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知识图谱的中医药抗抑郁研究可视化分析
1
作者 黄钰 李静 +3 位作者 田赛男 廉坤 谢梦洲 袁志鹰 《湖南中医杂志》 2024年第1期109-115,139,共8页
目的: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纳入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 目的:对近20年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为后续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思路和依据。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纳入2002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研究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软件CiteSpace 6.1.R6及VOSviewer 1.6.18软件对作者、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中文文献1555篇,英文文献506篇。该领域发文量呈持续增长趋势,形成了以秦雪梅、王宇红、图娅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高频关键词及关键词聚类显示备受关注的干预手段主要以针刺、灸法、逍遥散等为重心,研究内容包括不同干预手段的临床疗效研究和作用机制研究。结论: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研究热点集中于作用机制的研究,网络药理学及各种组学技术也在该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辨证施治、内外兼治是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中医药疗法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VOSviewer
原文传递
三叶委陵菜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2
作者 付港 肖时雨 +3 位作者 姚清颖 张在其 江星明 李斌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5年第3期460-466,共7页
目的研究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根二氯甲烷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并筛选其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其醇提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利用... 目的研究三叶委陵菜(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根二氯甲烷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并筛选其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半制备高效液相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其醇提物的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利用核磁共振波谱、质谱等技术对所得化合物的结构进行鉴定。通过羟自由基清除实验、DPPH自由基清除实验以及ABTS自由基清除实验,对黄酮类化合物7和9的抗氧化活性展开测定。结果从三叶委陵菜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鉴定为胡萝卜苷(1)、β-谷甾醇(2)、7-酮-β-谷甾醇(3)、柚皮素(4)、红花素(5)、香橙素(6)、圣草酚(7)、槲皮素(8)、儿茶素(9)、thunberginol C(10)、杜鹃醇(11)、4-(4-carboxy-2-methoxyphenoxy)-3,5-dimethoxybenzoic acid(12)、邻苯二甲酸丁二酯(13)、香草酸(14)、原儿茶酸(15)、对羟基苯甲酸(16)、莲花掌苷(17)。其中,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2、13、1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浓度大于5 mmol/L)和化合物9(浓度大于2 mmol/L)两个化合物对羟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超过90%、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均超过95%,抗氧化水平与维生素C相近。结论化合物7和9在抗氧化和抗炎潜力方面表现了一定活性潜力,为三叶委陵菜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提供了一些实验依据和科学参考,推动了其活性成分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委陵菜属 三叶委陵菜 化学成分 甾体 黄酮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器学习在食品风味领域的研究进展与未来趋势 被引量:1
3
作者 陈靓 阳佳红 田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7,共10页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除了关心食物是否美味外,其健康要素和良好风味的结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食品风味成分不仅是影响食品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食品营养水平的关键指标。目前,传统方法对食品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及预测费时费...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除了关心食物是否美味外,其健康要素和良好风味的结合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食品风味成分不仅是影响食品感官品质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食品营养水平的关键指标。目前,传统方法对食品风味成分进行分析及预测费时费力,且无法处理大量数据。相比之下,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的核心,在区分差异性以及寻找共同性上具有传统分析技术难以比拟的优势,在食品风味分析领域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基于此,本文围绕机器学习在食品风味领域的研究现状,介绍常用的机器学习方法的原理和优点,及其在食品风味预测及调节中的最新应用与前景。重点探讨现代智能感官检测技术结合机器学习在食品风味分析领域研究的优势与未来趋势,以期为食品风味分析与预测领域研究提供新思路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食品风味 风味分析与预测 智能感官检测技术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C-IMS技术的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成分表征及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罗洁 邹雅倩 田星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1-167,233,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青钱柳茶挥发性气味物质差异。方法:以湖南常德、湖南张家界、湖南邵阳、江西修水、贵州黔东南、湖北恩施的青钱柳茶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联用(GC-IMS)技术并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探讨不同产地青钱柳茶中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及其相似度。结果:不同产地青钱柳茶共检测出120种挥发性有机物,包括部分物质的单体及其多聚体,分别为醛类34种、烯烃类21种、醇类19种、酮类16种、酯类10种、羧酸类8种、呋喃类5种、吡嗪类4种、醚类2种及苯系物1种。其中γ-松油烯、苯乙烯、4-甲基-1-戊醇、正辛醛为主要特征差异挥发性物质。结论:不同产地间青钱柳茶挥发性有机物质均存在一定差异(P<0.05),GC-IMS技术可有效实现青钱柳茶的产地鉴别和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茶 挥发性物质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偏最小二乘判别 主成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和电子舌感官分析的罗汉果甜苷单体与甜/苦味受体构效关系研究
5
作者 陈靓 唐国玮 +2 位作者 朱康明 龙斌 田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07-117,共11页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罗汉果甜苷单体与人类味觉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TASSER Server建立甜味受体(hT1R2、hT1R3)和苦味受体(hT2R4、hT2R14)的同源模型,依据ERRAT值、拉氏图、C-score等指标评估模型质量,选择最高质量的... 目的: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罗汉果甜苷单体与人类味觉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方法:利用I-TASSER Server建立甜味受体(hT1R2、hT1R3)和苦味受体(hT2R4、hT2R14)的同源模型,依据ERRAT值、拉氏图、C-score等指标评估模型质量,选择最高质量的模型,通过AutoDock Vina模拟软件与Mogroside III、Mogroside IV、Mogroside V和Siamenoside I四种已知甜度罗汉果甜苷进行分子对接;构建罗汉果甜苷甜/苦味预测模型并对未知甜度罗汉果甜苷的甜/苦味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运用电子舌智能分析不同罗汉果甜苷单体的甜/苦味特征值,探究不同结构罗汉果甜苷单体与甜/苦味关键属性间的关系。结果:分析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关系发现R1位置葡萄糖基团数目增多可以使罗汉果甜苷苦味降低,R2位置葡萄糖基团数目增多可以增强甜度,减弱苦味。甜味受体结合位点空间较大,有利于罗汉果甜苷进入,而苦味受体结合位点空间较小,限制配体进入。而电子舌所测定的甜/苦味特征值与分子对接得到的结合自由能高度一致,验证了预测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此外,研究还发现甜/苦味比例在开发特定口感甜味剂中具有重要意义,并成功预测了未知风味的罗汉果甜苷甜/苦味。结论:罗汉果甜苷的甜度与其葡萄糖基团的数量具有一定相关性。研究结果不仅为罗汉果天然甜味剂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新型天然甜味剂的筛选和开发提供了科学基础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甜/苦味受体 交互作用 电子舌 罗汉果甜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及其不同部位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6
作者 罗洁 张睿艺 田星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15期94-99,共6页
作为具有食用历史悠久的传统天然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近年来开始被国内关注和利用。杜仲富含天然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木脂素类、多糖类、多酚类化合物等,且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医... 作为具有食用历史悠久的传统天然植物,杜仲(Eucommia ulmoides)近年来开始被国内关注和利用。杜仲富含天然活性成分,包括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木脂素类、多糖类、多酚类化合物等,且具有较强的药理作用。长期以来,在中国传统医学(TCM)中,杜仲当作药物及民间饮品等使用。目前,杜仲皮以传统药用为主,杜仲叶、雄花、果实在食品领域中均具有广泛应用。对杜仲的活性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梳理分析,总结归纳了杜仲不同部位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活性成分 药理作用 食品领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型南五味子根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曾妮 苏维 +6 位作者 张琼丹 姚清颖 付港 袁汉文 余黄合 李斌 王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49-1557,共9页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异型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根二氯甲烷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NMR、MS、UV、X⁃ray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 运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ODS、MCI和半制备高效液相等多种色谱技术对异型南五味子Kadsura heteroclita根二氯甲烷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运用NMR、MS、UV、X⁃ray单晶衍射等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血筒内酯G(1)、mallomacrostin C(2)、3,4⁃seco(24Z)⁃cychmrt⁃4(28),24⁃diene⁃3,26⁃dioic acid 3⁃methyl ester(3)、黑五味子酸(4)、五内酯E甲酯(5)、五味子酸(6)、heteroclic acid(7)、汉黄芩素(8)、(2R,3R)⁃4′⁃甲氧基二氢槲皮素(9)、15,16⁃bisnor⁃13⁃oxo⁃8(17),11E⁃labdadien⁃19⁃oic acid(10)、stigmast⁃4⁃ene⁃6β⁃ol⁃3⁃one(11)、补骨脂素(12)、(1R,2R,4R)⁃trihy⁃droxy⁃p⁃menthane(13)、香草醇(14)、2⁃(4⁃hydroxyphenyl)⁃ethanol(15)、松柏醛(16)、(E)⁃7⁃(4⁃hydroxy⁃3⁃methoxyphenyl)⁃7⁃methylbut⁃8⁃en⁃9⁃one(17)、香草乙酮(18)、香草酸(19)、香草醛(2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三萜,命名为血筒内酯G,化合物2~3、8~20均为首次从异型南五味子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筒 异型南五味子 化学成分 三萜
原文传递
辣椒品种对发酵辣椒酱真菌多样性及其理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张睿艺 谢辽辽 田星 《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2-289,共8页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辣椒(黄灯笼椒、黄贡椒、红尖椒、青尖椒、指天椒)所制得发酵辣椒酱的真菌多样性,并结合理化指标,探究了辣椒种类对理化特性形成的影响及发酵辣椒酱主要菌属与理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灯笼... 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品种辣椒(黄灯笼椒、黄贡椒、红尖椒、青尖椒、指天椒)所制得发酵辣椒酱的真菌多样性,并结合理化指标,探究了辣椒种类对理化特性形成的影响及发酵辣椒酱主要菌属与理化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灯笼椒辣椒酱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最高,青尖椒辣椒酱群落多样性和丰富度最低;黄贡椒、青尖椒和指天椒3种辣椒酱的微生物菌群组成具有较高的相似性;Hanseniaspora可能为造成灯笼椒辣椒酱与其他品种辣椒酱差异的主要菌属,Clavispora可能为造成红尖椒辣椒酱与其他品种辣椒酱差异的主要菌属。理化指标表明:青尖椒辣椒酱总酸度显著低于其他4组(P<0.05),其水分含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感官品质较差,故青尖椒不适合制作发酵辣椒酱;另外,发酵辣椒酱中的水分含量越高,unclassified Ascomycota丰度值越高,其优势菌种的丰富度越高。研究结果可为传统发酵辣椒酱的工艺优化和品质改善、新型辣椒酱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提供新思路,同时为适合辣椒酱发酵微生物的筛选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测序 真菌多样性 发酵辣椒酱 相关性分析 辣椒品种
原文传递
知识图谱视角下的冰片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可视化分析
9
作者 黄思琪 杨皓宇 +2 位作者 孔雨朦 张喜利 刘文龙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5583-5595,共13页
目的探究冰片产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为冰片后续研究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冰片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 目的探究冰片产业的研究热点与前沿动态,为冰片后续研究创新及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收集整理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WOS)核心数据库中冰片的相关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分别对中英文文献的发文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处理,并结合可视化图谱分析各热点前沿主题在中英文文献中的分布特征与差异。结果检索到中文文献3515篇,英文文献1718篇。发文较活跃的作者为王建、郑晓晖、Salakhutdinov Nariman F,中国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和俄罗斯科学院(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是目前的主要研究机构。关键词分析显示,近20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冰片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促透作用,中文文献多以中医药理论与文化为背景,研究冰片的引药上行作用以及含冰片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等,英文文献则更多探究冰片来源植物的分子机制、冰片衍生物的合成,以及冰片和富含冰片精油的成分分析与生物活性。结论目前冰片产业正处在备受关注的快速发展阶段,研究人员在未来应当基于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前沿科技探明冰片透过血脑屏障的调控机制,加强龙脑樟的靶向改良和精油开发,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中医药传承创新,深挖中医药大数据,推动冰片新药研发,走多学科、多方向、多途径开发的道路,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推进冰片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片 研究热点 前沿动态 知识图谱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促透作用
原文传递
七叶鬼灯檠的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储玲玲 周旭东 +5 位作者 吴嘉 付港 肖时雨 刘平安 李斌 王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767-2780,共14页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七叶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用ABTS试剂盒... 采用硅胶、反相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七叶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化合物的细胞毒性,用ABTS试剂盒测定化合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从七叶鬼灯檠中分离得到3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tigmastane-6β-methoxy-3β,5α-diol(1)、豆甾-3β,5α,6β-三醇(2)、β-谷甾醇(3)、β-胡萝卜苷(4)、豆甾-4-烯-3-酮(5)、岩白菜素(6)、岩白菜素-11-β-D-吡喃葡萄糖苷(7)、11-O-没食子酰岩白菜素(8)、1,4,6-三-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9)、没食子酸(10)、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1)、没食子酸乙酯(12)、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13)、咖啡酸乙酯(14)、对羟基苯乙酸(15)、对羟基苯甲酸(16)、2,3-di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propan-1-one(17)、3,7-二甲基-2-辛烯-1,7-二醇(18)、crocusatin-B(19)、neroplomacrol(20)、京尼平苷(21)、3β-羟基齐墩果-12-烯-27酸(22)、3β-trans-p-coumaroyloxy-olean-12-en-27-oic acid(23)、aceriphyllic acid G(24)、异落叶松脂素(25)、trans-rodgersinine B(26)、cis-rodgersinine A(27)、neo-olivil(28)、(7S,8R)-dihydro-3′-hydroxy-8-hydroxy-methyl-7-(4-hydroxy-3-methoxyphenyl)-1′-benzofuranpropanol(29)、5,3′,4′-三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30)、槲皮素-3-芸香糖苷(31)、cate-chin-[8,7-e]-4β-(3,4-dihydroxy-phenyl)-dihydro-2(3H)-pyranone(32)、乙基-α-L-阿拉伯呋喃糖苷(33)、1-亚油酰甘油(34)。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有25个化合物首次从七叶鬼灯檠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首次从鬼灯檠属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2~24对HepG2、MCF-7、HCT-116、BGC-823、RAFLS 5种细胞株存在一定的细胞毒性(IC50为5.89~20.5μmol·L^(-1)。化合物8~14和30~32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化合物9的抗氧化能力最强,其IC50为(2.00±0.12)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鬼灯檠 化学成分 细胞毒性 抗氧化作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