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凋落物去除和氮添加对亚热带阔叶林土壤不同组分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吴越 马红亮 +3 位作者 尹云锋 高人 王梦思 杨柳明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923-2932,共10页
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凋落物在其分解过程中输入的大量有机碳、氮也会影响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及转化.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样地进行8年氮添加[对照(0)、低氮(75 kg·hm-2·... 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凋落物在其分解过程中输入的大量有机碳、氮也会影响土壤碳氮的形成、稳定及转化.本研究选择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对样地进行8年氮添加[对照(0)、低氮(75 kg·hm-2·a-1)、高氮(150 kg·hm-2·a-1)]和控制凋落物处理(保留凋落物、去除凋落物),之后采集土壤样品,通过K2SO4、Na2B4O7、Na4P2O7、NaOH、H2SO4、Na2S2O4、HF等化学试剂逐级浸提土壤,测定各浸提液和残渣中的碳、氮含量,研究凋落物及氮添加对土壤矿物结合态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整体上,胡敏素(humin,H)组分的土壤碳、氮含量均为最高,分别占土壤全量的33.5%和33.3%.Na2B4O7溶液提取的土壤可溶性碳、氮含量最高,其次是NaOH和Na4P2O7溶液,3种试剂提取的土壤可溶性总碳、可溶性总氮以及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提取总量的46.2%、47.9%和76.5%.与对照相比,氮添加增加了Na2S2O4和H组分碳、氮含量;与保留凋落物比较,去除凋落物降低了Na2B4O7、H2SO4、Na2S2O4和H组分的碳含量,以及NaOH、HF和H组分的氮含量.保留凋落物和氮添加显著增加了K2SO4组分氮含量.可见,保留凋落物和外源氮通过影响化学稳定性不同的土壤组分的碳氮变化来改变土壤碳氮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分级 森林土壤 氮沉降 凋落物
原文传递
生物质炭和磷肥施用对土壤和小白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李宇轩 陈智伟 +3 位作者 孙小飞 马红亮 高人 尹云锋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42-48,共7页
采用盆栽试验,探究生物质炭(Biochar, BC)单独施用(B1 1.5%、B2 3.0%,土壤质量分数),磷肥单独施用(P1 50 kg·ha^-1、P2 100 kg·ha^-1),两者配施(P1B1、P1B2、P2B1、P2B2)对小白菜生物量以及土壤和小白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结... 采用盆栽试验,探究生物质炭(Biochar, BC)单独施用(B1 1.5%、B2 3.0%,土壤质量分数),磷肥单独施用(P1 50 kg·ha^-1、P2 100 kg·ha^-1),两者配施(P1B1、P1B2、P2B1、P2B2)对小白菜生物量以及土壤和小白菜中微量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小白菜生物量在BC单独施用条件下增加159%~244%,在两者配合施用条件下增加136%~295%.土壤中全量Mn、Cu、Zn、Mo含量在磷肥单独施用处理中基本无变化;在BC单独施用处理中土壤全量Mn和全量Mo含量增加,而全量Cu和全量Zn含量变化亦不大.与对照土壤相比, BC单独施用或两者配施处理土壤有效态Mn含量显著增加,有效态Cu含量下降.此外, BC单独施用或两者配施均提高了小白菜对Mn、Cu、Mo的吸收,但BC单独施用显著降低了小白菜对Zn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微量元素 小白菜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残余物不同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有机碳组分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吴传敬 郭剑芬 +2 位作者 许恩兰 贾淑娴 吴东梅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504-1513,共10页
对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0多年生杉木成熟林的采伐残余物进行保留(Residue retained,RR)、清除(Residue removed,R)、火烧(Residue burnt,RB)处理,种植杉木三年后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 对福建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40多年生杉木成熟林的采伐残余物进行保留(Residue retained,RR)、清除(Residue removed,R)、火烧(Residue burnt,RB)处理,种植杉木三年后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RR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及各组分的含量,在0~10 cm土层RR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24.74 g·kg^-1)显著高于R(13.43 g·kg^-1)和RB处理(20.14 g·kg^-1);R处理土壤有机碳的活性指数(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占土壤总有机碳的比例)(43.5%)显著高于RR(32.6%)和RB(36.1%)处理(P<0.05),RR和RB处理土壤有机碳的难降解指数(67.4%和64%)分别为R处理(56.52%)的1.2倍和1.1倍,但RR和RB处理间土壤有机碳难降解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2)在10~20 cm土层,RR和RB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20.54 g·kg^-1和16.84 g·kg^-1)差异不显著(P>0.05),但明显高于R处理(10.8 g·kg^-1)。RR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活性指数最低,难降解指数最高。同一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的活性指数大小均表现为10~20 cm高于0~10 cm,而10~20 cm土壤有机碳的难降解指数却低于0~10 cm。(3)RR处理土壤中β-葡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过氧化物酶(PER)活性高于RB和R处理。RR处理0~10 cm土层土壤的β-葡糖苷酶和纤维素水解酶活性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P<0.05)。RB处理0~10 cm土层仅有纤维素水解酶活性明显高于10~20 cm土层,R处理两土层间3种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P>0.05)。(4)相关性分析表明,β-葡糖苷酶、纤维素水解酶活性分别与土壤活性组分Ⅰ(LP Ⅰ)、活性组分Ⅱ(LP Ⅱ)呈显著正相关,而过氧化物酶活性与难降解组分(RP)显著相关。可见RR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和稳定性具有积极影响,同时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土壤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剩余物 保留 清除 火烧 土壤有机碳组分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伐剩余物的处理方式对杉木幼林土壤磷组分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3
4
作者 贾淑娴 吴传敬 +1 位作者 刘小飞 郭剑芬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662-3670,共9页
森林采伐剩余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改变了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而磷(P)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其含量及有效性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 森林采伐剩余物的不同处理方式改变了输入土壤的有机质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森林土壤的养分含量和有效性.而磷(P)作为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其含量及有效性对森林采伐剩余物不同处理方式的响应尚不明确.本研究对福建省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护区杉木成熟林采伐后产生的采伐剩余物进行保留、清除、火烧处理,4年后,对不同处理0~10及10~20 cm土层土壤中各组分P的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0~10 cm土层保留处理极有效P、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清除处理,而在10~20 cm土层保留处理中,中等有效P、非有效P含量显著高于火烧处理.各处理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与有机磷的比值(C∶Po)>200,并且保留处理在不同土层C∶Po均显著小于清除、火烧处理,表明保留处理可以缓解本地区P限制.冗余分析表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游离型铁、无定形铁是影响土壤P组分的重要因素.土壤有机P和有效P主要来源于植物残体的降解,保留采伐剩余物可以增加土壤P含量,还可以提高土壤P的有效性,缓解地区P限制,为植被生长提供持续的P供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伐剩余物 杉木林 土壤磷组分 土壤有机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