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墨脱县幅地质调查新成果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30
1
作者 郑来林 廖光宇 +4 位作者 耿全如 董翰 孙志民 楼雄英 李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458-462,共5页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 在传统的冈底斯岩浆弧中新发现一条时代为晚三叠世的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带,并查明中侏罗世杂色砾岩角度不整合覆盖在该蛇绿混杂岩带两侧的地层之上,表明冈底斯岩浆弧中有一条印支晚期叠合的缝合带。查证了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的空间展布和物质组成。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在研究区主要表现为蛇绿混杂岩,呈向NE凸的倒U字型连续分布于南迦巴瓦变质岩系和冈底斯岩浆弧之间,主要由变质的超镁铁质侵入岩、辉绿-辉长岩、玄武岩和硅质岩组成。该岩石经历了强烈的剪切变形和糜棱岩化作用,主期韧性剪切的性质为伸展拆离,变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同日喀则地区蛇绿岩中的玄武岩基本相同。将南迦巴瓦岩群解体,厘定了该岩群原岩及变质峰期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岩浆弧 迫龙藏布蛇绿混杂岩 角度不整合 印支运动 南迦巴瓦变质岩系 高压麻粒岩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中玻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地质意义 被引量:28
2
作者 郑来林 耿全如 +1 位作者 欧春生 王小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08-911,共4页
对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内旁辛蛇绿岩中变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该基性岩为玻安岩,具有SiO2>53%,镁指数(Mg#)>0.6,难熔元素(Cr、Co和Ni)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Zr、Ti和Y)亏损等玻安岩所具有的... 对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带内旁辛蛇绿岩中变基性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研究后,发现该基性岩为玻安岩,具有SiO2>53%,镁指数(Mg#)>0.6,难熔元素(Cr、Co和Ni)明显富集,而高场强元素(Nb、Zr、Ti和Y)亏损等玻安岩所具有的典型地球化学特征。旁辛蛇绿岩中玻安岩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不仅能与世界著名的玻安岩进行对比,而且也能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的日喀则和得几蛇绿岩中的玻安岩进行对比。因此,可以认为南迦巴瓦地区雅鲁藏布江蛇绿混杂岩形成于岛弧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安岩 蛇绿混杂岩 喜马拉雅造山带 南迦巴瓦 藏东地区 地球化学特征 地质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新构造活动与环境地质效应
3
作者 欧春生 耿全如 +2 位作者 朱同兴 彭智敏 李奋其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90-94,共5页
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古近纪为剥蚀、夷平和地壳加厚阶段;中新世为强烈挤压、褶皱阶段;上新世—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升阶段。羌塘盆地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本区的强烈隆起、半荒... 本文将羌塘盆地新生代构造运动划分为三个阶段:古近纪为剥蚀、夷平和地壳加厚阶段;中新世为强烈挤压、褶皱阶段;上新世—全新世为高原缓慢整体抬升阶段。羌塘盆地的环境变迁和地质灾害与新生代构造活动密切相关。本区的强烈隆起、半荒漠化、沙尘暴、山洪、泥石流、冰川崩塌和雪崩、地震等均受新构造活动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新构造活动 环境地质 地质灾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川二矿区1^#矿体水平矿柱工程地质特征分析与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武 高直 《采矿技术》 2008年第6期76-78,共3页
采用工程地质调查、现场量测和超声波探测等手段对金川二矿区大型水平矿柱最薄的1178 m分段Ⅱ、Ⅲ盘区和水平矿柱最厚的1198 m分段Ⅴ、Ⅵ盘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获得了大量实测数据。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分析了水平矿柱... 采用工程地质调查、现场量测和超声波探测等手段对金川二矿区大型水平矿柱最薄的1178 m分段Ⅱ、Ⅲ盘区和水平矿柱最厚的1198 m分段Ⅴ、Ⅵ盘区进行了详细的勘察,获得了大量实测数据。通过对实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分析了水平矿柱目前的稳定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水平矿柱厚度的减薄,矿体完整性降低,稳定性下降。这一结论对高效、合理、安全地回采水平矿柱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平矿柱 工程地质特征 现场量测 超声波探测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带东段鲁朗-墨脱地区中新世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年代学及成因 被引量:6
5
作者 耿全如 郑来林 +3 位作者 董翰 孙志明 欧春生 王小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9-82,共14页
冈底斯东段的鲁朗—色季拉和墨脱—崩崩拉一带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墨脱花岗岩的K-Ar年龄为19~22Ma;鲁朗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为1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花... 冈底斯东段的鲁朗—色季拉和墨脱—崩崩拉一带花岗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二长花岗岩、黑云母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等。墨脱花岗岩的K-Ar年龄为19~22Ma;鲁朗花岗岩的40Ar-39Ar年龄为14~18Ma。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本区花岗岩主要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和钙碱性系列,同时具有某些埃达克岩的特征,表现为高SiO2(65.60%~76.40%)、Al2O3(12.32%~17.23%)、Sr/Y(2.41~86.46)、(La/Yb)n(6.65~56.14)比值,低Y(4.23×10-6~39.40×10-6)等特点。呈典型的LREE和LILE富集型分配模式,Eu为正到弱负异常。本区中新世花岗岩主要来源于中下陆壳的硅铝质成分和镁铁质成分的重熔,不同于具埃达克岩成分的冈底斯中新世含矿花岗斑岩。以中新世花岗岩侵位为标志,东喜马拉雅构造结地区的初始伸展可能在22Ma左右,早于冈底斯中段(20Ma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东段 中新世花岗岩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初始伸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