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6 位作者 王小雷 韩剑剑 马文俊 曹雪花 张宁宁 杨杨 胡东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6,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728例经病理证实的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13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289例(淋巴结转移阴性197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2例)和验证组124例(淋巴结转移阴性85例,淋巴结转移阳性39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和太和县人民医院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共计315例(淋巴结转移阴性221例,淋巴结转移阳性94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及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LASSO)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分类器构建影像组学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结果:最终筛选出8个影像组学特征构建预测模型用于预测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该模型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07、0.790和0.753,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4.8%和61.4%、79.5%和69.4%、44.7%和92.8%。决策曲线证实了该模型的临床实用性。结论: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对浸润性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预测具有较高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摄影 腋窝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谢玉海 马培旗 +5 位作者 韩剑剑 王小雷 胡东 马文俊 魏天贤 杨杨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0-1146,共7页
目的 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62例乳腺癌患者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其中243例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106例... 目的 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3月经病理证实的462例乳腺癌患者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其中243例来自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机构1)、106例来自阜阳市人民医院(机构2)、113例来自太和县人民医院(机构3)。根据免疫组化结果,按照7∶3将机构1和机构2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244例(TNBC 41例,非TNBC 203例)和验证组105例(TNBC 18例,非TNBC 87例),将机构3的113例乳腺癌患者(TNBC 24例,非TNBC 89例)作为外部验证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和头尾位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经特征筛选后利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由临床病理指标和影像组学评分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性能,并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 最终筛选4个与TNBC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影像组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外部测试组预测TNBC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8、90.24%和72.91%、0.827、72.22%和75.86%、0.837、70.83%和78.65%。影像组学评分联合组织学分级构建的联合模型在训练组、验证组、外部测试组预测TNBC的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03、80.49%和86.70%、0.890、77.78%和88.51%、0.870、62.50%和85.39%。联合模型对TNBC的预测效能优于单一影像组学模型,训练组和验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61、2.064,P<0.05)、在外部测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23,P=0.221)。3组决策曲线分析显示列线图预测三阴性乳腺癌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结论 影像组学模型对TNBC的预测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结合影像组学评分及组织学分级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乳房X线摄影术 影像组学 列线图 病理学 外科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韩剑剑 马培旗 +3 位作者 王小雷 马文俊 张宁宁 谢玉海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34-640,共7页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 目的:探讨基于多中心数字化乳腺X线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价值。方法: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按照7:3的比例将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437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随机拆分为训练组305例(Ⅰ/Ⅱ级217例,Ⅲ级88例)和验证组132例(Ⅰ/Ⅱ级94例,Ⅲ级38例),将阜阳市人民医院(n=129)和太和县人民医院(n=162)291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Ⅰ/Ⅱ级203例,Ⅲ级88例)作为外部测试组。对比分析双乳内外斜位(MLO)和头尾位(CC)图像,选取病变面积较大的数字化乳腺X线图像使用深睿医疗多模态科研平台进行图像分割和影像组学特征提取,采用特征间线性相关性分析与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法对组学特征进行降维并使用逻辑回归构建影像组学模型。临床指标经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临床模型。影像组学评分联合临床指标构建列线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模型性能,使用Delong检验比较模型间的预测效能。结果:最终筛选出3个与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最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列线图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效能在训练组、验证组和外部测试组分别为0.811、0.825和0.803,诊断效能优于单一模型。DCA显示在概率值为20%~60%时,训练组、验证组及外部测试组列线图预测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净收益高于影像组学模型及临床模型。结论:基于数字乳腺X线影像组学模型对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学分级的预测具有较高的效能,对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和预后评估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数字乳腺X线 组织学分级 影像组学 列线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组学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4
作者 谢玉海 周运锋 +1 位作者 韩剑剑 马培旗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7-120,共4页
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虽是诊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金标准,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 中国女性乳腺癌的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均居世界首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腋窝淋巴结转移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最重要的独立预后因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虽是诊断淋巴结是否转移的金标准,但其术后并发症较多,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因此,术前准确评估ALN是否转移对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至关重要。影像组学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它通过提取肉眼无法观察的高通量特征来预测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已广泛应用于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其中在术前无创评估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方面表现出较大的潜能。本文就基于超声、数字乳腺X线摄影及MRI的影像组学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评估中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超声检查 磁共振成像 数字乳腺X线摄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定量参数预测直径≤2cm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浸润程度 被引量:4
5
作者 谢玉海 李小虎 +5 位作者 侯唯姝 顾晓艳 钱银锋 高续 胡东 游利东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88-1292,共5页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定量参数预测直径≤2 cm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浸润程度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4月太和县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直径≤2 cm磨玻璃密度的肺腺癌患者80例共90个结节,其中原位癌8个、微浸润腺癌3...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定量参数预测直径≤2 cm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浸润程度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2年4月太和县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直径≤2 cm磨玻璃密度的肺腺癌患者80例共90个结节,其中原位癌8个、微浸润腺癌34个、浸润性腺癌48个,将其分为研究组(浸润性腺癌)和对照组(原位癌及微浸润腺癌)。比较两组体积、三维长径、最大面面积、最大CT值、最小CT值、平均CT值等人工智能定量参数的差异,评估定量参数对肺腺癌侵袭程度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体积、三维长径、最大面面积、最大CT值、平均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和最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三维长径(优势比2.020,P=0.034)、最大CT值(优势比1.008,P=0.013)是预测直径≤2 cm磨玻璃密度肺腺癌侵袭性的独立影响因子。由三维长径和最大CT值构建的回归模型预测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901,阈值为2.432时,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75%和71.43%。结论人工智能定量参数对直径≤2 cm磨玻璃密度肺腺癌浸润程度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以三维长径和最大CT值建立的联合模型诊断效能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肿瘤 腺癌 人工智能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顾晓艳 谢玉海 +2 位作者 高续 张汇斌 尚文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2年第6期708-712,共5页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行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冠... 目的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CTA)检查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皖南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行冠状动脉CTA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A检查对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诊断效能。结果CAG检查共检出251处冠状动脉狭窄病变,其中轻度狭窄53处,中度狭窄137处,重度狭窄及闭塞病变61处。在CTA检查中,3处轻度狭窄病变未被检出,1处轻度狭窄病变被判断为中度狭窄病变,3处重度狭窄病变被判断为中度狭窄病变。CTA检查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灵敏度为95.6%,特异度为93.9%,阳性预测值为94.9%,阴性预测值为94.7%,准确度为94.8%(P<0.01)。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03。在8例因中度狭窄且合并缺血症状的患者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中度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诊断冠状动脉临界病变准确、简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于未明确冠状动脉介入检查和治疗指征的患者具有较高的筛查能力,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临界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 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在预测急性胰腺炎复发中的应用价值
7
作者 刘伟 高续 +2 位作者 谢玉海 蒋哲 刘士成 《中华消化病与影像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4期348-354,共7页
目的基于首次发作急性胰腺炎患者增强CT图像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急性胰腺炎的复发。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3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95例,验证组40例。从动脉和静脉期增强CT图像中提取和筛选影像组... 目的基于首次发作急性胰腺炎患者增强CT图像构建影像组学模型用于预测急性胰腺炎的复发。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2月至2023年6月收治的13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95例,验证组40例。从动脉和静脉期增强CT图像中提取和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并收集患者临床因素,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构建影像组学评分模型、临床模型和和联合模型。采用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OC)、ROC曲线下面积(AUC)以及预测指标评价三组模型的预测能力,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用于对比不同模型临床决策的净收益情况。将联合模型制作为列线图,提供预测急性胰腺炎患者复发风险概率。结果训练组95例患者中有33例复发急性胰腺炎,验证组40例患者中有13例复发,分为复发组46例,非复发组89例。经影像组学特征降维及临床因素筛选,四种最优影像组学特征以及高脂血症和改良CT严重指数两种临床因素被分别用于并构建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和临床模型。影像组学评分模型在训练组和验证组队列中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效果,并优于临床模型(AUC_(训练组):0.874比0.713,P=0.01;AUC_(验证组):0.822比0.734,P=0.036)。联合模型可提高对胰腺炎复发预测的临床净获益率。结论基于增强CT图像的放射组学评分模型在提高急性胰腺炎复发个体化预测的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有助于临床预防胰腺炎的复发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胰腺炎 增强CT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