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爱无疆 情系兵团——论《兵团儿女》的文化蕴涵与时代意义 被引量:1
1
作者 张书群 《淄博师专学报》 2011年第2期64-68,共5页
《兵团儿女》这部长篇小说既彰显了兵团儿女的拓荒与献身精神,也谱写出一曲兵地团结、民族团结、华夏一体共建美好新疆的爱国诗篇;既歌咏了兵团儿女感天动地的爱情乐章,也抒发了屯垦戍边的壮志豪情。因此,作品既给读者带来新鲜酣畅的阅... 《兵团儿女》这部长篇小说既彰显了兵团儿女的拓荒与献身精神,也谱写出一曲兵地团结、民族团结、华夏一体共建美好新疆的爱国诗篇;既歌咏了兵团儿女感天动地的爱情乐章,也抒发了屯垦戍边的壮志豪情。因此,作品既给读者带来新鲜酣畅的阅读快感,也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精神,具有丰赡的文化蕴涵与深远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兵团儿女》 大爱无疆 情系兵团 文化蕴涵 时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屈赋东西方位意象与文化态度——以楚国和秦国、齐国关系为视角
2
作者 郭院林 《云梦学刊》 2013年第1期42-47,共6页
屈原特殊的身份注定楚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其作品的基调。屈赋中的诸多意象因为方位的不同,寄寓了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不同的感情态度,尤其是东西方位意象群,反映了屈原的不同文化态度以及身处其中的尴尬与艰难选择。在这些意象里寄托了... 屈原特殊的身份注定楚国历史的集体记忆成为其作品的基调。屈赋中的诸多意象因为方位的不同,寄寓了屈原的政治思想与不同的感情态度,尤其是东西方位意象群,反映了屈原的不同文化态度以及身处其中的尴尬与艰难选择。在这些意象里寄托了屈原对祖先的怀念以及对旧风俗的否定,对楚国旧势力的批评和对美政理想的向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屈赋 意象 地域文化 文化态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各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3
作者 王立昌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4-87,共4页
本文通过对新疆各民族文学的产生及其发展过程的 分析研究,结合各民族文 学鲜明的民族特色,追寻外来文化在新疆传播的足迹,去领略各 民族文学及其丰厚的文 化底蕴,并为新疆民族文学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的途径。
关键词 新疆民族文学 外来文化 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末寄居新疆外国人及其活动 被引量:5
4
作者 郭院林 焦霓 《兰州学刊》 CSSCI 2011年第4期136-141,共6页
文章以《新疆图志》等史料为主,考察清末新疆外国寄居人口的分布及其来源,重点分析商人与传教士活动,指出这些现象反映出列强争夺势力范围以及蚕食新疆、掠夺资源的企图。
关键词 清末 新疆 经商 传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疑问词“何”的功能渗透 被引量:10
5
作者 石锓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89-95,共7页
论疑问词“何”的功能渗透石锓学者们在对魏晋时期语言材料进行调查时发现:“所、缘、等、如、若、那、为”①几个词在这一时期有表疑问的功能。它们表疑问的用法在上古汉语里未出现,在近代汉语中逐渐消失。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进一... 论疑问词“何”的功能渗透石锓学者们在对魏晋时期语言材料进行调查时发现:“所、缘、等、如、若、那、为”①几个词在这一时期有表疑问的功能。它们表疑问的用法在上古汉语里未出现,在近代汉语中逐渐消失。通过调查与分析,我们进一步发现它们都与疑问词“何”有着某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 疑问词 魏晋时期 疑问用法 《六度集经》 《世说新语》 何以……为 何……为 《左传》 副词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展现畸形社会人生的困境和人性的悲哀——论《围城》的深层意蕴 被引量:3
6
作者 周呈武 吴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34-38,共5页
该文试从社会、人生及人性三方面来展示《围城》的思想蕴涵 ,对《围城》的主旨提出新的认识———《围城》表现了中西文化合流与碰撞下的畸形社会和人以及对人生、人性的哲学思考。
关键词 《围城》 意蕴 中西文化 困境 悲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状对墓志文创作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杨向奎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29-133,共5页
定型期的行状具备了牒考功议谥、牒史馆请编录、上作者乞碑志的全部功能,但从实证角度而言,三个方面功能的发展并不同步。议谥是其较早使用的功能,其他两个方面,尤其是广泛为墓志提供素材的功能使用较晚。通过行状广泛为墓志提供素材的... 定型期的行状具备了牒考功议谥、牒史馆请编录、上作者乞碑志的全部功能,但从实证角度而言,三个方面功能的发展并不同步。议谥是其较早使用的功能,其他两个方面,尤其是广泛为墓志提供素材的功能使用较晚。通过行状广泛为墓志提供素材的社会风气在宋代逐渐形成,其实质是低层官宦及其亲旧对行状的接受和使用,是一种文体在社会阶层间的下行。通过行状为墓志提供素材,对墓志写作有着深刻的影响:行状给撰者提供更为详实的素材,使得墓志中族出、履历的书写更加详尽,从而导致墓志篇幅增长、风格细密;行状的使用也使至亲从墓志的撰写中解脱出来,从而引起墓志作者群体结构变化和序、铭分撰现象的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状功能 墓志创作 篇幅 风格 撰者 体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花扇》思想艺术价值新探 被引量:2
8
作者 朱秋德 张岩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4期45-48,共4页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桃花扇》作为一部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历史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评价。从艺术角度来说 ,《桃花扇》的成就不在于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而在于其赋予历史生活以戏剧性 ,在于其艺术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桃花扇》作为一部思想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历史剧作出了新的阐释和评价。从艺术角度来说 ,《桃花扇》的成就不在于其最大限度地接近历史真实 ,而在于其赋予历史生活以戏剧性 ,在于其艺术真实地再现了南明王朝的灭亡 ;从思想深度来说 ,孔尚任通过《桃花扇》这一文本形式 ,对大厦将倾之时的整个士大夫阶层进行了质疑 ,不只认定权奸误国 ,同时认为忠臣良将救世乏术 ,亦难辞其咎。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整个士大夫精英阶层不再是社会的中流砥柱 ,社会底层人士高尚可敬 ,代表未来和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花扇》 历史剧 艺术真实 历史本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灵与秩序:“神话主义”与当代西王母神话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吴新锋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5-43,共9页
在口承神话研究的基础上,在反思世界民俗学领域的"民俗主义"和"民俗化"的学术转向中,杨利慧教授提出了"神话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重点关注古典神话在当代社会中遗产旅游、电子媒介等新领域的挪用和重述... 在口承神话研究的基础上,在反思世界民俗学领域的"民俗主义"和"民俗化"的学术转向中,杨利慧教授提出了"神话主义"的概念。这个概念重点关注古典神话在当代社会中遗产旅游、电子媒介等新领域的挪用和重述问题。本文试图以"神话主义"的理念为基本视角,以西王母神话的当代呈现为中心,讨论"神话主义"与当代西王母神话研究的可能性路向,以此讨论"神话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通过引入"心灵""秩序"和"记忆"等概念丰富"神话主义"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主义 当代西王母神话 心灵 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民俗文化的民间书写——论王蒙西部小说中的地域风格与民族色彩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书群 周呈武 《枣庄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9-23,共5页
作为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王蒙凭着对第二故乡新疆伊犁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对新疆民俗文化的民间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画出一幅美仑美奂的"新疆伊犁民间风情画",使其西部小... 作为我国当代文坛上一位独具魅力的作家,王蒙凭着对第二故乡新疆伊犁的深爱,以饱蘸感情的笔触,把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对新疆民俗文化的民间书写融为一体,形象地描画出一幅美仑美奂的"新疆伊犁民间风情画",使其西部小说呈现出浓郁的地域风格与鲜明的民族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蒙西部小说 民俗文化 民间书写 地域风格 民族色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处士墓志的叙事策略及文化内涵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向奎 黄高峰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200-205,共6页
处士不官于朝,无吏能、政绩可写,德行自然成为处士墓志重点渲染的对象,但"德"的具体呈现因时代而异。唐代及其以前为第一时期,其模式是强调处士淡泊名利的本性和修养,品德的呈现主要在自身、家庭、友朋等私人空间,注重的是处... 处士不官于朝,无吏能、政绩可写,德行自然成为处士墓志重点渲染的对象,但"德"的具体呈现因时代而异。唐代及其以前为第一时期,其模式是强调处士淡泊名利的本性和修养,品德的呈现主要在自身、家庭、友朋等私人空间,注重的是处士个人的生活雅趣。宋及以后为第二时期,其模式是不回避对名利追求失败的记述,品德的呈现除自身、家庭外,重点在乡里社会等公共空间。这种叙事策略的变换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文化心理、时代精神、民众的形象认同、社会文化建构意识等都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士墓志 叙事策略 文化内涵 文化心理 子女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奉敕撰写墓志的制度化及其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杨向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7-61,共5页
贞观三年(629)以后,虽然著作郎官部分承担了奉敕撰文的职责,但大部分奉敕撰文的撰者选择仍是随机的。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立翰林学士院,随着翰林学士院各项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奉敕撰文也日益趋向制度化。大约到唐代宗大历年间,皇族... 贞观三年(629)以后,虽然著作郎官部分承担了奉敕撰文的职责,但大部分奉敕撰文的撰者选择仍是随机的。开元二十六年(738)设立翰林学士院,随着翰林学士院各项制度的逐步建立与完善,奉敕撰文也日益趋向制度化。大约到唐代宗大历年间,皇族墓志的制度化已经基本完成。制度化后,亲属参与撰作过程的通道被堵塞,因写作素材缺乏等因素的影响,奉敕撰写的皇族墓志往往显得空泛、僵化。就墓主及其亲属而言,奉敕撰文象征着身份、地位和荣耀,但就施行者而言,撰文更多是职责,为了更好更快地完成职责,规范化、制度化是其必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墓志 奉敕撰写 翰林学士 制度化 空泛僵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叙说——重读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60-63,共4页
20世纪 80年代初 ,张洁发表了小说《爱 ,是不能忘记的》 ,曾引起很大争议 ,对立双方主要从婚姻道德角度进行褒贬。 90年代 ,此小说又被评论界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阐释。该文认为它既不限于道德探讨 ,更不是女权主义的宣言 ,而是人类情感... 20世纪 80年代初 ,张洁发表了小说《爱 ,是不能忘记的》 ,曾引起很大争议 ,对立双方主要从婚姻道德角度进行褒贬。 90年代 ,此小说又被评论界从女权主义角度重新阐释。该文认为它既不限于道德探讨 ,更不是女权主义的宣言 ,而是人类情感困境的一则寓言叙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 是不能忘记的》 情感困境 寓言叙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中的西域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被引量:3
14
作者 郭院林 《兰州学刊》 CSSCI 2009年第7期189-193,共5页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 西域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沟通与防御成为其历史文化产生时代差异的驱动力。唐代西域诗歌不仅有践履此地而生的边塞之情,而且包括中原诗人对西域的想象。战争与和平成为唐代西域诗歌的两大主题。在战争主题之下,诗歌意象主要表现出辽阔苍茫、严寒冰冻、萧瑟荒凉、苍凉悲壮的特点。而和平主题下的西域主要有欢快歌舞的异域风光。这些意象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即历史意义、西域民族文化交融以及民族心理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域诗 意象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墓志题书郡望的增多及其原因探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杨向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6期111-115,共5页
由于郡望既能"明厥氏所从出",又能区分政治等级和社会地位,魏晋至隋唐时期,在名前冠以郡望的风气非常流行。墓志题书郡望虽受争标郡望的社会风气影响,但并不与之完全同步。魏晋南北朝墓志很少郡望入题,唐代前期墓志题书郡望... 由于郡望既能"明厥氏所从出",又能区分政治等级和社会地位,魏晋至隋唐时期,在名前冠以郡望的风气非常流行。墓志题书郡望虽受争标郡望的社会风气影响,但并不与之完全同步。魏晋南北朝墓志很少郡望入题,唐代前期墓志题书郡望者保持在10%左右的低水平,开元前后题书郡望的墓志明显增多,天宝过后有过半之势。唐中后期题书郡望现象的普遍与士族迁出原籍葬归新贯的社会风气紧密相关,同时也受标榜门第的社会风气影响。其本质是魏晋崛起的士族政治社会向宋代以后的官僚政治社会变迁的世俗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墓志 题书郡望 士族迁徙 葬归新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假借造字法探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闵爽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1期33-35,共3页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 针对古代汉语文字教学中的疑点 ,该文认为许慎所论“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假借为造字之法而非用字之法。从教学实践出发 ,兼及主要学者学派的观点 ,该文将“假借”概念分为广义假借与狭义假借。词义引申而假借和本有其字的假借应看作广义假借 ;“本无其字 ,依声托事”的造字假借应看作狭义假借。它是古今字产生的基础之一 ,是表意字与形声字之间的桥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慎 《说文解字》 假借 古代汉语 文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夫妻合志首题书写的演变 被引量:1
17
作者 杨向奎 唐奥林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6期91-95,共5页
与单一墓主的墓志题式相比,夫妻合志的复杂性在于墓主的二人性,既然墓志是两人合志,那么在首题中理应兼书两人,但中国古代夫妻合志的首题书写经历了题不书妻到夫妇双标的演变:合志题不书妻,明代以前是常例,明代以后成为特例;合志首题夫... 与单一墓主的墓志题式相比,夫妻合志的复杂性在于墓主的二人性,既然墓志是两人合志,那么在首题中理应兼书两人,但中国古代夫妻合志的首题书写经历了题不书妻到夫妇双标的演变:合志题不书妻,明代以前是常例,明代以后成为特例;合志首题夫妇双标,明代以前是特例,明代以后变为常例。以明为界,夫妻合志首题的书写发生了一个转换。寻究转换的原因,主要有二:服母丧制度的变化;文体自身完善的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夫妻合志 夫妇双标 母丧制度 文体完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守选起始时间考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向奎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9-83,共5页
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有学者认为始于贞观年间。从武德中的"稍有沙汰",贞观初的"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到高宗时的"长名姓历榜"、定... 守选是唐代为了缓和官阙少而选人多的社会矛盾而推行的一项制度。对于唐代守选起始时间的考订,有学者认为始于贞观年间。从武德中的"稍有沙汰",贞观初的"四时听选,随到注拟",到高宗时的"长名姓历榜"、定州县等级、改铨历程式,再到武后时的糊名暗考、睿宗时的量阙流人,可以看出,统治者在应对选人与官阙这一矛盾时,所采取的由被动限制到主动"迎击"的措施变换,在此流变过程中,并未看到守选制的痕迹。可以断定,开元十八年(730年)推行的"循资格"才是唐代守选制的真正开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守选 起始时间 开元十八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亲属自撰墓志文的叙事特点及其文学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向奎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2-67,共6页
亲属自撰是指丧葬主持者或重要参与者不请托他人而自己为墓主撰写的墓志文或撰作过程。无论血缘还是伦理,成年子嗣都理应是父母丧葬的主持者,子为父母撰文的比例在亲属自撰中相应最高。亲属自撰有自愿和被迫两种情形,自撰者心中常有顾虑... 亲属自撰是指丧葬主持者或重要参与者不请托他人而自己为墓主撰写的墓志文或撰作过程。无论血缘还是伦理,成年子嗣都理应是父母丧葬的主持者,子为父母撰文的比例在亲属自撰中相应最高。亲属自撰有自愿和被迫两种情形,自撰者心中常有顾虑,这源自传统的避嫌自夸心理。因撰者与墓主情感深厚、关系亲密,又因与请托撰文的隐含读者存在差异,亲属自撰具有抒情浓郁、细节私密、隐含读者独特等特点。这些特点在深化墓志的抒情功能、促进墓志人物个性化以及催生墓志变体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墓志 亲属自撰 叙事特点 文学意义 隐含读者 墓志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汉语颜色词的文化内涵之对比 被引量:1
20
作者 代新华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53-54,共2页
阐述了维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揭示了维汉颜色词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 颜色词 文化内涵 维汉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