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话语视阈下的文学、翻译、跨文化研究——第四次“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综述 被引量:1
1
作者 王建丰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年第2期65-70,共6页
一、引言2016年11月12-13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次“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暨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2016年高层论坛在福州举办... 一、引言2016年11月12-13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话语研究专业委员会、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次“全国话语研究高层论坛”暨福州大学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2016年高层论坛在福州举办,来自两岸三地的2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辛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吴锡德(台湾淡江大学教授)、杨承淑(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研究 话语研究 高层论坛 福州大学 文学 视阈 翻译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跨文化教学现状与实践对策探讨 被引量:14
2
作者 谢柳春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34-140,共7页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要求教育迈向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而覆盖面广的大学英语,在跨文化教学方面还存在师资教学理念与教法滞后、教材内容编排的偏颇等方面的问...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要求教育迈向国际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教学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渠道,而覆盖面广的大学英语,在跨文化教学方面还存在师资教学理念与教法滞后、教材内容编排的偏颇等方面的问题。为更好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需利用多渠道提升师资力量,设置多样化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采用多模态混合式教学模式,注重测试手段的多元化等,从而实现跨国跨文化人才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视野 跨文化交际能力 大学英语 跨文化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义修辞学视域下的近代西方跨文化传播——以《教务杂志》(1867—1941)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钟晓文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21-226,共6页
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修辞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与主体性建构。大众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认知关键词的语义建构或重构为基本特征,包括文化概念与社会现象关键词;异域认知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跨文化语境融通建构为基... 在广义修辞学视域下,修辞参与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认知建构与主体性建构。大众传播话语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认知关键词的语义建构或重构为基本特征,包括文化概念与社会现象关键词;异域认知的修辞建构主要以跨文化语境融通建构为基本特征,使个体认知之偶然修辞表述为智性认知之必然;话语主体性的修辞建构主要以异域文化的主体表述建构为特征,使异域文化修辞表述为主体文化的认知表述。广义修辞学理论,在修辞技巧、修辞诗学与修辞哲学三个层面,不仅批判性解读跨文化大众传播的话语建构,而且在深层追踪认知主体的意识形态轨迹中,质疑并揭示西方主体性哲学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他者性"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传播 修辞话语 修辞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小说中的文明话语——基于世界文明新秩序的思考
4
作者 郑晓岚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5期107-114,共8页
在晚清文化语境中,“文明”一词被赋予“进步”之义,主要指向西方现代物质文明。以“文明”为关键词,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旨意三个层面,分析《文明小史》《新石头记》《黄绣球》等晚清小说中的文明话语,探讨晚清作家如何在... 在晚清文化语境中,“文明”一词被赋予“进步”之义,主要指向西方现代物质文明。以“文明”为关键词,从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主题旨意三个层面,分析《文明小史》《新石头记》《黄绣球》等晚清小说中的文明话语,探讨晚清作家如何在文学文本中展现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探索世界文明新秩序。研究发现:作品主要塑造官员、维新人士、留学生等人物形象,赋予人名以丰富的隐喻含义;以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对未来国家展开文明想象,表达重返世界文明中心的美好愿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 晚清小说 世界文明秩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术文本可持续智造:问题和思路系列化——以翻译、修辞、话语等研究领域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钟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0-68,85+169,共11页
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学术发表持续性进行反思性分析。用于分析的数据以笔者自2006到2016年之间发表的十二篇论文为主体,但也包括语言相关学科的部分知名学者的学术经验。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研究者发现系列化学术发表具备三个共同特征... 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对学术发表持续性进行反思性分析。用于分析的数据以笔者自2006到2016年之间发表的十二篇论文为主体,但也包括语言相关学科的部分知名学者的学术经验。在数据分析基础上,研究者发现系列化学术发表具备三个共同特征以及四个对研究者自身至关重要的个性化特点。了解这些特征对促进学术发表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 学术发表 学科交叉 问题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失语与自洽:从古代典籍译介看翻译的话语行为 被引量:4
6
作者 林继红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55-60,共6页
由于深层话语体系的异质性,中国古代典籍的译介存在着"失语"的危险,然而正是古代典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修辞话语,使其文本本身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为典籍及其核心词汇的译介提供了一种"自洽"弹性的空间。古代典籍译... 由于深层话语体系的异质性,中国古代典籍的译介存在着"失语"的危险,然而正是古代典籍独特的思维模式和修辞话语,使其文本本身产生巨大的艺术张力,为典籍及其核心词汇的译介提供了一种"自洽"弹性的空间。古代典籍译介的"失语与自洽"表明:典籍翻译是一种文本性与话语性之间张力调和的话语行为。它也带来了这样一种启示: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转化,更涉及文本意义的重塑和话语秩序的构建。在多元文化杂生共存的时代,这对融通整合中西翻译话语研究和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力,无疑具有不言而喻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典籍 失语与自洽 话语秩序 翻译 话语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考-结对-发言”提问模式在外语课堂中的成效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苏翊翔 《山东外语教学》 2017年第2期42-50,共9页
课堂提问焦虑在外语教学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法,在精读课和文学选读课引入"思考-结对-发言"(Think-Pair-Share)课堂提问模式,对"教师提问—一次一个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实验结果表明:... 课堂提问焦虑在外语教学领域备受关注。本研究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法,在精读课和文学选读课引入"思考-结对-发言"(Think-Pair-Share)课堂提问模式,对"教师提问—一次一个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进行改革。实验结果表明:"思考-结对-发言"提问模式对于降低课堂发言焦虑效果显著,而且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提高课堂学习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考-结对-发言 课堂提问焦虑 课堂学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话语修辞对比与翻译 被引量:1
8
作者 朱天文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103-107,共5页
关于平行语篇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同意见。可以从话语内容、叙事方式和修辞手段三方面比较两组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的话语修辞,分别得出此类汉语语篇的英译启示,并对这两个汉语语篇的英译文分别进行点评,指出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分... 关于平行语篇的界定,学者们有不同意见。可以从话语内容、叙事方式和修辞手段三方面比较两组汉英经济类平行语篇的话语修辞,分别得出此类汉语语篇的英译启示,并对这两个汉语语篇的英译文分别进行点评,指出其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通过分析英译文要如何把握话语的修辞形势,调试译文话语的内容,用受众能够接受的方式来组织话语,并适当应用美学修辞手段,从而实现译文话语的交际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类平行语篇 话语修辞 对比 翻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迦因小传》中西洋器物的话语意义 被引量:2
9
作者 潘红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第5期87-94,160,共9页
器物是人为之作,在其物质功用之外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器物是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物,体现生产力程度、言说一代人的审美特征、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因而也是一种修辞符号,指向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文化。在杨紫麟和包天笑1901... 器物是人为之作,在其物质功用之外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寓意。器物是一个时代文明程度的标志物,体现生产力程度、言说一代人的审美特征、生活方式和价值理念,因而也是一种修辞符号,指向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文化。在杨紫麟和包天笑1901年合译的英国通俗小说《迦因小传》中西洋器物形成了一个醒目的系列文学形象,连贯成一个独特的修辞话语场,参与了译本话语意义的建构。以批评话语研究视角分析《迦因小传》对西洋器物的译介特点,阐述其亦新亦旧的思想意识,揭示晚清文学翻译对社会意识重构的潜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器物文化 西洋器物 《迦因小传》 话语意义 社会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侦探小说翻译与法治正义话语建构——以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柳春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6期91-97,共7页
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其翻译关注重点不在文学性而在知识启蒙与文化探求。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作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代表,通过对时空与人物形象进行重构,介入律法改革与正义话语建构。林译把以福尔摩斯为代表... 晚清侦探小说译介热潮与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其翻译关注重点不在文学性而在知识启蒙与文化探求。林纾译《歇洛克奇案开场》作为晚清侦探小说译介代表,通过对时空与人物形象进行重构,介入律法改革与正义话语建构。林译把以福尔摩斯为代表的科学理性话语与约佛森式的传统侠义精神结合,为时人提供了乌托邦式社会图景,其文本中实现的正义、提供的法治想象启蒙了读者,成为开启民智、救国图存主流叙述的一部分。因此晚清侦探小说翻译参与时代叙事,有其独特启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 侦探小说 林译小说 《歇洛克奇案开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乔治·艾略特小说中宗教文化向公民文化的现代转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赵婧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5期118-124,共7页
早期的乔治·艾略特宗教观曾发生巨变,从虔诚的基督教徒转为宗教批判者。思想成熟后的乔治·艾略特更理性地看待宗教文化和宗教情感,她将宗教观念和个人实践融入小说创作,在文本中实现宗教文化向公民文化的现代转向。乔治·... 早期的乔治·艾略特宗教观曾发生巨变,从虔诚的基督教徒转为宗教批判者。思想成熟后的乔治·艾略特更理性地看待宗教文化和宗教情感,她将宗教观念和个人实践融入小说创作,在文本中实现宗教文化向公民文化的现代转向。乔治·艾略特成熟阶段的转变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她对孔德人性宗教有保留地接受,翻译费尔巴哈的哲学书籍,传播其人本理念;第二,她将具有现代进步意义的新史学观念融入传统宗教文化传播,扩展了宗教文化维度,丰富了人本哲学内涵,强化了小说社会教化功能;第三,小说叙述者破除宗教派别间的森严边界,将传统的宗教文化转变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从而孕育出公民文化,推动民众向现代公民身份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艾略特 孔德 费尔巴哈 宗教文化 公民文化 社会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性的污秽》:白/黑之间的话语建构与身份追问 被引量:1
12
作者 钟晓文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9年第3期59-67,159,160,共11页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讲述了教授科尔曼被指控为种族歧视后奋力抗争及隐藏黑人身份的奋斗人生。在话语建构的视域下,小说通过虚实相间的话语类型修辞建构叙事语境,通过语境交错的视域融合修辞建构文学话语,而在文本深层则... 菲利普·罗斯的《人性的污秽》讲述了教授科尔曼被指控为种族歧视后奋力抗争及隐藏黑人身份的奋斗人生。在话语建构的视域下,小说通过虚实相间的话语类型修辞建构叙事语境,通过语境交错的视域融合修辞建构文学话语,而在文本深层则是通过对身份符号white与spook的结构变异来驱动文学话语的生成与路向。white/spook不仅是文学话语的内在驱动,更是美国现实语境中潜在的种族话语范式,无处不在地影响着美国现实社会中科尔曼们的人生境遇与生存窘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的污秽》 话语建构 文学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追寻自我:《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的原型及其话语意义
13
作者 张莹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61-66,共6页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创作颇受荣格的原型理论影响,他在第一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以神话话语中的"追寻"原型来构筑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表现个体探索自我生命价值的主题意义,同时他也运用荣格的人格原型,... 爱·摩·福斯特的小说创作颇受荣格的原型理论影响,他在第一部长篇小说《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中,以神话话语中的"追寻"原型来构筑小说的情节结构和表现个体探索自我生命价值的主题意义,同时他也运用荣格的人格原型,如人格面具、阴影、阿尼玛等来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意识。在文本叙述的过程中,福斯特以修辞话语的方式来表现各类原型的特征及其隐含的深层话语意义,揭示了英国社会变革期个体自由与群体社会价值观的矛盾,展现了主人公追寻自我的个体化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荣格 原型理论 福斯特 《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 自我追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言说与沉默之间:曾广铨译《长生术》的增删及其话语意义
14
作者 潘红 《语言与翻译》 CSSCI 2016年第2期58-63,共6页
文章追溯晚清历史语境,聚焦曾广铨译英国作家哈葛德小说《长生术》中的节略增补特点,探讨《长生术》的话语方式与社会思潮的关系,揭示译本在言说与沉默之间的内涵,阐释译本话语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 曾广铨 哈葛德 《长生术》 节略增补 话语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译《斐洲烟水愁城录》尚“力”文明话语的修辞建构
15
作者 郑晓岚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4期53-59,共7页
英国小说家哈葛德的冒险小说Allan Quatermain于1905年经林纾译介到晚清中国,题为《斐洲烟水愁城录》,旨在倡导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尚武精神,建构尚"力"文明话语,实现变法自强。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 英国小说家哈葛德的冒险小说Allan Quatermain于1905年经林纾译介到晚清中国,题为《斐洲烟水愁城录》,旨在倡导西方现代文明,弘扬尚武精神,建构尚"力"文明话语,实现变法自强。依照广义修辞学"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阐释路径,从修辞关键词"文明"和"野蛮"入手,对勘原著与译本,发现林纾主要采取保留或改变"文明"语义信息等修辞策略,将原著中的殖民话语置换为变法图强话语,突出尚"力"文明话语建构。这些修辞策略的文化成因主要在于晚清历史语境和译者的修辞动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斐洲烟水愁城录》 尚“力” 文明 野蛮 修辞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林纾的翻译探析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
16
作者 谢柳春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87-95,共9页
“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 “民族主义”是晚清“救国保种”背景下的根本性话语架构,而翻译话语在晚清民族主义话语建构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晚清翻译家林纾的影响巨大,其与魏易合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正出版于晚清民族主义巨型话语兴起之际,在多个修辞层面呼应了这一时代主题。译者在翻译文本中倡导尚武爱国的民族精神,植入国族共同体想象,与时代话语场呼应和互动,帮助开启晚清民众的国家意识和新民思想,参与民族主义话语建构,再现晚清社会的时代追求。译本体现了晚清译介对社会意识的建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话语 民族主义 民族国家意识 民族精神 国族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元对立话语模式与林译序跋的现代性
17
作者 郑晓岚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332-335,共4页
以《林琴南书话》一书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与变革""尚文与尚武""老年与少年"三组二元对立话语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探析了林译序跋中对立的现代性:提倡变法维新,又反对抛弃儒家传统;批判阴柔之风,弘扬... 以《林琴南书话》一书为研究对象,以"传统与变革""尚文与尚武""老年与少年"三组二元对立话语为切入点,通过文本细读,探析了林译序跋中对立的现代性:提倡变法维新,又反对抛弃儒家传统;批判阴柔之风,弘扬阳刚之气;以老年的焦虑表达对少年的殷切期盼,反映深切的爱国情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译序跋 变法自强 二元对立话语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用视域下的余光中戏剧翻译研究——以《温夫人的扇子》为例
18
作者 陈静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9年第2期104-105,109,共3页
余光中的戏剧翻译观与语用思想具有一致性。他认为戏剧翻译应做到"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实际是指译者翻译时应考虑戏剧构成的各种特殊语境,使受众,即"读者、观众、演员"获得有效的交际信息,取得"顺... 余光中的戏剧翻译观与语用思想具有一致性。他认为戏剧翻译应做到"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实际是指译者翻译时应考虑戏剧构成的各种特殊语境,使受众,即"读者、观众、演员"获得有效的交际信息,取得"顺眼、入耳、上口"的语用效果。语境具体分为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通过对《温夫人的扇子》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从语用角度研究余光中的戏剧翻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光中 戏剧翻译 语境 温夫人的扇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语料库的元语言评述术语“混合隐喻”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埃琳娜.塞米诺Elena Semino 潘红 郑晓岚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6-48,168,共14页
基于有20亿词汇规模的"牛津英语语料库",对元语言评述术语"混合隐喻"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该语料库中含"混合隐喻"这一术语的141个例子的上下文语境入手,探讨"混合隐喻"使用者明确关注的&qu... 基于有20亿词汇规模的"牛津英语语料库",对元语言评述术语"混合隐喻"的使用情况进行研究。从该语料库中含"混合隐喻"这一术语的141个例子的上下文语境入手,探讨"混合隐喻"使用者明确关注的"混合隐喻"种类和使用情况。试图揭示:大众理解的"混合隐喻"与学术文献中作为专业术语的"混合隐喻"存在不相一致的现象。基于此,阐述本研究对隐喻理论的启示意义。本文关注不同文类中"混合隐喻"这一术语的使用情况,句法层级与隐喻"混用"的认知关联性,探讨使用"混合隐喻"这一元语言标签背后可能的语用意图。本研究基本证实了一个广为认同的观点:"混合隐喻"这一术语蕴含了对某一语段及其作者的负面评价。然而,在为数极少的例子中,"混合隐喻"这一术语作为一种幽默用法,指对隐喻的创造性使用,语言的这种创造性使用不仅机智诙谐而且效果非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料库 元语言 “混合隐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三空间”在《自由生活》中的文化表征
20
作者 谢雁冰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6-61,共6页
爱德华·索亚在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第三空间”认识论,提出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文章以空间理论为基础,研读美国华裔移民作家哈金反映移民生活的长篇小说《自由生活》,分析华裔移民因地理空间、... 爱德华·索亚在亨利·列斐伏尔空间理论的基础上,开创了“第三空间”认识论,提出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空间的意义。文章以空间理论为基础,研读美国华裔移民作家哈金反映移民生活的长篇小说《自由生活》,分析华裔移民因地理空间、语言空间和社会空间的变化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指出“第三空间”提供的开放性和混杂性特征,为构建华裔移民身份认同找到了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空间 身份认同 《自由生活》 哈金 美国华裔移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