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建设与思考
1
作者 张东霞 郝思佳 +3 位作者 王嘉瑞 王继伟 董小刚 焦亮 《大学化学》 CAS 2024年第10期229-235,共7页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目前仍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点薄弱环节。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现状,从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和准入、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 实验室安全是高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础,危险化学品的管理目前仍是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点薄弱环节。论文分析了目前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现状,从危险化学品安全教育和准入、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可追溯管理等方面阐述了一些改善危险化学品管理的可行措施,以进一步规范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降低安全隐患,为高校实验室良好运转做好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安全 危险化学品 可追溯管理 安全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群地区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作用——以成渝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8
2
作者 杨亮洁 秦丽双 +1 位作者 杨永春 潘竟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7035-7046,共12页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议题。选取成渝地区36个市县为研究单元,以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为主要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理念构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 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议题。选取成渝地区36个市县为研究单元,以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为主要研究时间节点。基于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理念构建成渝城市群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借鉴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熵权法测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利用地理探测器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各因子交互作用类型及强度。结果表明:(1)成渝城市群城市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度高,交互影响作用显著;耦合协调水平较低,以低水平耦合协调为主,呈现明显的双核心空间结构。(2)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两系统间的因子交互作用强于各系统内部因子交互作用,系统间的因子交互作用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增强,系统内因子以双因子增强为主,系统间存在较强交互协同效应,各子系统交互作用存在明显的"涌现现象"和"蝴蝶效应"。(3)生态环境系统在与城镇系统的交互作用中发挥主导作用,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为关键交互因子;资源禀赋、生态保护、资源消耗、环境水平、创新力量、文化传承等为主要子因子。研究深刻解析成渝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协同模式,以期为成渝城市群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生态环境质量 耦合协调度 交互协同 成渝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兰州市中心城区大气环境容量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山泉 瞿德业 +1 位作者 谌越 杨明月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1-233,共13页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km^(2)、夏季3.51×10^(4)km^(2)、秋季1.28×10^(4)km^(2)、冬季1.12×10^(4)km^(2)。... 本研究利用2015~2022年气象资料,对大气环境容量计算方法--A值法进行修正,计算出兰州市中心城区不同季节的A值为春季4.14×10^(4)km^(2)、夏季3.51×10^(4)km^(2)、秋季1.28×10^(4)km^(2)、冬季1.12×10^(4)km^(2)。运用修正A值法,考虑污染物的干、湿沉降清除量和化学转化清除量,计算兰州市中心城区6种大气污染物(O3、NO_(2)、CO、SO_(2)、PM2.5和PM10)在8年间四季变化量及大气环境容量,并对修正A值法的主要参数(风速、背景值浓度、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在±30%范围内进行调整,系统分析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各参数变化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年间兰州市中心城区的空气质量不断改善。除O3外,其他污染物在春、夏季的大气环境容量高于秋、冬季。O3大气环境容量一直在无环境容量上波动;NO_(2)大气环境容量呈“M”型变化,2020年达到最大值(3.59×10^(4) t);PM2.5大气环境容量呈波动增长趋势,2022年达到最大值(2.04×10^(4) t);其他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逐年增加。在进行污染源控制时,首要任务是巩固CO和SO_(2)的防治成果,并以O3、PM10和PM2.5的污染防控为主要目标。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风速和污染物背景值浓度对大气环境容量的影响很大,污染物大气环境容量的变化范围为−40%~70%,CO、SO_(2)背景值浓度在±30%范围内变化,其大气环境容量变化分别为±13.71%和±4.52%。干沉降速率和降水量影响甚微,污染物环境容量变化仅在±4.16%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境容量 修正A值法 干湿沉降 化学转化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师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选择与实践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圣杰 张明军 张勃 《地理教学》 2022年第12期49-52,共4页
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挖掘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总结线上教学应用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应遵循资源易获取性、主题对应性、选题时效性和内容可互动性等原则。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线上教学资... 自然地理学是高师地理科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挖掘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总结线上教学应用经验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应遵循资源易获取性、主题对应性、选题时效性和内容可互动性等原则。目前自然地理学的线上教学资源类型多样,包括慕课产品、电子读物、教学视频、虚拟仿真实验等,为线上教学提供了重要基础。本文提供了各类型自然地理学线上教学资源的选择建议,并结合实践案例从学情分析、课前预习、课堂互动和课后巩固的角度对线上教学资源的应用进行了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地理学 线上教学 教学资源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1—2020年天山地区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模拟
5
作者 范蕊谊 孙美平 +4 位作者 王荣军 姚晓军 王姝 牛舒婷 王国宇 《冰川冻土》 2025年第1期239-254,共16页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 天山冰川融水是下游绿洲生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命脉。显著增温使天山冰川消融加剧,这种变化深刻改变了区域的水资源配置,定量评估其变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聚焦天山地区冰川,通过多源数据(冰川编目和ASTER物质平衡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更精准的集成约束,利用月尺度的度日模型对天山地区的冰川物质平衡及冰川径流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1961—2020年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呈亏损状态(-0.36 m w.e.·a^(-1)),以1990年为界,1990年之后冰川物质平衡较之前减少0.15 m w.e.·a^(-1),在更高的物质亏损驱动下,致使1990年之后年均冰川径流量增加5.91×108 m^(3)(10.58%);对天山冰川变化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气温上升0.5℃,冰川物质平衡减少0.16 m w.e.·a^(-1),而降水增加10%,冰川物质平衡增加0.03 m w.e.·a^(-1),即天山冰川物质亏损主要归因于气温的升高;最后讨论了近60年大气环流转型对冰川物质平衡的影响,发现天山冰川物质平衡在1990年之前主要受高空气旋控制,空气绝热上升气温下降,使其亏损呈较小状态,而1990年之后受高空反气旋环流控制,加剧了下沉气流绝热增温进而导致天山冰川物质的持续较大亏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 物质平衡 径流 大气环流 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工程学”课程教学模式优化与探索 被引量:1
6
作者 曹春 唐千惠 肖潇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57-62,共6页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亟待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本研究以硕士生“环境工程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展开探讨,提出科研反哺教学、重视实践技能与英语能... 为满足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亟待进一步改革和优化。本研究以硕士生“环境工程学”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优化展开探讨,提出科研反哺教学、重视实践技能与英语能力培养、创建“多方位计分+学生互评打分”体系、让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堂等合理建议,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科研实操水平,同时引领学生塑造正确价值观,培养出有信念、素质高、能力强的环境专业型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研究生课程 教学模式优化 创新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诱导萃取/UPLC-MS/MS法高通量检测环境水体中12种除草剂
7
作者 陈静 王波 +4 位作者 王新潮 王娟 王玉新 谌越 瞿德业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82-88,共7页
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12种除草剂的溶剂诱导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剂乙腈的体积、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离心时间,并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仪器方法... 以二氯甲烷为萃取剂,建立了测定环境水样中12种除草剂的溶剂诱导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提取剂乙腈的体积、萃取剂的种类和体积、离心时间,并结合响应面分析,得到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在仪器方法建立过程中对质谱参数、色谱柱、流动相进行了优化。在最优条件下,12种除草剂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 5,方法检出限为0.05~0.5μg/L,定量下限为0.2~5.0μg/L,平均回收率为83.0%~110%,相对标准偏差为0.30%~5.0%。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度高、有机溶剂用量少,适用于环境水体中除草剂的高通量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剂 溶剂诱导萃取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环境水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系统服务权衡与协同效应——以张掖市为例 被引量:13
8
作者 姚礼堂 张学斌 +4 位作者 周亮 罗君 王梓洋 雷越 李意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8138-8151,共14页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 开展复合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服务效应研究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和强化生态系统管理提供重要的基础依据。以干旱区“山地-绿洲-荒漠”复合系统的典型区域张掖市为例,基于1987年、2000年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以乡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引入相对优势度指数划分山地、绿洲、荒漠子系统,研究复合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效应。结果表明:(1)张掖市复合系统呈现地域分异特征,由南部山地系统,中部绿洲系统和北部荒漠系统构成;山地系统以林地和草地为主,绿洲系统以耕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为主。(2)从时间上看,2000—2018年各系统的土地利用变化更强烈,其中,绿洲系统的耕地面积增加量最大,为363.08km^(2),荒漠系统的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为78.23%。各系统土地利用转移模式为:山地系统以草地转耕地为主,绿洲系统和荒漠系统以未利用地转耕地为主。(3)张掖市复合系统的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其中,荒漠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的增幅最大,各子系统的价值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山地系统>绿洲系统>荒漠系统,耕地对各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贡献量最大。(4)张掖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协同效应大于权衡效应,其中荒漠系统的生态服务之间均为协同关系,山地系统中供给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32.73%,绿洲系统中调节服务与其他服务呈现权衡关系,占比18.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系统 绿洲 未利用地 生态系统 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蒸发皿实验的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模拟 被引量:1
9
作者 雷世军 王圣杰 +1 位作者 朱小凡 张明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29,共9页
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直接反映了水在大气中输送、混合和相变等过程的关键信息,通过蒸发皿实验可以模拟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仍需要实测资料的验证。于2019年9—11月在甘肃兰州进行了蒸发皿实验,对逐日大气... 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直接反映了水在大气中输送、混合和相变等过程的关键信息,通过蒸发皿实验可以模拟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仍需要实测资料的验证。于2019年9—11月在甘肃兰州进行了蒸发皿实验,对逐日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模拟,同期利用在线大气水汽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仪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模拟结果的可靠性进行验证。研究发现:(1)利用自然蒸发状态下的Craig-Gordon线性阻力模型和水体同位素质量平衡方法模拟得到的大气水汽中δ^(18)O与直接测量得到的大气水汽中δ^(18)O之间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均方根误差为4.5‰,平均绝对误差为3.2‰,平均偏差为0.03‰。(2)大气水汽中δ^(18)O的模拟残差与相对湿度(R^(2)=0.43)、蒸发剩余比(R^(2)=0.39)和剩余水体同位素值(R^(2)=0.39)都具有一定相关性。(3)模型对相对湿度的敏感性高,在相对湿度较低时模型误差会增大。在实验末期蒸发剩余比偏低和剩余水体同位素富集的情况下,水汽同位素模拟残差相较于实验前期而言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稳定同位素 蒸发皿 模拟 大气水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甘肃省土地利用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陈万远 赵锐锋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2期262-274,281,共14页
【目的】探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三生”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2010~2020年间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确定各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 【目的】探究甘肃省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和驱动机制。【方法】基于“三生”视角构建土地利用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甘肃省86个县域单元2010~2020年间土地利用功能时空分异特征进行综合测度,并利用空间回归模型确定各土地利用功能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结果】研究期间,甘肃省生产、生活功能持续改善,地域集聚趋势明显,生态功能保持动态稳定。生产和生活功能高值区均呈现围绕各中心城市分布、生态功能高值区沿青藏高原边缘及秦岭西延伸段分布的特征。甘肃省县域“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且呈现不断改善趋势。生产与生活功能表现为协同关系,生态与生产、生活功能表现为权衡关系,三对关系在研究时间段均呈现相对稳定态势。城镇化率等因素对生产和生活功能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植被覆盖率对生态功能具有显著正向作用。【结论】本研究结果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有较强的吻合性,“点带状”分布格局与甘肃省推动的“一核三带”发展格局相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功能 权衡与协同 影响因素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安全格局视角下黄土高原生态网络韧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杨亮洁 张玲玲 +2 位作者 张芳宁 杨永春 罗亚玲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10471-10485,共15页
生态网络韧性是生态系统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是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构建“水资源⁃水土保持⁃沙漠化⁃生态系统质量”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识别生态源地,应用MCR模型提取廊道,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安... 生态网络韧性是生态系统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抵抗、恢复及适应能力,是生态系统研究的热点。从生态安全格局视角构建“水资源⁃水土保持⁃沙漠化⁃生态系统质量”生态安全格局评价体系,识别生态源地,应用MCR模型提取廊道,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安全格局特征;应用引力模型构建生态网络,分析黄土高原生态网络韧性特征和核心节点影响广度和强度;应用网络鲁棒性模型模拟不同情境下黄土高原生态网络韧性变化。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生态源地和廊道空间异质性显著,北部密集南部稀疏,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分布,核心源地主要分布在高原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和榆林市;(2)黄土高原生态网络呈组团模式,网络传输效率较高,网络联系呈现邻近效应和偏好依附效应;网络结构层级性显著,核心节点对网络的控制及辐射带动效应强;(3)蓄意攻击和随机故障情境下,黄土高原生态网络连通鲁棒性和脆弱鲁棒性均显著下降,但网络连通性下降更显著,网络易破碎,生态网络脆弱;蓄意攻击情景下网络韧性下降更显著,核心节点对生态网络控制及辐射带动效应强,影响范围广、强度大。保护核心源地,加强边缘源地间的联系,形成密集的多核心组团式生态网络,提升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网络韧性 MCR模型 引力模型 鲁棒性模型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的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研究--以老虎沟12号冰川为例
12
作者 张彦丽 陈刚 +3 位作者 马亚龙 胡嘉正 马宇鹏 张丽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89-1403,共15页
冰川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合成孔径雷达(SAR)不仅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极化等特点,而且对冰雪融化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较为敏感,已成为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多时相... 冰川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合成孔径雷达(SAR)不仅具有较高空间分辨率和多极化等特点,而且对冰雪融化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较为敏感,已成为山地冰川表面消融变化监测的重要数据源。基于Sentinel-1时序数据,提出了一种综合应用多时相多极化SAR变化检测算法和Sigmoid函数的冰川表面消融监测方法。以祁连山老虎沟12号冰川为研究区,利用“中心线-圆”方法获得的冰川东、西支64个样区,通过各点2019-2020年124个时相的SAR后向散射系数变化特征确定了7个典型样区及2019和2020年冰川消融期;基于同轨道参考影像与多时相融雪影像对比,分别获得变化监测影像VV和VH极化后向散射系数,对其进行权重组合后提取湿雪像元;通过Sigmoid函数并结合湿雪平均海拔高度提取干雪,从而得到2年冰川消融期内16个时相的冰川表面干湿雪分布。利用2019年09月01日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DOM)以及与Sentinel-1邻近日期5景Sentinel-2影像对提取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并结合冰川上气象站点气温和降水数据对误差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提取冰川表面干、湿雪分布,总体分类精度OA高达96%,Kappa系数高达0.84。老虎沟12号冰川消融期及覆盖各类型消融变化规律存在年际变化:2019年冰川的消融期为5月初至9月中下旬,2020年的消融期为6月中下旬至9月初;2019年从消融季开始,冰川表面干雪面积迅速减小,而湿雪与冰川冰面积在整个消融期均较大,但随着强降雪出现,干雪面积骤然上升,2020年冰川冰和湿雪面积变化明显,冰川冰面积持续增加,湿雪面积持续减小,而干雪面积在高海拔区趋于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极化SAR 后向散射系数 多时相多极化变化检测 冰川消融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果渣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印染废水的降解
13
作者 瞿德业 朱梦晨 +3 位作者 雷春妮 王波 周小平 王彩虹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5,共9页
橄榄油生产工业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橄榄果渣(OP),该研究利用OP作为再生前驱体,采用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处理OP,将其制成一种成本低且环保的生物吸附剂(OP-A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亚甲基蓝(MB)。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考察了改变制... 橄榄油生产工业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橄榄果渣(OP),该研究利用OP作为再生前驱体,采用氢氧化钾作为活化剂处理OP,将其制成一种成本低且环保的生物吸附剂(OP-AC),用于去除水溶液中的亚甲基蓝(MB)。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考察了改变制备过程中的固液比、活化时间、活化温度对MB吸附量和去除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扫描电镜、X射线、孔径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对所制备的OP-AC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固液比为4∶5.8、活化时间为21 min、活化温度为527℃时,染料MB去除率最大为92.6%。通过对制备的OP-AC进行表征,其比表面积为278.8324 m^(2)/g,平均孔径为3.4180 nm,总孔容为0.131684 cm^(3)/g,微孔占比为79.42%。OP-AC表面含有丰富的官能团,以含氧官能团为主,包括羟基、羧基和羰基等。结果表明制备的吸附剂孔隙结构发达,表面吸附位点充裕,是一种高效、环保、低成本的生物材料,可用于去除水体中的M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炭 吸附剂 响应面 表征 印染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兰州银滩湿地公园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旭 李军 +5 位作者 李开明 焦亮 臧飞 毛潇萱 脱新颖 台喜生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40-2355,共16页
为探究兰州市市区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以兰州银滩湿地公园为研究区,采集并分析了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与地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 为探究兰州市市区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状况及潜在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以兰州银滩湿地公园为研究区,采集并分析了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As、Cd、Cr、Cu、Hg、Ni、Pb和Zn的含量.采用蒙特卡洛模拟与地累积指数(Igeo)、富集因子(EF)、综合生态风险指数(NIRI)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分别对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综合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均含量除Cd、Pb和Hg之外,其他元素含量均值均低于甘肃省土壤背景值,地累积指数和富集因子显示,沉积物以Cd污染为主,Pb和Hg次之,其余5种重金属均为无污染;综合生态风险指数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的主要生态危害元素是Cd,且Cd对综合生态危害指数的贡献值达到了93.60%,其余元素均为低风险;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重金属对不同人群均存在非致癌与致癌健康风险,其中对成人男性、成人女性和儿童构成非致癌风险的概率分别为:16.1%、18.3%和6.0%,Cd和Cr为主要的非致癌风险污染物;对成人男性、成人女性和儿童造成致癌暴露风险的概率分别为:8.0%、13.2%和98.1%,As和Cr为主要的致癌风险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地累积 富集因子 生态风险 银滩湿地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多情景模拟 被引量:6
15
作者 许澳康 胡梦珺 +5 位作者 石晶 孟祥云 白清竹 郭婧玲 刘烁雅 张嗣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365-3375,共11页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利用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储量效应,耦合PLUS模型模拟2035年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水资源约束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主要以未利用地... 以石羊河流域为例,利用InVEST模型评估199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碳储量效应,耦合PLUS模型模拟2035年在自然发展、生态保护、水资源约束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羊河流域土地利用主要以未利用地,草地和耕地为主,占流域总面积的93%.1990~2020年石羊河流域耕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呈增长趋势,其余用地面积呈减少趋势.2020~2035年多情景模拟下,只有生态情境中林地和草地面积增加显著.1990~2020年流域碳储量整体呈增长趋势,其中以草地,未利用地和耕地碳储量贡献为主,占碳总量的86%.2020~2035年4种情景下的碳储量均有所增加,但生态保护情景中碳储量增加最为显著,共增加3.75×10^(6)t.自然发展情景和经济发展情景下,林地和草地转为耕地的面积远大于转入,碳储量损失较多.水资源约束情景下,耕地主要转出为草地和建设用地,其他各地类之间转换所承载的碳储量基本平衡.生态保护情景下,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转入面积大于转出使区域碳储量增加.研究结果以期为石羊河流域提升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和规划未来国土空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储量 InVEST模型 PLUS模型 土地利用 石羊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视角下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与国土空间分区优化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丽蓉 石培基 +4 位作者 尹君锋 张韦萍 石晶 李雪红 程番苑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101-4111,共11页
在新时代全面践行“生命共同体”整体系统观背景下,将碳中和发展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中,优化符合甘肃实际省情的国土空间格局及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县域为例,基... 在新时代全面践行“生命共同体”整体系统观背景下,将碳中和发展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设中,优化符合甘肃实际省情的国土空间格局及提出相应发展策略,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甘肃省县域为例,基于碳中和研究视角,测算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1年全省87个县域土地利用碳收支量,运用GIS空间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其时空分异特征及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整体特征.最后结合主体功能区划进行低碳发展导向下的国土空间优化分区,提出差异化的低碳发展策略.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但增幅相对较小,空间上呈现“中部和东部高,西南低”的分布态势,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碳吸收量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林地是主要的碳汇.净碳排量呈增加趋势,省内约58.62%的县域处于碳失衡状况.(2)2021年县域碳排放空间网络关系紧密且规模较大,呈现“核心-边缘”形态,城关区和七里河区处于网络核心地位,在网络中接受较多关联关系.陇中地区网络联系频繁,陇东南地区联系次之.(3)以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和生态承载系数为依据,以社会网络空间关联性结果为角色定位,将全省划分为4种碳中和分区.同时,叠加分析主体功能区划,将全省县域重构为7个国土空间分区并对各分区提出差别化区域低碳优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网络空间关联 低碳优化 国土空间分区 甘肃省
原文传递
不同降雨量及雨强条件下兰州南山人工侧柏林土壤水分入渗规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鲁睿 张明军 +5 位作者 张宇 车存伟 强玉泉 刘灵灵 王志兰 谷来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64-376,共13页
[目的]降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将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研究降雨入渗规律,可以更系统地掌握土壤水分亏缺状况。[方法]通过定点观测,应用Hydrus-1d模型对兰州南山人工侧柏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模拟,评估模型在干... [目的]降雨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水分的主要来源,将野外观测和模型模拟相结合研究降雨入渗规律,可以更系统地掌握土壤水分亏缺状况。[方法]通过定点观测,应用Hydrus-1d模型对兰州南山人工侧柏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进行模拟,评估模型在干旱区的适用性,分析不同降雨条件下土壤水分响应状况和入渗机制。[结果]Hydrus-1d模型在兰州南山人工侧柏林有较好的适用性,且深层模拟效果更优。降雨量<30 mm时,10 cm处土壤含水量对降雨响应最为强烈,30,50 cm处受降雨影响相对较小且有明显的滞后,70 cm以下没有响应;降雨量>8.2 mm时存在湿润峰。模拟期内,最大入渗深度为70 cm,最大入渗量为23.7 mm,入渗深度随时间增加而入渗量和入渗速率却随时间延长而减小。降雨量与入渗量、入渗深度和入渗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降雨量<20 mm时,降雨强度对入渗量、入渗深度和入渗速率存在显著影响。[结论]使用Hydrus-1d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兰州南山人工侧柏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并计算入渗量、入渗速率和入渗深度,且分析发现降雨量对该地土壤水入渗过程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 入渗 HYDRUS-1D模型 土壤含水量 侧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干旱半干旱区SPAC水分运移过程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宇 张明军 +2 位作者 王家鑫 鲁睿 刘灵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60-1373,共14页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是生态水文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其水分运移过程对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植被建设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氢氧稳定同位素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有助于揭示这一过程。介绍了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土壤-大气界面、...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是生态水文学的重点研究对象,其水分运移过程对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植被建设和水资源综合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氢氧稳定同位素较高的灵敏性和准确度有助于揭示这一过程。介绍了氢氧稳定同位素在土壤-大气界面、土壤-地下水界面、土壤-植物界面和植物-大气界面水分补给传输过程中的应用,包括土壤水分来源和蒸发;水分补给入渗机制和滞留时间;植物水分来源和水力再分配;蒸散发分割和叶片吸水的相关研究,同时明确了氢氧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确定性以及未来亟需加强的方面,以期为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 土壤水 水分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观比较视角下农户福祉差异与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志航 马利邦 +1 位作者 宗艳玲 赵守存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52,共14页
福祉是一种幸福、健康或繁荣的状态,提升居民福祉是未来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依据实地调研与访谈数据,以农户生活满意度衡量农户主观福祉,以农户生计资本解析农户客观福祉,划分农户福祉水平,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生计策略的农户... 福祉是一种幸福、健康或繁荣的状态,提升居民福祉是未来发展的根本目的和终极目标。依据实地调研与访谈数据,以农户生活满意度衡量农户主观福祉,以农户生计资本解析农户客观福祉,划分农户福祉水平,同时针对不同类型和不同生计策略的农户,对其福祉水平进行解译,为白家村农户发展提供优化路径。研究表明:1)白家村农户主观福祉与客观福祉匹配结果以“中-中”类型聚集明显,尚需整体提升。2)具体而言,客观福祉中以金融资本和自然资本滞后性较明显。主观福祉中乡村生产生活保障满意度较低,当地农户对自身医疗、卫生、教育存在意见。3)未来应首先整体提升策略水平指引白家村乡村农户福祉向“高-高”理想状态发展。其次,重点突破建设短板明确白家村乡村农户福祉建设方向。受访农户中,脱贫不稳定户与边缘户基础资源禀赋不足,发展内生力不足,针对此情况亟需政府进行对应帮扶。同时,当地政府应针对外出务工农户,开展非农职业培训,提升外出农户非农就业能力,为留村农户农业资产变现提供政策支持,确保农户在取得非农收入的同时,还能获得稳定的财产性收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福祉 客观福祉 农户生计 生计策略 提升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橄榄果渣活性炭对水中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朱梦晨 瞿德业 +3 位作者 雷春妮 王波 周小平 王彩虹 《林产化学与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7-144,共8页
以橄榄果渣(OP)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在550℃电阻炉中高温煅烧制备橄榄果渣活性炭(OP-AC),并探究其对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OP-AC制备优选参数为20%KOH和OP炭粉的比例(浸渍比)为2.5∶1(mL∶g),浸渍时间4 h,活化时间20 min。优化... 以橄榄果渣(OP)为原料,KOH为活化剂,在550℃电阻炉中高温煅烧制备橄榄果渣活性炭(OP-AC),并探究其对水中亚甲基蓝(MB)的吸附性能。OP-AC制备优选参数为20%KOH和OP炭粉的比例(浸渍比)为2.5∶1(mL∶g),浸渍时间4 h,活化时间20 min。优化条件下制备的OPAC在投加量为0.6 g,溶液pH值为13,振荡时间为15 min,MB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条件下,对MB的去除率可达99.3%。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仪和孔径分析仪对OP-AC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样品表面存在多种含氧官能团,OP-AC的BET比表面积为278.8324 m^(2)/g,平均孔径为1.8891 nm,总孔容为0.1317 cm^(3)/g,微孔占比为79.42%。OP-AC对水中MB的吸附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R^(2)>0.99),以化学吸附为主;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R^(2)>0.93),属于单分子层吸附。经过3次循环使用后,OP-AC对MB的去除率仍高达83.1%;6次循环使用后,去除率为6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橄榄果渣 活性炭 亚甲基蓝 吸附动力学 吸附等温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