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疗效比较
1
作者 蔡雨静 周锶琦 +2 位作者 刘祺芳 徐小艳 刘木彪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5-248,共4页
目的 探讨院内和居家2种不同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7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意愿,按照1∶2配对比例,分为对照组(n=26例)与研究组(... 目的 探讨院内和居家2种不同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产后盆底肌功能修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珠海市人民医院2023年11月至2024年10月收治的78例产后盆底肌功能降低妇女为研究对象,根据受试者意愿,按照1∶2配对比例,分为对照组(n=26例)与研究组(n=52例)。两组均采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Kegel运动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而研究组采取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模式。对比观察两组治疗前后glazer盆底表面肌电评估变化,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改变,POP-Q评分改善,以及治疗后总体满意度情况。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快速收缩阶段及紧张收缩阶段盆底表面肌电位值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均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效果相当(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受试者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分级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且研究组分级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均P>0.05);治疗后研究组各点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且不劣于对照组治疗后恢复情况(均P>0.05);研究组具有更高的“非常满意”比例,但总体满意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模式能有效修复产后盆底肌功能,效果与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相同,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底功能障碍 产后盆底肌功能下降 居家盆底康复治疗模式 院内盆底康复治疗模式 盆底肌力
原文传递
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研究及术后再狭窄的观察
2
作者 曹灿 杨建豪 +7 位作者 王睿琪 程光森 刘羽 李忠亮 李晓芬 方秦 罗玉鸿 宋梦姣 《中国医药指南》 2025年第12期6-9,共4页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及对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 目的探讨丁苯酞联合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的影响及对术后再狭窄的观察。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人民医院4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采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前开始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TICI)分级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mTICI分级达到2b或3级则表示血管再通成功,其中3级表示血管完全再通,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mTICI分级情况。统计两组患者术后3~6个月以颈动脉彩超或脑血管造影的方式复查发现术后再狭窄的例数。结果对照组术后mTICI分级为3级21例,观察组术后mTICI分级为2b级1例和3级19例,两组患者均实现术后血管再通成功,但是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CAS术后3~6个月返院复查共计22例,术后再狭窄的例数分别为对照组3例(23.08%)、观察组1例(11.11%),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前开始给予丁苯酞治疗,其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再通情况(mTICI分级)和术后远期再狭窄未见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酞 急性缺血性卒中 颈动脉支架置入术 血管再通 再狭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