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变化及其对气象因素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斌 许尔文 +3 位作者 袁浩 王顺利 敬文茂 马雪娥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169,共7页
为更好地助力祁连山国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分布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式大气负氧离子浓度自动监测仪和自动气象站,对其林内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为更好地助力祁连山国家森林康养产业发展,选取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分布的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固定式大气负氧离子浓度自动监测仪和自动气象站,对其林内的空气负氧离子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和降雨量等气象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内空气负氧离子浓度年平均值为1429 cm^(-3),变化范围120~3480 cm^(-3),变异系数43.3%。2)春、夏、秋季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均呈“W”形变化趋势,而冬季负氧离子浓度分布呈“M”变化趋势。春、秋、冬季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均出现在8:00-11:00,而夏季负氧离子浓度峰值出现在19:00-23:00。3)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日变化平均值变化规律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其中冬季变化幅度最小,夏季变化幅度最大。4)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表明,降雨量和相对湿度与负氧离子浓度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P<0.001),温度与负氧离子浓度呈正相关,但不显著(P>0.05);负氧离子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均呈线性关系,其中与温度的线性函数拟合效果差;负氧离子浓度随相对湿度和降水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气负氧离子 青海云杉林 气象因素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5种典型灌丛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8
2
作者 马剑 刘贤德 +3 位作者 金铭 赵维俊 敬文茂 王荣新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91-1400,共10页
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分布于祁连山北麓中段的甘青锦鸡儿、鲜黄小檗、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吉拉柳等5种典型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测定土壤有机C、N、P含量,分析了不... 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是体现生态系统变化过程的重要依据。该研究以分布于祁连山北麓中段的甘青锦鸡儿、鲜黄小檗、金露梅、鬼箭锦鸡儿、吉拉柳等5种典型灌丛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采样,测定土壤有机C、N、P含量,分析了不同灌丛群落土壤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垂直分布特征,并探讨了各指标间的耦合关系,为祁连山地区土壤-植物养分关系及退化植被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祁连山北麓中段5种灌丛群落土壤有机C(45.29 g/kg)、全N(3.85 g/kg)、全P含量(0.70 g/kg)较高,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C与全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土壤有机C与全P以及全N与全P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且土壤C、N含量变化几乎完全同步。(3)各灌丛类型土壤有机C、全N含量均表现为表层高于下层,而全P含量土层间差异不显著;各灌丛群落土壤有机C、全N含量均随土层加深呈现“倒金字塔”的分布格局,但不同灌丛类型全P含量随土层加深的变化规律却不一致,且土层对全P含量的影响不显著。(4)5种灌丛群落土壤整体C∶N、C∶P、N∶P(11.29、66.99、5.6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灌丛群落土壤C∶P、N∶P随土层加深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但不同灌丛群落土壤C∶N随土层加深的变化规律有所不同。(5)土壤有机C、全N与C∶N、C∶P、N∶P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P<0.01),土壤全P与C∶N、C∶P、N∶P之间关系不显著。研究认为,祁连山北麓中段土壤C∶N和P含量的稳定性较高(CV=3.99%和2.66%),C∶P、N∶P是判断研究区限制性养分的重要指标,祁连山北麓中段灌丛群落土壤主要受N素的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化学计量特征 典型灌丛 土层深度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中段典型植被土壤有机碳密度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马剑 金铭 +6 位作者 敬文茂 王顺利 赵维俊 王荣新 任小凤 赵晶忠 呼海林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99-105,共7页
【目的】探讨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规律,为祁连山区土壤碳库的科学管理及精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分布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等3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 【目的】探讨祁连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规律,为祁连山区土壤碳库的科学管理及精确估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分布在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的青海云杉林、灌木林、草地等3种典型植被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和室内测定分析,研究了3种植被类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的分布特征。【结果】3种植被类型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含量为31.74~65.19 g·kg-1,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灌木林和草地(P <0.05),但灌木林与草地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0~60 cm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为12.61~18.65 kg·m-2,青海云杉林与灌木林之间差异不显著(P> 0.05),但与草地差异显著(P <0.05);灌木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密度变异程度较为剧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而其它土层含量较为接近;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减小趋势,具有明显的"表聚现象"。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青海云杉林土壤有机碳密度也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10~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土层,表层有机碳密度明显低于其它土层;灌木林和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呈减小趋势。0~4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66.99%~77.56%,40 cm以下土壤有机碳密度较小。【结论】祁连山区青海云杉林更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和积累,3种植被类型大部分土壤有机碳存储在0~40 cm土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有机碳含量 典型植被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浅山区林缘交错带不同修复模式植被恢复调查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斌 王顺利 +3 位作者 许尔文 袁浩 马雪娥 虎威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13期61-64,共4页
本研究对祁连山北麓浅山区林缘交错带的5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2023年8月实地调查,详细记录了关键生态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密度、盖度和高度。研究发现,不同修复模式对植被恢复有显著影响,黑刺灌木林模式在物种多样... 本研究对祁连山北麓浅山区林缘交错带的5种不同生态修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估。通过2023年8月实地调查,详细记录了关键生态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密度、盖度和高度。研究发现,不同修复模式对植被恢复有显著影响,黑刺灌木林模式在物种多样性上表现最为优异,而二白杨乔木林模式在植被高度和盖度上最为突出。研究区共记录了12科18属23种植物,其中禾本科的冰草在所有样地中出现频率最高。此外,土壤含水量被确认为影响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为祁连山乃至其他生态敏感区域的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林缘交错带 植被修复 物种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肃南县大野口至小孤山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措施探索 被引量:3
5
作者 武龙庆 金铭 +5 位作者 敬文茂 马剑 赵维俊 王荣新 马雪娥 王婷 《农业与技术》 2021年第6期127-130,共4页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边坡的生物治理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对于公路边坡的防护,不但影响着公路设施安全,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也起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活动产生的重要影响,而公路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公路边坡的生物治理也逐渐成为政府关注的问题,对于公路边坡的防护,不但影响着公路设施安全,对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也起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工程项目实践,在现有边坡防护技术相关理论的整理和分析之上,结合祁连山肃南县大野口至小孤山公路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对该项目公路边坡各类植物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该项目自投入实施以来,沿线水土稳定,未发生过土壤侵蚀的现象,且作为高海拔地区,路段沿线景观优美。通过对工程实践项目生态环境的研究,为今后公路边坡的维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生态防护 植物防护 植被与工程 公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北麓中段青海云杉林土壤水热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8
6
作者 马剑 刘贤德 +4 位作者 李广 赵维俊 王顺利 敬文茂 马雪娥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33-1040,共8页
以祁连山北麓中段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5套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对海拔2 500~3 300 m的青海云杉连续监测3 a,旨在探讨青海云杉林土壤水热的变化特征及土壤水热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7:00~19:00,土壤温度整体上呈升高趋势,8... 以祁连山北麓中段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利用5套土壤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对海拔2 500~3 300 m的青海云杉连续监测3 a,旨在探讨青海云杉林土壤水热的变化特征及土壤水热间的互作效应。结果表明:(1)7:00~19:00,土壤温度整体上呈升高趋势,8:00土壤均温最低,为1.03℃,18:00土壤均温最高,为1.32℃;土壤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且差异不显著(P>0.05)。(2)冷期(1~4月、11~12月)、暖期(5~10月),各占全年的50%;8月前随月份增大土壤温湿度增大,月份增大1月,土壤均温增大2.21℃,湿度增大0.021 m3·m-3,8月后随月份增大逐渐减小,月份增大1月,土壤均温减小3.12℃,湿度减小0.017 m3·m-3。(3)土壤温度与海拔之间有负相关关系(R2=0.81,P<0.05);土壤湿度与海拔之间存在二项式相关关系(R2=0.95,P <0.05)。(4)土壤温度与土层深度间呈负相关关系(P <0.05),而土壤湿度与土层深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P <0.05),土层每增加一层,土壤均温减小0.142℃,湿度约增加0.009 m3·m-3。(5)青海云杉林土壤温度和湿度间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P <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温度 土壤湿度 变化特征 青海云杉林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Gash修正模型对祁连山北麓中段青海云杉林降水截留的模拟 被引量:8
7
作者 武秀荣 金铭 +5 位作者 赵维俊 敬文茂 马剑 赵晶忠 王荣新 马雪娥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6-222,共7页
选择祁连山北麓中段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生长季(5-9月)降水截留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和林地调查资料,对其降水截留过程进行分析,运用Gash修正模型模拟青海云杉林降水截留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大气降雨总量为... 选择祁连山北麓中段排露沟流域青海云杉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生长季(5-9月)降水截留观测数据、气象数据和林地调查资料,对其降水截留过程进行分析,运用Gash修正模型模拟青海云杉林降水截留过程。结果表明:研究期间林外大气降雨总量为418.7 mm,降雨主要为中、小雨。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分别为284.5,6.7,127.5 mm,占大气降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67.94%,1.60%,30.46%。根据Gash修正模型模拟结果,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林冠截留量值分别为302.2,3.7,112.8 mm,占大气降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72.18%,0.88%,26.94%,与实测值相比,三者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22%,44.78%,11.53%。通过对Gash修正模型参数敏感性分析,参数在-50%~50%的变化过程中对林冠截留率的影响排序为E>c>R>S>S t>P t。总体来说,Gash修正模型在祁连山青海云杉林降水截留的模拟运用中表现出很好的拟合效果,研究成果可为开展祁连山青海云杉林水分循环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截留 Gash修正模型 青海云杉林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 被引量:5
8
作者 赵晶忠 马剑 +6 位作者 高媛 敬文茂 赵维俊 武秀荣 马雪娥 王荣新 贺永岩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1-117,147,共8页
【目的】探究不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为改善该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值、土壤密度、含水量和总孔隙度,... 【目的】探究不同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为改善该地生态系统碳汇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祁连山大野口流域的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pH值、土壤密度、含水量和总孔隙度,并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5种典型灌丛0~6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由大到小表现为吉拉柳(74.93 g·kg^(-1))>金露梅(62.05 g·kg^(-1))>鬼箭锦鸡儿(41.02 g·kg^(-1))>鲜黄小檗(34.71 g·kg^(-1))>甘青锦鸡儿(13.74 g·kg^(-1));2)5种典型灌丛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值均出现在0~10 cm,表现出表层富集现象,其中金露梅灌丛和吉拉柳灌丛表层富集现象更加明显,并随土层深度加深逐渐减小;3)pH值与鲜黄小檗灌丛、鬼箭锦鸡儿灌丛、吉拉柳灌丛为较高关联度,土壤密度与甘青锦鸡儿灌丛为较高关联度,含水量与鲜黄小檗灌丛为较高关联度,总孔隙度与金露梅灌丛为较高关联度。【结论】5种典型灌丛不同土壤理化因子与土壤有机碳含量具有中等或以上的关联度。因此,在研究祁连山排露沟流域灌丛土壤有机碳环境变化时,也应将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理化因子作为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因素进行测定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含量 典型灌丛 大野口流域 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东段典型灌丛分布区的土壤物理性质 被引量:2
9
作者 赵晶忠 金铭 +6 位作者 敬文茂 赵维俊 马剑 武秀荣 王荣新 马雪娥 高媛 《林业科技通讯》 2020年第11期17-20,共4页
通过研究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化,了解不同灌丛植被类型对祁连山东段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祁连山东段连城自然保护区4种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 通过研究土壤的物理性状变化,了解不同灌丛植被类型对祁连山东段土壤的改良效果。采用分层取样法,对祁连山东段连城自然保护区4种不同灌丛类型的土壤容重、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为甘蒙锦鸡儿>头花杜鹃=陇蜀杜鹃>佥露梅,而土壤总孔隙度为金露梅>陇蜀杜鹃>头花杜鹃>甘蒙锦鸡儿;毛管孔隙度为头花杜鹃>金露梅>陇蜀杜鹃>甘蒙锦鸡儿,非毛管孔隙度为甘蒙锦鸡儿>金露梅>陇蜀杜鹃>头花杜鹃,含水率为陇蜀杜鹃>佥露梅>头花杜鹃>甘蒙锦鸡儿。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呈反比,金露梅灌丛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具有明显优势,头花杜鹃灌丛土壤蓄水能力最强,甘蒙锦鸡儿灌丛土壤通透性较好,陇蜀杜鹃具有较强的持水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东段 连城自然保护区 灌丛植被 土壤物理性状
原文传递
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灌丛群落特征 被引量:1
10
作者 贺永岩 刘贤德 +5 位作者 金铭 马剑 赵维俊 穆好华 武秀荣 赵晶忠 《林业科技通讯》 2022年第3期57-62,共6页
灌丛群落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调查,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活型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灌丛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为祁连山区吉拉柳灌丛群落的保护、利用及... 灌丛群落是祁连山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野外样地调查,从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生活型组成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对祁连山排露沟流域吉拉柳(Salix gilashanica)灌丛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为祁连山区吉拉柳灌丛群落的保护、利用及恢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该地区吉拉柳群落中有11种植物,隶属于11个科11个属,其中有1种乔木,2种灌木,8种草本,菊科、豆科、蓼科、伞形科等西北干旱区的表征科均有出现;吉拉柳灌丛群落中重要值最大的灌木是吉拉柳(1.02),重要值最大的草本是苔草(0.34);吉拉柳群落中以隐芽植物为主,占比为36.36%,其次为高位芽植物,占比为27.27%,群落中没有地上芽植物;吉拉柳灌木群落的D、H、M、C、J;分别为0.67、1.12、0.96、0.33和0.53,是单优势种群,物种多样性水平较低,且呈片状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拉柳 Salix gilashanica 群落结构 生活型 物种多样性 祁连山
原文传递
基于Citespace对矿山修复研究领域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袁浩 许尔文 +7 位作者 赵维俊 王斌 敬文茂 赵晶忠 王荣新 武秀荣 马雪娥 张克海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4期78-81,共4页
为了明确矿山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2003—2023年该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的发文量、发文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共纳入文献1907篇,结果表明,我国矿山修复领域发文量整体... 为了明确矿山修复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中国知网数据库检索了2003—2023年该领域的文献,利用CiteSpace软件对近20年的发文量、发文研究机构以及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共纳入文献1907篇,结果表明,我国矿山修复领域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22年发文最高;发文作者形成以张绍良、余振国、李健、涂美义、王志强为代表的5个较大研究合作网络;研究机构形成了以中国地质大学、自然资源部、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为中心的6个较大合作网络;关键词聚类及突现表明当下研究热点为生态修复,矿山公园,绿色矿山建设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修复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空间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31
12
作者 拓锋 刘贤德 +6 位作者 刘润红 赵维俊 敬文茂 马剑 武秀荣 赵晶忠 马雪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172-1183,共12页
研究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能揭示其种群的发展规律,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进而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和森林的经营与管理等提供指导。该研究基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hm2青... 研究青海云杉(Piceacrassifolia)种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能揭示其种群的发展规律,推断其潜在的生态学过程或影响机制,进而为该种群的配置、种植和森林的经营与管理等提供指导。该研究基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10.2hm2青海云杉动态监测样地调查资料,分析了青海云杉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径级结构,并采用点格局方法,通过单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和双变量成对相关函数对不同年龄阶段青海云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空间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青海云杉种群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分布,属增长型种群,种群自然更新状况良好。(2)青海云杉种群4个径级的个体在小尺度上呈聚集分布,但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大,聚集强度逐渐减弱,趋向随机分布;较小径级的个体常呈聚集分布,而随着径级增大,也趋向于随机分布。(3)青海云杉大树个体在小尺度(<4 m)范围内与其他径级个体都呈负关联,随着尺度的增加,大树与幼树表现出正关联且关联性随尺度的增加而减弱,而与小树、中树则表现为无关联或者微弱的负关联;径级相近的个体空间关联性为正关联或无关联,随着个体径级间差距增大,空间关联性转变为无关联或负关联。研究表明,祁连山大野口流域青海云杉种群的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随空间尺度和发育阶段而变化,这是由种群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种内种间关系以及环境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祁连山 青海云杉种群 成对相关函数 径级结构 空间分布格局 空间关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