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表型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张颖 吴克兰 +2 位作者 施志刚 施玉花 冯晓双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5期481-483,共3页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点、浸润生长特征和免疫表型分析。方法:分别对合并妊娠和子宫平滑肌瘤的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型进行观察。结果:合并妊娠的例1显示圆形或卵圆形的ESS瘤...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SS)的临床病理特点、浸润生长特征和免疫表型分析。方法:分别对合并妊娠和子宫平滑肌瘤的2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和免疫组化表型进行观察。结果:合并妊娠的例1显示圆形或卵圆形的ESS瘤细胞团位于蜕膜组织和A-S腺体之间,并侵入肌壁呈条索或团块状突入淋巴管或突破脉管基底膜浸润生长;例2在子宫平滑肌瘤内有如例1相似的ESS特点,2例的免疫表型显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细胞CD10阳性、PR阳性,间质肉瘤区内局灶性DES、SMA阳性;平滑肌瘤细胞示DES、SMA弥漫性阳性,内皮细胞示FVIII、CD34阳性;蜕膜组织为CD10阴性表达。结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可与妊娠相容共存,其原因可能是ESS瘤细胞颇似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良性外貌。间质肉瘤细胞除直接蔓延外,还有假性脉管和真性脉管浸润性生长。CD10表达可作为ESS的鉴别诊断的重要标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瘤细胞 阳性 临床病理特点 免疫表型分析 ESS 蜕膜组织 DES 显示 共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春艳 方雅兰 +3 位作者 刘国荣 常丽君 陈少红 丁文双 《广州医药》 2023年第3期30-34,共5页
目的学习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总结该少见肿瘤的病理诊断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例BPDC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及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免疫表型,通... 目的学习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BPDCN)的临床病理及免疫表型特征,总结该少见肿瘤的病理诊断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例BPDCN患者临床资料,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分析肿瘤组织及细胞形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免疫表型,通过流式细胞学检测骨髓有无肿瘤侵犯,并结合文献分析。结果本报道中1例为97岁女性,临床以皮肤瘀斑结节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真皮内弥漫浸润,不侵犯表皮,细胞中等大小,核形不规则,核仁不明显。另1例为69岁男性,临床以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淋巴结结构完全破坏,肿瘤细胞弥漫浸润,细胞呈中等大小的母细胞样,核仁明显。2例免疫表型均表达CD123、CD4、CD56、TDT,不表达B系、T系淋巴细胞及髓系标志物,肿瘤均累及骨髓。结论BPDCN是一种罕见的淋巴造血肿瘤,临床常以皮肤病变或淋巴结肿大为首发症状,临床过程具高度侵袭性,通常伴有骨髓侵犯。该肿瘤需与具有母细胞形态的淋巴系肿瘤和白血病相鉴别,诊断需结合临床信息、HE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细胞肿瘤 皮肤 淋巴结 免疫表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玉梅 黄伟 +1 位作者 吴晓媚 范思格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45-450,共6页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MB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卵巢SMBT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 39例及黏液性肿瘤(MBT) 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SMBT患者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30岁),肿瘤大体... 目的探讨卵巢交界性浆黏液性肿瘤(SMB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卵巢SMBT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同期卵巢交界性浆液性肿瘤(SBT) 39例及黏液性肿瘤(MBT) 32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9例SMBT患者年龄21~69岁(中位年龄30岁),肿瘤大体呈囊性,直径3~13 cm,囊内含褐色或淡黄色脓液样黏液,囊内壁可见乳头状赘生物,直径0. 3~3. 5 cm。9例中,7例单侧,2例双侧,3例囊壁或乳头间质出现钙化(33%),4例病变伴随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44%)。镜下8例SMBT以复杂的、纤维化、水肿性的乳头结构为特征,其中1例局部出现微乳头状结构,1例以微腺体增生为特征,表面衬覆多种细胞类型,包括黏液、浆液、中性细胞(indifferent cell)、透明、鳞状、鞋钉样或嗜酸性细胞。所有肿瘤的间质及腺腔内均见多量中性粒细胞浸润。8例FIGO分期Ⅰ期,1例FIGO分期Ⅱ期(伴同侧输卵管种植),术后随访8~84个月,无复发或进展。SMBT与SBT、MBT比较,三者发病年龄、术前血CA125、血CA199、病变侧别无差异(P值均>0. 05)。三者是否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及钙化差异性显著(P<0. 01)。结论卵巢SMBT以乳头状或微腺体增生样结构为特征,形态与SBT有一定重叠。而对于其组织起源、分子特征及预后尚需进一步研究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界性 浆黏液性肿瘤 浆液性肿瘤 黏液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吴晓媚 赵婉 李玉梅 《黑龙江医学》 2019年第8期918-919,共2页
目的探究分析与非三阴型乳腺癌对比,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及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430例乳腺癌患者,诊断明确后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依据免... 目的探究分析与非三阴型乳腺癌对比,三阴型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研究对象选自2011年1月—2015年8月收治于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及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430例乳腺癌患者,诊断明确后行乳腺癌根治术,术后标本行病理检查。依据免疫组化结果,按照分子型不同进行分组,试验组为三阴型乳腺癌,对照组为非三阴型乳腺癌,比较两组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及复发转移情况。结果三阴型乳腺癌占比13.0%(56/430),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组对比,试验组发病年龄小于对照组,乳腺癌分级分期、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乳腺癌阳性家族史、远期复发转移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绝经状态、瘤体直径、病理类型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随访期间,两组无瘤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三阴型乳腺癌相比,三阴型乳腺癌的发病率低,与家族史相关;年轻女性多发,淋巴转移率高,分化差,临床分期高,易复发转移,生存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病理学 预后 三阴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炎症诱导早期自然流产中的病理机制研究
5
作者 冯家成 陈咏梅 +1 位作者 黄源平 陈海玲 《大医生》 2023年第15期8-11,共4页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在炎症因子诱导发生早期流产中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早期自然流产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同期40例选择手术终止妊...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表达在炎症因子诱导发生早期流产中的病理机制,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2年12月珠海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早期自然流产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珠海市妇幼保健院同期40例选择手术终止妊娠者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胎盘组织,比较两组研究对象胎盘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及HMGB1表达情况,分析血清TNF-α、IL-1及IL-6与HMGB1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研究对象胎盘组织TNF-α、IL-1、IL-6水平及HMGB1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研究对象人绒毛组织块中TNF-α、IL-1及IL-6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研究对象人绒毛滋养细胞平均每cm2血管形成数量多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TNF-α、IL-1及IL-6水平与HMGB1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自然流产者的机体炎症因子及HMGB1表达水平较高,且与HMGB1表达呈正相关,属于早期自然流产的重要病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炎症因子 早期自然流产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P16、PTEN、hMLH1蛋白表达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的关系 被引量:7
6
作者 张颖 王庆一 +1 位作者 梁艳红 陈海玲 《新医学》 2010年第6期379-382,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P53、P16、PTEN和hMLH1蛋白的表达及其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患者(癌变组)、17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不典型增生组)和30... 目的:探讨P53、P16、PTEN和hMLH1蛋白的表达及其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过程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32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患者(癌变组)、17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腺上皮不典型增生患者(不典型增生组)和30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症组)手术切除病灶中P16、P53、PTEN和hMLH1蛋白的表达,比较3组的阳性表达率。结果:P53蛋白在异位症组、不典型增生组和癌变组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而P16、PTEN和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则逐渐降低;在癌变组中,P16与PTEN和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以及PTEN和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正相关(r=0.375,P<0.05;r=0.527,P<0.01;r=0.425,P<0.05)。P53与P16、PTEN和hMLH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呈负相关(r=-0.412,P<0.05;r=-0.572,P<0.01;r=-0.510,P<0.01)。结论:P53、P16、PTEN和hMLH1蛋白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中存在异常表达,4种蛋白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癌变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异位症 P16 P53 PTEN HMLH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LUT1与PCNA蛋白在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颖 陈海玲 梁艳红 《海南医学》 CAS 2011年第6期131-133,共3页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与增殖细胞抗原(PCNA)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增殖症及癌变组织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1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病变标本,采用SP法检测其GLUT1与PCNA含量,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与增殖细胞抗原(PCNA)联合检测在子宫内膜增殖症及癌变组织中的意义。方法收集110例子宫内膜增殖症及子宫内膜样腺癌病变标本,采用SP法检测其GLUT1与PCNA含量,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在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非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子宫内膜癌中,GLUT1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67%、57.78%、81.54%,呈递增趋势,PCNA蛋白的表达亦呈递增趋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两者具有正相关性(r=0.41,P<0.01)。结论 GLUT1、PCNA与子宫内膜增殖症及癌变组织密切相关,可以间接反映病变的发展程度,联合检测可用于评价病变的增殖指数和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增殖症 子宫内膜样癌 GLUT1 PCNA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HSV和CMV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4
8
作者 张颖 吴玉萍 《癌变.畸变.突变》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07-109,共3页
背景与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18和HPV6/11原位杂交 ,同时对103... 背景与目的 :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单纯疱疹病毒(HerpesSimplexVirus,HSV)、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18和HPV6/11原位杂交 ,同时对103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用DNA扩增法检测HPV、HSV和CMV。 结果: 病毒DNA原位杂交信号的分布与HE染色中挖空细胞的分布一致。HPV16/18与不同宫颈病变组织原位杂交阳性率平均为51.1 % ,HPV6/11的则为64.7 %。经PCR检测 ,HPV16/18、HPV6/11、HSV、CMV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1 %、4 %、23 %、0 %。 结论 :HPV感染具有特定的组织学部位 ,HSV可协同HPV16/18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腺肌病组织中ER、PR和EGFR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郭海雁 张颖 +3 位作者 黄春建 王庆一 聂惠龙 丁文双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第19期20-22,共3页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ER、PR、EGFR与A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EGFR的表达。结果...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子宫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ER、PR、EGFR与AM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4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EGFR的表达。结果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子宫内膜,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无周期性变化,而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表达均符合增生期高于分泌期的变化规律。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并且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异位内膜。结论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ER、PR的表达水平低,可能是其对抗激素药物治疗反应差的原因。子宫腺肌病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组织中EGFR表达水平增强,提示EGFR在子宫腺肌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为靶向生物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腺肌病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人巨细胞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与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6
10
作者 张颖 吴玉萍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05年第2期205-207,共3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HSV、CMV的关系。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 /18和HPV6 /11原位杂交,同时对98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用DNA扩增法检测HPV、HSV和CMV。结果 病毒DNA原...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宫颈癌前病变和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与人乳头状瘤病毒及HSV、CMV的关系。方法 对81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进行HPV16 /18和HPV6 /11原位杂交,同时对98例不同宫颈病变组织用DNA扩增法检测HPV、HSV和CMV。结果 病毒DNA原位杂交信号的分布与HE染色中挖空细胞的分布一致。HPV16 /18与不同宫颈病变组织原位杂交阳性率平均为5 1 .1% ,HPV6 /11的则为6 4 .7%。HPV16 /18、HPV6 /11、HSV、CMV在不同宫颈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2 1%、4 %、2 3%、0 %。结论 HPV感染具有特定的组织学部位,HSV可协同HPV16 /18恶性转化宫颈上皮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人乳头瘤病毒 原位杂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内膜癌中Glut-1、C-erbB-2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颖 陈海玲 《中国实验诊断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555-1557,共3页
目的探讨C-erbB-2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t-1、C-erbB-2在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2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3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 目的探讨C-erbB-2和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lut-1、C-erbB-2在30例正常增生期子宫内膜、32例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和35例子宫内膜腺癌中的表达,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Glut-1、C-erbB-2在各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增生期子宫内膜均为0,不典型增生组分别为46.9%和59.4%,子宫内膜腺癌组82.9%,74.3%;二者在各试验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5)。不典型增生组和子宫内膜腺癌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5)。Glut-1与C-erbB-2在各组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Glut-1和C-erbB-2在子宫内膜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协同而独立的作用,对其进行联合检测有助于子宫内膜腺癌及癌前病变的早期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内膜腺癌 GLUT-1 C—erbB.2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腺癌伴卵巢转移1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颖 王庆一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8年第6期504-504,共1页
关键词 胆囊症 转移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结合抑制因子-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
13
作者 贾海军 张颖 +1 位作者 余洁 于芳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488-491,共4页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1(Id-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与EMs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取60例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为实验组,30例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d-1蛋白的表达情... 目的探讨DNA结合抑制因子-1(Id-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在位及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与EMs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取60例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为实验组,30例非EMs患者的正常子宫内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Id-1蛋白的表达情况,TUNEL法测定细胞凋亡指数(AI),统计分析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无论是增殖期还是分泌期,正常子宫内膜、EMs在位及异位内膜Id-1蛋白表达阳性率依次升高,而AI值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28,P=0.000;F=90.845,P=0.000)。随着临床期别增加,EMs在位及异位内膜Id-1表达水平增加,而AI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33,P=0.040;χ2=11.322,P=0.010;F=36.319,P=0.000;F=28.690,P=0.000)。正常子宫内膜和EMs在位内膜增殖期AI值低于分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68,P=0.000;t=-3.435,P=0.001);而EMs异位内膜在增殖期和分泌期比较,A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00,P=0.842)。EMs在位和异位内膜Id-1蛋白表达水平和AI值呈明显负相关性(r=-0.307,P=0.017;r=-0.542,P=0.032)。结论 Id-1高表达在EMs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与抑制EMs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结合抑制因子-1 子宫内膜异位症 细胞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子宫颈鳞癌中podoplanin标记的淋巴管密度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杜平 张颖 王庆一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肾小球上皮细胞整合膜蛋白(podoplanin)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Ⅰb1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10例非癌性宫颈组织中podoplanin标记的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 目的探讨早期子宫颈癌组织中肾小球上皮细胞整合膜蛋白(podoplanin)标记的淋巴管密度(LVD)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SP法检测38例Ⅰb1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和10例非癌性宫颈组织中podoplanin标记的L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癌组织中心及边缘组织淋巴管密度与正常子宫颈组织相比均明显增加(P<0.05,P<0.05);癌灶边缘组织淋巴管密度为12.10±2.83条/例,明显高于癌灶中心部位淋巴管密度7.71±1.12条/例(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灶边缘组织LVD 14.67±3.72条/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0.77±2.65条/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分级G1、G2和G3组癌灶边缘LVD分别为8.29±1.76条/例,11.31±3.63条/例,13.24±0.79条/例。G2组LVD明显高于G1组而低于G3组(P<0.05,P<0.05)。结论早期宫颈癌组织中LVD的增加有临床意义,其与肿瘤淋巴转移,细胞分化等临床病理因素相关,宫颈癌组织中淋巴管的生成可能在其淋巴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淋巴转移 肾小球上皮细胞整合膜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09例乳腺疾病冷冻切片诊断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颖 《实用全科医学》 2006年第3期283-284,共2页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和提高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2004年9月间1 409例乳腺冷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乳腺冷冻诊断占我院手术中冷冻诊断总数的72.1%;冷冻切片确诊率为98.93%,13例未确... 目的探讨乳腺病变冷冻切片诊断的准确性和提高准确性的方法.方法对本院2001年1月~2004年9月间1 409例乳腺冷冻切片诊断与石蜡切片诊断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乳腺冷冻诊断占我院手术中冷冻诊断总数的72.1%;冷冻切片确诊率为98.93%,13例未确诊(0.92%),3例冷冻切片误诊为假阴性(0.21%).1 409例乳腺冷冻切片中良恶性病变之比为8.67:1.结论冷冻切片取材的局限性、病变形态的多样性和冷冻切片的质量是造成误诊和未确诊的主要原因.乳腺冷冻切片诊断是一种较准确的手术中诊断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 乳腺病变 冷冻切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中冰冻与胃镜的联合应用在Krukenberg瘤诊断中的作用
16
作者 张颖 《中国现代医生》 2009年第8期126-127,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Krukenberg瘤的术中冰冻、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胃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冰冻诊断、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表型的表达和术中胃镜检查情况。结果Krukenberg瘤好发于中... 目的探讨Krukenberg瘤的术中冰冻、临床特点、病理诊断、鉴别诊断和胃镜检查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我院近期收治的2例Krukenberg瘤的临床资料、术中冰冻诊断、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表型的表达和术中胃镜检查情况。结果Krukenberg瘤好发于中年女性,多为双侧,也可为单侧,原发灶病理类型多为印戒细胞癌,术中结合胃镜检查明确诊断。结论诊断为Krukenberg瘤时应首先进行胃肠道检查寻找原发灶,对于临床上无消化道症状的患者,可于术中进行胃肠镜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理 KRUKENBERG瘤 冰冻切片 胃肠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Ki-67双染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对子宫颈癌前病变诊断意义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5
17
作者 冯家成 陈咏梅 +2 位作者 黎秀珍 黄源平 米贤军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19年第7期427-431,共5页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对子宫颈癌前病变(CINⅡ+病变,包括CINⅡ、CINⅢ及宫颈原位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宫颈炎标本176例、CINⅠ标本121例、CINⅡ标本95例、CINⅢ标本86例和宫颈原位癌标本75例为... 目的探讨p16/Ki-67双染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E6/E7mRNA检测对子宫颈癌前病变(CINⅡ+病变,包括CINⅡ、CINⅢ及宫颈原位癌)诊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宫颈炎标本176例、CINⅠ标本121例、CINⅡ标本95例、CINⅢ标本86例和宫颈原位癌标本75例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前期细胞学样本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结果,观察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在同级细胞学、组织学诊断中阳性率的差异。比较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发现CINⅡ(+)病变的差异。结果在未见上皮内瘤变及恶性病变(NILM)组与意义不明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US)组,p16/Ki-67双染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显著(P<0. 05);而在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LSIL)组与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瘤变以上组(HSIL+),差异不显著(P>0. 05)。②在宫颈炎、CINⅠ、CINⅡ、CINⅢ、宫颈原位癌组,p16/Ki-67双染阳性率和HPV E6/E7mRNA检测阳性率差异均不显著(P>0. 05)。③三种检测方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体差异均显著(P<0. 05)。p16/Ki-67双染联合HPV E6/E7mRNA检测法诊断CINⅡ(+)病变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分别为95. 70%、84. 85%、89. 87%、84. 48%、95. 82%。结论 p16/Ki-67双染、HPV E6/E7mRNA检测均可应用于宫颈癌前病变的筛查。相比较于单独检测,两者联合应用明显提高了CINⅡ(+)病变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提高了筛查方法的效率,有在临床推广使用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 KI-67 HPV E6/E7mRNA IHC双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NA与子宫内膜癌的相关性及临床应用可能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婉 张颖 《世界复合医学》 2018年第1期96-98,共3页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但是目前仍缺乏可用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并且少有效果优于手术的治疗方法。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调控转录后水平基因的表达实现对机体的调节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miRNA在子宫... 子宫内膜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但是目前仍缺乏可用于早期诊断的特异性生物标记物,并且少有效果优于手术的治疗方法。miRNA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RNA,通过调控转录后水平基因的表达实现对机体的调节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种miRNA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异常,miRNA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诊断、判断预后及治疗的新靶点。该文就miRNA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NA 子宫内膜癌 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泌体中circ-RPPH1通过circ-RPPH1/miR-146b-3p/MUC19通路轴调控乳腺癌对紫杉醇的耐药性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玥 付永强 +3 位作者 周真林 杨明 黄维超 方雅兰 《中国肿瘤外科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96-306,共11页
目的 研究外泌体circ-RPPH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及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MCF-7/PTX、MDA-MB-231/PTX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irc-RPPH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数据检... 目的 研究外泌体circ-RPPH1在乳腺癌患者血清、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及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MCF-7/PTX、MDA-MB-231/PTX中的表达情况,探讨circ-RPPH对乳腺癌耐药细胞株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数据检索系统分析乳腺癌组织与正常组织差异化表达circ-RPPH1及其下游靶向miR-146b-3p、MUC19通路;收集2020年2月至2021年10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贵航三OO医院诊治的53例乳腺癌患者,分为紫杉醇敏感组(24例)与紫杉醇耐药组(29例)。取两组患者血清中外泌体,提取乳腺癌细胞系MCF-7、MDA-MB-231及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MCF-7/PTX、MDA-MB-231/PTX中的外泌体,检测circ-RPPH1的表达水平;通过外泌体摄取实验验证外泌体参与介导circ-RPPH1的转运;siRNA转染细胞后观察circ-RPPH1表达与乳腺癌细胞耐药、增殖、周期、迁移和侵袭情况相关性;构建稳转circ-RPPH1裸鼠移植瘤模型,观察circ-RPPH1水平与瘤体生长的关系并测定瘤体中circ-RPPH1含量。结果 circ-RPPH1在乳腺癌组织中差异化表达;circ-RPPH1在紫杉醇耐药患者血清及乳腺癌紫杉醇耐药细胞系MCF-7/PTX、MDA-MB-231/PTX中表达升高(P<0.001);与紫杉醇敏感组比较,紫杉醇耐药组血清外泌体中circ-RPPH1表达升高(P<0.001);外泌体负责转运circ-RPPH1;摄取紫杉醇耐药细胞外泌体后乳腺癌细胞系circ-RPPH1表达增高;敲低circ-RPPH1的表达后乳腺癌细胞系及乳腺癌耐药细胞系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降低,细胞合成受阻;双荧光素实验及RNA免疫共沉淀表明,circ-RPPH1/miR-146b-3p/MUC19之间存在靶向调控关系;与紫杉醇敏感组比较,紫杉醇耐药组血清外泌体中miR-146b-3p表达降低,MUC19表达升高(均P<0.001);敲低circ-RPPH1可以抑制肿瘤的生长,且肿瘤中circ-RPPH1含量减少。结论 外泌体中circ-RPPH1通过circ-RPPH1/miR-146b-3p/MUC19通路轴增加乳腺癌对紫杉醇的耐药性,影响乳腺癌的恶性生物学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外泌体 circ-RPPH1 化疗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自噬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强郑 周心怡 +1 位作者 吴晓媚 冯家成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372-374,382,共4页
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在病理因素刺激下,由于错误蛋白聚集在内质网诱导细胞核减少蛋白合成以缓解内质网压力的保护措施。内质网自噬是溶酶体特异性选择降解受损内质网的代谢过程。UPR和内质网自噬的表达关... 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是在病理因素刺激下,由于错误蛋白聚集在内质网诱导细胞核减少蛋白合成以缓解内质网压力的保护措施。内质网自噬是溶酶体特异性选择降解受损内质网的代谢过程。UPR和内质网自噬的表达关系可以是协同,亦可是拮抗,更重要的是,将UPR-内质网自噬调节至正常水平范围内,这将更有利于心肌细胞生存。本文将概述未折叠蛋白反应-内质网自噬在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中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未折叠蛋白反应 内质网自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