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EQ-5D-5L量表的安徽省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陈慧敏 华龙 +5 位作者 王静 陈煜 陈燕 金岳龙 沈冲 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3年第5期489-493,共5页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欧洲五维五水平健康量表(EQ-5D-5L)对安徽省普通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t检验、χ2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居民健... 目的:了解安徽省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使用欧洲五维五水平健康量表(EQ-5D-5L)对安徽省普通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t检验、χ2检验、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样本人群的EQ-5D-5L效用值为0.96±0.11。样本人群存在健康问题最多的是“疼痛或不适”和“焦虑或抑郁”两个维度,分别占比22.5%、16.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有慢性病、离异/丧偶/分居、吸烟以及年龄增长等是居民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安徽省居民生命质量总体良好。积极加强慢性病防治,重点关注家庭结构不稳定群体的健康需求,积极控烟,引导居民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安徽省居民生命质量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EQ-5D-5L量表 健康效用值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早餐行为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张婉君 齐凯 +5 位作者 马少勇 邵志敏 赵颖 金岳龙 陈燕 姚应水 《皖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0年第5期482-486,共5页
目的:了解大学生早餐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5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 目的:了解大学生早餐行为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不良饮食习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芜湖地区8所高校4585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及中国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调查问卷。结果:芜湖市大学生不吃早餐的报告率为13.4%(559/4160)。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院校类别、年级、生源地、家庭因素(家庭年收入、母亲学历、父母职业),以及其他健康危险行为(抑郁情绪、自杀相关行为、不健康减肥行为、缺乏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不吃早餐行为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不吃早餐的风险高于女生[OR=1.785,95%CI(1.471,2.166)];院校类别是不吃早餐的影响因素,医学类院校早餐就餐率高于非医学类[OR=0.526,95%CI(0.424,0.652)];与大五相比,大一[OR=0.367,95%CI(0.235,0.574)]、大二[OR=0.416,95%CI(0.268,0.645)]、大三[OR=0.181,95%CI(0.097,0.338)]、大四[OR=0.452,95%CI(0.209,0.980)]不吃早餐的风险更低。母亲职业与不吃早餐行为有关,与母亲的其他职业相比,教师、医生、公务员为不吃早餐的危险因素[OR=1.888,95%CI(1.296,2.750)]。抑郁情绪及自杀相关行为均为不吃早餐的危险因素[OR=1.715,95%CI(1.342,2.193);OR=1.507,95%CI(1.144,1.984)];不健康减肥行为和缺乏体育锻炼与不吃早餐有关,大学生存在不健康减肥行为[OR=1.977,95%CI(1.383,2.824)]和缺乏体育锻炼[OR=1.876,95%CI(1.478,2.381)]不吃早餐的风险更高。结论:大学生不吃早餐行为与性别、院校类别、年级、母亲职业以及其他健康危险行为如抑郁情绪、自杀相关行为、不健康减肥行为、缺乏体育锻炼有关。高校及家长应密切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并对其饮食习惯进行监督,从而改善不良早餐习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早餐行为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期社区居民疫情信息获得途径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关系 被引量:15
3
作者 金岳龙 江敏敏 +7 位作者 陈燕 朱丽君 方正美 吴楠 笃梦雪 王静 黄孟云 姚应水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5-667,共3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期社区居民疫情信息获得途径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1月30日—2月2日采用问卷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在安徽省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的4016名...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期社区居民疫情信息获得途径及其与心理行为问题的关系,为进一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年1月30日—2月2日采用问卷星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在安徽省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的4016名社区居民以微信和QQ等网络平台推送的方式进行匿名调查。结果安徽省4016名社区居民中,新冠肺炎流行期获得疫情信息的途径主要为网络社交工具[3929人(97.8%)],其次为政府机构与专业机构发布[2294人(57.1%)];社区居民近1周紧张焦虑、恐慌、易怒、疲劳、悲观或失望、盲目消毒和睡眠障碍发生数分别为633、1454、232、303、199、1065和1303人,发生率分别为15.8%、36.2%、5.8%、7.5%、5.0%、26.5%和32.4%;社区居民通过1、2、3和≥4种途径获得疫情信息者分别为650、754、960和1652人,分别占16.2%、18.8%、23.9%和41.1%;通过1、2、3和≥4种途径获得疫情信息社区居民盲目消毒的发生率分别为33.7%、26.9%、23.4%和25.3%,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分别为38.0%、33.0%、30.1%和31.4%。不同疫情信息获得途径种数社区居民盲目消毒和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160、12.560,均P<0.01),且社区居民盲目消毒和睡眠障碍的发生率均随疫情信息获得途径种数的增加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3.997、8.215,均P<0.01)。结论增加疫情信息的获取途径种数,可部分缓解社区居民盲目消毒和睡眠障碍等心理行为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情信息 获得途径 心理行为 关系 社区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新冠肺炎)流行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