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放牧模式对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张倩 杨晶 +3 位作者 姚宝辉 蔡志远 王小燕 苏军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1年第2期105-112,共8页
阐明不同放牧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的管理利用提供参考。选择划区轮牧(RG)、禁牧(PG)、轻度放牧(LG)和生长季休牧(GSG)4种放牧模式下的样地,检测各样地间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等... 阐明不同放牧模式对土壤理化特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为祁连山东缘高寒草甸的管理利用提供参考。选择划区轮牧(RG)、禁牧(PG)、轻度放牧(LG)和生长季休牧(GSG)4种放牧模式下的样地,检测各样地间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生物量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LG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最高,且20~30 cm土层LG的土壤含水量显著高于RG、GSG和PG样地的土壤含水量(P<0.05),LG样地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最低,但放牧模式对土壤pH值无显著影响,pH值均在7.0~7.8;GSG样地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高于PG样地(P<0.05),PG样地0~1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显著高于RG样地(P<0.05),LG和GSG样地20~30 cm土层土壤全钾含量显著高于RG和PG样地(P<0.05);2)LG样地物种均匀度、丰富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最高;3)冗余分析表明,不同放牧模式下土壤全钾、含水量、容重和pH值等是影响群落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综合分析,轻度放牧模式能有效改善草地土壤和植被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模式 高寒草甸 土壤理化性质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阶段及特征 被引量:34
2
作者 苏军虎 刘荣堂 +3 位作者 纪维红 焦婷 蔡卓山 花立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1116-1123,共8页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 本研究基于教学、科研、管理及生产管理的实践,分析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的发展历史,将我国草地鼠害防治与研究史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分别是自然生态调控阶段、基于预防医学的鼠害防治阶段、以化学药物为主的草地害鼠防治阶段、草地鼠害的综合防治(IPM)阶段及草地鼠害的精确性可持续控制阶段,并界定了各个阶段的标志性时间段,概述了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对策和防控技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学术活动及重要论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地鼠害 鼠害防治 鼠害研究 发展历史 阶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畜放牧对草地啮齿动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3
作者 苏军虎 南志标 纪维红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36-148,共13页
本文综述了截止2015年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家畜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放牧家畜的践踏和排泄物等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影响了啮齿类空间利用等,家畜采食影响了啮齿类食物资源及其丰度,采食还引起植物营养成分改变及次生防御化合物的产生,... 本文综述了截止2015年国内外文献,分析了家畜放牧对啮齿动物的影响。放牧家畜的践踏和排泄物等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影响了啮齿类空间利用等,家畜采食影响了啮齿类食物资源及其丰度,采食还引起植物营养成分改变及次生防御化合物的产生,而植被高度变化导致了啮齿动物捕食风险的增加和生活史策略的改变。这些方面的影响与综合作用改变了啮齿动物的微栖息环境、分布、食性,以及领域、采食和挖掘等行为,繁殖和生活史特征;影响了啮齿动物的种群结构、种群数量消长及其调节过程;改变了啮齿动物的群落结构和种间相互作用,引起其群落演替。在综述上述各方面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放牧对啮齿动物影响的作用途径及其方式,放牧条件下草-畜-鼠耦合机制,不同放牧制度对啮齿动物的影响以及整合现代学科发展的相关探索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啮齿动物 影响机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草地建设对甘南草原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6
4
作者 姚宝辉 王缠 +4 位作者 郭怀亮 张倩 杨晶 康宇坤 苏军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2-199,共8页
研究甘南草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人工种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为退化草地的修复与利用提供参考。于2017年5,7,10月分别采集播种燕麦、黑麦及其未播种的草地土壤,测定其理化特性及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人工种植的黑麦草... 研究甘南草原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人工种草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为退化草地的修复与利用提供参考。于2017年5,7,10月分别采集播种燕麦、黑麦及其未播种的草地土壤,测定其理化特性及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表明:人工种植的黑麦草地土壤水分均大于燕麦人工草地,5,7月人工草地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大于对照草地,但10月差异不显著(P>0.05);pH在各月份不同播种方式下差异均不显著(P>0.05);土壤全氮、全磷在不同月份间差异亦不显著(P>0.05),但黑麦人工草地5月10—20cm层的有机碳、10月40—50cm层的全氮含量均显著大于燕麦人工草地及对照样地(P<0.05),7月20—30cm层燕麦人工草地的有机碳含量显著大于黑麦人工草地及对照草地;5月0—30cm层燕麦人工草地和黑麦人工草地的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草地的细菌数量(P<0.05),7月0—10cm层人工草地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10月黑麦人工草地0—30cm层细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5,10月真菌数量在0—10cm层人工草地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7月10—30cm层人工草地的真菌数量、0—10cm层的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高于对照草地(P<0.05);冗余分析发现,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变化具有联动性,且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等养分呈正相关。综上,人工种草后土壤养分的变化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差异,这需要在草地管理中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南草原 人工草地建植 土壤理化性质 微生物数量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性除草剂毒杂净一号对高寒荒漠草地刺叶柄棘豆群落结构的影响
5
作者 李欢 张晓强 +2 位作者 张彩军 苏军虎 孙小妹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51-157,共7页
【目的】分析刺叶柄棘豆的专性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高寒荒漠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高寒荒漠草地毒杂草的治理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5月和2021年5月分别在哈尔腾乡哈尔腾村,利用大疆MG-1P智能植保无人... 【目的】分析刺叶柄棘豆的专性除草剂的防治效果及其对高寒荒漠草地群落结构的影响,为高寒荒漠草地毒杂草的治理及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0年5月和2021年5月分别在哈尔腾乡哈尔腾村,利用大疆MG-1P智能植保无人机喷洒生物保护剂和除草剂毒杂净一号,调查群落结构特征,探明除草剂的防治效果。【结果】1)喷施专性除草剂使刺叶柄棘豆重要值显著下降,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降低44.24%和55.30%;其他植物种的重要值有所提高,其中针茅的重要值增幅最大且显著高于其他物种;2)专性除草剂喷施显著降低灌木多度和刺叶柄棘豆多度,两年间分别下降20.9%和85.9%;3)专性除草剂喷施对灌木高度、草本和群落冠层高度并未产生显著影响;4)专性除草剂的喷施使灌木和灌草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两年间分别显著降低14.1%和5.78%,使灌木植物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两年间平均显著增加13.23%;然而草本植物的Shannon-Wiener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并未受到显著影响。【结论】喷施专性除草剂毒杂净一号可以有效灭除毒杂草刺叶柄棘豆,并未对其他植物物种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优化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叶柄棘豆 毒杂草 专性除草剂 生物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鼢鼠头骨几何形态地理分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
作者 康宇坤 蒲强胜 +4 位作者 王志成 姚宝辉 杨彦东 张德罡 苏军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13,共13页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揭示地下啮齿动物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方法】选取高低海拔分布的4个甘肃鼢鼠种群,使用几何形态学分析其头骨形态的种内变异,并选取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及植被归一化指数作为生态因子... 【目的】从形态学角度揭示地下啮齿动物甘肃鼢鼠(Eospalax cansus)的适应性进化过程。【方法】选取高低海拔分布的4个甘肃鼢鼠种群,使用几何形态学分析其头骨形态的种内变异,并选取海拔、年均温、年降水量及植被归一化指数作为生态因子,利用偏最小二乘(Two-block partial least squares,Two-block PLS)研究头骨形变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结果】不同海拔分布下的甘肃鼢鼠种群间头骨大小无显著差异,但头骨形状间差异显著,基于头骨形状数据可以将4个地理种群准确判别;鼻骨、顶嵴、枕骨、听泡、臼齿及颌颌缝等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结构形状随海拔、年降水量及植被归一化指数变化的趋势明显,反映了环境在甘肃鼢鼠种群间头骨形状差异形成中的作用。此外,甘肃鼢鼠的头骨形状进化符合“距离隔离”模型。【结论】甘肃鼢鼠种群间头骨形状差异显著;在海拔、降水及植被等生态因子的影响下,头骨背面结构鼻骨、顶嵴及枕骨等和头骨腹面结构听泡、臼齿及颌颌缝等具有明显的形变趋势,反映了不同环境下甘肃鼢鼠头骨的适应性进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应性进化 甘肃鼢鼠 头骨 几何形态学 生态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鼢鼠亚科繁殖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9
7
作者 周延山 花立民 +2 位作者 纪维红 楚彬 刘丽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010-1016,共7页
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群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生活史的一个重要参数,繁殖一直是啮齿动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鼢鼠亚科动物是地下啮齿动物中重要的一类,栖息于草原、农田和森... 繁殖是生物为延续种群所进行的生理过程,是影响生物种群数量和种群动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研究地下啮齿动物生活史的一个重要参数,繁殖一直是啮齿动物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鼢鼠亚科动物是地下啮齿动物中重要的一类,栖息于草原、农田和森林,在这些生态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由于鼢鼠营地下栖息的生活特性,难以观察,导致繁殖研究难度相对较大,文献报道也相对较少。本文从目前已报道的鼢鼠亚科动物的性比、交配、繁殖强度、胎仔数等,概述了其繁殖研究的一些基本情况,并从研究动物种类、研究方法等进行了小结,以期为今后研究鼢鼠危害控制和草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鼢鼠 繁殖 交配 繁殖强度 怀胎仔数 性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研究的现状、挑战及展望 被引量:4
8
作者 楚彬 花立民 +2 位作者 纪维红 周延山 刘丽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954-960,共7页
地下啮齿动物由于其独特的栖息环境,在农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地下啮齿动物繁殖、选择栖息地以及危害环境与其扩散密切相关。扩散是动物扩大分布区域,进行基因交流和促进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 地下啮齿动物由于其独特的栖息环境,在农田、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地下啮齿动物繁殖、选择栖息地以及危害环境与其扩散密切相关。扩散是动物扩大分布区域,进行基因交流和促进生物进化的重要机制。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对控制危害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意义。但是,地下啮齿动物栖息于地下,对研究扩散增加了难度。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已有的部分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研究,评述了发生扩散的原因,扩散的群体,扩散的时间以及扩散的方式等内容,并展望了新技术和新方法对研究地下啮齿动物扩散的可能性,以期为研究高原鼢鼠扩散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啮齿类 扩散 高原鼢鼠 生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生态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9
作者 王静 纪维红 +3 位作者 苏军虎 高科 徐彦花 刘荣堂 《中国农学通报》 2015年第8期33-39,共7页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主要啮齿类物种,栖息于森林、草原和农田耕地等各类生境中,具有个体小、数量多、适应性强、分布广等特征,携带鼠疫杆菌,对农、林、牧业危害和人类卫生健康影响较大。综述了其生态... 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广泛分布于中国的主要啮齿类物种,栖息于森林、草原和农田耕地等各类生境中,具有个体小、数量多、适应性强、分布广等特征,携带鼠疫杆菌,对农、林、牧业危害和人类卫生健康影响较大。综述了其生态学和实验动物化开发与防控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及其进展,展望了可能的研究方向和存有的问题。旨在为该物种的有效监测、综合控制和管理与开发利用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乌尔黄鼠 生态学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场管理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贵珍 花立民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664-1675,共12页
天然草地放牧场作为草地的利用终端之一,其管理水平决定着草地健康和牧场生产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态学研究的定量化、微观化,草地放牧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其如何指导生产实践已成为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研究的重要方向。牧场管理模型... 天然草地放牧场作为草地的利用终端之一,其管理水平决定着草地健康和牧场生产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态学研究的定量化、微观化,草地放牧系统模型的研究及其如何指导生产实践已成为现代化草地畜牧业研究的重要方向。牧场管理模型作为草地放牧系统模型之一,是草地和家畜生产的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它通过收集草地生长、家畜生产以及管理方式等数据,模拟不同生产管理方式的影响并用以指导生产实践。本文介绍了国内外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现状,并对今后牧场管理模型的发展做出了进一步展望,以期为国内牧场管理模型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场管理模型 草地 家畜 放牧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坡向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和微生物数量特征 被引量:22
11
作者 张倩 姚宝辉 +5 位作者 王缠 康宇坤 郭怀亮 杨晶 杨莹博 苏军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67-3174,共8页
阐明不同坡向草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异格局,为退化草地的精准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不同坡向(北坡N、西北坡NW、西坡W、东坡E、东北坡NE、西南坡SW和南坡S)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发现... 阐明不同坡向草地土壤性质的空间分异格局,为退化草地的精准修复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退化草地不同坡向(北坡N、西北坡NW、西坡W、东坡E、东北坡NE、西南坡SW和南坡S)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数量特征。结果发现:从N→S坡向上,土壤有机质、碳氮比和全氮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土壤全磷含量和pH值在不同坡向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E坡向全磷含量最高((2.83±0.95)g/kg),NW坡向含量最低((2.07±0.12)g/kg);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变化呈波动现象,NW坡向的细菌((13.0×10~5±1.0×10~5)个/g)、真菌((14.0×10~3±0.0)个/g)和放线菌((24.0×10~4±1.0×10~4)个/g)数量最低,E坡向的细菌数量最高((85.5×10~5±2.5×10~5)个/g),S坡向的真菌((24.0×10~3±0.0)个/g)和放线菌((209.5×10~4±4.5×10~4)个/g)数量最高;回归分析表明,在E→S坡向上,随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碳氮比和全氮含量的增加,土壤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显著降低(P<0.05),而土壤真菌数量随含水量、pH值、土壤养分含量的增加略有降低(P>0.05)。可见,不同坡向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征差异明显,也导致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配格局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向 高寒草甸 微生物数量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扰动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特性及植物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杨晶 张倩 +4 位作者 姚宝辉 蔡志远 王缠 郭怀亮 苏军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92-499,共8页
为揭示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3个不同种群密度(高、中、低)干扰下高寒草甸样地,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植物生物量变化及干扰强度和土层间的互作效... 为揭示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种群密度对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祁连山东缘高原鼢鼠3个不同种群密度(高、中、低)干扰下高寒草甸样地,分析了土壤理化特性、植物生物量变化及干扰强度和土层间的互作效应。结果发现:随种群密度增多,土壤含水量、容重、有机碳、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均呈增加趋势,而全钾含量和根冠比降低,土壤碳氮比先减后增,总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逐渐降低,地上生物量先增后减;同一干扰强度下,土壤土层深度对其pH值、全氮含量和全磷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对地下生物量和土壤水分有极显著性影响(P<0.01)。干扰强度和土层的互作对全钾、全磷和水分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pH值和地下生物量有极显著影响(P<0.01)。可见,高原鼢鼠扰动显著改变了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并与土层深度有互作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干扰强度 生物量 土壤理化性质 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植物功能群组成的时空变化——以甘肃省天祝县为例 被引量:7
13
作者 牛钰杰 杨思维 +2 位作者 王贵珍 刘丽 花立民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17年第3期29-35,共7页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设置6个可控放牧强度样地,进行连续4年的植物功能群变化研究。应用多重比较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放牧干扰对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3大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群落总多度和各功能群... 在青藏高原东北缘高寒草甸,设置6个可控放牧强度样地,进行连续4年的植物功能群变化研究。应用多重比较和双因素方差分析研究了放牧干扰对禾本科、莎草科和杂类草3大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1)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群落总多度和各功能群多度均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2)不同放牧强度区,莎草科多度均随放牧年份基本保持不变。低强度放牧区,禾本科和杂类草多度显著增加;高强度放牧区,禾本科和杂类草多度显著降低;(3)不同放牧强度区禾本科相对多度比例随放牧年份降低,而杂类草相对多度比例增加。综述所得,高寒草甸莎草科对放牧干扰的抵抗能力较强,且禾本科与杂类草对放牧干扰的差异化响应导致了放牧干扰下高寒草甸群落特征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可控放牧 功能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生殖抑制研究进展:理论模型、方式和机制
14
作者 姚宝辉 安康 苏军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7761-7770,共10页
生殖抑制指原本具有生育能力的动物个体因特定外界环境或生理条件而减少或丧失生殖能力的现象,有时是受环境变化的主动调控,更多的是出现在其他个体影响下的被动抑制,极端情况发生在社会性动物的永久性抑制,即永久无法生殖或无法生殖成... 生殖抑制指原本具有生育能力的动物个体因特定外界环境或生理条件而减少或丧失生殖能力的现象,有时是受环境变化的主动调控,更多的是出现在其他个体影响下的被动抑制,极端情况发生在社会性动物的永久性抑制,即永久无法生殖或无法生殖成熟。研究发现非社会性动物也有生殖的推迟及可恢复性的生殖抑制,生殖抑制影响着动物种群数量动态、维持和进化。随着多学科的发展,生殖抑制机理研究取得了诸多进展。从阐述生殖抑制的概念出发,解析生殖抑制的形态、激素和分子生理特征,总结了生殖抑制的原因、作用,终述现有的理论模型以及不同物种方面的最新进展,并就生殖抑制在生物资源管理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展望,旨在丰富生殖抑制的理论,扩展应用实践,为后续的生物资源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殖抑制 生理抑制 行为抑制 种群数量控制 濒危动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物种多度分布格局的变化
15
作者 董浩兵 孙小妹 +6 位作者 李宏林 任正炜 陈晶亮 韩高玲 苏军虎 李金霞 杨晓妮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5-66,共12页
为探明高原鼢鼠扰动下亚高山草甸群落的构建机制,在祁连山东段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县)亚高山草甸的禁牧样地中以不同年限(一年、二年、三年、多年、平地对照)的高原鼢鼠鼠丘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全部物种、常... 为探明高原鼢鼠扰动下亚高山草甸群落的构建机制,在祁连山东段天祝藏族自治县(天祝县)亚高山草甸的禁牧样地中以不同年限(一年、二年、三年、多年、平地对照)的高原鼢鼠鼠丘植被为研究对象,分析高原鼢鼠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全部物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多度变化,选用对数级数模型、几何级数模型、断棍模型、随机分配模型对物种多度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1)在鼠丘植被演替过程中,全部物种、常见种、稀有种的丰富度均为先增加后减少,三年鼠丘物种丰富度分别比一年、两年、多年鼠丘和平地对照高82.4%、16.3%、12.0%和47.6%,多年鼠丘与三年鼠丘相比物种丰富度下降的81.8%来源于大量稀有种的丧失。2)年际间鼠丘群落相似性以三年鼠丘与多年鼠丘间群落相似系数最大(0.622),异质性最小,为中等相似。3)通过模型拟合发现全部物种和常见种物种多度分布均符合生态位模型,而稀有种同时符合生态位模型和中性模型。以上结果表明在天祝县亚高山草甸禁牧管理模式下,第三年为高原鼢鼠鼠丘植物群落结构演变的转折点,常见种在群落构建过程中为确定性过程,而稀有种的丧失受确定性过程和随机性过程的双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多度 分布格局 高原鼢鼠 鼠丘 生物多样性 亚高山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精子发生相关基因的季节性表达特征
16
作者 姚宝辉 安康 +2 位作者 侯齐琪 张德罡 苏军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4年第5期61-71,共11页
【目的】探明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精子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季节性特征。【方法】分析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睾丸形态、血清激素和睾丸特异性基因的季节特征。【结果】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睾丸重量增加,睾酮分泌升高,初级精母细胞... 【目的】探明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精子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季节性特征。【方法】分析高原鼢鼠繁殖期和非繁殖期睾丸形态、血清激素和睾丸特异性基因的季节特征。【结果】高原鼢鼠在繁殖期睾丸重量增加,睾酮分泌升高,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单倍体精细胞和精子中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均上调。非繁殖期睾丸萎缩,睾酮分泌水平降低,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单倍体精细胞和精子中特异性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结论】高原鼢鼠睾丸形态、激素和基因表达具有季节性差异,非繁殖期高原鼢鼠睾丸精子发生停滞在精原细胞阶段。这为揭示高原鼢鼠睾丸发育机理提供了参考,对了解动物季节性繁殖的调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季节性繁殖 睾酮 生殖细胞 基因表达 高原鼢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南高寒草甸蝗虫和毛虫的分布与植被群落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苏军虎 许国成 +2 位作者 康宇坤 纪维红 刘长仲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364-1369,共6页
为探明甘南州夏河县高寒草甸草原蝗虫(Chorthippus sp.)和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的分布与其地形和植被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10年至2014年连续5年,定点选择30个样区,每年从5月至9月在各样地进行无放回取样调查密度,测量了植被的多度... 为探明甘南州夏河县高寒草甸草原蝗虫(Chorthippus sp.)和草原毛虫(Gynaephora sp.)的分布与其地形和植被因子的关系,本研究于2010年至2014年连续5年,定点选择30个样区,每年从5月至9月在各样地进行无放回取样调查密度,测量了植被的多度、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并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蝗虫选择分布在平地和半阳坡、坡中位的坡地,而毛虫只选择平地;植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草地蝗虫和毛虫分布的关键因子,与其种群密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地上生物量较高的平地是蝗虫和毛虫共同分布的主要区域;洽草(Koeleria glauca)、花苜蓿(Melissilus ruthenicus)和芨芨草(Achnatherum splendens)3种植物多度与蝗虫分布显著相关,与毛虫分布不相关。可见,高寒草甸草原蝗虫和草原毛虫的分布与地形和植被因子显著相关,其栖息地利用特征有显著的偏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蝗虫 毛虫 分布 植被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高寒草甸共有优势种叶片功能性状比较 被引量:3
18
作者 杨晶 张倩 +5 位作者 方青慧 卢研 张彩军 姚宝辉 孙小妹 苏军虎 《草原与草坪》 CAS CSCD 2021年第6期15-22,共8页
比较高寒草甸连续放牧(CG)、传统放牧(TG)、生长季休牧(GSG)和禁牧(PG)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4种共有优势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叶长、... 比较高寒草甸连续放牧(CG)、传统放牧(TG)、生长季休牧(GSG)和禁牧(PG)不同放牧管理模式下4种共有优势种垂穗披碱草(Elymus nutans)、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扁蓿豆(Medicago ruthenica)和鹅绒委陵菜(Potentilla anserina)的叶长、叶宽、叶周长、叶面积及比叶面积(SLA)的差异,旨在为高寒草甸的放牧管理提供参考。结果发现:1)垂穗披碱草叶长、叶周长及叶面积的大小次序为:GSG>PG>TG>CG,SLA表现为:CG>PG>TG>GSG;与CG管理模式相比,GSG、TG和PG的矮嵩草叶面积分别减小了40.13%、56.06%和61.83%,SLA依次为:TG>GSG>TG>CG;鹅绒委陵菜叶长、叶周长和叶面积,扁蓿豆的叶周长、叶面积及SLA均表现为:GSG>PG>TG>CG;2)叶片性状的变异系数显示,垂穗披碱草的叶宽和SLA,矮嵩草叶面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扁蓿豆SLA和叶宽可塑性较强,鹅绒委陵菜的SLA、叶面积可塑性最强;3)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放牧管理下的土壤紧实度与有机质显著影响了叶片功能性状。物种间综合比较发现,鹅绒委陵菜叶片功能性状的可塑性是适应退化高寒草甸的一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管理模式 叶片功能性状 比叶面积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头骨形态的地理分化 被引量:3
19
作者 苏军虎 南志标 +1 位作者 JI Weihong 王海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25-332,共8页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4个地区(临潭、天祝、玛曲和碌曲)8个地理群体的头骨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13个特征变量的地理分异,挖掘形态特征的主要变量,并探讨其形态变异与... 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和聚类分析,对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4个地区(临潭、天祝、玛曲和碌曲)8个地理群体的头骨形态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比较13个特征变量的地理分异,挖掘形态特征的主要变量,并探讨其形态变异与环境的关系。结果发现,群体间13个特征变量均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13个头骨特征变量可用3个主成分来表述,其累计贡献率达96.981%。颅全长、上齿列长及齿隙长是高原鼢鼠头骨发生分化的主要变量。天祝种群与碌曲种群,及玛曲种群与临潭种群都有重叠,其中碌曲的两个种群相似性最高,玛曲种群和临潭种群与其他种群几乎无重叠,显示完全分化,聚类分析结果与判别分析结果一致。头骨形态与地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发现头骨形态大小与海拔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综合分析认为地理隔离、栖息地海拔因子影响下的生态条件等是高原鼢鼠头骨分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鼢鼠 头骨 地理分异 判别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标记在地下啮齿类动物扩散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丽 纪维红 +2 位作者 花立民 楚彬 周延山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12-619,共8页
扩散是动物生活史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影响个体的存活、繁殖、生长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分布和遗传结构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为研究小型啮齿动物扩散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微卫星标记、DNA指纹技术、线粒体D-loop序... 扩散是动物生活史中的重要行为之一,影响个体的存活、繁殖、生长以及种群数量动态、分布和遗传结构等。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为研究小型啮齿动物扩散提供了有力的工具。本文综述微卫星标记、DNA指纹技术、线粒体D-loop序列在部分地下啮齿类动物扩散中的应用和研究成果,总结了不同分子标记技术的特点,同时对利用微卫星技术对我国独有的高原鼢鼠(Eospalax baileyi)开展扩散研究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 微卫星标记 DNA指纹技术 线粒体D-loop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