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16—2018年某儿童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3
1
作者 熊亮 印爱珍 +4 位作者 马乐龙 李枝国 丁川中 魏选东 宋青青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942-947,共6页
目的调查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知信行现状,分析其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对该儿童医院护理员采用隐蔽性现场观察方法调查手卫生执行情况,同时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对手卫生知信行及其... 目的调查某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护理员手卫生知信行现状,分析其知信行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6年1月—2018年12月对该儿童医院护理员采用隐蔽性现场观察方法调查手卫生执行情况,同时进行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对手卫生知信行及其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员手卫生依从率为71.10%,手卫生细菌学监测合格率为72.92%,三年间护理员手卫生依从率、合格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6年护理员手卫生的知识得分与信念得分具有相关性(P<0.05),但知识得分、信念得分与行为得分不相关(均P>0.05);2017—2018年护理员手卫生知识得分、信念得分与行为得分均相关(均P<0.05)。医院监督不够严格、认为快速手消毒剂刺激皮肤,以及周围护理员洗手意识薄弱是造成手卫生行为得分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该儿童医院手卫生依从率总体较高,但仍有提升的空间,主管部门应制定可行的手卫生制度与规范,并做好落实监督工作,进一步提高护理员手卫生依从率及细菌学监测合格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员 手卫生 知信行 医院感染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RYR2基因变异相关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诊治及随访分析
2
作者 王野峰 曾闵 +2 位作者 肖云彬 王祥 陈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7-862,共6页
目的 探讨RYR2基因变异相关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PVT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收治CPVT患儿6例,男4例、女2例,首... 目的 探讨RYR2基因变异相关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PVT)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随访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CPVT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治疗经过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收治CPVT患儿6例,男4例、女2例,首发症状出现时平均年龄(3.5±0.5)岁。从首发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1.5(0.1~5.9)年。晕厥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运动及情绪是主要诱因。6例患儿全外显子基因测序均为RYR2基因新发错义突变。在动态心电图中,小年龄患儿中房性心律失常及窦房结功能不全多见。4例患儿完成运动平板试验,2例患儿诱发双向室性期前收缩,2例诱发双向室性期前收缩及多形室性心动过速。基础治疗为口服普萘洛尔或美托洛尔,如仍有心律失常发生,辅助以氟卡尼或普罗帕酮口服;2例予以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平均随访时间(24.3±3.7)个月,所有患儿均存活,随访期间3例患儿偶有晕厥,1例间断心悸,2例无不适。结论 儿童RYR2基因变异相关CPVT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小年龄患儿中房性心律失常合并窦房结功能不全多见,药物治疗结合心脏起搏治疗效果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YR2基因 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OXP2的c.1604delC移码突变导致儿童言语失用症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彭威 张泽盈 肖云彬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4年第11期673-675,678,共4页
目的:加深对叉头框P2基因(FOXP2)基因变异与儿童言语失用症(Childhood Apraxia of Speech,CAS)关系的理解。方法: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用于鉴定与CAS相关的基因变异。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可能的致病突变,并进... 目的:加深对叉头框P2基因(FOXP2)基因变异与儿童言语失用症(Childhood Apraxia of Speech,CAS)关系的理解。方法:全外显子组测序(Whole exome sequencing,WES)用于鉴定与CAS相关的基因变异。使用生物信息学工具预测可能的致病突变,并进行多物种序列比对。通过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Society for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评分进一步评估了该变异的致病性,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5月龄患儿于4月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呼吸急促,伴有呛奶症状,体格检查发现患儿营养不良、生长迟缓,WES检测结果显示FOXP2基因存在杂合变异c.1604delC(p.A535Efs*4)。它是一种移码突变,此变异可导致蛋白合成过程中提前终止。该变异被分类为“1类-致病突变”。结论:在1个CAS病例中展示了一种新的FOXP2移码突变c.1604delC(p.A535Efs*4),这扩展了对FOXP2基因突变表型特征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言语失用症 FOXP2 移码突变 全外显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何涛 姚招 朱通球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24年第6期513-517,共5页
目的探究心内科患儿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357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分为两组:T波异常组(n=749)和对照组(n=... 目的探究心内科患儿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选取湖南省儿童医院心内科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3571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分为两组:T波异常组(n=749)和对照组(n=2822)。分析心电图T波异常的类型、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指标,并通过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探究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571例心内科患儿,其中T波异常的患儿749例(20.97%)。发生T波异常的主要心内科疾病为心包炎350例(46.73%),其次为心肌炎/心肌病157例(20.96%)。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波异常组体质量超重的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波异常组中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疾病、感染性疾病的占比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统计学结果显示,体质量(超重)、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疾病、心包炎、心肌炎/心肌病是心内科患儿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内科患儿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较为常见,心包炎、心肌炎/心肌病更容易出现此类异常。同时合并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神经性疾病的患儿也需引起注意,其发生心电图T波异常改变的风险也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图T波异常 心内科 影响因素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的介入治疗及随访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王野峰 胡原 +3 位作者 杨舟 肖云彬 左超 陈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9-52,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患儿在心脏介入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的非致密心肌...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患儿在心脏介入治疗前后,以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的非致密心肌/致密心肌(N/C)比值及心功能参数的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患儿25例,男9例、女16例,中位年龄为1岁(0.14~8岁);动脉导管未闭22例、房间隔缺损2例、室间隔缺损1例。术前、术后1、6、12个月之间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Z值和N/C比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以术后12月时为最低;其中6例患儿在随访过程中心肌致密化不全基本消失。但各时间点之间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患儿N/C比值、LVEDD-Z值与LVEF值均无相关性(P>0.05)。术后随访中位时间19个月(12~27个月),随访过程中未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及心律失常发生。结论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心肌致密化不全如满足介入治疗指征,应积极介入治疗以减少左向右分流,减轻心脏负荷,有利于左室心肌发育及心室逆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心肌致密化不全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钠肽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在儿童心血管疾病诊治中的进展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野峰 黄希勇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0-474,共5页
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是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儿童的年龄及性别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BNP与NT-proBNP对于心力衰竭(心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有助于心衰与单纯性肺源性因素... 脑钠肽(BNP)和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是儿童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指标,其水平与儿童的年龄及性别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BNP与NT-proBNP对于心力衰竭(心衰)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特异性和敏感性均较高,有助于心衰与单纯性肺源性因素所致急性呼吸困难的鉴别。另外,在肺动脉高压、心肌病和川崎病的患儿中,BNP与NT-proBNP均可以有助于判断病情和指导治疗。目前的局限在于研究样本量相对偏小,检测方法及正常值范围未完全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钠肽 氨基末端脑钠尿肽原 心血管疾病 儿童
原文传递
介入堵塞治疗儿童复杂型肺动静脉瘘 被引量:2
7
作者 杨舟 陈智 +2 位作者 向金星 王野峰 曾闵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964-964,979,共2页
肺动静脉瘘(pulmonaryarteriovenousifstula,PAVF)是指肺动脉分支与肺静脉之间有一个或多个交通,部分血液不经过肺泡毛细血管床而回到左心房,是一种少见的发绀型疾病。临床上主要因缺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传统的治疗方法... 肺动静脉瘘(pulmonaryarteriovenousifstula,PAVF)是指肺动脉分支与肺静脉之间有一个或多个交通,部分血液不经过肺泡毛细血管床而回到左心房,是一种少见的发绀型疾病。临床上主要因缺氧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该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但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本文报告湖南省儿童医院自2011至2013年共收治复杂型肺动静脉瘘患儿3例行介入堵塞治疗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省儿童医院 肺动静脉瘘 堵塞治疗 复杂型 介入 临床症状 动脉分支 部分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波生坦结合介入封堵治疗儿童中重度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疗效观察 被引量:6
8
作者 杨舟 左超 +3 位作者 向金星 杨美玉 陈智 肖云彬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21年第7期375-379,共5页
目的观察波生坦结合介入封堵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HD-P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6例中重度CHD-PAH患儿。治疗前第一次心导管检查:平均肺动脉压(mPAP)>45 mmHg(1 mmHg=0.133 kPa),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7 Woods U/m^... 目的观察波生坦结合介入封堵在先天性心脏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HD-PAH)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16例中重度CHD-PAH患儿。治疗前第一次心导管检查:平均肺动脉压(mPAP)>45 mmHg(1 mmHg=0.133 kPa),肺血管阻力指数(PVRI)>7 Woods U/m^(2),肺循环阻力与体循环阻力比值(Rp/Rs)>0.5,封堵试验mPAP>40 mmHg、PVRI下降<20%、Rp/Rs下降<20%,先予口服肺动脉高压靶向治疗药物波生坦;通过超声心动图估测PAH,复查心导管检查,根据血流动力学参数仔细评估肺血管病变的可逆性,如果mPAP<40 mmHg,PVRI下降≥20%或PVRI<6 Woods U/m^(2),Rp/Rs下降≥20%且Rp/Rs<0.3,则行介入封堵手术,术后继续予波生坦治疗,严密随访。结果2例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谷丙转氨酶及谷草转氨酶轻度升高的情况,经保肝治疗1周后均恢复正常。介入封堵1年后情况与治疗前比较: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经皮血氧饱和度、心胸比、超声心动图估测PAH、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6 min步行试验、mPAP、肺动脉楔压、肺循环压力与体循环压力比值、Rp/Rs、PVRI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服波生坦结合介入封堵治疗可以降低中重度CHD-PAH患儿的mPAP、PRVI,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波生坦 心导管检查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在儿童房间隔缺损并房间隔膨出瘤封堵治疗中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王祥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向金星 曾闵 左超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9年第9期522-525,共4页
目的总结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并房间隔膨出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采用PFO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并房间隔膨出瘤的患儿共33例进行总结,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 目的总结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介入封堵房间隔缺损并房间隔膨出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湖南省儿童医院采用PFO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房间隔缺损并房间隔膨出瘤的患儿共33例进行总结,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情况及并发症,并观察术后右心房前后径、左右径,右心室内径变化。结果 33例患儿均成功置入PFO封堵器,术后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出现移位、心脏穿孔、封堵器脱落以及栓塞等不良反应,所有患儿术后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封堵术后即刻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29例完全闭合;2例术后1个月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复查时闭合;2例术后6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无血流动力学意义。术后1、3、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儿右心房前后径、左右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均明显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PFO封堵器用于封堵儿童房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膨出瘤,能有效遮盖缺损及膨出瘤,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 房间隔缺损 房间隔膨出瘤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在儿童多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中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祥 陈智 +3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勋 左超 《心肺血管病杂志》 2019年第10期1041-1044,共4页
目的:总结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采用PFO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多孔型ASD的患儿共40例进行总结,术前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术中心导管结... 目的:总结卵圆孔未闭(PFO)封堵器介入治疗儿童多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疗效和经验。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采用PFO封堵器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多孔型ASD的患儿共40例进行总结,术前经临床及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术中心导管结合经胸超声心动图及术后随访,观察术后右心房前后径,左右径,右心室内径变化,观察封堵器位置,有无残余分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所有患儿均成功置入PFO封堵器,所有患儿术后未发现明显心律失常。术后封堵器位置良好,未出现移位,未出现心脏穿孔、封堵器脱落以及栓塞等不良反应。术后1、3、6个月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儿右心房前后径,左右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均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封堵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显示39例完全闭合,1例术后6个月仍有少量残余分流,但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结论:PFO封堵器对于封堵儿童多孔型ASD,具有封堵器效率较高,短期疗效可靠的特点,在把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具有较好的封堵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 房间隔缺损 儿童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遥测心电监护仪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3
11
作者 肖志容 蔡花 +2 位作者 徐霞 张弦 李芬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A02期73-74,共2页
目的分析遥测心电监护仪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心内科疾病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儿进行分组,将患儿分为传统组(n=100)和遥测组(n=100),分别采取传统心电... 目的分析遥测心电监护仪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心内科疾病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对所有患儿进行分组,将患儿分为传统组(n=100)和遥测组(n=100),分别采取传统心电监护设备和遥测心电监护仪进行监测,比较两组心电监护情况。结果遥测组患儿心电图异常度、护理人员满意度分别为96.00%、95.00%,传统组患儿心电图异常度、护理人员满意度分别为87.00%、96.0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遥测组患儿家属心电监护总满意度为97.00%,传统组患儿家属心电监护总满意度为89.00%,差异显著(P<0.05)。结论测心电监护仪在心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极高,可以及时准确监测患儿病情,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测心电监护仪 心内科疾病 诊治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临床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肖云彬 曾云红 +3 位作者 王野峰 杨舟 左超 陈智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32-935,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诊断为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3例、女2例,初诊年龄7个月~13岁。其中4例为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单侧肺动脉缺...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回顾分析5例诊断为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男3例、女2例,初诊年龄7个月~13岁。其中4例为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1例为单侧肺动脉缺如。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咯血、肺动脉高压。X线平片示患侧肺纹理稀疏,健侧肺血增多,纵隔向健侧移位。超声心动图示不同程度肺动脉高压及合并的心内畸形。胸部CT和心导管造影可良好显示肺血管的走形和发育。结论儿童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肺部感染、咯血、肺动脉高压。X线平片、超声心动图可提供早期诊断线索。胸部增强CT扫描、心导管造影可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单侧肺动脉发育不良 先天性单侧肺动脉缺如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芬 全勇 +4 位作者 宋青青 张弦 徐霞 肖志容 陈智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年第12期44-48,共5页
目的:探究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封堵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行封堵术治疗的120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8个月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 目的:探究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封堵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2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行封堵术治疗的120例CHD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8个月内是否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分为MACE组及无MACE组。比较2组患儿基线资料、封堵术情况、血液学指标及阿司匹林用药依从性,应用COX回归分析MACE的影响因素。结果:随访至18个月时,共发生MACE 16例;随访至6个月时,患儿用药依从性从出院时的100%下降至89.17%,其中13例患儿完全停用阿司匹林;MACE组患儿出院后1、3、6个月Morisky评分显著低于无MACE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2组患儿Hb、血糖、SCr、BUN、AST、ALT、TG、TC和H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CE组PLT[(256.84±59.06)vs.(223.96±58.21)]×10^9·L^-1、LDL-C[(2.85±0.82)vs.(2.43±0.71)]mmd·L^-1,明显高于无MACE组(t=2.099,2.158,P=0.038,0.03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阿司匹林用药依从性为术后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HR=0.026,P=0.000)。结论:提高阿司匹林用药依从性,可降低儿童CHD封堵术后发生MACE,改善疾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阿司匹林 用药依从性 心血管事件
原文传递
儿童室间隔缺损并主动脉瓣脱垂51例精准介入治疗的效果 被引量:5
14
作者 陈智 杨舟 +6 位作者 肖云彬 王祥 王野峰 左超 王勋 向金星 曾闵 《精准医学杂志》 2018年第5期380-384,共5页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VP)经皮介入精准封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VSD并AVP病儿51例,经胸心脏超声及升主动脉造影明确VSD及AVP分度;分别选择对称型封堵器、偏心型封堵器、国产...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VSD)并主动脉瓣脱垂(AVP)经皮介入精准封堵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8年6月在本院住院的VSD并AVP病儿51例,经胸心脏超声及升主动脉造影明确VSD及AVP分度;分别选择对称型封堵器、偏心型封堵器、国产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AGA ADOⅡ封堵器对VSD并AVP病儿进行精准封堵。术后行心脏超声、心电图随访。结果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轻度AVP 4例,未发现中度及以上AVP。术中升主动脉根部造影提示VSD并轻度AVP 38例,中度AVP 6例,重度AVP 7例,其中伴轻微主动脉瓣返流(AR)1例;左心室及升主动脉造影后直接放弃介入治疗5例,试封堵46例,封堵成功39例,国产新型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植入13例,偏心型封堵器植入8例,对称型封堵器植入8例,AGA ADOⅡ封堵器植入10例。38例VSD并轻度AVP封堵成功32例,6例VSD并中度AVP封堵成功4例,7例VSD并重度AVP封堵成功3例。封堵成功病儿近中期随访,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精准选择恰当型号封堵器是介入治疗VSD并AVP的关键,其近中期疗效可靠,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主动脉瓣脱垂 心间隔封堵装置 心脏导管插入术 介入治疗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其效果检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孟建朝 宋青青 张弦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3年第6期846-851,共6页
目的构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预测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共100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梳理患儿基本人口学资料... 目的构建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预测模型,并分析模型预测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共100例为调查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梳理患儿基本人口学资料、病历等,以获取变量信息,结合诊断、分析结果,统计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例数,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结合回归分析结果,构建风险预测模型,并经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分析、外部应用检验模型预测效果。结果经诊断、统计得到,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患儿9例,发生率为9.00%;单因素分析显示,VSD封堵术患儿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穿刺方法、穿刺次数、穿刺按压方式、大导管鞘、肢体制动时间、术前使用抗凝药(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患儿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因素有年龄<3岁、穿刺次数>2次、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穿刺后人工按压、大导管鞘、术前使用抗凝药(P<0.05)。预测VSD封堵术后穿刺血管并发症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95%CI为0.789~0.894,最大约登指数为0.553,对应灵敏度、特异度系数分别为0.694、0.859;外部验证显示,模型预测准确率为91.67%。结论CHD-VSD患儿封堵术后存在血管并发症风险,年龄<3岁、穿刺次数>2次、体表解剖定位穿刺、穿刺后人工按压、大导管鞘、术前使用抗凝药的患儿发生穿刺血管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能有效识别影响因素,配合临床预防护理干预,能降低穿刺血管并发症风险,促进康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穿刺部位 血管并发症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路径与随访护理干预在儿童川崎病治疗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蔡花 《临床医学工程》 2016年第10期1403-1404,共2页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和随访护理干预在儿童川崎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30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临床路径与随访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儿进行传统...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和随访护理干预在儿童川崎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川崎病患儿4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30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临床路径与随访护理措施进行治疗和护理,对照组患儿进行传统的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CRP水平、平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测验得分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以及冠状动脉损害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退热时间、白细胞计数、CRP水平、平均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测验得分情况、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冠状动脉损害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路径和随访护理干预应用于儿童川崎病的效果良好,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路径 随访护理 川崎病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理路径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7
作者 罗晓梅 杨美玉 熊华 《医疗装备》 2016年第13期167-168,共2页
目的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对其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并确诊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根据所有患儿入院的编号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 目的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方式进行护理,并对其护理的效果进行分析,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并确诊的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80例,根据所有患儿入院的编号进行分组,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的方法。结果试验组人均住院费用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试验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儿家属及患儿对手术治疗的配合度,还能减少住院的费用和时间,因此,值得在临床护理上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护理路径 住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特点及治疗分析
18
作者 向金星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8年第3期239-241,共3页
目的观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其中物理治疗组32例,药物治疗组40例,药... 目的观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其中物理治疗组32例,药物治疗组40例,药物治疗+电复律组12例,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组16例。物理治疗组采用刺激迷走神经复律。药物治疗组采用普罗帕酮、胺碘酮、地高辛治疗。药物治疗+电复律组在药物治疗后,进行电复律治疗。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组在药物治疗后采用射频消融治疗。观察4组患儿复律时间与成功率以及不同药物治疗效果。结果物理治疗组复律时间>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电复律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组,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物理治疗组复律成功率<药物治疗组<药物治疗+电复律组<药物治疗+射频消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转复率<地高辛<胺碘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征明显且治疗方案多样,临床可优先考虑采取药物+射频消融的治疗策略,其次为药物+电复律,单纯药物治疗及物理治疗效果并非十分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动过速 阵发性 室上性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主动脉“小慢波”用于评价儿童主动脉弓缩窄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倩君 胡原 +6 位作者 刘金桥 肖云彬 黄鹏 彭颖慧 姚桃月 肖丽苗 陈文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22-526,共5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缩窄(COA)产生小慢波的相关因素及腹主动脉小慢波对于评价儿童COA的价值。方法纳入7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后经CT血管成像证实的COA患儿,将超声心动图发现小慢波者归入阳性组(n=30),其余归入阴性组(n=41);根据动脉导管闭合... 目的探讨主动脉弓缩窄(COA)产生小慢波的相关因素及腹主动脉小慢波对于评价儿童COA的价值。方法纳入7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后经CT血管成像证实的COA患儿,将超声心动图发现小慢波者归入阳性组(n=30),其余归入阴性组(n=41);根据动脉导管闭合情况分为动脉导管闭合组(阳性亚组20例,阴性亚组18例)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组(阳性亚组10例,阴性亚组23例);纳入同期41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对比组间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分析各参数与小慢波的相关性;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参数对小慢波频谱的影响;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比较主动脉弓缩窄率、缩窄长度、缩窄处主动脉弓血流速度、腹主动脉血流速度等参数判断小慢波的效能。结果阴性组缩窄处主动脉弓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腹主动脉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5)。动脉导管闭合组中,阳性亚组缩窄率及缩窄长度均大于阴性亚组(P均<0.05),腹主动脉血流速度低于阴性亚组(P<0.05);小慢波形成与缩窄率、缩窄长度均呈正相关(r=0.59,0.71,P均<0.01);以缩窄率及缩窄长度判断小慢波的AUC分别为0.839和0.907。PDA组2亚组缩窄长度、动脉导管内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小慢波形成与动脉导管内径呈负相关(r=-0.62,P<0.01),与缩窄长度呈正相关(r=0.52,P<0.01);以动脉导管内径判断小慢波的AUC为0.889。结论腹主动脉出现小慢波与主动脉弓缩窄率、缩窄长度及动脉导管内径密切相关;观察腹主动脉血流频谱可以间接推断COA,具有良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缩窄 主动脉弓 主动脉 小慢波 超声心动描记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心室预激性扩张型心肌病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勋 肖政辉 +3 位作者 陈智 王野峰 杨舟 肖云彬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1123-1129,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心室预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预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超声表现、治疗经过及射频消融术后转归。结果5例患者,女性2... 目的探讨儿童心室预激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征、诊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9月至2019年6月诊断的预激性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心电图及超声表现、治疗经过及射频消融术后转归。结果5例患者,女性2例,男性3例,年龄6个月至6岁,术后随访1~12个月;5例体表心电图均提示为B型心室预激,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扩大、左心收缩功能减低和室壁运动不协调,斑点追踪技术发现左心室收缩不同步;3例消融靶点位于右侧前间隔,2例位于右侧前游离壁,射频消融后,4例心电图预激波消失,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提高,4例术后24 h左心室运动协调性明显改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回缩至正常或接近正常;1例术后呈现间歇性预激波,术后6个月复查心电图未显示心室预激波,左心室运动协调性明显改善,术后1年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及射血分数恢复正常。结论右侧前间隔或游离壁显性旁路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左心室收缩不同步可能是其重要发病机制;心室预激性扩张型心肌病为射频消融良好指征,术后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扩张型 预激综合征 导管消融术 射频 随访研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