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分析
1
作者 陈建军 周亮亮 +3 位作者 李欣欣 李迎宾 吴徐峰 陈兰平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2期27-30,35,共5页
目的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补液试验前、后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V)变化是否≥15%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获取... 目的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脓毒症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补液试验前、后患者的每搏输出量(SV)变化是否≥15%将其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获取并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PICCO)指标及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流动力学参数对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预测价值及相关性。结果98例患者中,容量反应性阳性53例,阴性45例;阳性组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低于阴性组(P<0.05)。试验后,阳性组的心率(HR)、每搏输出量变异度(SVV)低于阴性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和中心静脉压(CVP)高于阴性组(P<0.05)。试验后,阳性组的速度时间积分(VTI)高于阴性组,峰值流速呼吸变异度(Vpeak)低于阴性组(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HR、CO、CI、CVP、SVV、VTI和Vpeak预测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15、0.560、0.556、0.499、0.898、0.922和0.9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APACHEⅡ、SOFA评分及CO、CI、CVP、SVV、VTI、Vpeak是脓毒症休克患者容量反应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密切监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于预测患者容量反应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血流动力学 容量反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V-ECMO治疗重度ARDS患者的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2
作者 陈建军 司林杰 +3 位作者 周亮亮 李欣欣 李迎宾 吴徐峰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0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重度ARDS患者,其中采用VV-ECMO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 目的探讨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VV-ECMO)治疗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效果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以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100例重度ARDS患者,其中采用VV-ECMO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氧合指标及预后;分析经VV-ECMO治疗重度ARD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治疗24、72 h后,研究组的氧合指数、pH和动脉血氧分压(PaO_(2))均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乳酸水平和呼气末正压(PEEP)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的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预后患者的年龄、ECMO之前机械通气时间、发病至ECMO时间、ECMO治疗时间、心率、平均动脉压(MAP)、血乳酸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ECMO之前机械通气时间、发病至ECMO时间、血乳酸以及PCT是经VV-ECMO治疗重度ARDS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VV-ECMO治疗可改善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指标,且年龄、ECMO之前机械通气时间、发病至ECMO时间、血乳酸和PCT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膜肺氧合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体定向原理指导下经额侧脑室前角穿刺精准性和安全性初步探讨 被引量:1
3
作者 董成龙 符益刚 +2 位作者 曹玉福 王汉东 陈茂刚 《医学研究杂志》 2020年第6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方体定向原理指导下经额侧脑室前角穿刺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孙树杰方体定向原理指导下经额改良侧脑室前角穿刺。结果1次穿刺... 目的探讨方体定向原理指导下经额侧脑室前角穿刺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2019年1月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共48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孙树杰方体定向原理指导下经额改良侧脑室前角穿刺。结果1次穿刺成功率为100%,其中45例在同侧侧脑室前角,3例在对侧侧脑室前角;平均穿刺置管深度为7.0±0.3cm,偏开角为0°~10°;穿刺道周围出血发生率为0;癫痫发生率为0。结论方体定向原理指导下经额改良侧脑室前角穿刺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方便的脑室穿刺方法,尤其适用于狭小脑室,值得推荐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体定向 侧脑室 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院前体外心肺复苏的实践现状及其预后危险因素和管理对策
4
作者 周亮亮 陈建军 +2 位作者 吴婧 邓义军 丁仁彧 《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 2025年第2期103-110,共8页
随着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逐步开展和普及,我国部分地级市医疗机构开展并形成了自身的院前体外心肺复苏(ECPR)模式。尽管各地级市发展水平不一,开展时间有先后,但大致都会经历ECMO—院内ECPR—院前ECPR—专业医学复苏中心的发展历程,其... 随着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逐步开展和普及,我国部分地级市医疗机构开展并形成了自身的院前体外心肺复苏(ECPR)模式。尽管各地级市发展水平不一,开展时间有先后,但大致都会经历ECMO—院内ECPR—院前ECPR—专业医学复苏中心的发展历程,其中院内ECPR由于复苏及时、复苏质量有保证,ECPR团队启动速度快等优点,目前成功率高,患者遗留神经系统并发症的比例低;而院前ECPR难度更大,由于需要院前-院内急救力量联动、多学科协作、ECPR启动前复苏质量无法得到充分保证、低灌注持续时间长等因素使患者无神经功能损伤生存率较院内ECPR明显降低。我国人口基数大,综合国内外资料,每年60岁以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不低于数百万,因此提高院前ECPR的生存率大有可为。院前ECPR是资源和技术集中的项目,对医疗机构多学科诊疗能力有较高要求,院前-院内ECPR团队实施流程的优化、ECPR介入时机提前、患者的选择、ECPR后多学科诊疗能力的支持和建设、相关并发症和危险因素的管理与ECPR患者预后密切相关,脑和心脏的可恢复性是目前制约ECPR后患者生存率进一步提高的关键因素。鉴于神经功能的恢复主要取决于前期的低灌注持续时间,ECPR实施后的院内治疗主要是低温脑保护策略,但其效果尚有争议,因此,心脏功能的恢复是神经预后之外严重制约ECPR后患者生存的关键。ECPR后心脏的可恢复性可以从多角度实施,如ECPR实施后心脏自身的匹配、心脏与ECMO的匹配等病理生理问题的研究,相应对策的提出有助于提高ECPR后患者生存率。大量人口和潜在可挽救人群使ECPR技术在我国三级医院开展具有紧迫性和必要性,挑战与机遇并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外心肺复苏 院外心搏骤停 危险因素 左心室减压 预后
原文传递
口服戊二醛致急性中毒1例
5
作者 董成龙 孙华 +2 位作者 王剑 姚开盛 陈茂刚 《江苏医药》 CAS 2020年第5期539-540,共2页
患者,女,46岁,1 d前因不识字误服戊二醛消毒液,于当地医院予以洗胃、输液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出现恶心、呕吐、胸闷、胸痛、咽痛等症状。现为进一步诊治转至我院,于2019年9月14日拟"戊二醛急性中毒"收入院。既往体健,无特... 患者,女,46岁,1 d前因不识字误服戊二醛消毒液,于当地医院予以洗胃、输液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出现恶心、呕吐、胸闷、胸痛、咽痛等症状。现为进一步诊治转至我院,于2019年9月14日拟"戊二醛急性中毒"收入院。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体温36.8℃,脉搏107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149/89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微胖,急性面容,面部潮红,舌质红,苔黄,口腔有多处溃疡。呼吸急促,呼吸音粗,双下肺未闻及明显干湿性啰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潮红 特殊病史 急性中毒 湿性啰音 双下肺 呼吸音 呼吸急促 胸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