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诊治体会(附56例报告) 被引量:2
1
作者 肖目民 肖亲民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8期93-94,共2页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 ,选拔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 5 6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5 6例病人中 ,5 1例病人行囊肿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术 ,2例分别因肝门部蔓状血管瘤和第 3次手术... 目的 :探讨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的临床特点 ,选拔合适的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分析 5 6例先天性胆管扩张症病例临床诊治资料。结果 :5 6例病人中 ,5 1例病人行囊肿切除、肝门部胆管空肠吻合术 ,2例分别因肝门部蔓状血管瘤和第 3次手术严重粘连出血而行囊肿空肠吻合 ,1例因重症胆管炎行外引流 ,术后第 4天因败血症死亡 ,2例因术中活检发现已恶变 ,放弃切除手术。结论 :完整的囊肿切除胆肠吻合口应尽可能地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肝总管 胆总管 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胆管结石并胆管细胞癌13例术前漏诊原因及防范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文申 赵秀兰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11年第5期430-431,共2页
原发性肝内胆管癌(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5%~30%[1]。ICC在浸润方式和肉眼形态上与肝外胆管细胞癌相近,但在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上... 原发性肝内胆管癌(primary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指起源于二级及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5%~30%[1]。ICC在浸润方式和肉眼形态上与肝外胆管细胞癌相近,但在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治疗上又明显不同于肝外胆管细胞癌。本病症状隐匿、早期即出现转移、手术切除率低。早期诊断及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回顾性对我院2005-2010年肝内胆管结石并发胆管细胞癌13例术前漏诊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细胞癌 漏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isson蒂鞘外与鞘内法在腹腔镜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夏果毅 刘苏来 +3 位作者 宋颖辉 谭志国 郑核 彭创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98-804,共7页
背景与目的:鞘外解剖法最早由日本学者Takasaki率先提出并且用于开腹肝切除,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外科手术逐渐步入微创时代,肝胆外科医生将鞘外解剖法灵活运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下鞘外解剖法和鞘内... 背景与目的:鞘外解剖法最早由日本学者Takasaki率先提出并且用于开腹肝切除,随着微创理念深入人心,外科手术逐渐步入微创时代,肝胆外科医生将鞘外解剖法灵活运用于腹腔镜肝切除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腹腔镜下鞘外解剖法和鞘内解剖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在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的手术安全性以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9月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腹腔镜右肝后叶切除患者43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9例采用鞘外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鞘外组),14例采用鞘内法处理右肝后叶肝蒂(鞘内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以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及疾病构成(均以原发性肝细胞癌为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鞘外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短于鞘内组(191.72 min vs. 231.54 min,P=0.001),两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第3天肝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住院时间、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鞘外法与鞘内法在腹腔镜解剖性右肝后叶切除应用中安全性相当。但术前应该有充分的影像学资料以及对肝内管道解剖结构和变异情况充分了解。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腹腔镜手术操作熟练的前提下运用鞘外法能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切除术/方法 腹腔镜 解剖
原文传递
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肝癌合并乙肝病毒感染患者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4
作者 李巨仕 刘国华 郑核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880-884,共5页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的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的意义。方法:将6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HBV-DNA水平区分为高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与低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分别比较各... 目的:探讨抗病毒治疗对行根治切除术的肝癌合并乙肝病毒(HBV)感染患者的意义。方法:将60例行根治性切除术的肝癌患者按HBV-DNA水平区分为高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与低病毒复制组(HBV-DNA载量<105拷贝/mL),分别比较各自组内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与未行抗病毒治疗患者间术后肝功能、HBV-DNA水平、并发症发生率、住院天数及费用等。结果:无论是高病毒复制组还是低病毒复制组,行抗病毒治疗患者肝功能恢复均优于无抗病毒治疗患者,且HBV-DNA水平较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中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的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费用均低于各自组中无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其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在低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住院时间及费用差异在高病毒复制组中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能明显改善肝癌合并HBV感染患者术后的肝功能和病毒学指标,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肝炎 乙型 肝切除术 抗病毒药
原文传递
完全腹腔镜治疗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5
5
作者 刘国华 李巨仕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957-960,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结肠癌根治术与肝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0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其中2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腹腔镜组),另25例在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结肠癌根治术与肝转移灶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3月―2011年4月收治的50例结肠癌同时性肝转移患者,其中25例患者行腹腔镜下结肠癌根治术及肝转移灶切除术(腹腔镜组),另25例在传统开腹手术(开腹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情况、术后恢复情况以及术后1、2、3年生存率。结果: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均明显少于开腹组(P<0.05),但两组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2、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完全腹腔镜治疗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安全可行,与开腹手术疗效相同,同时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继发性 结肠肿瘤 外科学 肿瘤转移 腹腔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