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矿区沉陷监测的GNSS垂向时间序列降噪方法
1
作者 郑灿广 郑辉 +3 位作者 谢世成 朱明非 韩雨辰 杨旭 《全球定位系统》 CSCD 2024年第3期28-37,共10页
GNSS技术作为开采沉陷监测的重要手段,其时间序列中的噪声会对监测结果造成较大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混合灰狼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hybrid grey wol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PSOGWO)和改进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mpro... GNSS技术作为开采沉陷监测的重要手段,其时间序列中的噪声会对监测结果造成较大影响.本文提出一种混合灰狼粒子群优化算法(improved hybrid grey wolf 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IPSOGWO)和改进自适应噪声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improved complete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 with adaptive noise,ICEEMDAN)联合小波阈值(wavelet thresholding,WT)的降噪方法.通过IPSOGWO优化ICEEMDAN算法的超参数,对GNSS时间序列进行分解,提取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IMF).利用多尺度排列熵筛选出含有噪声的IMF分量,采用小波阈值对含噪分量进行二次处理,并与剩余IMF分量重构,获得降噪结果.利用仿真信号和某矿区自动化监测站的实测数据进行实验,结果表明:与小波阈值、完备集合经验模态分解(complementary ensemble 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CEEMD)和GWO-ICEEMDAN相比,本文方法降噪性能更好,降噪后的数据可为后续工作面沉降分析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NSS ICEEMDAN 小波阈值 矿区监测 时间序列降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的淮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2
作者 徐克立 吕伟才 汤连盟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5-234,共10页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缺乏充分研究的问题,通过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淮河流域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2...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研究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对淮河流域生态环境缺乏充分研究的问题,通过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MRSEI),对淮河流域2000—2022年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22年,淮河流域MRSEI先降后升,其中2000—2010年缓慢下降,2012—2022年逐渐升高。②MRSEI变化趋势的显著水平较低,显著降低的区域集中在淮河流域西北部,显著升高的区域集中在淮河流域北部和南部。③重标极差(R/S)分析结果表明,淮河流域未来生态环境变化以反持久性为主,58.1%的像元未来会表现为恶化,31.1%的像元未来会表现为改善,平均持续时长为4.2年。④未来趋势变化的莫兰指数为0.828,说明未来趋势变化的空间分布呈聚集态。⑤地表温度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植被覆盖、干度、湿度影响力次之,高程、风速、降雨量、蒸发量和相对湿度的影响力较小。研究结果可为淮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进遥感生态指数(MRSEI) 趋势分析 HURST指数 聚类分析 地理探测器 淮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潜水位矿区土地利用和碳储量时空变化规律与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徐良骥 贺震东 +2 位作者 刘潇鹏 张坤 吴满毅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5-365,共11页
高潜水位矿区采矿活动及城镇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矿区的固碳能力。采用潘谢矿区2002-2021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选取了采矿、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等方面数据作为驱动因子,... 高潜水位矿区采矿活动及城镇化发展会导致土地利用类型明显变化,进而影响矿区的固碳能力。采用潘谢矿区2002-2021年5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FLUS(Future Land Use Simulation)模型,选取了采矿、社会经济和气候环境等方面数据作为驱动因子,分别预测了自然发展和生态保护两种情景下2028年土地利用变化,再结合InVEST(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模型,计算了潘谢矿区2002-2021年的历史碳储量以及2028年不同情景下的未来碳储量,并对潘谢矿区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2-2021年潘谢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表现为耕地不断减少,湿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加,其中耕地减少了147.93 km^(2),湿地和建筑用地分别增加了71.01 km^(2)和75.76 km^(2)。在此期间,潘谢矿区碳储量减少了1.62×10^(5)t,减少幅度为3.83%,其中在2018-2021年碳储量下降最快。(2)预测结果显示,2028年2种情景下研究区内土地利用变化均为湿地和建筑用地持续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但相较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矿区内耕地受到保护,面积有所增加,湿地和建筑用地的增长减缓。与2021年相比,自然发展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了0.74×10^(5)t,生态保护情景下的碳储量减少了0.53×10^(5)t。研究结果表明,受采煤沉陷和城镇发展影响,沉陷湿地和建筑用地扩张导致耕地减少是碳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采取生态保护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碳储量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潜水位矿区 土地利用变化 FLUS模型 InVEST模型 碳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BAM VGG16-UNet语义分割模型的建筑物提取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赵兴旺 吴治国 +2 位作者 刘超 刘春阳 陈健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3期34-40,共7页
针对在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中常常出现“漏检”“错检”“空洞”等问题,提出了融合双注意力机制的CBAM VGG16-UNet网络,用于建筑物提取研究。基于U-Net网络架构,在下采样部分,用VGG16前5个卷积块代替U-Net网络的编码器部分,在上采样的每... 针对在遥感影像建筑物提取中常常出现“漏检”“错检”“空洞”等问题,提出了融合双注意力机制的CBAM VGG16-UNet网络,用于建筑物提取研究。基于U-Net网络架构,在下采样部分,用VGG16前5个卷积块代替U-Net网络的编码器部分,在上采样的每个特征融合时引入双注意力机制CBAM,并用双线性插值代替U-Net的转置卷积。使用WHU建筑物数据集以及贵阳建筑物数据集进行了模型验证,与Mobile-UNet、U-Net、VGG16-UNet 3种建筑物提取网络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实验表明,CBAM VGG16-UNet在WHU建筑物数据集上精准率、召回率、F1-score、IoU达到了94.90%,95.46%,95.18%,90.80%,在贵阳建筑物数据集上精准率、召回率、F1-score、IoU达到了77.53%,84.46%,80.85%,67.85%,均优于3种对比模型。为解决建筑物提取常见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et VGG16 CBAM 建筑物提取 WHU建筑物数据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区全尺度梯度地表形变监测的LEV-InSAR模型 被引量:4
5
作者 王羽 王磊 +4 位作者 李靖宇 江克贵 李世保 杨科 刘洪江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4-141,共8页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无法准确提取矿区大梯度地表形变信息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水准数据的D-InSAR矿区全尺度梯度地表形变监测方法(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Method Based on Le... 针对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无法准确提取矿区大梯度地表形变信息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水准数据的D-InSAR矿区全尺度梯度地表形变监测方法(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Method Based on Leveling Data Fusion,LEV-InSAR),并以山西省长治市霍尔辛赫矿区3501工作面作为试验区域,以9景哨兵1号影像和部分同时期水准数据作为研究数据,采用LEV-InSAR模型对该区的地表形变进行了监测。试验结果表明:LEV-InSAR模型监测结果与观测线水准实测结果基本吻合,累计下沉误差最大为41 mm,其倾向线和走向线水准观测点均方根误差分别为10.2 mm和14.9 mm,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4.4%和26.6%。LEV-InSAR模型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研究区内大梯度形变区域的形变量,实现了矿区全尺度梯度地表形变监测,验证了该监测方法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D-INSAR 矿区地表形变 全尺度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卡尔曼滤波模型的GNSS CORS监测数据处理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张灿 吕伟才 +1 位作者 刘宇 梁齐云 《煤炭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3-86,共4页
针对矿区GNSS CORS自动化监测数据波动大且含有测量噪声的特性,提出基于小波去噪的遗传算法优化Kalman滤波模型。首先利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剔除原始数据中大部分高频噪声与粗差,再引入遗传算法对Kalman滤波中的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进行优化... 针对矿区GNSS CORS自动化监测数据波动大且含有测量噪声的特性,提出基于小波去噪的遗传算法优化Kalman滤波模型。首先利用小波阈值去噪法剔除原始数据中大部分高频噪声与粗差,再引入遗传算法对Kalman滤波中的过程噪声和量测噪声进行优化,实现噪声自适应寻优。实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模型平均相对误差为0.169 mm,均方误差为0.042 mm,相比于标准的Kalman滤波模型及方差补偿自适应Kalman滤波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能更好应用于矿区沉降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降监测 遗传算法 卡尔曼滤波 小波去噪 GNSS自动化监测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量确定系数耦合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以铜陵义安区为例
7
作者 宫传刚 倪大志 +2 位作者 余敏 赵建 田雨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49-58,共10页
目的为研究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问题。方法以铜陵义安区为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6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I)、确定系数模型(CF)及I-CF耦合模型建立... 目的为研究地质灾害所带来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问题。方法以铜陵义安区为例,选取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斜坡结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6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I)、确定系数模型(CF)及I-CF耦合模型建立义安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体系,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模型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坡度、地形起伏度对义安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影响程度较大的主要因子;信息量模型、确定系数模型、I-CF耦合模型的AUC值分别为0.890、0.884、0.913,说明,I-CF耦合模型预测精度优于另外两种单一模型。结论研究表明,采用I-CF耦合模型在义安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中效果更好,中、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南部、东南部及西部丘陵山区,主要涉及天门镇、顺安镇、新桥办事处、钟鸣镇及五松镇,该区域主要以矿业开发和城镇建设为主,同时地形起伏相对较大,植被覆盖较高,采矿现象普遍,灾害点比较集中,其中,采空塌陷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天门镇、钟鸣镇和顺安镇一带,多为矿山早期开采遗留的老采空区导致,可对当地政府进行地质灾害防范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量模型 确定系数模型 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Deep-ResUnet和PS-InSAR的城市道路网形变灾害监测方法——以合肥市为例
8
作者 邹鑫 王磊 +4 位作者 李靖宇 滕超群 黄金中 李忠 李世保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71,共5页
针对城市道路网变形监测存在的高分辨率影像获取难、道路人工提取效率低、传统变形监测工作量大等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Deep-ResUnet和PS-InSAR的城市道路网形变监测方法。主要思路为:首先对目标区的哨兵-1A(Sentinel-1A)影像数... 针对城市道路网变形监测存在的高分辨率影像获取难、道路人工提取效率低、传统变形监测工作量大等难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融合Deep-ResUnet和PS-InSAR的城市道路网形变监测方法。主要思路为:首先对目标区的哨兵-1A(Sentinel-1A)影像数据进行伪彩色变换建立道路数据集;然后训练深度残差网络(Deep-ResUnet)模型并对道路网栅格进行提取;最后利用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PS-InSAR)技术获取PS点形变信息与道路网栅格融合。研究结果表明,Sentinel-1A影像经过伪彩色处理后,能提高城市道路网提取的完整性,交并比提高6%~9%,道路提取精度平均提高10%左右,得到的城市道路网形变信息专题图能为城市道路变形监测和健康状况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久散射体雷达干涉 语义分割 道路提取 道路形变 哨兵-1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灰色模型的矿区地表沉降预测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凯月 《河南科技》 2022年第15期51-54,共4页
煤矿过度开采会引起一系列灾害问题,为防止灾害事故造成严重损失,预测矿区地表沉降刻不容缓。本研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处理得到的等时间序列沉降数据,建立了GM(1,1)模型、加权参数估计模型和灰色Verhulst模型,对矿区地表沉降变形进行... 煤矿过度开采会引起一系列灾害问题,为防止灾害事故造成严重损失,预测矿区地表沉降刻不容缓。本研究利用三次样条插值法处理得到的等时间序列沉降数据,建立了GM(1,1)模型、加权参数估计模型和灰色Verhulst模型,对矿区地表沉降变形进行数据拟合和预测。对比曲线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GM(1,1)模型与加权参数估计模型不适用于沉降突然增大的情况,宜用其进行前期沉降预测;灰色Verhulst模型拟合和预测精度最高,与实际沉降变化一致,适用于矿区地表沉降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区沉降 灰色VERHULST模型 GM(1 1)模型 加权参数估计 沉降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月时间尺度的安徽省土壤侵蚀研究
10
作者 祁奥 赵明松 +1 位作者 徐少杰 王世航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4期14604-14613,共10页
基于RUSLE模型,定量分析安徽省各月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安徽省土壤侵蚀危险时段,探讨土壤侵蚀与植被、降雨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3月份土壤侵蚀较为剧烈,平均侵蚀模数为123.31 t/(km^(2)·month),侵蚀总... 基于RUSLE模型,定量分析安徽省各月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了解安徽省土壤侵蚀危险时段,探讨土壤侵蚀与植被、降雨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安徽省3月份土壤侵蚀较为剧烈,平均侵蚀模数为123.31 t/(km^(2)·month),侵蚀总量为1.63×10^(7) t/month;7月份土壤侵蚀较弱,平均侵蚀模数为24.32 t/(km^(2)·month),侵蚀总量为3.21×10^(6) t/month。安徽省各月土壤侵蚀强度均以微度侵蚀为主,各时期微度侵蚀面积占侵蚀总面积的75%以上。安徽省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主要集中在皖南丘陵山区、皖西大别山地区。皖南、皖西地区侵蚀总量占据各月侵蚀总量的84%以上。3月份皖西、皖南平均侵蚀模数分别达到了251.50、408.89 t/(km^(2)·month)。今后应加强对皖西大别山、皖南丘陵山区的治理,应适当增加山地区域的植物物种多样性,降低土壤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SLE模型 月土壤侵蚀 安徽省 土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EE的多源数据耕地自动提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夏伟健 徐良骥 黄华东 《农业与技术》 2024年第4期69-73,共5页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粮食安全局面,提升耕地资源提取精度、自动化程度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目前使用单一遥感数据进行耕地提取时存在的不足,本文以淮南市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Sentinel-1和S... 为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粮食安全局面,提升耕地资源提取精度、自动化程度是必不可少的。针对目前使用单一遥感数据进行耕地提取时存在的不足,本文以淮南市为例,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平台,获取Sentinel-1和Sentinel-2图像并进行预处理利用Sentinel-1的VV、VH波段以及Sentinel-2的NDVI、NDWI、BSI等指数。加入研究区的高程、坡度和坡向信息后,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和随机森林(RF)分类算法对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通过开运算的形态学处理提取耕地并做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与仅使用单一光谱数据相比,引入SAR数据和高程数据后,SVM算法和RF算法的总体精度(OA)分别提高了0.06和0.16,其中RF算法精度更高,总体精度达到了0.89。此外,形态学处理可以消除一些非耕地的细小图斑,进一步提高了耕地提取精度,总体精度达到了0.93,Kappa系数达到了0.9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ogle Earth Engine 土地利用 耕地保护 RF算法 SVM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oogle Earth的建筑物高度信息自动提取研究
12
作者 夏凤莲 刘超 +1 位作者 刘春阳 徐胜华 《宜春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4-8,共5页
针对现有建筑物高度获取方法成本较高、费时费力且时效性较差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免费遥感影像数据,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物高度提取方法。首先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自适应伽马校正,增强图像对比度;使用K-Means无监督分... 针对现有建筑物高度获取方法成本较高、费时费力且时效性较差的问题。基于Google Earth免费遥感影像数据,本文提出一种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建筑物高度提取方法。首先对原始遥感影像进行自适应伽马校正,增强图像对比度;使用K-Means无监督分类方法,对建筑物阴影进行提取;然后使用三角形绿度指数,对误提取为建筑物的植被像元进行剔除;最后进行后处理操作即可得到建筑物阴影提取结果。基于建筑物阴影提取结果与其高度之间的几何关系,利用典型已知的建筑物高度数据反推出相关参数,并根据自动提取的建筑物阴影长度求取建筑物高度信息。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提取的建筑物高度的均方根误差为0.94 m,平均精度为97.55%。说明该方法能较为完整的提取建筑物阴影,准确的估算建筑物高度,同时自动化程度也得到了一定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物高度 阴影提取 无监督分类 谷歌地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TWR模型的环境因子对安徽省土壤pH时空异质性影响
13
作者 李欣雨 赵明松 +2 位作者 谷欣逾 姜宗德 祁奥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10期53-59,共7页
研究基于1980、2010、2021年安徽省的土壤和环境数据,从地形、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方面选取了与土壤pH值相关的10个环境因子,运用GTWR模型探讨了安徽省pH值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安徽省1980、2010、2021年土壤pH值的... 研究基于1980、2010、2021年安徽省的土壤和环境数据,从地形、植被、气候和人类活动方面选取了与土壤pH值相关的10个环境因子,运用GTWR模型探讨了安徽省pH值及其影响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1)安徽省1980、2010、2021年土壤pH值的平均值分别为6.40、6.35、5.84,总体上存在酸化趋势,且呈现南酸北碱的空间分布特征。(2)各环境因子对土壤pH值的作用表现出时空异质性。1980、2010、2021年对土壤pH值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分别是春季平均温度、秋季平均降水量、春季平均温度。(3)总体而言,1980—2021年10个环境因子中对安徽省pH值正向作用的因子为地形湿度指数、多尺度山谷平坦指数、多尺度山脊平坦指数和夜间灯光数据,负向作用的因子为海拔、坡度、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归一化植被指数、春季平均温度、秋季平均降水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TWR模型 土壤PH 土壤酸化 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Fast-DTW的多维地磁序列匹配算法研究
14
作者 姚霆宇 余学祥 +1 位作者 韩雨辰 朱平 《现代信息科技》 2024年第8期89-92,96,共5页
传统单点的地磁匹配定位算法运算量大,且定位时效性及定位精度较差。针对该问题,采用基于序列的快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Fast-DTW实现多维的地磁序列匹配,并利用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的有序聚类进行优化。离线阶段通过坐标转换法构建四维地磁... 传统单点的地磁匹配定位算法运算量大,且定位时效性及定位精度较差。针对该问题,采用基于序列的快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Fast-DTW实现多维的地磁序列匹配,并利用最长公共子序列LCS的有序聚类进行优化。离线阶段通过坐标转换法构建四维地磁指纹库,在线阶段进行实时地磁序列匹配,获得定位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定位时效性及精度均有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磁室内定位 快速动态时间规整算法 最长公共子序列 地磁指纹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夜光遥感的合肥市建成区扩张研究
15
作者 张义颖 郭庆彪 吕鑫 《江西科学》 2024年第2期424-429,共6页
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城市合肥市为例,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化水平、扩张能力和时空转移特征3个方面分析合肥市2005—2020年间建成区的时空演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合肥市建成区范围平均相对... 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新兴城市合肥市为例,基于夜间灯光数据,从城市化水平、扩张能力和时空转移特征3个方面分析合肥市2005—2020年间建成区的时空演变,并对影响因素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采用夜间灯光数据提取的合肥市建成区范围平均相对误差为2.41%,建成区总体呈现以南、北向为主导的环状扩展状态。复合灯光指数能有效表征合肥市建成区城市化发展水平,在此期间,城市化水平增幅超两倍。建成区重心经过“西南—东南—西南”的转移过程整体向南偏移,人口紧凑度呈现先内部聚集后外部扩散再重新聚集的“震荡”特征,总体趋于紧凑发展的态势。建成区时空演变主要受社会经济因素驱动影响,同时也受到交通与人口因素的正向驱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光遥感 建成区 城市扩张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的DeepLabV3+网络的Sentinel-1影像水体提取
16
作者 赵兴旺 赵妍 +1 位作者 刘超 刘春阳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70,共5页
为了提高雷达影像提取水体的精度,本文以2023年Sentinel-1系列影像为数据源,在DeepLabV3+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优化主干网络,并融合SE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SEDeepLabV3+,针对改进的模型进行了消融试验,并以7月3... 为了提高雷达影像提取水体的精度,本文以2023年Sentinel-1系列影像为数据源,在DeepLabV3+网络模型的基础上优化主干网络,并融合SE通道注意力机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深度学习网络模型SEDeepLabV3+,针对改进的模型进行了消融试验,并以7月31日北京市昌平区水体提取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改进后的SEDeepLabV3+方法提取水体时,平均交并比与像素准确率能够达到88.55%和93.49%,与DeepLabV3+、HRNet、U-Net相比,平均交并比分别提高了2.26%、2.31%和5.08%,平均像素准确率分别提高了0.76%、0.80%和3.07%,改进后的SEDeepLabV3+不仅具有更轻量级的网络结构,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水体提取精度和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LabV3+ 水体提取 SE通道注意力机制 Sentinel-1影像 语义分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王亮 郭庆彪 +3 位作者 王磊 吕鑫 韩欣洋 王启春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5-253,共9页
评价采空区建设场地的稳定性是对建设场地开发利用的前提,而构建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稳定性评价的关键。首先从水文地质因素、建设场地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三方面海量选取评价指标,并遵循唯一性、目的性、可行性和可观测性... 评价采空区建设场地的稳定性是对建设场地开发利用的前提,而构建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稳定性评价的关键。首先从水文地质因素、建设场地自身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三方面海量选取评价指标,并遵循唯一性、目的性、可行性和可观测性原则对指标进行初次筛选;然后通过R聚类对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保证所筛选出的指标能全面评价建设场地的稳定性;最后通过变异系数筛选出对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指标,从而建立了采空区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主成分分析与信息熵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性进行检验。将所建立的评价指标筛选模型应用于渑栾高速采空区路段建设场地。结果表明:①采用R聚类和变异系数最终筛选出9个评价指标,从而建立了采空区建设场地稳定性评价体系;②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用28%的海选指标反映了86%的原始信息,证明了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研究成果可为采空区建设场地的稳定性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性评价 指标筛选 R聚类 变异系数 主成分 信息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安徽省土壤有机碳密度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谷欣逾 赵明松 +2 位作者 李欣雨 祁奥 姜宗德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73-2682,共10页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 研究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影响因素,对调节气候变化、农业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例,估算0~10cm、10~20 cm、20~30 cm和30~100 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soil organic carbon density, SOCD),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气候、地形、植被、土壤含水量、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对SOCD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0~30 cm土层中SOCD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0~10 cm、10~20 cm和20~30 cm 3个土层的SOCD平均值分别为2.09、1.63和1.10 kg/m2;30~100 cm土层的SOCD平均值为4.46 kg/m2;(2)全省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呈自北向南方向逐渐增长趋势。0~10 cm和10~20 cm土层SOCD高于5.00 kg/m2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江淮丘陵区和沿江平原区;20~30 cm土层SOCD高于3.00 kg/m2的区域呈点状分布在皖南丘陵山区;30~100 cm SOCD的高值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地丘陵区;(3)在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层的结构方程模型中,土地利用对SOCD的正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分别为0.22、0.20、0.22,年均温对SOCD的负向影响最大,影响系数为-0.04、-0.03、-0.03。30~100 cm土层中受到年降雨量的影响最大,但土地利用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的影响并不显著(p>0.05)。地形通过土地利用、NDVI、年降水量和年均温4个路径影响SOCD。人类足迹通过NDVI影响SOCD,对NDVI的影响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本研究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初步说明了不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对SOCD的调节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结构方程模型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安徽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布式光纤的松散含水层失水沉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徐良骥 曹宗友 +2 位作者 刘潇鹏 张坤 刘永琪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31-241,共11页
煤矿开采扰动间接引起的地下水散失会使松散层压缩,造成地表沉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为深入分析此类非采动因素对松散含水层失水沉降的影响,根据已有的地质水文资料将研究区松散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含、一隔、二含、二隔、三含、三隔和... 煤矿开采扰动间接引起的地下水散失会使松散层压缩,造成地表沉降,威胁煤矿安全生产。为深入分析此类非采动因素对松散含水层失水沉降的影响,根据已有的地质水文资料将研究区松散层自上而下划分为一含、一隔、二含、二隔、三含、三隔和四含。利用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水文观测技术和土力学实验对研究区域松散含水层进行全面观测,分析了非采动情形下各层位的形变特征,探究了深层隔水层的黏土弱化规律,明确了深层含水层形变量和该层位水头高度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①四含及上部部分隔水层持续压缩是造成研究区域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对地层形变贡献最大的两个层位分别为四含和一含,其中一含形变具有季节性特征,春季夏季抬升,秋季冬季沉降,而四含则在观测周期内呈持续沉降态势。②结合布设水文孔、分布式光纤和土力学实验,实现了对目标层位黏土弱化程度的监测,研究区四含上覆黏土层受四含地下水的影响产生黏土弱化,其弱化程度与埋深成反比,与地下水流通性成正比,黏土层弱化将导致含水层顶部隔水层压缩,加剧地表沉降。③四含形变与四含层位水头高度变化的趋势一致,两者呈线性关系,观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相符,表明四含失水是造成四含压缩形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纤 非采动沉降 隔水层黏土弱化 松散含水层 失水压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专业认证背景下“摄影测量”教学改革研究
20
作者 汪桂生 王世航 郭伟玲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1年第6期71-76,共6页
针对目前本科院校摄影测量教学内容与方案存在更新缓慢、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密切、课程实践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教学实践以及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摄影测量”课程的理论、实践教... 针对目前本科院校摄影测量教学内容与方案存在更新缓慢、与实际生产联系不够密切、课程实践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基于教学实践以及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与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分析“摄影测量”课程的理论、实践教学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方向。最终提出理论教学内容按照流程化原则安排、实践教学方面增加或强化集中课程实习环节、教学方法方面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并引入“对分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对改进当代“摄影测量”的教学方案、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与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为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影测量 测绘类专业 教学方案 教学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