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甘肃民勤沙生植物园荒漠植物引种驯化研究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赵鹏 纪永福 +2 位作者 唐进年 李昌龙 李得禄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7-92,共6页
据统计我国荒漠维管束植物有82科484属1704种,不仅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提供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以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案例,对... 据统计我国荒漠维管束植物有82科484属1704种,不仅在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为人类提供重要生活资料,是维系生态平衡、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种质资源。以我国第一座荒漠植物园—民勤沙生植物园为案例,对荒漠植物引种驯化工作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指出未来发展的方向。民勤沙生植物园先后引进各类植物680余种,成功筛选出梭梭、拧条锦鸡儿、细枝羊柴等10余种优良防风固沙造林树种。通过开展蒙古韭、沙蓬、斧翅沙芥、锁阳、肉苁蓉等沙漠经济植物种的驯化栽培与示范推广,丰富了农村产业结构,辐射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未来荒漠区植物引种驯化应面向和美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利用甘肃省民勤治沙站荒漠植物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平台,强抓国家植物园建设机遇,重视对野生荒漠草本植物种质资源的引种驯化,加强荒漠区林草新品种培育,以期为我国西北风沙区乡村振兴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植物 引种驯化 乡村振兴 民勤沙生植物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伏产业类比荒漠植被利用太阳辐射的时空变异特征及生态意义——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9
2
作者 王祺 王方琳 +4 位作者 刘淑娟 金红喜 张卫星 常兆丰 尚雯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79-85,共7页
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区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为研究对象,基地周边荒漠植被为参照,通过对5地市光伏基地规模、发电量、荒漠植被新生长量及投影盖度调查,等值换算得到光伏年(季)均太阳能利用率、荒漠植被年(季)均光能利用率,比较分析了... 以河西走廊沙漠戈壁区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为研究对象,基地周边荒漠植被为参照,通过对5地市光伏基地规模、发电量、荒漠植被新生长量及投影盖度调查,等值换算得到光伏年(季)均太阳能利用率、荒漠植被年(季)均光能利用率,比较分析了光伏相对荒漠植被在利用太阳辐射及光能利用率的时空变异特征。结果表明:(1)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时空变异的相对高效性,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荒漠植被年均光能利用率的147.62倍,即单位面积光伏基地相当于147.62倍面积荒漠植被光能的利用量。(2)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时空变异的相对稳定性,在空间上变异系数为5.95%,时间上为14.32%,远远小于植被光能利用率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系数58.13%和132.24%。从理论上讲,光伏产业能够更加明显地影响地表温度和热量平衡,或将是防治沙尘暴发生发展一条极其有效的新途径,对区域环境生态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产业 荒漠植被 光能利用率 时空变异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泽荒漠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植被特征研究
3
作者 张芝萍 金红喜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期63-65,共3页
通过对临泽地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植物进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盐碱地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20 cm土层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其他土层的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而最低值除了60 cm土层土壤温度出现在12月份,其他土层的土... 通过对临泽地区不同类型的盐碱地植物进行研究,揭示不同类型盐碱地植物群落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除20 cm土层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在8月份,其他土层的土壤温度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而最低值除了60 cm土层土壤温度出现在12月份,其他土层的土壤最低温度出现在1月份。轻度和中度盐碱地主要以藜科占绝对优势,其次为禾本科、茄科;而重度盐碱地以禾本科占绝对优势,其次为菊科和藜科;从样地物种组成来看轻度和中度的科属表现为单科单属,而重度盐碱地表现出优势科属比轻度和中度的要丰富。3个样地中共有荒漠盐碱植物种31种,其中灌木8种、草本23种,草本植物明显多于灌木。从灌木占物种数的比例来看轻度和中度盐碱地灌木较为丰富,从3个样地中草本占物种数的比例来看重度盐碱地草本植物较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碱地 植物群落 土壤 分布特征 临泽荒漠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联及生态位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徐高兴 赵鹏 +2 位作者 陈思航 张晓娟 肖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33,共9页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 基于野外样方调查资料,采用方差比率法、χ2检验、联结系数Ochiai、Spearman秩相关分析和生态位量化方法对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沙拐枣群落种间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荒漠区固沙植被抚育管理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方差比率分析发现,沙拐枣群落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的关系,群落处于稳定状态。2)χ2检验正关联种对数(98)高于负关联种对数(92),正负联结种对比1.07,显著关联种对占总种对数的7.37%。3)沙拐枣与沙蓬、梭梭的正联结Ochiai指数最大分别为0.90和0.79,体现出互相促进的种间关系,但大部分种对Ochiai联结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较低,种间联结关系松散。4)沙拐枣、梭梭、沙蓬、猪毛菜生态位宽度较大,对绿洲荒漠过渡带具有较强环境适应能力。5)生态位重叠指数由高到低依次为碟果虫实和骆驼蓬(0.93)>阿拉善碱蓬和红砂(0.89)>黄花补血草与画眉草(0.68)。其均值0.16,整体上群落种间竞争较小。建议干旱区防风固沙造林树种应以种间竞争较小的林草植物种为主,构建稳定人工防护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沙拐枣 种间关联 生态位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荒漠区光伏电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张芝萍 尚雯 +3 位作者 王祺 付贵全 张卫星 万翔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90-196,212,共8页
以河西走廊典型沙漠和戈壁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对沙漠和戈壁光伏电站内不同光伏板位置以及电站外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干旱荒漠区光伏电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沙漠光... 以河西走廊典型沙漠和戈壁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样品采集,对沙漠和戈壁光伏电站内不同光伏板位置以及电站外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进行了调查,探讨了干旱荒漠区光伏电站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沙漠光伏电站内外共有3科7属7种植物,戈壁光伏电站内外共有8科16属19种植物,戈壁光伏电站物种数量高于沙漠光伏电站。2)沙漠光伏电站内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均为电板前后檐高于正下方和电板间,电站外为距电站200 m最高,600 m最低。戈壁光伏电站内的物种丰富度、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则为电板正下方高于前后檐及电板间,电站外为距电站400 m最高,600 m最低,相同位置戈壁光伏电站物种多样性高于沙漠光伏电站。3)沙漠和戈壁光伏电板正下方地上生物量均低于各自电板前后檐,且2类电站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及土壤含水率之间呈单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光伏电站 沙漠 戈壁 植物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太阳能利用率研究——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王祺 尚雯 +3 位作者 常兆丰 刘淑娟 王方琳 孙涛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26-134,共9页
基于对甘肃河西走廊沙漠戈壁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光电转化量、该区荒漠植物生物量及盖度的调查,研究得出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5.536%,是荒漠植物年均太阳能利用率0.035%的158.17倍,且光伏太阳能利用率在5个典型地市间相对荒漠植... 基于对甘肃河西走廊沙漠戈壁5个典型地市已建光伏基地光电转化量、该区荒漠植物生物量及盖度的调查,研究得出光伏年均太阳能利用率为5.536%,是荒漠植物年均太阳能利用率0.035%的158.17倍,且光伏太阳能利用率在5个典型地市间相对荒漠植物太阳能利用率的变化幅度更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光伏太阳能利用率最主要的外界影响因素为太阳辐射,其次还与光伏基地下垫面介质有关。综上,沙漠戈壁光伏产业太阳能利用率的相对高效性和稳定性,在区域环境生态建设领域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学术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产业 荒漠植物 太阳能利用率 沙漠 戈壁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西走廊黑果枸杞群落植物生态位特征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张芝萍 李得禄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2年第17期62-65,97,共5页
运用Simpson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河西走廊黑果枸杞群落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统计,从生态位角度分析黑果枸杞群落内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黑果枸杞群落的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黑果枸杞... 运用Simpson生态位宽度指数及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对河西走廊黑果枸杞群落植物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度进行统计,从生态位角度分析黑果枸杞群落内各物种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黑果枸杞群落的结构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黑果枸杞样地,重要值较大的是黑果枸杞、芦苇和盐爪爪,分别为1277.42、232.96和231.71;10个样黑果枸杞的分布区不同植被的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B_(i)>0.5)有黑果枸杞、细叶骆驼蓬、芦苇、白刺,分别为0.86、0.69、0.69、0.55,且宽度值较为接近,说明这4种植物对黑果枸杞群落环境适应能力很强,能利用环境中的绝大多数资源;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之间具有较高的生态位重叠度,而较大生态位宽度的物种不一定与其他物种有较高的重叠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黑果枸杞为主的植被群落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不存在直接的线性关系,而植被在演替进化的过程中对资源利用分化严重,环境资源存在着高度的空间异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果枸杞 群落 生态位 结构 分布格局 河西走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及育苗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王祺 姚泽 +1 位作者 卢军义 严子柱 《果树资源学报》 2024年第2期110-114,共5页
简要介绍了榛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和栽培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自然分布、描述与评价体系、野生榛和栽培榛种质资源保存和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 简要介绍了榛子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和栽培发展历史,归纳总结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自然分布、描述与评价体系、野生榛和栽培榛种质资源保存和苗木繁育技术研究的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我国榛属植物种质资源保存培育和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中存在的明显不足、技术难题和解决思路,以期为我国榛子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榛属植物 种质资源保存 育苗技术 发展现状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态制剂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9
作者 曹蕾 韩天虎 +1 位作者 贺访印 刘淑娟 《甘肃林业科技》 2024年第2期77-82,共6页
微生态制剂在应对土壤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上具有显著效果。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其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通过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全面展示了其... 微生态制剂在应对土壤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上具有显著效果。本文综合了国内外关于微生态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系统阐述了其在生态治理中的应用现状与前景展望。通过深入探讨微生态制剂的制备及其在生态保护中的应用,全面展示了其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关键作用,并对未来微生态制剂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可为生态治理领域提供重要的指导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态制剂 农业 生态环境 土壤荒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干旱荒漠区人工梭梭林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被引量:7
10
作者 尚雯 李德禄 +6 位作者 魏林源 马全林 唐进年 李银科 张芝萍 张卫星 高松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91-198,共8页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民勤干旱沙区种植人工梭梭林4,13,36年后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碳(soil total carbon,TC)含量... 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石羊河流域民勤干旱沙区种植人工梭梭林4,13,36年后的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无机碳(Soil inorganic carbon,SIC)、全氮(Total nitrogen,TN)和总碳(soil total carbon,TC)含量及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流动沙地种植梭梭后,0-50cm层灌丛下和行间SOC和TN含量总体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5-50cm层灌丛下SIC含量在13年梭梭林地最高。36,13年林地0-50cm层灌丛下SOC和TN储量均高于行间,而13年灌丛下SIC储量低于行间,4年灌丛下5-50cm层SOC、TN和SIC储量均低于行间。0-50cm层土壤有机碳、无机碳、全氮储量增幅分别为102.44%,24.66%,54.55%,36年林地SOC和TN储量随土层加深先降低后增加,但4,13年和流动沙地SOC、SIC和TN储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土壤有机碳占总碳比例随造林年限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颗粒组成、造林年限、土层深度等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显著相关(P<0.01)。民勤干旱沙区造林提高了土壤碳库截存量,并且随林龄增长而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荒漠区 沙地造林 土壤有机碳 土壤无机碳 土壤全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及动态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鹏 徐先英 +4 位作者 张裕年 段晓峰 邱晓娜 张雯 张俊年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6069-6079,共11页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动态指数等参数,结合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了人工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旨在预测人工梭梭种群演替趋势,为退化人工梭梭种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 基于野外样地调查数据,通过分析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动态指数等参数,结合时间序列模型,研究了人工梭梭种群年龄结构动态,旨在预测人工梭梭种群演替趋势,为退化人工梭梭种群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种群的年龄结构近似于“金字塔”型,幼龄林个体占总物种数的90.1%;(2)人工梭梭种群存活曲线趋近于Deevey⁃Ⅱ型,为稳定型种群。不同区域人工梭梭种群的第Ⅰ、Ⅱ、Ⅲ龄级个体死亡率和消失率最高;(3)动态量化结果显示人工梭梭种群总体均表现为增长型,对外界干扰敏感性较强;(4)时间序列预测分析表明,在未来2、4个龄级时间后,种群Ⅱ、Ⅳ龄级个体数量大幅度增加,人工梭梭种群发展趋势较好。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人工梭梭种群为稳定增长型种群,种群具有一定的自然更新能力。针对该种群幼龄个体死亡率较高的问题,未来建议加强对第Ⅰ、Ⅱ、Ⅲ龄级幼株的精准抚育管理,通过人为辅助措施提高幼苗的保存率,促进人工梭梭林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梭梭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生经济植物沙米出苗土壤水分阈值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祺 马全林 +2 位作者 陈芳 魏林源 张卫星 《中国农学通报》 2021年第26期98-104,共7页
出苗是植物成苗的最重要阶段,明确沙米出苗的土壤水分阈值,对促进野生沙米种群发展和推进沙米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设置温度、播种时间、土壤含水率梯度盆栽控制试验,研究沙米不同条件下的出苗率变化,以确定沙米在风沙土出苗... 出苗是植物成苗的最重要阶段,明确沙米出苗的土壤水分阈值,对促进野生沙米种群发展和推进沙米人工种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设置温度、播种时间、土壤含水率梯度盆栽控制试验,研究沙米不同条件下的出苗率变化,以确定沙米在风沙土出苗的适宜土壤水分含量。结果表明:(1)室内3个不同温度梯度、供试风沙土播前掺水(或播后喷水)的沙米出苗水分阈值下限分别为10.81%(10.0 mm)、10.81%(7.5 mm)和8.51%(7.5 mm),室外不同播种时间的均为10.0 mm。(2)沙米出苗水分阈值的影响因素除种子本身的阶段性休眠特征外,还与环境气温有关;环境气温越高,沙米出苗的水分阈值下限越低;反之则越高。该研究首次提出沙米出苗水分阈值下限界定的方法,为开发利用沙区非耕地人工种植沙米促进出苗技术和水分利用等方面,提供了基本是眼数据和生产应用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米 出苗率 土壤水分 水分阈值 温度 含水率 风沙土 盆栽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尾闾人工湿地植被分布与土壤因子关系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鹏 安富博 +2 位作者 赵赫然 张裕年 段晓峰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5-102,共8页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资料,结合室内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荒漠植被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期为石羊河下游人工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荒漠植被群落以耐盐碱的湿生物种为主,包括24个植物种,其中灌... 根据野外样地调查资料,结合室内分析,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研究荒漠植被分布与土壤因子的关系,以期为石羊河下游人工湿地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荒漠植被群落以耐盐碱的湿生物种为主,包括24个植物种,其中灌木8种,多年生草本8种,1年生草本8种,草本植物占总物种数的66.67%。白刺、芦苇、梭梭、黑果枸杞、盐爪爪、猪毛菜、盐生草生态位宽度较大,对生态输水后青土湖人工湿地生境的适应能力较强。湖区土壤水分均值为9.85%,黏粒含量均值5.25%,粉粒含量均值为21.22%,砂粒含量均值为73.52%。有机质含量均值为11.8 g/kg。TN含量均值为5.8 g/kg、速效磷含量均值为0.2 mg/kg,pH均值为7.39,电导率均值578.31μm/cm。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粉粒和极细砂为主。CCA排序表明土壤水分、速效磷、电导率是人工湿地植被群落空间分布的关键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荒漠植被 土壤因子 生态位 空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规律
14
作者 赵赫然 赵鹏 +2 位作者 姜生秀 安富博 何芳兰 《防护林科技》 2023年第1期1-5,49,共6页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 基于野外调查资料,运用种群生态学数量分析方法,研究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群落的空间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坝区固沙植被以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沙蒿(Artemisia desertorum)-沙米(Agriophyllum squarrosum)群丛为主,具有超旱生特征;泉山区固沙植被主要是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沙蒿-五星蒿(Bassia dasyphylla)群丛,以沙堆天然灌丛为主;湖区固沙植被以白刺-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猪毛菜(Salsola collina)群丛为主,以湿生耐盐碱植物种为主。(2)坝区固沙植被群落结构复杂程度最高;泉山区固沙植被群落的物种组成相似性较高。(3)坝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显著正联结关系,泉山区和湖区植物种总体上呈现不显著负联结关系,种间联结性不强;坝区生态位宽度最大的植物种为沙拐枣,泉山区、湖区均为白刺。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固沙植被空间分异明显,未来区域植被管理应重视对乡土优势植物种的精准保护和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荒漠过渡带 固沙植被 物种多样性 种间关联 生态位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勤退耕区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 被引量:12
15
作者 吴昊 王理德 +4 位作者 宋达成 郭春秀 王芳琳 何芳兰 赵赫然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91-199,共9页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 以民勤不同年限(1、2、4、8、13 a)退耕地为研究对象,以当年耕地作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及通径分析法研究不同年限退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及二者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土壤速效钾含量表现为缓慢上升趋势,在退耕13 a达到峰值(411 mg·kg^-1);其余理化指标均在退耕13 a时降至最低,分别为砂粒含量59%、土壤容重1.285 g·cm^-3、土壤有机质含量7.9 g·kg^-1土壤全氮含量0.1 g·kg^-1、速效磷含量0.329 mg·kg^-1。土壤含水率、土壤容重均表现为深层(20~40 cm)土壤高于表层(0~20 cm)土壤,土壤砂粒含量、有机质、速效钾、全氮、速效磷均表现为表层高于深层。(2)4种土壤酶活性随退耕年限的增加表现为先升高再下降的波动趋势,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整体表现为较高水平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为表层土壤大于深层土壤,且差异性显著(P<0.05),其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值最高达到了0.828 mL·g^-1·20 min^-1,磷酸酶活性值最低为0.0036 mg·g^-1·d^-1。(3)退耕地磷酸酶、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49、-0.966,呈极显著负相关。(4)经通径分析可知,表层(0~20 cm)土壤速效钾含量是影响磷酸酶活性、蔗糖酶活性的直接主要因子,有机质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深层(20~40 cm)土壤有机质含量为影响磷酸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直接主要因子,全氮含量间接影响4种土壤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地 退耕年限 理化特性 土壤酶活性 民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州沙化草地流动沙丘治理与恢复关键技术:以黄河首曲为例 被引量:10
16
作者 王祺 唐进年 +3 位作者 李银科 金红喜 袁宏波 杨雪梅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20年第9期1719-1728,共10页
在黄河首曲沙化草地流动沙丘迎风坡建立流沙治理恢复试验区,共设3个区组6个处理(羊粪、羊粪+保护种、羊粪+纤维网方格沙障+保护种、羊粪+泥炭土、羊粪+泥炭土+保护种和对照,以下简称粪、粪+保、粪+网+保、粪+土、粪+土+保和对照)同一混... 在黄河首曲沙化草地流动沙丘迎风坡建立流沙治理恢复试验区,共设3个区组6个处理(羊粪、羊粪+保护种、羊粪+纤维网方格沙障+保护种、羊粪+泥炭土、羊粪+泥炭土+保护种和对照,以下简称粪、粪+保、粪+网+保、粪+土、粪+土+保和对照)同一混播草种的随机区组试验。观测混播草种的出苗密度、生长高度、投影盖度和不同处理的风沙侵蚀堆积程度。结果表明:1)6个处理中,“粪+网+保”和“粪+土+保”的处理沙面相对稳定,混播草种能够成功定居萌芽和出苗生长,而其他4个处理沙面风蚀严重,仅在“粪+土”和“粪+保”两个处理沙面有稀疏出苗;除投影盖度外,“粪+网+保”和“粪+土+保”的平均高度、密度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大于其他4个处理(P<0.05);2)“粪+网+保”和“粪+土+保”的风蚀深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除“粪+土”外,均显著小于其他各处理(P<0.05)。另外,各处理风积厚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表明,“粪+网+保”和“粪+土+保”处理均具固沙和促进草地恢复的双重效果,可以作为解决当地沙丘治理并恢复草地的创新综合配套技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化草地 沙丘治理 草地恢复 黄河首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沼液施入量对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17
作者 张芝萍 刘虎俊 +1 位作者 万翔 张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6期158-160,169,共4页
为探明民勤地区施入不同量的沼液对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不同沼液施入量的苜蓿地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苜蓿土壤中施入沼液反而会降低土壤的含水率;当施入沼液量为0.16 m 3时产草量的鲜重和干重都达到最大值... 为探明民勤地区施入不同量的沼液对苜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对不同沼液施入量的苜蓿地土壤进行理化性质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在苜蓿土壤中施入沼液反而会降低土壤的含水率;当施入沼液量为0.16 m 3时产草量的鲜重和干重都达到最大值;施入沼液量的大小对土壤黏粒和粉粒的影响不大,对细砂粒和粗砂粒的影响较大,且随着沼液施入量的增加,细砂粒和粗砂粒呈上升趋势;苜蓿地施入沼液量的增加对pH和有机质几乎没有影响;随着施入沼液量的增多,电导率缓慢降低。而土层深度对电导率的影响也未呈现规律。沼液施入量的增加对于不同土层深度的正磷、速效P和全N没有影响;但沼液对浅层土壤凯氏氮的影响相对较大;沼液对总磷的影响相对较小,所以在施肥过程中可以此为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勤 沼液 苜蓿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宁沟壑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现状调查与思考
18
作者 张元恺 吴春荣 +3 位作者 姚泽 胥宝一 王祺 汪媛艳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6年第13期22-24,共3页
基于静宁沟壑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对干沟乡境内及周边典型的农户系统,采用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原则,对当地农户进行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对系统定量评价所应用的综合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组分优势度和结构优势度以及复... 基于静宁沟壑区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对干沟乡境内及周边典型的农户系统,采用重点调查与一般调查相结合原则,对当地农户进行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的方法进行研究。对系统定量评价所应用的综合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组分优势度和结构优势度以及复合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结果表明,短期来看,该区域内小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47%,中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31%,大农户占调查总户数的22%,从而得知调查区域内农户经济水平属于中等略偏低;对不同收入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比较可见,大农户家庭以苹果种植为主,其收益较为显著,占全年总收入的62.3%,且家庭总开支比重较小。长期来看,通过产业系统结构稳定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农户主要以苹果种植产业为主线,产业结构不够稳定,应改变农户生产系统原有单一经营模式,同时,结合市场需求和网络资源整合利用,促进苹果深加工等工副产业,发展形成复合经营模式,将对静宁丘陵沟壑区小尺度范围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并深远的推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户生产经营模式 互联网+现代农业 黄土丘陵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对红砂种子定居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9
作者 何芳兰 赵赫然 +3 位作者 王忠文 汪媛艳 李雪娇 金红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04-312,共9页
为了探清干旱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对易漂移性植物种子定居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结皮前期以及藻类、地衣、藓类阶段结皮为场所,通过人工补充种子与野外长期监测的方法对红砂种子在生物结皮上流失动态、种子宿存微区特征以及... 为了探清干旱荒漠区生物土壤结皮对易漂移性植物种子定居影响及作用机制,以巴丹吉林沙漠南缘结皮前期以及藻类、地衣、藓类阶段结皮为场所,通过人工补充种子与野外长期监测的方法对红砂种子在生物结皮上流失动态、种子宿存微区特征以及种子宿存量与微区面积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生物土壤结皮发育过程中,地表枯落物、微坑、龟裂缝、长藓的面积百分比均发生了显著变化,即:枯落物呈现出增大(藻类阶段)—稳定不变(地衣阶段)—减小(藓类阶段)的趋势,微坑、龟裂缝均先增大后减小(峰值在地衣阶段),长藓持续增大。(2)4个阶段的种子流失速度或定居率两两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流失速度大小依次为:结皮前期>藻类阶段>藓类阶段>地衣阶段,定居率大小为:地衣阶段>藓类阶段>藻类阶段>结皮前期。(3)生物土壤结皮上定居的种子仅宿存于枯落物、微坑、龟裂缝、长藓上,这4种微区上定居种子数与其面积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关系均可用二次项y=ax^(2)+bx+c(a≠0)表示,等面积微区内的定居种子数大小依次为:龟裂缝>枯落物>微坑>长藓。因此认为,生物土壤结皮对红砂种子定居的影响主要是单位面积上枯落物、龟裂缝、微坑、长藓等微区面积改变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土壤结皮 红砂 种子扩散 定居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害和模拟干旱条件对沙蒿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元恺 李亚 +2 位作者 张剑挥 宋德伟 汪媛艳 《种子》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7-11,共5页
通过不同渗透势溶液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和不同钠盐(NaCl、Na2SO4、NaHCO3、复合钠盐)溶液胁迫环境,对沙蒿种子萌发抗旱性和耐盐性特征进行研究[1]。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钠盐胁迫均能显著影响沙蒿种子的萌发;随着PEG和... 通过不同渗透势溶液PEG-6000(聚乙二醇)模拟干旱胁迫环境和不同钠盐(NaCl、Na2SO4、NaHCO3、复合钠盐)溶液胁迫环境,对沙蒿种子萌发抗旱性和耐盐性特征进行研究[1]。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和钠盐胁迫均能显著影响沙蒿种子的萌发;随着PEG和不同钠盐溶液浓度的增加,抗旱指数、发芽指数、发芽率和发芽势等指标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其中,沙蒿种子萌发PEG溶液浓度的适宜值为5%、临界值为30%、极限值为35%;复合盐溶液在盐碱交互胁迫下,整体降低趋势更为显著。当使用NaCl溶液处理沙蒿种子,溶液浓度在0.2%~0.6%时,平均发芽时间呈不同幅度的缩短趋势,溶液浓度大于0.6%以后,平均发芽时间随着浓度增加有不同幅度的延长趋势[3],说明NaCl溶液胁迫降低了沙蒿种子的活力和发芽的整齐度。相同钠盐溶液浓度处理,对沙蒿种子中萌发盐害作用大致趋势为NaHCO3>NaCl>Na2SO4>复合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蒿 干旱胁迫 盐分胁迫 种子萌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