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腺癌前哨淋巴结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不同检查方法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6
1
作者 尹培 曹莉明 +3 位作者 游志鑫 柴鹏 郝美静 王浩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第8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不同检查方法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47例,术...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不同检查方法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1年10月—2015年10月在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乳腺癌47例,术前均于乳晕周围注射^(99m)Tc-硫胶体(^(99m)Tc-SC)对SLN定位,实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中利用γ探测仪进行SLN探测,术后所有标本均行常规病理检查,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VEGF表达情况。结果 47例术中共切检SLN 105枚,常规病理检查检出SLN转移85枚。VEGF表达常规病理检查检出SLN转移明显高于常规病理检查检出无SLN转移,二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VEGF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相关性(P<0.05)。常规病理检查方法及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RT-PCR检测对乳腺癌SLN转移检出率总体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病理检查方法对乳腺癌SLN转移检出率均低于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T-PCR检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LN活组织病理检查对判断乳腺癌SLN是否转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临床上对乳腺癌患者应在常规病理检查同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RT-PCR等检查,以提高SLN微转移灶的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徐树彬 梁志会 +5 位作者 李亮 刘晶磊 李佳 崔进国 赵红恩 谢永伟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57-60,共4页
目的 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 目的 探讨经双向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ubintimal arterial flossing with antegrade retrograde intervention,SAFARI)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3年8月收治的经内膜下血管成形术治疗失败的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疾病16例,经SAFARI开通,采用经皮穿刺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内支架(stent)置入.结果 全组治疗技术成功率为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随访10(3 ~18)个月,一期通畅率为93.75%(15/16),二期通畅率为100%.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25±0.15增加至术后的0.89±0.19(P <0.05).结论 SAFARI是治疗股浅动脉长段硬化性闭塞所致慢性严重肢体缺血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成形术 闭塞性动脉硬化 股浅动脉 支架 放射学 介入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股动脉穿刺体表与骨性标志相互关系评价对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的意义 被引量:2
3
作者 曹莉明 何景良 +5 位作者 梁志会 徐树彬 李亮 刘晶磊 张小军 崔进国 《临床误诊误治》 2014年第3期107-110,共4页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评价腹股沟皮肤皱褶、腹股沟韧带及股骨头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股动脉穿刺理想体表位置,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方法对219例经皮右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术后行右侧髂动脉造影,以股动脉长轴为参照,取腹股沟皮肤皱褶、... 目的通过血管造影评价腹股沟皮肤皱褶、腹股沟韧带及股骨头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股动脉穿刺理想体表位置,以减少局部血管并发症。方法对219例经皮右股动脉穿刺介入诊疗患者术后行右侧髂动脉造影,以股动脉长轴为参照,取腹股沟皮肤皱褶、股骨头中点平面及腹股沟韧带与股动脉交点分别作为参照点A、B、C,测量三点之间的距离,并统计分析三者之间关系。结果本组腹股沟皮肤皱褶与股骨头中点及腹股沟韧带的距离分别为(22.99±5.40)mm、(43.64±8.64)mm,股骨头中点距离腹股沟韧带的距离为(21.24±9.22)mm。临床可于腹股沟皮肤皱褶上方约22 mm作为股动脉体表穿刺标志。结论结合腹股沟皮肤皱褶及腹股沟韧带之间关系可确定股动脉穿刺的体表定位,且更加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动脉 穿刺术 股骨头 腹股沟 韧带 解剖标志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在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徐树彬 曹莉明 +5 位作者 刘晶磊 李佳 李亮 刘青 何景良 梁志会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5期79-81,共3页
目的评价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应用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主动脉疾病35例采用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 目的评价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应用于主动脉腔内修复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0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主动脉疾病35例采用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脉穿刺点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观察其技术、止血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35例均成功实施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脉穿刺点,技术及止血成功率均为100%,使用的支架输送器外径分别为20 Fr 6例,22 Fr 12例,24 Fr 17例。术后12-36 h出现血肿2例,术后1个月出现股动脉狭窄1例,均给予相应治疗后好转。结论主动脉疾病行腔内修复术时,使用双把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预埋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及止血效果确切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缝合器 主动脉疾病 血管成形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close Pro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在股动脉穿刺中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曹莉明 徐树彬 +5 位作者 何景良 梁志会 刘晶磊 刘建裕 刘青 崔进国 《微创医学》 2017年第1期46-47,89,共3页
目的评价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在经股动脉穿刺治疗主动脉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0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接受经右股动脉穿刺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于股动脉穿刺处交叉预埋两套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并行主... 目的评价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在经股动脉穿刺治疗主动脉疾病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40例主动脉疾病患者全部接受经右股动脉穿刺行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于股动脉穿刺处交叉预埋两套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并行主动脉腔内隔绝术,术后交叉缝合穿刺点,统计缝合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40例患者均成功缝合股动脉穿刺点,术后止血成功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3/40),其中股动脉狭窄1例,局部血肿2例。无动静脉瘘及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行经股动脉穿刺腔内修复术时,使用两套Perclose Pro Glide血管缝合器系统交叉缝合股动脉穿刺点安全、有效,且创伤小,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血管 PERCLOSE 股动脉穿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体定位放疗联合脑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何景良 刘晶磊 刘建裕 《癌症进展》 2018年第11期1361-1363,1399,共4页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放射治疗(SRT)联合脑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SRT组和联合组。采用RTOG 9508疗效评价标准... 目的探讨立体定位放射治疗(SRT)联合脑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为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SRT组和联合组。采用RTOG 9508疗效评价标准评价两组患者的术后效果;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神经功能;采用KPS评分标准评价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术后联合组的客观缓解率高于S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联合组患者NIHSS评分明显低于S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联合组患者KPS评分明显高于S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SRT联合脑血管介入栓塞术治疗可以提高术后早期疗效,降低NIHSS评分,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体定位放射治疗 脑血管介入栓塞术 高血运性脑恶性肿瘤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7
7
作者 徐树彬 梁志会 +3 位作者 崔进国 田惠琴 李亮 陈峰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72-575,共4页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 目的研究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10例临床抗凝治疗无效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行血管内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均接受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联合机械性碎栓治疗,其中4例在接受经静脉途径溶栓后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随访12~29个月,平均21个月。结果8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6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病程较长的患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均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和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所有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窦 血栓形成 血管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8
8
作者 梁志会 崔进国 +3 位作者 徐树彬 李亮 陈峰 田惠琴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9年第7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27例,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超确定诊断。13例发病在3周以内,表现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14例发病超过3周,表现为慢性静脉阻塞。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14例经患侧腘静脉穿...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组27例,均经下肢深静脉造影或彩超确定诊断。13例发病在3周以内,表现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14例发病超过3周,表现为慢性静脉阻塞。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14例经患侧腘静脉穿刺。11例溶栓前置入滤器,16例未置入滤器。均先行经导管溶栓治疗,之后7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20例球囊扩张后行内支架植入术。结果13例经健侧股静脉穿刺,导丝成功通过狭窄段8例,不能通过5例,改为造影导引下患侧腘静脉穿刺;14例直接行患侧腘静脉穿刺,在深静脉造影的导引下均穿刺成功。溶栓时间(85±16)h,尿激酶用量(300±32)万U。13例急性发作者血栓完全溶解,14例慢性者彩超报告管腔内见血流信号,提示血管部分再通。27例术后造影显示髂-股静脉血流通畅。随访时间6~26个月,平均11个月。19例静脉造影或超声显示髂-股静脉通畅,临床症状消失,8例深静脉造影或彩超提示髂-股静脉血流基本通畅,患者症状明显减轻,但仍存留肢体轻度肿胀。结论采用介入方法治疗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可作为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侧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何景良 梁志会 +1 位作者 李亮 刘晶磊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8年第25期71-74,共4页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诊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行大腔导管抽吸血栓治疗,实验组30例行大腔导管抽吸血栓+...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诊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60例,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30例行大腔导管抽吸血栓治疗,实验组30例行大腔导管抽吸血栓+置管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两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水平,观察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截肢率。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APTT及P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IB、D-D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栓塞复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截肢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对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应用大腔导管抽吸血栓+置管溶栓治疗效果显著,且并发症少,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大腔导管抽吸血栓治疗,可进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介入治疗 大腔导管抽吸血栓 置管溶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晶磊 邸琨 +1 位作者 徐树彬 崔进国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587-591,共5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34例,对其中19例行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射频组),15例行单纯胆道金属支架植入引流术(引流组)。记录术前、术后5天和7天的血清总...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恶性胆道梗阻的患者34例,对其中19例行射频消融联合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射频组),15例行单纯胆道金属支架植入引流术(引流组)。记录术前、术后5天和7天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术后胆瘘、胆道穿孔、胰腺炎及胆管炎的发生率。分别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电话随访,记录支架通畅率、生存率及生存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胆瘘、胆道穿孔、胆道出血、胰腺炎发生。两组术前、术后5天和7天TBIL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10例出现胆管炎(射频组6例,引流组4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12个月支架通畅率及术后3、6、12个月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射频组术后6个月支架通畅率高于引流组(P<0.05)。射频组生存时间长于引流组(P<0.05)。结论射频消融联合支架植入术可提高术后6个月支架通畅率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可作为治疗胆道恶性梗阻的重要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道梗阻 导管消融 支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被引量:4
11
作者 徐树彬 崔进国 +3 位作者 梁志会 田惠琴 李亮 陈峰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3期217-218,F0003,共3页
目的探讨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例CVST均行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6例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 目的探讨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我院2005年8月~2008年5月收治的15例CVST均行经静脉插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其中6例又接受了经动脉溶栓,术后继续抗凝治疗6个月。结果本组13例临床症状和体征得到缓解或部分缓解,其中11例头痛消失,2例存在轻度头痛;余2例病程较长者残留语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恢复正常,未再发生血栓形成及新的神经功能症状。术中、术后亦未发生与操作相关的颅内或全身出血并发症。结论经动静脉双途径介入治疗CVST能使闭塞的静脉窦恢复再通,有效缓解颅内高压症状,是CVST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血栓形成 颅内 静脉 动脉 血栓溶解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布-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诊治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树彬 李亮 +4 位作者 崔进国 梁志会 范玉红 刘晶磊 李佳 《临床误诊误治》 2012年第5期9-11,共3页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例布-加综合征术前均经腹部彩超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确诊,上腔静脉阻塞经上腔静脉造影证实。3例下腔静脉均狭窄闭塞行球囊扩张成形术;例1上腔静脉入右房口处狭窄采用... 目的探讨布-加综合征合并上腔静脉阻塞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本组3例布-加综合征术前均经腹部彩超及磁共振静脉成像检查确诊,上腔静脉阻塞经上腔静脉造影证实。3例下腔静脉均狭窄闭塞行球囊扩张成形术;例1上腔静脉入右房口处狭窄采用球囊单纯扩张,例2、3因无明显上腔静脉阻塞症状且上腔静脉完全闭塞导丝无法通过而未行介入处理。结果 3例介入手术后下腔静脉压力分别由术前的23.33、25.88和17.55 mmHg降至9.60、9.60和7.20 mmHg。例1上腔静脉压力由术前16.58 mmHg降至术后6.98 mmHg。3例术后皆恢复顺利,出院。随访症状完全消失、肝肾功能恢复正常。结论对布-加综合征患者术前应充分了解上腔静脉通畅情况,避免漏诊上腔静脉阻塞。对上腔静脉阻塞症状较轻或无症状者可不予处理,症状较重者应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加综合征 上腔静脉综合征 导管插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 被引量:7
13
作者 范玉红 郑玲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9期104-105,共2页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ower extremity atheroscle-rotic occlusive disease,LEAOD)是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导致组织血供减少引起的病变,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本病截肢率、致残率高,大多数患者就医时已经发生间歇性跛行甚至静息痛,
关键词 护理干预 手术后并发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引流管渗漏液的临床护理方法 被引量:11
14
作者 范玉红 王敏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年第1期124-125,共2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腹腔引流术后引流管周围漏液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胆汁经穿刺点溢出患者15例,以及腹腔穿刺安置引流管腹液渗出5例,采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渗出液并固定引流管。... 目的探讨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腹腔引流术后引流管周围漏液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经皮肝穿胆道引流(PTCD)术后胆汁经穿刺点溢出患者15例,以及腹腔穿刺安置引流管腹液渗出5例,采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渗出液并固定引流管。根据膀胱造口袋收集尿液的原理,以腹部穿刺点为中心,固定造口袋收集胆汁或腹腔引流液。结果采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渗出液并固定引流管,渗液能够集中收集入造口袋,20例患者中16例完全无渗漏,1~2次/2 d更换引流袋,无需使用常规敷料,平均日引流量200 ml±40 ml。1例皮肤过敏,应用皮肤保护膜后无好转,停用造口引流袋。3例行PTCD患者极度消瘦,造口袋底盘在皮肤表面固定不佳,应用防漏膏后仍有少量渗漏。结论用两件式尿路造口袋收集渗出液,固定引流管,可以减少患者感染机会和渗出物对周围皮肤刺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同时提高引流液量计量准确度,减少换药次数,提高医护工作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肝穿胆道引流术(PTCD) 两件式尿路造口袋 胆道引流管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足背穿刺法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范玉红 王亚丽 《临床误诊误治》 2010年第9期898-898,共1页
关键词 穿刺术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 治疗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介入治疗及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6
作者 何景良 崔进国 《医学综述》 2013年第18期3422-3424,共3页
目的评价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入住的53例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3例患者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即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闭塞(RAO)患者,首... 目的评价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或闭塞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将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3月至2011年8月入住的53例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闭塞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3例患者接受综合性介入治疗,即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闭塞(RAO)患者,首先采用肾动脉穿通术,开通成功后接受肾动脉形成术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对于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RAS)患者,首选肾动脉形成术进行治疗,对于效果不理想者采用肾动脉支架植入术。随后对介入治疗成功率以及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的血压和肾功能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例RAO患者中,30例行肾动脉穿通术成功后接受了肾动脉形成术或肾动脉支架植入术;3例肾动脉穿通术未成功;介入治疗成功率为90.9%。20例RAS患者,16例成功接受了肾动脉形成术;另外4例肾动脉形成术不理想,随后接受了肾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综合介入治疗的成功率为94.3%。随访结果显示,术后1个月和6个月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对于术前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差不大(P>0.05);血清肌酐水平在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下降到手术前的80%左右,肾小球滤过率也显著升高(P<0.05),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相差不大(P>0.05)。结论采用综合介入治疗法治疗大动脉炎肾动脉患者的疗效显著,可在今后治疗中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动脉炎 肾动脉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锁骨下静脉狭窄并发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静脉血栓临床报告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青兰 陈连刚 +1 位作者 梁志会 田庆波 《临床误诊误治》 2017年第11期47-50,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右锁骨下静脉狭窄并发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头痛、头晕15 d余,加重伴呕吐...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及诊断方法。方法对1例右锁骨下静脉狭窄并发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因头痛、头晕15 d余,加重伴呕吐1 d入院。经相关检查初步诊断:右肺癌IV期(脑转移),予放化疗,并于超声引导下行PICC。后患者出现右上肢水肿,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右上肢PICC术后右侧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贵要静脉血栓,予相应治疗但患者右上肢水肿加重,行右上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诊断锁骨下静脉狭窄、右上肢深静脉血栓。行右上肢深静脉造影、锁骨下静脉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术后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结论对恶性肿瘤等高危人群PICC前应慎重考虑,并进行全面评估,彩色多普勒超声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首选检查方式,静脉造影术为诊断静脉血栓的"金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锁骨下静脉 狭窄 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0例剖宫产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分析及临床护理路径探讨 被引量:28
18
作者 范玉红 《白求恩医学杂志》 2016年第2期251-253,共3页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50例剖宫产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包括心理疏导,患肢评估及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肺栓塞预防,用药观察护理,产后病情观察等。结果 50例患者下肢不...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对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50例剖宫产患者实施全面护理,包括心理疏导,患肢评估及护理,生命体征监测,肺栓塞预防,用药观察护理,产后病情观察等。结果 50例患者下肢不同部位腿周差治疗后双腿膝关节下10 cm处腿围差和双腿膝关节上15 cm处腿围差均较治疗前缩小。彩超复查,50例患者下肢静脉再通或部分再通,侧枝循环形成。50例患者恢复良好,未发生肺栓塞、用药相关的出血、产后并发症等。结论剖宫产术后并发静脉功能血栓原因复杂,护理工作需要系统严密的观察,专业的产科护理知识与静脉血栓护理知识,可以避免发生大面积肺栓塞、凝血异常所致出血妊高症难以控制的高血压等,对产后焦虑抑郁等严重的并发症进行治疗护理,获得较满意的治疗康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肌内注射引起臀部假性动脉瘤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青兰 郭娇 +1 位作者 梁志会 齐树伦 《临床误诊误治》 2011年第5期108-108,共1页
【病例】男,62岁。3年前因心肌内膜炎,行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因直肠肿物,行直肠肿瘤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直肠高分化腺癌,术后行常规化疔4次,此次为行第5周期化疗入院。化疗第4天下午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遂于左... 【病例】男,62岁。3年前因心肌内膜炎,行二尖瓣、三尖瓣置换术,因直肠肿物,行直肠肿瘤直肠乙状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直肠高分化腺癌,术后行常规化疔4次,此次为行第5周期化疗入院。化疗第4天下午患者出现恶心、呕吐症状,遂于左侧臀部肌内注射甲氧氯普胺10mg,次日凌晨患者诉左侧臀部胀痛,查体:左侧臀部外上象限肌内注射处有10cm×6cm的局部隆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射 肌肉内 动脉瘤 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成熟心肌再氧合损伤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徐树彬 《医学综述》 2009年第6期864-866,共3页
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未成熟心肌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有其特殊性,对于未成熟心肌体外循环中的再氧合损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未成熟心肌再氧合损伤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通过再氧合损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体外循环中的心肌保护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未成熟心肌在结构、代谢和功能上有其特殊性,对于未成熟心肌体外循环中的再氧合损伤的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就未成熟心肌再氧合损伤的问题结合国内外文献,通过再氧合损伤的细胞生物学研究和大量的动物模型试验研究和医学临床研究,认识到再氧合损伤是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心肺功能紊乱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成熟心肌 再氧合损伤 体外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