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法优化多级A/O+BAF系统处理生活污水强化脱氮除磷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民安 袁忠玲 +4 位作者 张明 秦彦荣 吴新波 赵凯亮 陈永志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233-1244,共12页
为优化多级A/O(缺氧/好氧)+BAF(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处理低C/N生活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关键运行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HRT(水力停留时间)、三点进水比例及BAF填料高度对系统主要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并以此为对照,通过BBD二阶模型中... 为优化多级A/O(缺氧/好氧)+BAF(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处理低C/N生活污水强化脱氮除磷的关键运行条件,采用单因素试验分别研究了HRT(水力停留时间)、三点进水比例及BAF填料高度对系统主要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并以此为对照,通过BBD二阶模型中心复核设计多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法分析上述三因素对TN、TP去除的交互影响,得出了优化运行条件与TN、TP去除率的模型预测值,在该条件下运行系统,验证了TN、TP去除率实际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结果表明:①单因素试验表明,当HRT为9 h、进水比例为5∶3∶2、填料高度为1800 mm时,多级A/O+BAF系统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最好.②响应面分析得出,三因素对TN、TP的去除交互影响显著;模型拟合回归方程得出,优化运行条件为HRT 8.5 h、进水比例5∶3∶2、填料高度1600 mm时,TN、TP去除率预测值分别为84.88%、94.37%.③验证结果表明,进水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68.8、5.4 mg/L,出水ρ(TN)、ρ(TP)平均值分别为10.61、0.32 mg/L,TN、TP实际去除率分别为84.15%、94.01%,与TN、TP去除率预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仅分别为0.86%、0.38%.研究显示,应用响应面法建立模型优化多级A/O+BAF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方法可靠,实现了对氮磷的强化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级A/O+BAF 响应面法 多因素交互 模型预测 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碱+超声联合厌氧发酵强化污泥释磷及蓝铁矿法磷回收研究
2
作者 马娟 周怡君 +4 位作者 蔡雨麒 周园 张贤庆 赵龙 于占洋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0-18,共9页
以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污泥厌氧处理过程中不同铁源,无定形铁(γFeOOH)、赤铁矿(Fe_(2)O_(3))及针铁矿(αFeOOH),被异化金属还原菌(DMRB)还原的难易及酸碱+超声联合预处理对污泥释磷乃至蓝铁矿生成的提升影响。结果表明... 以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污泥厌氧处理过程中不同铁源,无定形铁(γFeOOH)、赤铁矿(Fe_(2)O_(3))及针铁矿(αFeOOH),被异化金属还原菌(DMRB)还原的难易及酸碱+超声联合预处理对污泥释磷乃至蓝铁矿生成的提升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铁源体系铁还原率分别为γFeOOH(68.28%)、αFeOOH(20.92%)、Fe_(2)O_(3)(5.32%),铁被还原的难易受铁源结晶度的影响最大,结晶度越低,越易被微生物利用。酸/碱+超声预处理均能有效促进磷的释放,且超声条件相同,碱性环境的释磷性能显著优于酸性环境,初始pH=9和11条件下PO_(4)^(3-)释出量相较中性条件分别提高了68%和80%。另外,中性偏碱环境也有利于DMRB的异化铁还原过程,有利于系统内释出的磷和还原态铁结合,从而促进蓝铁矿的生成。相较于单独厌氧发酵体系,预处理联合厌氧发酵系统的PO_(4)^(3-)释放量增加94%,蓝铁矿产量提升至1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碱处理 超声 磷回收 蓝铁矿 市政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3
作者 宋东杰 赵龙 +3 位作者 杨柯 关泽康 郑亚卿 马娟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27,共6页
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中AnAOB生长缓慢、难富集导致启动缓慢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1:2)为接种污泥,投加聚氨酯泡沫作为填料启动UASB反应器,考察了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污泥外观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 基于厌氧氨氧化工艺中AnAOB生长缓慢、难富集导致启动缓慢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活性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1:2)为接种污泥,投加聚氨酯泡沫作为填料启动UASB反应器,考察了启动过程中反应器的脱氮性能、污泥外观及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35 d后反应器对NH_(4)^(+)-N和NO_(2)^(-)-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和85%以上,总氮去除率达到80%,NO_(2)^(-)-N_(t)/NH_(4)^(+)-N_(t)和NO_(3)^(-)-Np/NH_(4)^(+)-N_(r)趋势均逐渐稳定且接近理论值1.32和0.26,系统的脱氮性能良好。此外,经过160 d的培养,接种的混合污泥也从最初的黑色最终转变为砖红色。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浮霉菌门的丰度从最初的0.08%增长到6.06%,Candidatus Kuenenia属丰度由0.09%增长至1.73%,Candidatus Brocadia属丰度由0.02%增长至1.25%,进一步证明UASB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成功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UASB反应器 生物脱氮 快速启动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碳条件下不同厌氧时长对双PAOs协同EBPR系统效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关泽康 张贤庆 +3 位作者 周怡君 于占洋 赵龙 马娟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为探究低碳条件下不同厌氧时长对双PAOs(聚磷菌)协同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采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反应器,以混合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为碳源。结果表明:随着厌氧时长的延长,除磷率总体大... 为探究低碳条件下不同厌氧时长对双PAOs(聚磷菌)协同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脱氮除磷效能的影响,采用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反应器,以混合氨基酸(谷氨酸、天冬氨酸、甘氨酸和脯氨酸)为碳源。结果表明:随着厌氧时长的延长,除磷率总体大幅提高,当厌氧时长为4 h时最高可稳定在80%以上,而氨氮去除性能直至后期逐渐上升至80%以上;16s rRNA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发酵型PAOs如Tetrasphaera偏好利用混合氨基酸这类大分子有机物并与传统型PAOs协同除磷,但厌氧时长为8 h时系统的脱氮和除磷性能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波动,且Tetrasphaera和Accumulibacter丰度也随着厌氧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硝化细菌丰度整体上升。总体来讲,延长厌氧时间有利于协同除磷脱氮模式的建立,但考虑系统性能的稳定及长期运行效果,4 h厌氧对于低碳条件下双PAOs协同EBPR系统更为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同作用 EBPR 脱氮除磷 厌氧时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铁矿-硫自养反硝化生物滤池同步脱氮除磷
5
作者 李晓帆 吕威 +2 位作者 唐辰鑫 岳琼 陈永志 《绿色科技》 2024年第8期185-192,共8页
基于黄铁矿的自养反硝化(PAD)工艺具有成本低,产泥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前景的低C、N比废水脱氮除磷技术。然而,与其他硫基自养反硝化(SAD)工艺相比,PAD的动力学较慢,限制了其工程应用。为此,构建了黄铁矿、硫单质为填料的自养反硝化... 基于黄铁矿的自养反硝化(PAD)工艺具有成本低,产泥量少等优点,是一种具有前景的低C、N比废水脱氮除磷技术。然而,与其他硫基自养反硝化(SAD)工艺相比,PAD的动力学较慢,限制了其工程应用。为此,构建了黄铁矿、硫单质为填料的自养反硝化生物滤池(PSAD-BF)和黄铁矿为填料的硫化钠驱动的自养反硝化生物滤池(SAD-BF),PSAD-BF的硝酸盐去除负荷和去除率均高于SAD-BF,FeS_(2)和S^(0)之间的相互作用加速了反硝化过程并维持了酸碱平衡,减少了硫酸盐的产生,同时通过生成FePO_(4)和Fe_(3)(PO_(4))_(2)(OH)_(2)去除磷酸盐。长期运行结果表明:在HRT为3~12 h时,PSAD-BF对总氮和磷酸盐的去除率达到90%~100%,最高反硝化速率可达600 mg/(L·d)。PSAD-BF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实现铁硫耦合自养反硝化除磷的工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铁矿 自养反硝化 脱氮除磷 硫铁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镇污水深度处理及节能降耗关键技术
6
作者 PHANVONGKHAM SOUDSAPHONE 袁忠玲 +1 位作者 陈永志 赵凯亮 《中国科技成果》 2020年第8期51-52,68,共3页
基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节能降耗,该技术的创新点是:①采用交替A/O方式,分段进水方式去除总氮81.5%,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完全去除NH4^+-N,分段进水较连续进水可节省43%的曝气量。增加进水频次可提高脱氮效率。对于低C/N比生活污水,反硝化... 基于城市污水深度处理及节能降耗,该技术的创新点是:①采用交替A/O方式,分段进水方式去除总氮81.5%,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完全去除NH4^+-N,分段进水较连续进水可节省43%的曝气量。增加进水频次可提高脱氮效率。对于低C/N比生活污水,反硝化无法彻底完成,不能根据控制参数曲线上的特征点判断反应是否结束。②原水经连续流反应器,控制曝/停时间比例分别为40 min/20 min、40 min/30 min、40.min/40 min,回流硝化液从150降低至0%。当平均进水COD、NH4^+-N、TN、PO4^3--P浓度分别为259.3、60.3、64.4、6.1 mg·L^-1时,出水COD、NH4^+-N、TN、PO4^3--P分别为26.4、1.0、5.8、0.3 mg·L^-1。系统对氮素的去除总量从192.3 mg·h^-1逐渐增加至244.0mg·h^-1;在4种工况下,反硝化聚磷菌(DPAOs)和聚磷菌(PAOs)的活性分别从36.1%和38.2%增大至140.5%和13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降耗 分段进水连续流 间歇曝气
原文传递
游离氨抑制Nitrobacter活性动力学试验 被引量:7
7
作者 孙洪伟 于雪 +4 位作者 李维维 祁国平 马娟 吕心涛 吕慧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4386-4393,共8页
为探究游离氨(FA)对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中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活性抑制动力学影响,本试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在通过改变系统进水FNA浓度达到富集Nitrobacter基础上,以富含Nitrobacter污泥为对象(宏基因组物种注释和丰度... 为探究游离氨(FA)对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中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活性抑制动力学影响,本试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在通过改变系统进水FNA浓度达到富集Nitrobacter基础上,以富含Nitrobacter污泥为对象(宏基因组物种注释和丰度分析显示Nitrobacter占细菌总数40.3%),基于批次试验,考察不同FA浓度梯度下亚硝酸盐氧化过程Nitrobacter比耗氧速率(SOUR)变化规律,进而采用非基质抑制动力学模型对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当FA>7.3 mg·L^(-1)时,SOUR随着FA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尤其当FA浓度高于22.2 mg·L^(-1)时,SOUR降为0gN·(g VSS·d)^(-1),最大比耗氧速率为0.62 g N·(g VSS·d)^(-1)。此外,基于Nitrobacter活性抑制程度判断,FA抑制Nitrobacter活性抑制类型符合非竞争性可逆抑制动力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氨 硝化杆菌 比耗氧速率 动力学 宏基因组 生物反应器 需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离亚硝酸抑制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活性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孙洪伟 于雪 +4 位作者 李维维 祁国平 马娟 陈永志 吕心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246-4254,共9页
为探究游离亚硝酸(FNA)对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中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活性抑制动力学影响,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在通过改变系统进水FNA浓度达到富集Nitrobacter基础上,以富含Nitrobacter污泥为对象(宏基因组物种注释和丰度分... 为探究游离亚硝酸(FNA)对亚硝酸盐氧化细菌中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活性抑制动力学影响,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在通过改变系统进水FNA浓度达到富集Nitrobacter基础上,以富含Nitrobacter污泥为对象(宏基因组物种注释和丰度分析显示上Nitrobacter占细菌总数40.3%),基于批次试验,考察不同FNA浓度梯度下亚硝酸盐氧化过程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SNiOR)变化规律,进而拟合FNA抑制Nitrobacter活性抑制动力学模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当FNA≤0.1mg/L时,随着FNA浓度升高,SNiOR迅速升高.当FNA>0.1mg/L时,SNiOR随着FNA浓度升高而降低.尤其当FNA浓度高于0.7mg/L时,SNiOR始终维持在0gN/(gVSS·d),表明Nitrobacter活性统被完全抑制.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Haldane、Aiba、Edwards-1#、Edwards-2#、Luong抑制动力学模型,Han-Levenspiel模型最适合描述FNA对Nitrobacter活性的抑制影响.其统计学常数:残差平方和(RSS)为0.02、可决系数(R^2)为0.90、拟合方程的方差检验统计量F值为78.1、可信度P值为3.29×10^(-12),其动力学常数值分别为:最大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r_(max))为1.57gN/(gVSS·d);半饱和常数(K_S)为0.01mg/L;临界抑制常数(Sm)为0.66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亚硝酸 硝化杆菌 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 抑制动力学 宏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自养短程反硝化探究及响应面法回收单质硫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维维 张永显 +2 位作者 袁忠玲 吴河龙 陈永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17-224,共8页
以实验室成功启动的硫自养短程反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批次试验分别探究HRT、pH值和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控制条件参数HRT为5h、pH值为7.5、温度为30℃时,亚硝酸盐和单质硫积累效果最佳,分别达到92.53%和59.36%.对以上... 以实验室成功启动的硫自养短程反硝化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通过批次试验分别探究HRT、pH值和温度对反应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控制条件参数HRT为5h、pH值为7.5、温度为30℃时,亚硝酸盐和单质硫积累效果最佳,分别达到92.53%和59.36%.对以上最佳参数条件下运行的污泥取样进行微生物高通量分析,Proteobacteria菌门丰度达到91.44%,是自养反硝化的主要菌门,Thiobacillus菌属丰度为66.04%,是实现硫自养短程反硝化过程中稳定单质硫和亚硝酸盐的主要贡献者.对反应出水中的生物单质硫进行絮凝沉淀回收,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絮凝剂PAC投加量为7.73mL/L、pH值为4.53、搅拌速度为220r/min为生物单质硫絮凝的最佳匹配参数.平行试验验证得平均单质硫絮凝率(SFE)为8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自养短程反硝化 HRT 亚硝酸盐积累 响应面法 生物单质硫回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匹配多因素和响应面法的厌氧氨氧化脱氮除碳优化
10
作者 陈永志 袁忠玲 +3 位作者 张民安 张明 秦彦荣 安芳娇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69-79,共11页
以笔者所在实验室实现部分硝化的生活污水为原水,并作为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进水,在温度为(24±0.5)℃、pH值为8.0~8.2时,通过添加定量的NaNO_(2)或CH_(3)COONa,分别考察基质比(NO^(-)_(2)-N/NH^(+)_(4)-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 以笔者所在实验室实现部分硝化的生活污水为原水,并作为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进水,在温度为(24±0.5)℃、pH值为8.0~8.2时,通过添加定量的NaNO_(2)或CH_(3)COONa,分别考察基质比(NO^(-)_(2)-N/NH^(+)_(4)-N)、水力停留时间(HRT)和C/N比(COD/NH^(+)_(4)-N)对厌氧氨氧化(Anammox)耦合反硝化脱氮除碳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探究三者的交互作用。结果表明,当基质比为1.4~1.6、HRT为33 h、C/N比为3~5时,系统Anammox的耦合反硝化脱氮除碳效果最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因素对总氮去除率(TNR)的影响程度为:C/N比>HRT>基质比;最佳匹配方案:C/N比为4.28,HRT为33.48 h,基质比为1.46,平行试验验证得到的平均TNR为90.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厌氧氨氧化 脱氮除碳 响应面法 厌氧序批式反应器 基质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对SBR生物脱氮硝化过程微生物结构的动态影响 被引量:9
11
作者 宁高阳 牛永健 +2 位作者 李维维 杨浩 孙洪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53-2061,共9页
为揭示碳氮比(C/N)对硝化过程影响的机理本质,试验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4组平行的SBR(R0、R5、R10、R15)反应器,基于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4种C/N(0、5、10、15)对硝化过程功能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特... 为揭示碳氮比(C/N)对硝化过程影响的机理本质,试验以人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采用4组平行的SBR(R0、R5、R10、R15)反应器,基于16S rRNA基因-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考察了4种C/N(0、5、10、15)对硝化过程功能微生物组成和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C/N条件下,系统均获得了较好的去除氨氮(去除率>95%)和COD(去除率>90%)效果,TN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此外,C/N会显著影响系统内微生物的多样性、种群结构和功能.R0系统Chao1指数(922)、ACE指数(1232.4)、Shannon指数(6.76)和Simpson指数(0.96)均最大,故微生物多样性最丰富,而R5的物种丰富度最低.在微生物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等9个相对丰度较高的门是重要的微生物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约全部微生物的40.7%~65.2%,是4个系统中最优势的菌门.硝化过程的关键菌群亚硝化单胞菌科(Nitrosomonadaceae)及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的相对丰度表现出随着C/N升高而急剧降低的趋势.基于LEfSe分析共获得了34组具有显著差异的微生物,从而得到了每种C/N条件下在微生物学分类水平上的菌群关键生物标记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N 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 硝化过程 微生物多样性 LEfSe组间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协同反硝化处理生活污水脱氮除碳 被引量:6
12
作者 秦彦荣 袁忠玲 +5 位作者 张明 张民安 刘安迪 付雪 马娟 陈永志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4853-4863,共11页
采用SBR-AS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SBR中考察缺氧/好氧时间比及温度对部分亚硝化(partial nitritation,PN)的作用,ASBR中研究COD/NO_(2)^(-)-N(C/N)对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协同反硝化脱氮除碳的影响.... 采用SBR-ASBR组合工艺处理实际生活污水,SBR中考察缺氧/好氧时间比及温度对部分亚硝化(partial nitritation,PN)的作用,ASBR中研究COD/NO_(2)^(-)-N(C/N)对厌氧氨氧化(anaerobic ammonium oxidation,ANAMMOX)协同反硝化脱氮除碳的影响.(1)控制温度为25℃,在缺氧/好氧时间比为30 min∶30 min,单周期交替3次时,NO_(2)^(-)-N积累率(NiAR)于第22 d为98.06%,比亚硝态氮产生速率(SNiPR,以N/VSS计)为0.28 g·(g·d)^(-1),同步硝化反硝化去除的TN和COD分别为12.29mg·L^(-1)和110.36 mg·L^(-1).(2)在缺氧/好氧时间比为30 min∶30 min下,温度为15℃时,丝状菌大量繁殖,污泥活性和沉降性变差;温度为30℃时,NH_(4)^(+)-N转化为NO_(2)^(-)-N比例为86.83%,造成出水NH_(4)^(+)-N浓度过低,不能为厌氧氨氧化提供合适基质浓度;温度为25℃时,出水NH_(4)^(+)-N和NO_(2)^(-)-N浓度分别为31.58 mg·L^(-1)和35.04 mg·L^(-1),匹配厌氧氨氧化基质比.(3)组合工艺脱氮性能良好,出水TN、NH_(4)^(+)-N和COD浓度分别稳定在13.13、4.83和69.96 mg·L^(-1),去除率分别为83.10%、93.64%和75.11%.调节ASBR进水C/N为2.5、2.0和1.5时,C/N为2.0时厌氧氨氧化协同反硝化脱氮除碳性能最佳,出水NH_(4)^(+)-N、NO_(2)^(-)-N、NO_(3)^(-)-N和COD分别为0.09、0.25、1.04和32.73 mg·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曝气 温度 部分亚硝化 厌氧氨氧化(ANAMMOX) 反硝化 C/N
原文传递
纳米单质铁对厌氧氨氧化脱氮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马娇 曾天续 +3 位作者 宋珺 党鸿钟 李维维 陈永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19-2627,共9页
通过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中投加纳米单质铁(nZVI),考察了其对厌氧氨氧化反应(ANAMMOX)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0.5)℃,pH值为7.5±0.5,进水NH_(4)^(+)-N和NO_(2)^(-)-N浓度分别为30.35mg/L和37.89mg/L条件下... 通过向厌氧氨氧化反应器(ASBR)中投加纳米单质铁(nZVI),考察了其对厌氧氨氧化反应(ANAMMOX)脱氮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0.5)℃,pH值为7.5±0.5,进水NH_(4)^(+)-N和NO_(2)^(-)-N浓度分别为30.35mg/L和37.89mg/L条件下,分别投加0,10,50,100.200,500,1000mg/L nZVI时,总氮去除率(NRE)分别达到70.27%、74.25%、83.45%、90.16%、68.59%、57.18%、50.93%.用修正的Boltzmann、Gompertz、Logistic模型对其进行动力学分析,R_(2)值分别为0.9963、0.9944、0.9851,总氮(TN)出水浓度和NRE的预测值与实际值比较,其均方误差值分别为2.13、6.31、8.48和6.93、7.47、10.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单质铁 厌氧氨氧化 脱氮效能 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氯农药微生物降解机理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4
作者 赵元添 马娟 +3 位作者 张澜 田坤 姚丹丹 刘云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1-558,共8页
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高效、经济等优点,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的修复方式之一。介绍了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功能菌的投加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微生物强化作用,以及关键酶作用下有机氯农药的降解过程和降解机理,阐述了电... 微生物修复技术因其安全、高效、经济等优点,成为最有发展前景的有机氯农药污染的修复方式之一。介绍了真菌、细菌、放线菌等功能菌的投加对有机氯农药降解的微生物强化作用,以及关键酶作用下有机氯农药的降解过程和降解机理,阐述了电子受体、外源营养、微生物载体及环境因子等对微生物降解有机氯农药的刺激作用,指出微生物修复技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氯农药 微生物 生物强化 生物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2)/O-BAF反硝化脱氮除磷双污泥系统的二次启动特性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鑫磊 付雪 +4 位作者 毛佩玥 张民安 吴新波 马娟 陈永志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81-85,91,共6页
采用A^(2)/O-BAF双污泥系统,考察池容比(V厌氧∶V缺氧∶V好氧)分别为3∶5∶2和1∶3∶1时对搁置2个月的活性污泥去除污染物性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2种池容比对COD和NH_(4)^(+)-N的去除性能恢复影响较小。V厌氧∶V缺氧∶V好氧=3∶5∶2... 采用A^(2)/O-BAF双污泥系统,考察池容比(V厌氧∶V缺氧∶V好氧)分别为3∶5∶2和1∶3∶1时对搁置2个月的活性污泥去除污染物性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表明,2种池容比对COD和NH_(4)^(+)-N的去除性能恢复影响较小。V厌氧∶V缺氧∶V好氧=3∶5∶2更有利于TN和PO_(4)^(3-)-P的去除性能恢复,其出水TN和PO_(4)^(3-)-P在第7天和第4天分别达到14.20 mg/L和0.42 mg/L,TN、PO_(4)^(3-)-P去除率分别为80.47%、92.02%。拟合方程分析厌氧释磷和缺/好氧吸磷的小试结果表明:V厌氧∶V缺氧∶V好氧=3∶5∶2的厌氧释磷量和缺氧吸磷量更高,且吸磷速率更快。即V厌氧∶V缺氧∶V好氧=3∶5∶2更有利于A^(2)/O-BAF系统的二次启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2)/O-BAF双污泥系统 池容比 二次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对亚硝酸盐氧化菌动力学及功能基因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昕 吴长峰 +3 位作者 于雪 吕慧 陈桐生 孙洪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37-1544,共8页
为探究pH值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动力学影响,本试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以富含NOB的活性污泥为对象,基于Monod模型考察不同pH值对NOB活性动力学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Monod方程可较好地反映不同pH值条件下... 为探究pH值对亚硝酸盐氧化菌(NOB)活性动力学影响,本试验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SBR)反应器,以富含NOB的活性污泥为对象,基于Monod模型考察不同pH值对NOB活性动力学的影响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Monod方程可较好地反映不同pH值条件下基质底物浓度对NOB比亚硝态氮氧化速率(SNi OR)的影响,且pH=7.0时动力学参数Ks为(6.167mg/L),r(max)为[1.134g/(g·d)],此时NOB活性最好.利用钟形经验模型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最大比降解速率(r(max))随pH值的增大呈钟形变化,本试验NOB的最佳pH值为(6.9±0.1),其中r(max)维持在r(opt)一半以上的pH值范围(ω)为(3.26±0.4).以亚硝酸盐氧化还原酶类基因(nxrA、nxrB)为引物,基于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pH值条件下nxrA基因和nxrB基因拷贝数的变化趋势均与动力学参数(Ks、r(max))的规律一致,且nxrA和nxrB基因在系统的降解过程中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硝酸盐氧化菌 PH值 动力学 钟形经验模型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磷回收的低温微氧EBPR系统的表观与微观特性 被引量:2
17
作者 田文清 俞小军 +4 位作者 邓颖 蔡雨麒 靳海东 康素琴 马娟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25-1634,共10页
在低溶解氧(DO=1mg/L)条件下启动2个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A/O-SBR),中温(22±1)℃SBR1和低温(14±1)℃SBR2,考察侧流磷回收工艺对低耗主流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污染物去除性能、微生物种群结构和磷回收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低溶解氧(DO=1mg/L)条件下启动2个厌氧/好氧交替运行的SBR(A/O-SBR),中温(22±1)℃SBR1和低温(14±1)℃SBR2,考察侧流磷回收工艺对低耗主流强化生物除磷(EBPR)系统污染物去除性能、微生物种群结构和磷回收潜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BR1和SBR2的脱氮及COD去除性能未受磷回收操作的影响,但是在除磷方面,SBR1的EBPR性能更稳定,对侧流磷剥夺更耐受,平均除磷率达90.7%,而SBR2在侧流磷回收阶段的平均除磷率为78.4%.此外,基于侧流磷回收的微氧EBPR系统可在低温下保持较为稳定的生物质浓度(VSS),但实施侧流磷回收后SVI值由104.6mL/g升至216.8mL/g,系统发生污泥膨胀.基于16SrRNA的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主流系统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在侧流磷回收阶段发生了较大变化,CandidatusCompetibacter、Flavobacterium(黄杆菌属)和Dechloromonas(脱氯单胞菌属)骤增,Candidatus Accumulibacter的相对丰度从12.5%降至6.4%.经计算,在1/3侧流比前提下SBR1与SBR2的磷回收潜能分别为68.8%和69.4%.总的来说,微氧EBPR系统的运行温度是保证侧流磷回收稳定进行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O-SBR 厌氧侧流磷回收 低温 低溶解氧 EBP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程反硝化的启动及多参数优化下NO_(2)^(-)-N积累特性 被引量:10
18
作者 毛佩玥 付雪 +3 位作者 赵鑫磊 邢嘉伟 马娇 陈永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189-1198,共10页
采用本实验室长期培养的厌氧(S-A)、好氧(S-O)和交替厌氧/好氧(S-A/O)活性污泥为种泥,分别启动短程反硝化SBR反应器R1、R2和R3,控制进水C/N比为3,缺氧搅拌时间为1h时,在第15d、7d和4d亚硝酸盐积累率(NAR)分别达到75.34%、84.51%和86.23%... 采用本实验室长期培养的厌氧(S-A)、好氧(S-O)和交替厌氧/好氧(S-A/O)活性污泥为种泥,分别启动短程反硝化SBR反应器R1、R2和R3,控制进水C/N比为3,缺氧搅拌时间为1h时,在第15d、7d和4d亚硝酸盐积累率(NAR)分别达到75.34%、84.51%和86.23%.选取C/N比、初始pH值、缺氧搅拌时间和初始NO_(3)^(-)-N浓度对NAR进行四因素三水平响应面实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以上因素对NAR均有显著影响(P<0.05),模型R 2为0.983.通过模型预测得最佳运行条件:C/N比为3.16,初始pH值为8.51,缺氧搅拌时间为1.27h,初始NO_(3)^(-)-N浓度为60mg/L的条件下,NAR高达9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程反硝化 亚硝酸盐积累率 C/N比 反硝化特征参数 响应曲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O_(2)^(-)-N/NH_(4)^(+)-N及COD/NH_(4)^(+)-N对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脱氮除碳的影响 被引量:6
19
作者 赵鑫磊 邢嘉伟 +4 位作者 付雪 毛佩玥 安芳娇 马娇 陈永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86-2594,共9页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SBR-ASBR)组合工艺处理常温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通过调控SBR缺氧:好氧时间分别为80min:60min、120min:60min和150min:60min时,实现半亚硝化,将其出水直接泵入ASBR反应器中,考察不同进水NO_(2)^(-)-N...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SBR-ASBR)组合工艺处理常温低C/N比实际生活污水,通过调控SBR缺氧:好氧时间分别为80min:60min、120min:60min和150min:60min时,实现半亚硝化,将其出水直接泵入ASBR反应器中,考察不同进水NO_(2)^(-)-N/NH_(4)^(+)-N和COD/NH_(4)^(+)-N对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同步脱氮除碳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设计正交批次试验.结果表明:在NO_(2)^(-)-N/NH_(4)^(+)-N为1.55,COD/NH_(4)^(+)-N为4.22时,出水NH_(4)^(+)-N、NO_(2)^(-)-N和COD的浓度分别为2.79,0.47,38.37mg/L,其去除率分别高达87.56%,98.45%和62.69%.ΔNO_(2)^(-)-N/ΔNH_(4)^(+)-N为2.23,生成的NO3--N的量比理论值小2.47mg/L,厌氧氨氧化和异养反硝化共同完成氮素去除,系统脱氮除碳性能最佳.当NO_(2)^(-)-N/NH_(4)^(+)-N和COD/NH_(4)^(+)-N分别由0.84增加到1.55和3.24增加到4.22时,厌氧氨氧化和异养反硝化对脱氮贡献率分别由80.40%降至53.33%和19.60%增加到46.67%.NO_(2)^(-)-N/NH_(4)^(+)-N和COD/NH_(4)^(+)-N对TN和COD去除的正交影响显著,均呈现正相关,R^(2)分别为0.9243和0.97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亚硝化 缺氧 好氧比 厌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 脱氮除碳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好氧颗粒污泥造粒过程中EPS及脱氮除碳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曾天续 马娇 +4 位作者 党鸿钟 严渊 吴新波 李维维 陈永志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71-76,共6页
为解决好氧颗粒污泥(AGS)在生活污水中造粒时间长、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在人工配水中逐渐添加生活污水的方式改变进水水质,研究AGS造粒过程及脱氮除碳的效果。在4个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AGS,接种污泥均为污水厂A^(2)/O工艺二沉池污泥... 为解决好氧颗粒污泥(AGS)在生活污水中造粒时间长、稳定性差的问题,采用在人工配水中逐渐添加生活污水的方式改变进水水质,研究AGS造粒过程及脱氮除碳的效果。在4个序批式反应器(SBR)中培养AGS,接种污泥均为污水厂A^(2)/O工艺二沉池污泥。25℃时,R1进水1~17 d为人工配水,18 d后改为生活污水;R2进水分阶段改变人工配水比例,最终为生活污水;R3进水为人工配水。R4温度为15℃,进水为人工配水。结果表明,水质和温度导致R1、R4的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PN)和多糖(PS)波动增加,R2、R3的PN和PS呈上升趋势,且AGS的沉降速度随着PN增大而增大。25℃时,污泥沉降指数(SVI)与EPS呈负相关。两种温度下均可成功培养出AGS,25℃时,在人工配水中逐渐添加生活污水的进水方式可缩短AGS在实际生活污水中的造粒时间,且沉降性能更优。研究结果可为AGS处理生活污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质 好氧颗粒污泥(AGS) 胞外聚合物(EPS) 脱氮除碳 生活污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