔耳缘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进行血管内皮免疫刺激及喂养高脂饲,60天复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然后随机分为模型组(MG)、降脂宁颗粒组(JG)、阿托伐他汀组(AG)、脑泰方低剂量组(LNG)、脑泰方中剂量组(MNG)、脑泰方高剂量组(HNG),每组12只,同时设空白对照组(CG)10只。分组后开始灌胃给药,CG和MG予蒸馏水灌胃,各治疗组予相应的药物灌胃,每日1次,灌胃体积5mL/kg,灌胃疗程1个月。用药剂量降脂宁颗粒1.304 g/(kg.d),阿托伐他汀0.435 mg/(kg.d),脑泰方低剂量0.1 g/(kg.d),脑泰方中剂量0.2 g/(kg.d),脑泰方高剂量0.4 g/(kg.d),连续灌胃1个月。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计算主动脉粥样斑块厚度及面积,镜下观察主动脉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1)经治疗1个月后,模型组TC、HDLC、LDLC与空白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各治疗组TC、HDLC、LDLC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降低(P<0.01,P<0.05),但与与空白组比较仍然明显升高(P<0.01);脑泰方各治疗组与中、西阳性对照药比较,TC、HDLC、LDLC有所降低,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泰方各治疗组间血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模型对照组动脉内膜粗糙、不平,可见大小不等的乳白色斑块,部分可融合成片的大斑块,重者整条主动脉内膜见弥散分布脂质斑块,以主动脉起始部为重;阳性对照组较模型组病变减轻,以小片状、条索状斑块散在于主动脉起始部;脑泰方各剂量治疗组主动脉内膜稍粗糙,与正常组比较内膜光泽度有所下降,主动脉内膜可见少量散在斑块形成,以主动脉起始部为重。(3)光镜下见模型组兔主动脉内膜明显增厚,脂质斑块弥漫,内有泡沫细胞大量积聚,内皮下大量脂质和泡沫细胞堆积,并可见破裂的斑块;中层结构紊乱,中膜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内弹性纤维断裂,排列紊乱,并有炎性细胞浸润;中、西阳性药组及脑泰方各剂量治疗组家兔As病变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血管内膜略增厚,结构基本完整,内皮下仅见少量泡沫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不明显;中层内弹力纤维膜连续,有少量炎性细胞浸润,外膜未见脂肪细胞。(4)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斑块面积相应减小(P<0.01),脑泰方各剂量组斑块厚度、斑块面积与中、西阳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泰方对动脉粥样硬化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泰方 动脉粥样硬化 家兔 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甘油三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离心条件和抗凝剂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左灿 王艳兰 +1 位作者 李海英 卿之驹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5年第17期2560-2562,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条件和抗凝剂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两种不同的抗凝剂,用STA-R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 目的探讨不同离心条件和抗凝剂对凝血功能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的离心速度和离心时间、两种不同的抗凝剂,用STA-R型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测定其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结果与3 000r/min离心10min组测定结果比较,除3 000r/min离心5min组PT、TT、ATⅢ、Fib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组的凝血功能检查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枸橼酸钠抗凝血检测结果相比,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抗凝血使PT、APTT、TT延长,ATⅢ活性增高(P<0.05),而Fib、DD、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 000r/min离心10min为凝血功能检测的最佳离心条件,且测定Fib、D-D、FDP时临床可用EDTA-K2抗凝血替代,其余均必须使用枸橼酸钠抗凝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血功能 离心条件 枸橼酸钠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99例前列腺液标本支原体感染检测及药敏结果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周兴 何清湖 +1 位作者 周青 朱惠斌 《中国性科学》 2014年第12期9-11,共3页
目的:回顾本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状况,了解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现状。方法:对1599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支原体(Uu、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599例... 目的:回顾本地区男性泌尿生殖道患者感染解脲支原体(UU)、人型支原体(MH)的分布状况,了解支原体对12种抗生素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的现状。方法:对1599例男性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前列腺液标本进行支原体(Uu、MH)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1599例检测标本中,总感染率为23.08%,单纯UU阳性277例(75.07%),UU-Mh阳性81例(21.95%),单纯Mh阳性11例(2.98%)。MH对强力霉素(DOX)、交沙霉素(JOS)、美满霉素(MIN)全部敏感,UU对JOS、MIN、DOX、环酯红霉素(ECC)、克拉霉素(CLA)均非常敏感,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明显高于单纯UU或MH感染。结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时应尽量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药物,DOX、MIN和JOS可作为本地区临床经验用药的首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解脲支原体 人型支原体 药物敏感性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归降糖灵提取物改善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葛金文 梅志刚 朱惠斌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730-733,共4页
目的:探讨左归降糖灵改善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细胞研究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左归降糖灵及达美康作用后细胞形态学、细胞生长活力及条件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 目的:探讨左归降糖灵改善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细胞研究模型,观察不同剂量左归降糖灵及达美康作用后细胞形态学、细胞生长活力及条件培养液中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细胞普遍回缩变圆,细胞内出现粗糙样颗粒变化,细胞活力明显下降(P<0.01),条件培养液中PAI和ET-1含量明显升高(P<0.01、0.05),NO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tPA含量变化不明显(P>0.05);三个剂量的左归降糖灵组及达美康组均可不同程度改善细胞形态变化,提高细胞活力,降低PAI和ET含量,升高NO含量;除达美康组能提高tPA含量外,其余各组tPA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左归降糖灵对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联合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异常、细胞活力下降及调节血管舒缩和纤溶功能异常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归降糖灵 血管内皮细胞 糖尿病血管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凝血分析系统检测结果的临床可接受性评估 被引量:4
8
作者 邓兰平 陈锋 左和宁 《实用预防医学》 CAS 2008年第2期546-5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凝血分析仪对PT、APTT和Fib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临床可接受性评估,为凝血因子测定的标准化和临床实验室认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考NCCLS文件,以法国Dgnostica Stago公司生产的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 目的探讨不同凝血分析仪对PT、APTT和Fib检测结果的可比性与临床可接受性评估,为凝血因子测定的标准化和临床实验室认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参考NCCLS文件,以法国Dgnostica Stago公司生产的STAGO-Com-pact全自动血凝分析仪及其原装配套试剂和质控品组成的检测系统为比较系统(Y),其他检测系统(Sysmex CA7000/CAl500)为实验系统(x),检测病人新鲜血浆中PT、INR、APTT、Fib,用配对t检验和回归统计法分析实验系统和比较系统测定结果均值处的相对偏差或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以美国临床实验室修正法规(CLIA’88)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允许误差范围的1/2为标准,判断不同检测系统的临床可接受性能。结果PT、INR、APTT各检测系统间相关系数均小于0.975,Fib的相关系数大于0.975,实验系统和比较系统测定结果均值处的相对偏差均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除PT的检测系统Y2和Fib的检测系统Y2外,医学决定水平处的系统误差临床均可接受。结论各系统检测的结果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可以同时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 APTT FIB 方法比对 偏差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复方提取物对猴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恒河猴外周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朱惠斌 陈颂 +4 位作者 符林春 卢芳国 刘吉勇 王国佐 葛金文 《中国医药》 2011年第5期618-620,共3页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提取物湘A1号(HNA-1)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恒河猴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利用HNA-1治疗SIV感染恒河猴,同时对不同时间点的冻存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幼稚型细胞、中央型记忆细胞和效应型...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提取物湘A1号(HNA-1)对猴免疫缺陷病毒(SIV)感染恒河猴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利用HNA-1治疗SIV感染恒河猴,同时对不同时间点的冻存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幼稚型细胞、中央型记忆细胞和效应型记忆细胞的分类和计数,并检测血浆病毒载量,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高、低剂量治疗组CD4+T淋巴细胞绝对数治疗8周后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上升(P〈0.05),且停药后较快回落。高剂量组治疗8周和16周后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比例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长(P〈0.05),低剂量组治疗8周和16周后也出现了明显增长(P〈0.05)。转换成细胞绝对数后,高、低剂量组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分别从治疗前的(364±342)个/μl、(309±216)个/μl,增至治疗8周后的(699±319)个/μl、(639±337)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病毒载量改变不明显。结论中药能有效增加SIV感染恒河猴的外周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HNA-1可能会延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发生,有望作为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辅助药物加快免疫重建,值得更长期、全面地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缺陷病毒 CD4+T淋巴细胞 幼稚型CD4+T淋巴细胞 中药复方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T-proBNP、D-二聚体水平与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的关系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程宇 宁兴旺 +2 位作者 尹晓清 程良昊 解鑫隆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7期1058-1060,1064,共4页
目的分析N端前脑钠肽(NT-proBNP)、D-二聚体(D-D)水平与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例纳入研究,依据术后是否有POAF分为房颤组(n=60)与非房颤组(n=90),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 目的分析N端前脑钠肽(NT-proBNP)、D-二聚体(D-D)水平与心脏手术后新发房颤(POAF)的关系。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50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病例纳入研究,依据术后是否有POAF分为房颤组(n=60)与非房颤组(n=90),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归纳NT-proBNP、D-D水平与术后POAF之间的关系。结果 2组临床基线资料、实验室指标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及高密度脂蛋白(HD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NT-proBNP、D-D、白介素-6(IL-6)、起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显著高于非房颤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NT-proBNP、D-D、IL-6、hs-CRP均属于心脏手术后POAF危险因素(P<0.05)。结论心脏手术后POAF主要危险因素包括NT-proBNP、D-D、IL-6、hs-CRP,其水平的提升可为术后POAF预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端前脑钠肽 D-二聚体 心脏手术 新发房颤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荆门地区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王小凤 谢小兵 张敬芳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920-1922,共3页
目的评估荆门地区近10年来住院死亡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方法选择荆门地区1998~2008年住院死亡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提取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及主要死因等的详细资料,分析主要死因的构成比及其与年龄和病... 目的评估荆门地区近10年来住院死亡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方法选择荆门地区1998~2008年住院死亡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男49例,女41例),提取性别、年龄、病程、并发症及主要死因等的详细资料,分析主要死因的构成比及其与年龄和病程等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荆门地区糖尿病的主要死亡原因依次为:心脑血管疾病(46.7%),恶性肿瘤(22.2%),呼吸系统疾病(13.3%),消化系统疾病(7.8%),糖尿病肾病(6.7%)。病程为0~5年的患者中急性心肌梗塞、恶性肿瘤和肺部感染等急危重并发症的构成比较高,死亡率高。结论心脑血管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尤其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提示应积极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糖尿病的认识,以降低糖尿病患者的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主要死因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左和宁 杨伟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33-35,共3页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组织因子(TF)表达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联用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探讨其治疗机制。方法建立DSS诱导的小鼠急性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观察给予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治疗后,小鼠结肠黏膜的病理改变和TNF-α和组织因子(TF)表达的变化。结果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可明显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可明显抑制TNF-α和TF的表达,尤以两菌合用组抑制作用最强。结论乳酸杆菌和丁酸梭菌对DSS诱导的UC有治疗作用,对TNF-α和TF表达的协同抑制作用可能是其发挥协调治疗作用的分子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乳杆菌属 酪丁酸梭菌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崎病患儿恢复期连续性随访观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小凤 王从军 谢小兵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66-68,共3页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 目的分析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为川崎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对65例川崎病住院患儿恢复期进行连续性随访观察并检测相关实验室指标。结果川崎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皮肤黏膜病变及淋巴结肿大,脏器损害以心脏、肺为主,心脏损害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扩张,其次为心电图异常。实验室改变主要为ESR和CR P增快,血小板升高,其他还包括肝功能异常等。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后多数患儿在2个月内能完全恢复,包括冠状动脉扩张及相关实验室指标。川崎病的唯一永久损害是冠状动脉扩张,主要为重度扩张和形成冠状动脉瘤者。结论川崎病一般呈良性经过,静脉使用大剂量免疫丙种球蛋白球疗效较好,恢复期需进行长期随访,重度冠状动脉扩张或已形成冠状动脉瘤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崎病 恢复期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用阿米洛利与川芎嗪预防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燕 左和宁 杨伟峰 《临床医学工程》 2010年第7期49-50,共2页
目的观察联用阿米洛利与川芎嗪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效果。方法使用二甲基亚硝胺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给予阿米洛利与川芎嗪后,肝功能、丙二醛、超氧歧化酶、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含量变化。结果阿米洛利无改善肝功能之... 目的观察联用阿米洛利与川芎嗪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效果。方法使用二甲基亚硝胺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观察给予阿米洛利与川芎嗪后,肝功能、丙二醛、超氧歧化酶、羟脯氨酸、透明质酸及层粘连蛋白含量变化。结果阿米洛利无改善肝功能之功效,川芎嗪可明显改善肝功能诸指标;阿米洛利和川芎嗪可明显降低血清透明质酸、层粘连蛋白和肝组织羟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P<0.05);可明显提高肝组织内的超氧歧化酶的活力(P<0.01);尤以合用组效果最佳。结论阿米洛利与川芎嗪对二甲基亚硝胺诱导的肝纤维化均有预防作用,两者合用有一定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洛利 川芎嗪 肝纤维化 二甲基亚硝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痰标本质量与抗酸杆菌涂片检出结果的关系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邓兰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08年第7期447-447,共1页
关键词 痰/微生物学 抗酸杆菌 结核 染色与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邓兰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2年第4期445-446,共2页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从临床乙型肝炎标本中筛选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例47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HBV-preS1)、乙型肝炎病毒基因(HBV-DNA)与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标志物(HBV-M)的关系。方法从临床乙型肝炎标本中筛选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病例475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V标志物5项、HBV-PreS1抗原,HBV-DNA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结果 475例HBsAg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54.7%(260/475)和61.1%(290/475),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9例HBeAg阳性标本中,前S1抗原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89.3%(142/159)和97.5%(155/15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HBsAg(+)HBeAb(+)HBcAb(+)和HBsAg(+)HBcAb(+)两组,前S1抗原与HBV-DNA的检出率则分别为41.3%、35.0%和46.5%、4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reS1抗原与HBV呈不同程度相关性,是病毒感染复制的指标,同时在乙型肝炎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前S1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病毒与输血安全研究
17
作者 赵宁志 李雅丽 《现代医药卫生》 2007年第20期3061-3063,共3页
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患的重视,而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已有5种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被证实。HCV又称为输血后肝炎,与输血安全密切相关。HAV、HBV、HCV、HDV、HEV与输... 输血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医患的重视,而输血安全与相关病毒的研究成为近些年来的研究热点。迄今为止,已有5种肝炎病毒(HAV、HBV、HCV、HDV、HEV)被证实。HCV又称为输血后肝炎,与输血安全密切相关。HAV、HBV、HCV、HDV、HEV与输血安全的关系,已有许多相关研究,这里就不再赘述。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病毒学知识的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血安全 新型病毒 分子生物学技术 输血后肝炎 HCV 安全问题 相关病毒 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CT、hs-CRP及IL-6水平检测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14
18
作者 王美娟 宁兴旺 +2 位作者 王孟清 李梦竹 柴妮 《河北医药》 CAS 2018年第24期3788-3790,3794,共4页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新生儿脓毒症患儿89例为脓毒症组、非感染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2组新生儿的血清PC...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在新生儿脓毒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确诊的新生儿脓毒症患儿89例为脓毒症组、非感染新生儿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2组新生儿的血清PCT、hs-CRP、IL-6水平,并根据感染病原体、感染病情程度进行分组。结果脓毒症组的血清PCT、hs-CRP、IL-6水平显著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细菌感染脓毒症组的血清PCT、hs-CRP、IL-6水平显著的高于非细菌感染脓毒症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不同病情脓毒症患儿血清PCT、hs-CRP、IL-6水平组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非危重组、危重组及极危重组患儿的血清PCT、hs-CRP、IL-6水平逐渐升高(P <0. 05);血清PCT鉴别诊断脓毒症患儿的临界值为0. 5 ng/ml、灵敏度为82. 6%、特异度为84. 1%、AUC值为0. 851; hs-CRP鉴别诊断脓毒症患儿的临界值为10. 0 mg/L、灵敏度为75. 2%、特异度为77. 9%、AUC值为0. 804; IL-6鉴别诊断脓毒症患儿的临界值为160 ng/L、灵敏度为76. 8%、特异度为81. 0%、AUC值为0. 773。结论血清PCT、hs-CRP、IL-6在早期鉴别诊断脓毒症患儿中具有一定的价值,PCT的诊断价值高于hs-CRP和IL-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超敏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新生儿 脓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球菌耐药性与耐万古霉素基因初步检测 被引量:3
19
作者 钱纯 宁兴旺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1年第4期422-425,共4页
目的了解肠球菌对六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同时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耐万古霉素基因型。方法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等六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 目的了解肠球菌对六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同时检测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的耐万古霉素基因型。方法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检测肠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环丙沙星以及庆大霉素等六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采用含6μg/mL万古霉素的琼脂稀释筛选平板法(ADSP)筛选VRE菌株,并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ultiplex-PCR)检测VRE的耐万古霉素基因型。结果 100株临床分离肠球菌中以粪肠球菌(86%)和屎肠球菌(11%)为主。除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外,屎肠球菌对其它几种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粪肠球菌(P<0.05);庆大霉素高耐株检出率为54%,其对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高于低耐株(P<0.05)。用ADSP法筛选出3株(3%)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其中只有一株铅黄肠球菌为耐万古霉素基因型阳性(VanC2),其余两株均为Van基因阴性。结论 ADSP法用于筛选VRE较K-B法检出率高;本次研究只分离出一株VanC2型VRE,没有发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VanA和VanB型VRE;肠球菌对庆大霉素(120μg/片)的耐药率为54%,建议临床慎用;万古霉素、替考拉宁、氨苄西林及氨苄西林/舒巴坦均可作为治疗粪肠球菌感染的药物,但需密切注意肠球菌耐药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球菌 耐药性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基因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枝杆菌培养系统分离诺卡菌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沈晖 邬靖敏 +3 位作者 宁兴旺 李军 王斌 陈东科 《临床检验杂志》 CAS 2020年第6期437-439,共3页
目的探讨Bact/ALERT 3D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系统用于诺卡菌分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临床送检分枝杆菌培养呼吸道标本,采用氢氧化钠-N-乙酰-L-半胱氨酸预处理标本,接种Bact/ALERT分枝杆菌培养瓶并上机培养;对阳性培养... 目的探讨Bact/ALERT 3D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系统用于诺卡菌分离的可行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临床送检分枝杆菌培养呼吸道标本,采用氢氧化钠-N-乙酰-L-半胱氨酸预处理标本,接种Bact/ALERT分枝杆菌培养瓶并上机培养;对阳性培养瓶采用抗酸染色与弱抗酸染色、接种哥伦比亚血平板及罗氏固体培养基分离菌株;采用VITEK MS质谱仪或16S rRNA基因扩增与测序技术进行诺卡菌菌种鉴定。结果6592份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分枝杆菌998株;分离诺卡菌51株,其中皮疽诺卡菌44株、新星诺卡菌2株、盖尔森基兴诺卡菌2株、星形诺卡菌1株、豚鼠耳炎诺卡菌1株和非洲诺卡菌1株。结论Bact/ALERT 3D全自动分枝杆菌培养系统可用于呼吸道标本中诺卡菌分离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原菌 分枝杆菌 诺卡菌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