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TXA与静脉注射TXA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是相当的,且是安全可靠的,从节约医疗成本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建议口服TXA。展开更多
目的:研究项韧带钙化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相关影像学上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64例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骨科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颈椎X线侧位片上项韧带有无钙化...目的:研究项韧带钙化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相关影像学上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64例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骨科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颈椎X线侧位片上项韧带有无钙化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后纵韧带骨化的患病率;项韧带钙化按形态不同分为类圆形、长条状、混合型,比较3组人群性别、年龄及后纵韧带骨化的患病率。结果:264例患者中出现项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nuchae,OLN)患者100例,患病率为38.0%,平均年龄为55.2岁;出现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77例,患病率为29.0%,平均年龄为55.7岁。钙化组与无钙化组人群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PLL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N类圆型46例,长条型19例,混合型35例,3组OLN不同形态人群性别、年龄和OPLL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N与OPLL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改变,提示它们可能源于同样的诱发因素,有助于提高OPLL临床检出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XA)不同给药方式对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失血量、隐性出血量、输血率,以及不良反应等各方面的影响。方法:对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接受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的6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TXA不同给药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术前2 h口服2 g TXA;对照组在切皮前5~10 min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术后6 h予以1 g TXA静脉输注1次。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引流管拔除时间、输血率、静脉血栓形成率、不良事件发生率,观察术前和术后1、3 d血红蛋白(hemoglobin,Hb),红细胞比容(hematocrit,HCT)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3 d的Hb及HCT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拔管时间、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和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在腰椎椎管减压融合术围手术期口服TXA与静脉注射TXA在减少围手术期失血量的效果是相当的,且是安全可靠的,从节约医疗成本和使用便利性方面建议口服TXA。
文摘目的:研究项韧带钙化与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相关影像学上的改变,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收集264例自2012年9月至2015年10月因颈椎退行性疾病就诊于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脊柱骨科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按颈椎X线侧位片上项韧带有无钙化分为钙化组和无钙化组,观察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后纵韧带骨化的患病率;项韧带钙化按形态不同分为类圆形、长条状、混合型,比较3组人群性别、年龄及后纵韧带骨化的患病率。结果:264例患者中出现项韧带钙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nuchae,OLN)患者100例,患病率为38.0%,平均年龄为55.2岁;出现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77例,患病率为29.0%,平均年龄为55.7岁。钙化组与无钙化组人群年龄与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OPLL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LN类圆型46例,长条型19例,混合型35例,3组OLN不同形态人群性别、年龄和OPLL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LN与OPLL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改变,提示它们可能源于同样的诱发因素,有助于提高OPLL临床检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