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 被引量:10
1
作者 冯芳 李静 +3 位作者 李希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蒋立新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国北方和中、东部14个城市的病程>3个月的I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有6422例IS患者被调查,均有... 目的探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IS)患者抗血小板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及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我国北方和中、东部14个城市的病程>3个月的IS患者的基本资料及服用抗血小板类药物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共有6422例IS患者被调查,均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适应证,但仅有72.4%患者(4652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其中98.7%服用阿司匹林;IS≥3年的患者服药率(64.0%)明显低于IS<1年的患者(72.0%)(P<0.001);合并冠心病、高血压的患者服药率明显高于无此类合并症的患者(均P<0.001)。结论中国I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现状与IS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均应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病程较长的IS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血小板药 缺血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17
2
作者 蒋立新 李静 +7 位作者 冯芳 李希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杨跃进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4期264-268,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借助1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于2007年6~12月在10个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对符合标准的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进行调查,...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患者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借助1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于2007年6~12月在10个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对符合标准的高危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调查4429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年龄50~80岁,平均(644-8)岁.66.2%为男性,3345例(75.5%)合并冠心病,2053例(46.4%)合并心肌梗死,1976例(44.6%)合并缺血性脑卒中,3181例(71.8%)合并高血压。仅1952例(44.1%)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其中1411例(72.3%)患者未在确诊糖尿病后立即开始服用他汀,而451例(23.1%)患者末在确诊CVD后即开始服用他汀。辛伐他汀(20mg≤且〈40mg)和阿托伐他汀(10mg≤且〈20mg)为最常用剂量,分别占63.5%(489/770)和61.0%(428/702)。结论目前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CVD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明显不足,应加强对医师的培训和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努力缩小临床章践与循讦医学证据和指南柞荐乡间的荠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他汀类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男性高危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吸烟状况及戒烟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李静 葛蕾 +15 位作者 李希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张海波 乌汉毕力格 魏小帅 李丽 张丹 庞鑫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蒋立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1年第5期383-386,401,共5页
目的调查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吸烟现状,分析影响其戒烟的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在14座城市的51家医院中对病史超过3... 目的调查中国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和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stroke,IS)患者吸烟现状,分析影响其戒烟的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在14座城市的51家医院中对病史超过3个月的男性CHD或IS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于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调查男性CHD或IS患者12 473例,调查对象年龄(63±8)岁,调查距发病的中位时间为18个月。吸烟率与目前吸烟率分别为72.7%和26.5%。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患者戒烟率明显高于其他CHD或IS患者(OR=1.90,95%CI:1.71~2.11),合并糖尿病(OR=1.20,95%CI:1.10~1.32)或原发性高血压(OR=1.27,95%CI:1.17~1.39)的患者戒烟率高于其他CHD或IS患者。目前吸烟患者平均吸烟量为12支/d,平均吸烟量和重度吸烟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加而下降(P<0.001)。结论对中国男性CHD或IS患者戒烟的干预措施仍然不足。对这些高危患者,尤其是中年患者加强控烟力度,将极大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缺血性脑卒中 吸烟 流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他汀类药物在中国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48
4
作者 李静 蒋立新 +6 位作者 李希 冯芳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48-351,共4页
目的:了解国内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关于调脂治疗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于2007-06至2007-12在10座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中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 目的:了解国内冠心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关于调脂治疗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于2007-06至2007-12在10座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中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其中的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符合入选条件的患者共计8161例,其中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仅为54.1%(4416/8161),服药患者中19.8%(877/4416)持续用药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冠心病的病史时间。患心肌梗死(56.8%对43.1%)、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9.3%对53.3%)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70.5%对38.1%)的患者较之否者服用他汀类药比例高,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冠心病患者他汀使用率低于非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38.1%对59.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各种他汀类药物中,辛伐他汀20~39mg和阿托伐他汀10~19mg使用最为广泛,分别占服用他汀类药物总数的23.9%(1056/4416)和23.3%(1031/4416)。结论:国内冠心病患者目前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状况存在明显不足,说明这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还亟待转化为科学规范的临床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汀类药物 冠心病 二级预防 现状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 被引量:6
5
作者 李静 李希 +15 位作者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张海波 张丹 乌汉毕力格 魏小帅 李丽 葛蕾 庞鑫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蒋立新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1年第3期161-165,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借助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HPS2-THRIVE在中国实施之际,在14座城市的51家医院中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收集基本情况、病史、吸烟、饮... 目的了解中国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借助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HPS2-THRIVE在中国实施之际,在14座城市的51家医院中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收集基本情况、病史、吸烟、饮酒和用药资料,测量血压及身高、体质量和腰围,计算达标率。结果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共调查冠心病患者13 015例,年龄50~80岁,平均(63±8)岁。8033例患者(61.7%)已知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其中90.6%服用降压药物,仅30.1%血压控制达标。50~59岁、60~69岁和70~80岁年龄组达标率分别为35.8%、29.3%和25.0%。未服药组、服用1种药物组、服用2种药物组和服用3种及以上组的血压达标率分别为21.1%、26.8%、32.3%和34.9%。大量饮酒者、合并糖尿病或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血压达标率(分别为23.8%、19.8%和24.4%)明显低于无此情况者(分别为29.8%、39.5%和32.2%)。相反,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服用他汀类药物者血压达标率(分别为35.2%、32.0%和35.2%)均高于无此情况者(分别为25.1%、29.8%和23.2%)。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仅58.9%血压正常。结论中国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距指南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在大量饮酒以及合并糖尿病或脑卒中的患者中更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高血压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10个地区成年女性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林丽玲 郑棒 +10 位作者 吕筠 郭彧 卞铮 余灿清 杨玲 周汇燕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4-1458,共5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覆盖的10个地区30-79岁成年女性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地区及出生年代分布,并分析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关联性。方法 剔除初潮年龄缺失或初潮年龄在生理范围外(〈9岁或〉18岁)个体后,28...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项目覆盖的10个地区30-79岁成年女性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地区及出生年代分布,并分析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关联性。方法 剔除初潮年龄缺失或初潮年龄在生理范围外(〈9岁或〉18岁)个体后,285 187名女性纳入分析。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关系,并根据出生年代和城乡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10个项目地区女性的平均初潮年龄为(15.2±1.7)岁,平均身高和腿长分别为(154.2±6.0)cm和(71.0±3.7)cm。女性身高和腿长呈现出随出生年代逐渐增加的趋势(线性趋势检验均P〈0.001)。而初潮年龄在1940-1949年代出生的个体略有推迟,之后出生的女性则表现为逐渐提前的趋势(线性趋势检验P〈0.001)。在调整了年龄、地区、教育程度和臀围(仅在分析腿长时调整)后,初潮年龄每晚一岁,身高和腿长分别平均增加0.17 cm和0.20 cm(P值均〈0.001)。相比出生年代较早的女性,出生年代越晚的女性中,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的回归系数越大(交互检验P值均〈0.001)。结论 CKB的10个项目地区女性的初潮年龄与身高和腿长均存在正相关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潮年龄 身高 腿长
原文传递
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吴曼 李嘉琛 +9 位作者 余灿清 陈怡平 吕筠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49-1453,共5页
目的 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基线调查的51289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男、女性经历3类(家庭相关、经济相关和其他)10项负性生... 目的 研究中国30-79岁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关联的性别差异.方法 对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基线调查的512891名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别计算男、女性经历3类(家庭相关、经济相关和其他)10项负性生活事件(SLEs)与抑郁之间的相对风险比(RRR)及其95%CI,计算经历SLEs数量与抑郁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并探索性别在SLEs与抑郁之间的效应修饰作用.结果 家庭相关事件、经济相关事件和其他事件3类SLEs的发生率为6.8%、1.2%、0.9%.女性家庭相关事件发生率高,男性经济相关及其他事件发生率高(P〈0.001).调整其他影响因素后,男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1.99(10.49-13.71),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7.43(6.94-7.95);女性经历SLEs与抑郁发作的RRR值(95%CI)为14.15(12.97-15.43),与出现抑郁症状的RRR值(95%CI)为8.30(7.91-8.72).不同性别的SLEs与抑郁症状和抑郁发作的关联差异存在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P=0.049).在3类SLEs中,家庭相关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在女性中更强(交互作用P〈0.001).随着经历10项SLEs个数增多,其与抑郁发作和抑郁症状的RRR值增大.结论 中国成年人负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的关联存在性别差异,其中家庭相关事件对女性的影响更大.经历负性生活事件个数越多,越容易发生抑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 负性生活事件 性别差异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高危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 被引量:31
8
作者 刘佳敏 葛蕾 +13 位作者 李静 李希 冯芳 张海波 高岩 乌汉毕力格 庞鑫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蒋立新(代表) HPS2-THRIVE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8-22,共5页
目的了解国内部分医院高危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NN/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横断面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 目的了解国内部分医院高危冠心病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NN/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药物使用的相关因素。方法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横断面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数据,对ACEI/ARB类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在13078例均应使用ACEI/ARB类药物的冠心病患者中,服用ACEI/ARB类药物的比例仅为45.8%,且病史超过1年的患者服药的比例明显下降。即使是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服药比例也仅分别为46.1%和56.3%。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合并心肌梗死或高血压病史、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病程长短是影响ACEI/ARB类药物使用的因素。各种ACEI/ARB类药物中,卡托普利使用最为广泛。结论目前国内冠心病患者ACEI/ARB类药物的使用状况存在明显不足,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让尽可能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仍是临床工作者及卫生决策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治疗结果 横断面研究
原文传递
中国39家大医院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丹 葛蕾 +8 位作者 李静 李希 冯芳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蒋立新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从10个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中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调查对象11 783例,利用电子...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从10个城市的39家三级医院中筛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调查对象11 783例,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对其中的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接受调查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中,7022例(59.6%)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即使是在4761例服药者中,仍有1120例(23.5%)的调查对象用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的病史时间.6198例冠心病调查对象(无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病史)服用他汀的有3668例(59.2%),5585例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调查对象应用他汀有1093例(19.6%),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应用比例是冠心病患者的33.1%.结论 目前国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严重不足,尤以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为甚,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脑血管意外 降血脂药 二级预防
原文传递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合并高血压治疗现状的调查 被引量:37
10
作者 李静 张丹 +13 位作者 李希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张海波 乌汉毕力格 魏小帅 李丽 葛蕾 庞鑫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蒋立新 HPS2-THRIVE协作组 《中华高血压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6-250,共5页
背景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脑卒中复发。目的了解中国非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对病... 背景血压升高是中国人群脑卒中发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降压治疗能显著减少脑卒中复发。目的了解中国非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对病史超过3月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调查。利用电子问卷采集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2007-06-2009-10期间,在中国14座城市共调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417名,平均年龄64岁。74%(4733)已知明确的高血压病史,其中20%未服用任何降压药物,仅21%(995)血压控制达标。血压控制率随服用降压药种类增多而逐渐增高(P<0.01)。合并糖尿病者血压控制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肌梗死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血压控制率均高于无此病史者,服用他汀类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血压控制率高于不服药者(P<0.05)。1684例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有60%血压升高。结论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距指南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加强其血压控制,将改善此类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缺血性脑卒中 治疗 现状调查
原文传递
抗血小板药物在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22
11
作者 乌汉毕力格 李静 +11 位作者 李希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张海波 葛蕾 庞鑫 蒋立新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8期75-79,共5页
目的了解国内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的实施,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 目的了解国内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现状,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的实施,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冠心病患者,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经临床试验证实明确推荐用于二级预防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调查的13078例冠心病患者中87.6%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肌梗死患者服药率为89.2%。既往接受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患者的抗血小板药物比例较高(94.0%)。各种抗血小板药物中,阿司匹林使用最为广泛,氯吡格雷次之,服药率分别为86.1%和24.6%。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1年内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治疗率为81.0%(2058/2543),其中2009年较2007年有显著增加(86.0%vs.75.9%,P<0.001)。结论本项研究的结果显示国内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与欧美国家使用情况相当,然而在女性及老年人群中抗血小板药物的使用率尚有待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抗血小板药物 二级预防 现状调查
原文传递
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李静 李希 +15 位作者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张海波 张丹 乌汉毕力格 魏小帅 李丽 葛蕾 庞鑫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 Jane CHEN Fang 蒋立新 《中国糖尿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97-501,共5页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对参加"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临床试验筛选门诊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记录病史和用药... 目的了解中国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及降压药物使用情况,分析影响血压控制的因素。方法对参加"第二项心脏保护研究"临床试验筛选门诊的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进行调查,记录病史和用药情况,测量血压、BMI和腰围。结果 2007年6月至2009年10月期间,在14个城市共调查6522例患者,平均年龄64岁。70%有高血压病史,其中12%未服任何降压药物,仅18%血压达标。缺血性脑卒中病史(OR 0.70,95%CI 0.58~0.84)和向心性肥胖(OR 0.64,95%CI 0.46~0.89)与血压达标呈负相关。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中,64%血压高于130/80 mm Hg。结论我国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情况距指南要求仍存在很大差距,应注意加强对此类患者的血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原文传递
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疗模式的现状调查 被引量:10
13
作者 庞鑫 李静 +12 位作者 李希 魏小帅 张海波 张丹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乌汉毕力格 李丽 葛蕾 陈怡平 陈铮鸣 蒋立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503-506,共4页
目的:了解中国心血管病医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疗的观点,评估目前中国ACS急性期诊治及二级预防治疗的模式。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代表性医院,于2010-04-2010-08期间向各医院负责ACS诊疗的科室的负责医生邮寄统一的调查问卷,... 目的:了解中国心血管病医生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诊疗的观点,评估目前中国ACS急性期诊治及二级预防治疗的模式。方法: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代表性医院,于2010-04-2010-08期间向各医院负责ACS诊疗的科室的负责医生邮寄统一的调查问卷,了解其对ACS急性期及二级预防诊疗的观点,并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共发放问卷1 389份,回收1 009份(73%)。调查显示,肌酸激酶同工酶和(或)肌钙蛋白是绝大多数被调查医生选用的急性期心肌损伤标记物。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再灌注治疗,三级医院中51%首选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而二级医院中82%首选静脉溶栓治疗。87%以上的医生认为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硝酸酯类药物是ACS急性期的常规治疗药物。一些指南不推荐的药物(如钙离子拮抗剂、硫酸镁制剂及极化液)仍被部分医生常规使用。在二级预防方面,85%以上的医生认为应给予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结论:目前中国大中型医院的心血管病医生对于ACS急性期诊治及二级预防治疗模式的观点与指南基本吻合,但仍有待改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诊疗观点 现状调查
原文传递
生命早期饥荒暴露与成年期体质指数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孟若谷 司佳卉 +9 位作者 吕筠 郭彧 卞铮 余灿清 周汇燕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450-1453,共4页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期BMI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基线调查,共94 052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将出生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9月、1959年10月至1961年9月和1962年10月至1964年9月的研究对象分别划分为... 目的 研究生命早期饥荒暴露对成年期BMI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基线调查,共94 052名研究对象纳入分析。将出生于1956年10月至1958年9月、1959年10月至1961年9月和1962年10月至1964年9月的研究对象分别划分为饥荒前出生组、饥荒期内出生组和饥荒后出生组(对照组)。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计算饥荒暴露组成年期BMI的回归系数及其95%CI。采用似然比检验计算吸烟、饮酒和体力活动与饥荒暴露交互作用的P值。结果 在调整了其他影响因素后,仅在女性中发现,与饥荒后出生组相比,饥荒期内出生组成年期BMI较高(β=0.12,95%CI:0.03-0.22)。吸烟、饮酒均对饥荒与BMI间的关联存在效应修饰作用(交互作用均P〈0.001),体力活动不存在(交互作用P=0.077)。结论 生命早期经历饥荒,尤其是胎儿期经历饥荒的女性成年期BMI较高。因此,保证生命早期营养水平对预防成年后超重/肥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质指数 生命早期 饥荒
原文传递
中国10个地区成年人跟骨骨密度的描述性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乔雨嘉 李夏 +9 位作者 吴曼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谭云龙 裴培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2-427,共6页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 在参与第二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重要指标缺失者后,分析10个地区38~87岁24 677人经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的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差... 目的 描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KB)10个地区人群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分布差异。方法 在参与第二次重复调查的研究对象中,剔除重要指标缺失者后,分析10个地区38~87岁24 677人经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的跟骨骨密度的地区和人群差异。结果 研究人群中,跟骨骨密度指标平均水平:宽带超声衰减(109.7±12.6)dB/MHz,超声声速(1 554.7±45.6)m/s,强度指数(88.3±18.8),T值(-0.74±1.28)。城市人群跟骨骨密度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跟骨骨密度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女性随年龄降低的幅度比男性更为明显。吸烟者、绝经后妇女的跟骨骨密度更低;常饮牛奶和/或酸奶者、高体力活动水平者的跟骨骨密度更高。结论 CKB的10个项目地区人群的跟骨骨密度存在明显的地区和人群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密度 定量超声 地区和人群差异
原文传递
中国成年人身高降低与跟骨骨密度的关联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申泽薇 孙至佳 +8 位作者 余灿清 郭彧 卞铮 裴培 杜怀东 陈君石 陈铮鸣 吕筠 李立明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13-818,共6页
目的分析身高降低与跟骨骨密度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者,此次调查时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本研究纳入分析24231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至重复调查的身高变化与重复调查时骨密... 目的分析身高降低与跟骨骨密度的关联。方法研究对象为参加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第二次重复调查者,此次调查时采用定量超声骨密度仪测定跟骨骨密度。本研究纳入分析24231人。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基线至重复调查的身高变化与重复调查时骨密度指标之间的关联。结果基线至重复调查平均间隔时间为(8.0±0.8)年,身高降低≥1.0 cm者占33.0%,≥3.0 cm者占3.7%。控制潜在混杂因素后,身高降低与骨密度水平的关联存在线性趋势(均P<0.001)。身高降低1.0 cm,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分别变化-0.79(-0.95^-0.63)、-2.74(-3.35^-2.13)和-1.29(-1.54^-1.04)。与身高稳定者相比,身高降低≥3.0 cm者的宽带超声衰减、超声声速和强度指数的β值(95%CI)依次为-3.29(-4.08^-2.50)、-10.70(-13.66^-7.73)和-5.16(-6.36^-3.96)。亚组分析显示,上述关联在女性、年龄≥55岁和低体力活动者中更为显著。结论身高降低幅度越大,骨密度指标越低。身高作为容易测量的体格指标,应该定期关注其变化情况,以早期发现和预防骨质疏松症等骨骼健康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高降低 骨密度 跟骨 队列研究
原文传递
β受体阻滞剂在中国高危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海波 张丹 +13 位作者 李静 李希 冯芳 刘佳敏 高岩 乌汉毕力格 葛蕾 庞鑫 CHEN Yiping CHEN Zhengming LANDRAY Martin ARMITAGEJane CHEN Fang 蒋立新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22-425,共4页
目的:了解国内高危冠心病(CHD)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现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CHD患者,利用电子问卷采... 目的:了解国内高危冠心病(CHD)患者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现状,分析与用药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借助一项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在中国实施之际,分别于2007年及2009年在14个城市的51家医院进行调查,对符合条件的CHD患者,利用电子问卷采集临床资料,对经临床试验证实且明确推荐用于二级预防的几种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本文将重点分析其中的β受体阻滞剂使用情况。结果:本调查共纳入13 078例CHD患者,均有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适应证,但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仅为60%,心肌梗死后患者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的比例也仅为61.9%。曾接受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的患者及伴有高血压的患者β受体阻滞剂用药比例较高。各种β受体阻滞剂中,美托洛尔和比索洛尔使用最为广泛。结论:国内CHD患者目前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状况与指南要求存在差距,如何将循证医学证据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让尽可能多的患者从中受益,仍是临床工作者及卫生决策部门面临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Β受体阻滞剂 二级预防 现状调查
原文传递
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调查 被引量:31
18
作者 蒋立新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925-928,共4页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在中国实施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从国内10个城市39家三级医院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5例,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资料,... 目的 了解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现状,分析影响用药的相关因素.方法 借助一项在中国实施的国际多中心大规模临床试验,从国内10个城市39家三级医院筛查缺血性脑卒中患者5585例,利用电子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对其中他汀类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结果 所有筛查的缺血性脑卒中对象均为他汀类药物适应症者,其中病史在3个月至2年内的患者占60%.研究结果表明,高达80%的调查对象并未服用他汀类药物,即使服药,仍有四分之一的患者用药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其罹患脑卒中的病史时间.合并冠心病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的比例高于单纯脑卒中者3倍.其中以使用辛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最为广泛.结论 目前国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严重不足,应予以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他汀类药物 二级预防 现况调查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