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侧双通道内镜辅助下行极外侧入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技术在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中的应用
1
作者 梁家铭 朱彪 +1 位作者 朱承跃 张伟 《广西医学》 2025年第2期207-211,共5页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辅助下行极外侧入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技术(Ex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在UBE辅助下行ExTLIF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过程及... 目的 探讨单侧双通道内镜(UBE)辅助下行极外侧入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技术(Ex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在UBE辅助下行ExTLIF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的手术过程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 7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0~245(184.7±34.4)min,手术估计出血量105.0~210.5(157.8±36.5)mL,1例患者术后踇背伸肌力一过性下降。术后随访6~18(11.1±4.4)个月。术后1个月,7例患者的腰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从术前的(6.6±0.9)分降至(1.6±0.5)分,下肢疼痛VAS评分从术前的(7.0±0.8)分降至(1.1±1.0)分;3例患者下肢仍有麻木感。术后6个月,1例患者足部麻木感较术前明显减轻但仍稍有麻木,余2例患者麻木感缓解,出现踇背伸肌力下降的患者肌力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再次手术或术后感染等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UBE下行ExTLIF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早期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手术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 单侧双通道内镜 极外侧入路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技术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固定方式在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骨愈合中的生物力学差异 被引量:2
2
作者 颜华东 张中 +5 位作者 赵刚 李杰 宋华 孙建华 刘志 王明明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3814-3821,共8页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 背景:胫骨远端粉碎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的治疗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但其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不同负重情况时的骨折端应变、应力遮挡情况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法探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的生物力学差异,为临床应用及康复锻炼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0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建立胫骨远端粉碎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构建胫骨逆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固定模型及骨痂模型并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进行装配。使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骨折愈合不同时期时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2种固定方式的骨折端位移、胫骨应力遮挡、骨痂应力、胫骨及固定装置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①胫骨骨折端相对位移随着骨折愈合的进行逐渐减小,在术后3个月后位移明显减少;术后0,1个月,外置接骨板组的垂直位移及总位移均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水平内外侧位移)均较X、Y轴位移明显,且接骨板模型的Z轴位移差异最明显;2种固定方式的Z轴位移最大位置均位于胫骨外侧,位移最小位置均位于胫骨内侧;②骨折愈合的应力遮挡率随骨折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在骨折愈合不同时期均高于外置接骨板;术后3个月后外置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左右,逆行髓内钉的应力遮挡率降低到40%左右;③2种固定方式骨痂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外置接骨板组骨痂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2种固定方式中,骨痂最大应力大致分布一致,均位于胫骨外侧部分;④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方式的胫骨最大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始终大于逆行髓内钉组;1500 N载荷下外置接骨板组胫骨最大应力区域平均应力为285 MPa,而逆行髓内钉组为26 MPa;⑤随着骨折愈合2种固定模型中固定装置的应力逐渐降低,外置接骨板组的应力均明显高于逆行髓内钉组;术后3个月以后,2种固定装置的应力下降幅度明显变缓;⑥提示在骨折愈合早期,胫骨逆行髓内钉组中骨折端应变小、胫骨最大应力适中,允许早期负重;外置接骨板组骨折端存在应变过大、胫骨最大应力过大,需在保护下部分负重、不能完全负重;在骨折愈合中后期,胫骨逆行髓内钉及外置接骨板组均可完全负重,接骨板的应力遮挡率明显低于胫骨逆行髓内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骨痂 骨折愈合 逆行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应力遮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胫骨远端骨折伴软组织损伤3种不同微创固定方式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明明 张中 +4 位作者 孙建华 赵刚 宋华 颜华东 吕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79-885,共7页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 背景: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治疗一直具有挑战性,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是一种新的选择。目前关于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之间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未见报道。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新型逆行胫骨髓内钉、顺行髓内钉、外置接骨板治疗伴软组织损伤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利用1名42岁健康男性的胫骨CT数据,通过相关软件建立胫骨远端横行骨折的有限元模型,根据骨折的固定原则,构建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胫骨顺行髓内钉、外置股骨远端外侧接骨板固定有限元模型。使用ANSYS 2019软件进行网格划分、施加载荷、数据处理,比较各模型胫骨和内固定的应力分布及位移情况。结果与结论:(1)3组模型的骨折端位移量随着载荷的增大而增加;所有模式载荷中,逆行髓内钉组位移最小,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平均位移最大;在800 N垂直载荷中,各组位移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载荷模式下各组无显著性差异;(2)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均表现为胫骨中段最高,向近、远端缓慢过渡降低;胫骨干部位应力分布均呈现逆行髓内钉组最高、外置接骨板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应力最小的情况;(3)不同载荷模式下3组模型中胫骨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外置接骨板组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模型中固定物的应力值,外置接骨板组最大,逆行髓内钉组次之,顺行髓内钉组最小;不同载荷条件下3组固定物应力集中部位的应力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5)提示3种固定方式均具有良好的抗旋转能力及轴向稳定性,其中新型胫骨逆行髓内钉具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远端骨折 微创 逆行钉 髓内钉 外置接骨板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软组织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静负载状态下骨隧道形变分析及术后效果
4
作者 陈晓东 穆可成 +2 位作者 薛长国 王志岩 陈宏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998-1001,1005,共5页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隧道扩大的现状,比较股骨偏转隧道与传统隧道的术后疗效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择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均行前十字韧带重建,其中20例病人采用偏转隧道钻取股骨隧道(偏转隧道组),余下20例病人使用传统的经...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骨隧道扩大的现状,比较股骨偏转隧道与传统隧道的术后疗效并分析其原因。方法:选择4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均行前十字韧带重建,其中20例病人采用偏转隧道钻取股骨隧道(偏转隧道组),余下20例病人使用传统的经前内侧入路法钻取股骨隧道(普通隧道组),术后行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病人静负载状态下骨隧道形变及雨刮效应的统计,获取骨隧道形变的力学基础和规律;比较2组IKDC评分、Lyshlom评分评估膝关节的稳定性。结果:所有病人切口均愈合良好,关节活动均恢复正常。术前,普通隧道组与偏转隧道组的IKDC评分、Lysholm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2组均高于术前,且偏转隧道组均高于普通隧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股骨的偏转隧道重建可有效促进前十字韧带损伤病人的膝关节镜手术后功能恢复,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损伤 关节镜 骨隧道 静负载 零负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期开放复位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临床疗效的探讨
5
作者 杜洪洋 谢斌 +1 位作者 徐潭潭 沈铁辉 《中华养生保健》 2024年第13期172-175,共4页
目的研究一期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中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一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术中... 目的研究一期开放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术中植骨与不植骨的临床疗效比较。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月—2021年9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SandersⅣ型跟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一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根据术中是否植骨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均不植骨,研究组患者均植骨,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术前术后Bohler角、Gissane角及踝与后足美国足外科协会(AOFAS)评分功能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踝与后足AOF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研究组跟骨Bohler角、Gissane角及踝与后足AOF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nders IV型跟骨骨折患者一期开放复位内固定并进行植骨在远期功能恢复上优于不植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Sanders分型 植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折的效果对比
6
作者 孟乾 耿直 《系统医学》 2024年第14期49-51,56,共4页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目的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82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比照组、研究组,各41例。比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行关节镜微创手术,记录临... 目的分析两种手术治疗膝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目的选取2022年11月—2023年11月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82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比照组、研究组,各41例。比照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研究组行关节镜微创手术,记录临床指标,观察膝关节功能,统计并发症。结果研究组手术、住院、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比照组,出血量少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研究组视觉模拟评分法低于比照组,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比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88%(2/41),低于比照组的21.95%(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45,P<0.05)。结论关节镜微创手术价值高,能缩短膝关节骨折患者恢复时间,可改善膝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功能 临床指标 关节镜维持手术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髌下脂肪垫来源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8
7
作者 刘玉平 刘涛 +2 位作者 王明明 李明 俞光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1期6566-6571,共6页
背景:髌下脂肪垫在膝关节手术中经常要部分切除,其可以作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目的:探讨自髌下脂肪垫中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策略及细胞分子表面标记情况。方法:髌下脂肪垫组织取自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以Ⅰ型胶原酶... 背景:髌下脂肪垫在膝关节手术中经常要部分切除,其可以作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重要来源。目的:探讨自髌下脂肪垫中分离、培养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策略及细胞分子表面标记情况。方法:髌下脂肪垫组织取自膝关节镜手术的患者,以Ⅰ型胶原酶消化消化脂肪组织获取干细胞,用10%低糖DMEM培养基培养,利用MTT法测定不同代细胞增殖情况并绘制生长曲线。检测第5代细胞表面CD29及CD4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培养24 h后可见原代细胞贴壁,1周后细胞呈纺锤型并且增殖速度加快,传代后的细胞贴壁及增殖细胞速度加快。生长曲线示第2及第5代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较第8代能力强。所取细胞能够分化为骨细胞和脂肪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第5代脂肪间充质干细胞重96.8%表达CD29,97.6%表达CD44。提示自髌下脂肪垫分离及提取脂肪干细胞简单易行,所得细胞的纯度及增殖能力均符合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基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间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抗原 表面 组织工程 脂肪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培养 种子细胞 表面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转染对脂肪干细胞TWEAK/Fn14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刘玉平 王明明 +2 位作者 刘涛 李明 俞光荣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5期7217-7223,共7页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具有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胰岛素生长因子Ⅰ转染入脂肪干细胞或许能够更好的促进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具有诱导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的能力,通过基因转染的方式将胰岛素生长因子Ⅰ转染入脂肪干细胞或许能够更好的促进脂肪干细胞向软骨细胞分化。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基因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定向成软骨分化能力以及对TWEAK/Fn14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p LVX-IGF-I-IRES-Zs Greenl基因并转染第3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细胞向软骨分化。同时将pL VX-IRES-Zs Greenl转染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设为绿色荧光蛋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单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设为对照组。结果与结论:与绿色荧光蛋白/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和对照组相比,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细胞中TWEAK mR NA表达水平降低,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Col2al和Sox9 mR NA的表达水平增加,Col2a1表达水平增加,基质金属蛋白酶3以及TWEAK的表达降低。提示pL VX-IGF-I-IRES-ZsG reenl慢病毒转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后可获得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的高效表达,且能下调细胞TWEAK基因及蛋白表达,可促进体外培养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转化为软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细胞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转染 组织工程 干细胞 脂肪干细胞 脂肪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转染 TWEAK Fn14 细胞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 被引量:6
9
作者 种衍学 于晓川 周建生 《临床骨科杂志》 2006年第6期537-539,共3页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11例颈椎手术并发CSFL的患者,后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修补2例,前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明胶海绵堵塞9例,手术后仍存在CSFL患者采取去枕头高足低位、延长脱水剂应用时间... 目的 探讨颈椎手术并发脑脊液漏(CSFL)的处理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对11例颈椎手术并发CSFL的患者,后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修补2例,前路手术采用自体筋膜明胶海绵堵塞9例,手术后仍存在CSFL患者采取去枕头高足低位、延长脱水剂应用时间、行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结果 2例后路手术CSFL患者修补成功。9例前路行硬膜堵塞患者4例仍有CSFL,行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切口引流或漏出0—3d停止.切口在引流后7d拆线均愈合。结论 CSFL术中采用修补或堵塞硬膜破口术后采用头高足低位、延长脱水剂应用时间可减少手术后CSFL的发生;术后持续腰穿蛛网膜下腔引流,能有效终止切口内CSFL,有利于切口愈合,避免感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外科学 手术后并发症 脑脊液漏 引流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胫骨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 被引量:8
10
作者 丛晓荣 潘维亮 《中国医药》 2012年第12期1568-1569,共2页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研究组于术后第1天给6ml加入5%葡萄糖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0...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预防胫骨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将89例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研究组(43例)和对照组(46例),研究组于术后第1天给6ml加入5%葡萄糖或9%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滴注,10次/d。对照组术后12h起使用低分子肝素钙4000U皮下注射,1次/d,2组疗程均为7d。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钙常规抗凝;研究组采用疏血通注射液行中药抗凝。术后第14天行下肢血栓B超检查,观察DVT的发生率。结果术后第14天,研究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1.6%(5例)比13.0%(6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日平均抗凝费用低于对照组[(73.3±9.1)元比(149.3±14.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前、术后第3天、术后第14天内皮素分别为(30±9)、(80±9)、(454-9)ng/L,对照组分别为(32±9)、(83±9)、(52±9)ng/L,2组术后第14天内皮素水平明显低于术后第3天,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能有效预防胫骨髓内钉术后DVT的发生,且治疗费用更低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疏血通注射液 胫骨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植入固骼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 被引量:1
11
作者 于晓川 种衍学 +2 位作者 林峰 李敏娜 吕风云 《脊柱外科杂志》 2006年第5期274-277,共4页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注入固骼生或异体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3组。均行后路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入固骼生(A组)或异体骨(B组),并与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 目的探讨短节段经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注入固骼生或异体骨治疗胸、腰椎体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8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分为3组。均行后路复位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伤椎椎体内植入固骼生(A组)或异体骨(B组),并与单纯后路短节段经椎弓根固定(C组)比较,于术后不同时间进行临床腰背痛VAS评分、神经功能分级及影像学观察伤椎体高度、矢状位指数(SI)。结果手术后1年患者伤椎体高度A组(0.96±0.03)、B组(0.95±0.03)高于C组(0.85±0.0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手术后1年伤椎矢状位指数(SI)分别为8.12±1.80、9.47±3.63、18.67±3.84,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3个月A组VAS评分(1.41±0.67),C组为(1.33±0.67)低于B组(2.50±0.6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后12个月时C组VAS评分(1.60±0.77)与A组(0.71±0.42)相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B组(1.06±0.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伤椎植入固骼生或异体骨结合胸腰段脊柱骨折复位固定手术可减少椎体高度角度丢失,预防手术后椎体塌陷及后凸畸形,伤椎植入固骼生还能减轻腰背疼痛。固骼生可作为伤椎的良好植入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ion颈椎接骨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苏长征 康立新 +1 位作者 宋将 温冰涛 《临床骨科杂志》 2004年第2期173-175,共3页
目的 应用Orion颈椎接骨板防止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植骨块脱落及增强植骨块的稳定性。方法 分析 2 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颈椎前路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 3~ 4 8个月 ,平... 目的 应用Orion颈椎接骨板防止颈前路减压植骨术后植骨块脱落及增强植骨块的稳定性。方法 分析 2 9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Orion颈椎前路接骨板系统内固定术后的临床疗效及X线检查结果。结果 随访 3~ 4 8个月 ,平均随访 13个月。所有病例在术后 3~ 4个月椎体间植骨融合全部达骨性愈合 ,未见螺钉松动及钢板断裂等并发症。JOA评分由术前平均 6 8分恢复至术后平均 15 3分。结论 Orion颈前路钢板系统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并发症少、内固定牢靠等优点 ,是一种理想的颈前路内固定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钢板 前路固定 骨移植 脊柱融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将 孙建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22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本科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76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结果术后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 目的探讨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本科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治疗76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结果术后7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10~36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根据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法进行综合评分,优良率为86.3%。结论对于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选择双钢板固定,可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固定稳固持久,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胫骨平台 骨折 双钢板内固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3
14
作者 种衍学 方军 《社区医学杂志》 2006年第10S期29-30,共2页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7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按AO/ASIF分型,B型3例,C1型9例,C2型11例,C3型4例,伤后早期采用后侧入路常规显露保护尺神经,开放复位,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或双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 目的探讨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7例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按AO/ASIF分型,B型3例,C1型9例,C2型11例,C3型4例,伤后早期采用后侧入路常规显露保护尺神经,开放复位,内外侧双钢板固定或双张力带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后随访6~69个月,观察评价肘关节功能恢复。结果27例按Merry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优10例、良12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81.5%,C1型9例中优良率为88.9%,C2型11例中优良率为72.7%,C3型4例中优良率50%。结论早期手术,尽量解剖复位,稳定的内固定及早期功能锻炼是提高成人肱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治疗效果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 远端关节内骨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bFGF及肝素的外周神经桥接体在神经修复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种衍学 周建生 +2 位作者 肖玉周 张长春 吴敏 《解剖与临床》 2006年第4期235-239,共5页
目的:探讨bFGF和肝素与外周神经桥接体复合后在兔正中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建立左侧上臂正中神经30mm缺损。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不同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即A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并复合bFGF及... 目的:探讨bFGF和肝素与外周神经桥接体复合后在兔正中神经缺损修复中的作用。方法:成年雄性新西兰兔48只,建立左侧上臂正中神经30mm缺损。随机分为4组,分别用不同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即A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并复合bFGF及肝素的桥接体、B组为去细胞基膜管种植雪旺细胞的桥接体、C组为去细胞基膜管复合bFGF及Hep桥接体、D组为自体神经作为对照。于术后1月、3月分别取材行HE及Masson’s三色染色,光镜观察神经再生、神经内胶原纤维形成及血管形成;3月检测各组桥接体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并行透射电镜检查,称量指浅屈肌肌肉湿重,观察神经功能恢复。结果:复合bFGF及肝素的桥接体组(A组、C组)神经再血管化及神经胶原形成与自体神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A组神经再生数据(再生有髓神经纤维密度、平均髓鞘厚度、有髓纤维直径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肉湿重恢复率)与自体神经移植(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FGF及肝素用于组织工程神经桥接体修复神经缺损,能提高神经桥接体再血管化水平,减少胶原纤维形成,促进轴突生长有利于神经再生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神经损伤 组织工程 去细胞神经基膜管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雪旺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的研究
16
作者 康立新 苏长征 宋将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7期463-464,共2页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血清IGF Ⅰ浓度 ,与其它骨病老年人血清IGF Ⅰ水平作比较。方法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 32例 (股骨颈 17例、粗隆部骨折 15例 )及其它骨病老年患者 2 0例 (对照组 ) ,用放免方法测定血清IGF Ⅰ浓度。结... 目的 :观察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血清IGF Ⅰ浓度 ,与其它骨病老年人血清IGF Ⅰ水平作比较。方法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患者 32例 (股骨颈 17例、粗隆部骨折 15例 )及其它骨病老年患者 2 0例 (对照组 ) ,用放免方法测定血清IGF Ⅰ浓度。结果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组较对照组IGF Ⅰ下降 5 0 %左右。结论 :检测老年人IGF Ⅰ血清浓度可作为预测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参考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硫松 髋部骨折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老年人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重建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疗效比较
17
作者 孙建华 宋华 +2 位作者 王建华 王明明 颜华东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19年第5期731-733,共3页
目的评价采用双重建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肱骨远端后外侧锁定钢板和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44例,AO分型B1型28例,A1型16例,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其中解剖锁定... 目的评价采用双重建钢板与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肱骨远端后外侧锁定钢板和双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44例,AO分型B1型28例,A1型16例,其中男31例,女13例,年龄21~65岁。其中解剖锁定钢板组19例,双重建钢板组25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以及术后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4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诊11.3个月,骨折愈合率100%。解剖锁定钢板组手术时间(74.53mi±9.92)min,双重建钢板组(92.48±8.93)min(P<0.05);解剖锁定板组术中出血量(106.84±22.12)m,双重建钢板组(139.20±32.26)ml。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肘关节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手术操作简单,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是治疗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肱骨中下段螺旋型骨折 内固定术 双重建钢板 解剖锁定钢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护理体会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平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05年第6期90-91,共2页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是治疗颈椎病最为常用和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但术后植骨块松动脱落可导致手术失败,呼吸道梗阻、呼吸困难等并发症,也可致病人窒息死亡。为有效预防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关键词 颈椎前路手术患者 护理体会 预防术后并发症 椎间盘切除 呼吸道梗阻 手术方法 植骨融合 手术失败 呼吸困难 窒息死亡 颈椎病 植骨块 治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颈骨折
19
作者 孙建华 宋将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第28期64-64,共1页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8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随访X光片均表现骨长入,无假体松动、下沉、骨折、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等并... 目的探讨非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对78例80岁以上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非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随访X光片均表现骨长入,无假体松动、下沉、骨折、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等并发症。功能评定按Harris评分标准,优51例,良17例,优良率为87.2%。结论非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操作简便,风险小,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龄 股骨颈骨折 非骨水泥型 双极人工股骨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转子再结合装置辅助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治疗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被引量:6
20
作者 杜春雨 林峰 +2 位作者 王秋根 杨锡明 伍凯 《国际骨科学杂志》 2017年第1期55-59,共5页
目的评估大转子再结合装置(GTR)辅助第二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GT... 目的评估大转子再结合装置(GTR)辅助第二代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Ⅱ)治疗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32例合并冠状面骨折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其中接受GTR辅助PFNA-Ⅱ固定17例(GTR组),女10例,男7例,平均76.3岁;接受单纯PFNA-Ⅱ固定15例(PFNA-Ⅱ组),女6例,男9例,平均81.4岁。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进行髋关节功能评估。结果 GT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PFNA-Ⅱ组。32例患者术后获得平均10.3个月的随访。GTR组平均随访10.7个月(8~12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76.5%,所有患者均获得骨性愈合。PFNA-Ⅱ组平均随访11.8个月(9~1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40.0%,有1例患者未获得骨性愈合。GTR组患者术后疼痛明显轻于PFNA-Ⅱ组,两组在髋关节功能、畸形、活动范围方面评分结果相近。GTR组有1例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PFNA-Ⅱ组有1例术后发生肠梗阻。结论合并冠状面骨折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不稳定性骨折,GTR辅助PFNA-Ⅱ固定较单纯PFNA-Ⅱ固定能提供更好的稳定性,可能是治疗此类骨折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骨转子间骨折 冠状面骨折 大转子再结合装置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