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P”医学新概念 被引量:14
1
作者 李振光 蒋东晓 +1 位作者 周丽 王远臣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8期608-611,共4页
"3P"医学是将预警、预防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被誉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代表医学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阶段。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目的就是使卫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活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 "3P"医学是将预警、预防以及针对不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有机地结合为一体,被誉为21世纪医学发展的新方向,代表医学发展的终极目的和最高阶段。后基因组时代系统生物学的目的就是使卫生保健和医疗实践活动发生根本性转变,从而引导医学研究与实践进入"3P"医学的新时代。本文阐述了"3P"医学和系统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对系统医学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生物学 预警医学 个性化医疗 基因组学 蛋白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位一体”——医学生临床实习角色定位
2
作者 王远臣 詹霞 +2 位作者 王道珍 李振光 于战涛 《现代医药卫生》 2006年第16期2584-2585,共2页
关键词 学生临床实习 “三位一体” 临床实习阶段 学习环境 实习医生 医学生 角色模糊 实习效果 学习方法 临床老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E、S100B蛋白、MBP、GFAP与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相关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6
3
作者 迟相林 李振光 +3 位作者 郭兆荣 丛海铭 周丽 詹霞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4期308-310,共3页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是脑组织损伤后的生化标志物,可全面反映神经元、胶质细胞、神经髓鞘膜及星形细胞的损害程度,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状况提供...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MBP)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是脑组织损伤后的生化标志物,可全面反映神经元、胶质细胞、神经髓鞘膜及星形细胞的损害程度,为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状况提供了定量信息,对判断预后有一定指导意义,并可为早期治疗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S100B蛋白 髓鞘碱性蛋白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缺血性脑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和酸性磷脂水平的影响及意义 被引量:11
4
作者 常保强 马令秋 李霞 《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8年第3期194-196,共3页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3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66例)和阿司匹林组(65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灵、丹参注射液治疗,奥扎格雷钠组...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将131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奥扎格雷钠组(66例)和阿司匹林组(65例),两组均给予拜阿司匹灵、丹参注射液治疗,奥扎格雷钠组加用奥扎格雷钠治疗1个疗程(15d)。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患者血浆LPA和AP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应用中国脑卒中量表(CSS)进行神经功能转归评价。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前血浆LPA和A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奥扎格雷钠组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浆LPA、AP水平及CSS评分均较阿司匹林组明显改善(分别为P<0.05,P<0.01)。结论奥扎格雷钠联合阿司匹林可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和AP水平,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脑梗死 溶血磷脂酸 酸性磷脂 阿司匹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压波动是混沌吗? 被引量:6
5
作者 迟相林 于永鹏 张昭强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5-48,共4页
血压波动是由心脏与血管系统动态的共同作用所产生的一种动力学模型,其调控机制十分复杂,参与因素数量庞大。通过混沌理论研究血压波动,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血压波动的调控机制,指导其基础与临床研究。
关键词 血压 波动 心血管系统 非线性 混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顽固性高血压的再认识 被引量:5
6
作者 迟相林 于永鹏 耿传良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12-416,共5页
由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近年来相关研究未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也导致在顽固性高血压(RH)的认识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本文在对高血压发病机制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并结合临床实践,对RH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与分... 由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复杂性,近年来相关研究未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这也导致在顽固性高血压(RH)的认识上难以取得实质性的突破。本文在对高血压发病机制深入认识的基础上,运用中西医结合理念,并结合临床实践,对RH进行了创新性的解读与分析,同时提出可行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高血压 发病机制 利尿剂 中西医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氧诱导因子-1与缺血缺氧性心脑血管病 被引量:2
7
作者 迟相林 李振光 +4 位作者 郭兆荣 王远臣 王道珍 鞠卫萍 詹霞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71-473,共3页
关键词 缺氧缺血 基因表达 缺氧诱导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炎症——缺血性脑卒中的本质? 被引量:4
8
作者 迟相林 于永鹏 李兴龙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3,共3页
炎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本质。对这一命题进行深入的理性认识,将使我们在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上颠覆传统上一直认为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降纤治疗理论。作为一种学术争鸣,这将为脑医学科学界注入崭新的"血液"。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炎症 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血磷脂酸及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_2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 被引量:5
9
作者 李振光 鞠卫萍 王远臣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1期834-840,共7页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 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的分子家族,特别足它们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   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及脂蛋白相关性磷脂酶A 2(lipoprotein-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Lp-PLA2)是近年来被广泛关注的与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密切相关的分子家族,特别足它们在启动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心脑血管病中的重要作用及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血磷脂酸 磷脂酶A 卒中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底动脉环异常与老年人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临床探讨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道珍 王远臣 +1 位作者 詹霞 李振光 《中国卒中杂志》 2006年第9期627-629,共3页
目的探讨颅底动脉环(Willis)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64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 目的探讨颅底动脉环(Willis)的形态变异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方法选择提供解剖依据。方法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对64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主动脉弓和全脑血管造影,应用A1优势征判断Willis前环的完整性,以大脑后动脉供血类型判断Willis后环的完整性。结果本组病人中A1优势征者43.8%;大脑后动脉供血为基底动脉供血型者40.6%;颈动脉供血型者21.9%;混合供血型者37.5%。共检出血管狭窄31例,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符合者23例(74.2%),不符者8例(25.8%)。结论Willis前环的A1优势征和Willis后环中大脑后动脉供血为颈动脉供血型、混合供血型者提示Willis动脉环形态变异;形态异常的Willis动脉环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及发病后的血流动力学代偿密切相关;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可通过侧支循环造成临床症状和血管狭窄部位不符,可能影响脑梗死后血管活性药物的选择及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时溶栓部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ILLIS动脉环 缺血性脑血管病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及多梗死痴呆患者血浆S-100ββ检测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1
作者 常保强 马令秋 +2 位作者 于丽瑛 詹霞 李振光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3期54-56,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多梗死痴呆(MID)患者血浆S-100ββ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0例ACI患者(ACI组)及60例MID患者(MID组)的血浆S-100ββ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对照组);认...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及多梗死痴呆(MID)患者血浆S-100ββ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对30例ACI患者(ACI组)及60例MID患者(MID组)的血浆S-100ββ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做对照(对照组);认知功能运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MMSE)量表及临床记忆量表(CMS)进行评估。结果ACI组及MID组急性期患者血浆S-100ββ在发病早期明显升高,第3天达到峰值,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P〈0.01)。MID患者MMSE评分及记忆商(MQ)与血浆S-100ββ水平呈负相关(P〈0.01)。结论S-100ββ不但可作为局部脑缺血损伤的标记物,还可能成为一种观察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痴呆 多发性梗死性 S-100ββ 认知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缺血性脑卒中几个基本概念的再认识 被引量:1
12
作者 迟相林 于永鹏 鞠卫萍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32,共4页
医学之真理往往隐藏在表象之后,蕴含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基本概念乃至常识之中。需要站在理性认识的高度重新审视、深刻反思并勇于实践,方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诱因、原因、致病因素及危险因素的理性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 医学之真理往往隐藏在表象之后,蕴含在我们司空见惯的基本概念乃至常识之中。需要站在理性认识的高度重新审视、深刻反思并勇于实践,方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缺血性脑卒中的诱因、原因、致病因素及危险因素的理性认识,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进而指导临床决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诱因 原因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局部应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鞠卫萍 周建华 +4 位作者 李振光 吴喜娟 苘红好 吕昭霞 李霞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6年第9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治疗前后分... 目的探讨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25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对照组采用微创清除术联合尿激酶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再出血发生情况、并发症及日常生活能力(ADL)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之差、血肿周围水肿带体积之差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再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ADL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清除术联合凝血酶抑制剂及尿激酶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清除术 脑出血 凝血酶 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含量变化的研究以及微创血肿清除术的疗效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振光 于占彩 +7 位作者 伍期专 王远臣 王道珍 鞠卫萍 詹霞 吴喜娟 周丽 唐朝枢 《中国卒中杂志》 2007年第10期820-824,共5页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变化的特点以及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镁制剂的影响,探索脑出血后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328例,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并与...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AP)含量变化的特点以及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镁制剂的影响,探索脑出血后病理生理学机制及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328例,测定其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及其相似磷脂(AP)的含量变化,并与359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比较,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同时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及镁制剂对脑出血患者血浆LPA、AP含量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发病24h脑梗死组血浆LPA的含量[(4.23±0.61)μmol/L]显著高于脑出血组[(2.66±0.44)μmol/L,P<0.01]及对照组[(2.54±0.39)μmol/L,P<0.01]。脑出血组血浆AP含量[(6.65±0.76)U]显著高于脑梗死组[(5.35±0.57)U,P<0.01]及对照组[(4.09±0.48)U,P<0.01]。发病1周、2周,脑出血组血浆AP含量仍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1)。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及镁制剂治疗能够显著降低脑出血患者血浆AP含量(P<0.01),改善患者预后。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AP含量显著升高,提示脑出血后2周内均存在膜损伤;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联合镁制剂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浆AP含量,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溶磷脂素类 脑缺血 血肿 硫酸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混沌理论探讨血压变异性及其时空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迟相林 于永鹏 詹霞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0-54,共5页
血压变异性(BPV)是高血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已有相关理论和实验依据,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科学混沌理论出发,对BPV及其时空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和理性解读,期待有助于启发并指导BPV相关研究及高... 血压变异性(BPV)是高血压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虽然已有相关理论和实验依据,但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系统科学混沌理论出发,对BPV及其时空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创新性的探讨和理性解读,期待有助于启发并指导BPV相关研究及高血压的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沌理论 血压变异性 高血压 时空生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卒中预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振光 伍期专 《中国卒中杂志》 2008年第11期791-797,共7页
  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病之一.美国每年有70万以上的突发卒中病例,每年死亡超过16万.2004年,美国卒中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估计为536亿美元,平均每位患者的终生花费估计为140 048美元.卒中也是导致功能障碍和生活质...   卒中是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的常见病之一.美国每年有70万以上的突发卒中病例,每年死亡超过16万.2004年,美国卒中的直接和间接费用估计为536亿美元,平均每位患者的终生花费估计为140 048美元.卒中也是导致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的首要原因,20%的存活者需要专人照料,15%~30%遗留永久性残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系统科学角度思考卒中康复 被引量:1
17
作者 迟相林 于永鹏 《医学争鸣》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3-56,共4页
作为系统科学研究范畴的还原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及控制论,对医学研究具有指导和启迪作用,历来备受医学界人士的推崇。从上述理论角度思考脑卒中康复的相关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卒中康复的本质,并指导其基础与临床研究。
关键词 还原论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论 控制论 卒中康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SE、S100B、MBP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临床评估 被引量:1
18
作者 丛海铭 迟相林 +2 位作者 郭兆荣 李振光 周丽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9期11-13,共3页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6例SAH患者(SAH组)在发病后72h内进行血清NSE、S100B、MBP水平检测,并与对照组(20例)...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S100B、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36例SAH患者(SAH组)在发病后72h内进行血清NSE、S100B、MBP水平检测,并与对照组(20例)进行比较,联合世界神经外科学会联合会(WFNS)分级和Glasgow结果评分(GOS)进行分析。结果SAH组患者血清NSE、S100B、MB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且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及不同预后患者NSE、S100B、MB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以发病后72h血清NSE水平25μg/L、S100B水平1.2μg/L、MBP水平10.0μg/L为临界标准,在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方面,NSE特异度为71.43%,灵敏度为73.33%;S100B特异度为61.90%,灵敏度为86.62%;MBP特异度为66.67%,灵敏度为73.33%。在评估预后方面,NSE特异度为69.57%,灵敏度为61.54%;S100B特异度为60.87%,灵敏度为76.92%;MBP特异度为65.22%,灵敏度为69.23%。结论血清NSE、S100B、MBP水平对评估SAH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丙酮酸水合酶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疾病严重程度 S100B 髓鞘 碱性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方川芎酊加物理疗法预防瘫痪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隋秀梅 于丽瑛 王远臣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7年第1期31-32,共2页
目的 为预防瘫痪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着重于避免与减轻病人的血流滞缓、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方法 对入选脑卒中瘫痪患者,施行复方川芎酊外敷与按摩患肢,并配合应用其他物理性预防措施如:早期主、被动性肢体运动... 目的 为预防瘫痪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形成(DVT),着重于避免与减轻病人的血流滞缓、静脉内膜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方法 对入选脑卒中瘫痪患者,施行复方川芎酊外敷与按摩患肢,并配合应用其他物理性预防措施如:早期主、被动性肢体运动、抬高患肢;穿等级弹力袜及气体加压装置(IPC)等机械性预防设备。结果 实验组808例,发生DVT5例,占0.62%;对照组778例,对照组发生16例,占2.05%(P〈0.001)。结论 本治疗方法有效的降低脑卒中瘫痪病人DVT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静脉血栓 复方川芎酊 理化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注射液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道珍 王远臣 李振光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第4期324-325,共2页
我国学者伍期专教授首次提出并证实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足的标记物,其血浆浓度与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当该浓度高于正常时提示血小板栓子和脑血栓形成危险.及时捕捉该危险信号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可能阻... 我国学者伍期专教授首次提出并证实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是一种脑动脉硬化和脑供血不足的标记物,其血浆浓度与血栓前状态密切相关.当该浓度高于正常时提示血小板栓子和脑血栓形成危险.及时捕捉该危险信号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可能阻断或避免潜在的卒中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暂性脑缺血 红花注射液 溶血磷脂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