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郑兆聪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35-137,共3页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 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在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一种新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它不但可以在三维空间内定量分析组织内水分子的弥散运动,而且可以利用组织内水分子弥散星各向异性的特征进行成像。近年来,DTI逐渐应用于动物和临床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技术 神经外科 磁共振成像技术 水分子弥散 弥散加权成像 定量分析 三维空间 各向异性
原文传递
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被引量:2
2
作者 郑兆聪 高进喜 +2 位作者 陈宏颉 王如密 王守森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6-27,23,共3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2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治疗的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选择Teflon棉为减压垫,采用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对3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随访观察其疗效。结果:三叉神经入脑干区有血管压迫者28例。术后疼痛立即消失27例,显著减轻者2例,1周内明显减轻者1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疼痛消失29例(96.3%),服用卡马西平片控制满意者1例,无复发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有效的治疗方法,准确判定责任血管并采取适当材料及方法使三叉神经痛入脑干区减压是提高有效率,减少复发的主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微血管减压术 锁孔入路
原文传递
神经导航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3
作者 荆俊杰 王守森 +3 位作者 王如密 郑兆聪 陈宏颉 赵琳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7-87,91,共2页
对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治疗,手术切除病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中定位功能区或脑深部的CA因病灶小或位置深的CA比较困难,这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外科面临的难题。神经导航技术能精确定位,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和... 对于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angiomas,CA)的治疗,手术切除病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术中定位功能区或脑深部的CA因病灶小或位置深的CA比较困难,这长期以来一直是神经外科面临的难题。神经导航技术能精确定位,合理设计手术方案和手术入路,避开功能区,寻找最佳路径,达到以最小手术损伤获得切除病灶和最大限度保留神经功能的目的。我科2002年12月至2007年2月应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CA共17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内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导航技术 显微手术切除 手术切除病灶 治疗方法 术中定位 神经外科 精确定位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细胞瘤临床分析
4
作者 魏梁锋 王如密 +3 位作者 刘峥 王守森 赵琳 郑兆聪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30-31,29,共3页
目的:探讨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前部或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与侧脑室壁... 目的:探讨提高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我院收治的5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总结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学特征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结果:肿瘤位于侧脑室前部或室间孔附近,呈宽基底与侧脑室壁或透明隔相连。肿瘤边缘及内部可见多发囊泡,常见钙化,MRI上实性部分T1WI、T2WI均表现为等或略高信号,增强后呈轻至中度强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均显示神经突触素阳性。显微外科手术治疗5例,其中全切除4例,次全切除1例,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4例随访至今未复发。结论:中枢神经细胞瘤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术前诊断的重要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肿瘤是最佳的治疗手段,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细胞瘤 诊断 显微外科手术
原文传递
X刀治疗三叉神经痛探讨
5
作者 陈苏 王如密 王守森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2-93,105,共3页
在这个研究,我们发表有关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X刀)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方法:追踪42例在我们医院里接受直线加速放射外科治疗病人,对每个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以及疼痛复发和术后并发症进行评估,阐述如下。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X刀治疗 直线加速器放射外科 放射外科治疗 术后并发症 疼痛
原文传递
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手术的解剖标志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守森 魏梁锋 +1 位作者 陈宏颉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0-111,119,共3页
经单侧鼻孔-蝶窦入路已经成为切除鞍区病变的标准手术,在手术导向和定位方面,各家采用的技术不同,参照的解剖标志也不同,有些做法还有争议。本文通过回顾148例显微手术,探讨一些解剖标志的观测方法和手术导向价值。
关键词 显微手术 解剖标志 蝶窦入路 单侧鼻孔 鞍区病变 观测方法 导向
原文传递
细节管理在196例重型颅脑外伤护理中应用的体会 被引量:6
7
作者 朱秀梅 李琦 吴月兰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3-124,共2页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顷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伤后昏迷在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改变。其发病率仅次子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广泛顷骨骨折、广泛脑挫裂伤、脑干损伤或颅内血肿,伤后昏迷在12h以上,意识障碍逐渐加重或出现再昏迷,有明显的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和生命体征改变。其发病率仅次子四肢损伤,死亡率高,幸存者往往留有严重的并发症及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认知、语言及心理精神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负担。如何提高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的成功率,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护理 管理 重型颅脑损伤 广泛脑挫裂伤 颅内血肿 脑干损伤 意识障碍
原文传递
应用ONYX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静脉畸形的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张小军 王守森 +1 位作者 王如密 杨朋范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12-113,109,共3页
脑动静脉畸形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Onyx胶是一种新型不粘胶,具有不粘管,可以在病灶内长时间缓慢注射等优点。自2006年4月起,作者开始应用Ohyx进行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栓塞治疗,回顾17例应用... 脑动静脉畸形是颅内常见的先天性血管疾病,血管内栓塞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Onyx胶是一种新型不粘胶,具有不粘管,可以在病灶内长时间缓慢注射等优点。自2006年4月起,作者开始应用Ohyx进行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栓塞治疗,回顾17例应用Onyx栓塞的脑动静脉畸形,就Onyx液态栓塞系统的特殊性能及其特殊的操作技术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栓塞治疗 颅内动静脉畸形 ONYX 脑动静脉畸形 ONYX胶 血管疾病 操作技术 先天性
原文传递
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时间窗的探讨 被引量:4
9
作者 赵琳 王守森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3-103,62,共2页
颅骨缺损是颅脑手术时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将颅骨暂时去除的权宜之术,但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轻部分患者出现的颅骨缺损综合征,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将其修补。我们选择自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274例颅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 颅骨缺损是颅脑手术时因各种原因不得不将颅骨暂时去除的权宜之术,但为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减轻部分患者出现的颅骨缺损综合征,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将其修补。我们选择自2002年1月至2007年3月274例颅骨缺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以了解颅骨缺损早期修补对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骨缺损综合征 修补手术 时间窗 生活质量 颅脑手术 神经功能 早期修补
原文传递
廓清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外伤手术中的意义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宏颉 郑兆聪 +1 位作者 王如密 王守森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0-91,共2页
在神经外科各种手术日趋精细化的条件下,我们注意到一些外伤手术的精细化处理是提高外伤手术疗效的减低致残率和重要步骤。我院自2002年始,在脑外伤手术在常规的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的同时,重视处理外伤及手术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廓... 在神经外科各种手术日趋精细化的条件下,我们注意到一些外伤手术的精细化处理是提高外伤手术疗效的减低致残率和重要步骤。我院自2002年始,在脑外伤手术在常规的清除血肿及坏死脑组织的同时,重视处理外伤及手术导致的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廓清,经与对照组类似病例进行预后及一些并发症比较,发现手术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外伤手术 手术中 廓清 神经外科 手术疗效 清除血肿 手术效果
原文传递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及皮层电刺激在脑运动区病变手术中的初步联合应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郑兆聪 高进喜 +3 位作者 王如密 林秀珍 陈自谦 吴志峰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10,共3页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皮层电刺激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手术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1.5T MRI成像系统,对6例临近运动皮质及锥体束的病变(Ⅲ-Ⅳ级胶质瘤1例,Ⅱ-Ⅲ级胶质瘤1例3例,Ⅰ-Ⅱ级胶质瘤1例,炎性假瘤1例)... 目的:初步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皮层电刺激在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手术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1.5T MRI成像系统,对6例临近运动皮质及锥体束的病变(Ⅲ-Ⅳ级胶质瘤1例,Ⅱ-Ⅲ级胶质瘤1例3例,Ⅰ-Ⅱ级胶质瘤1例,炎性假瘤1例)进行磁共振DTI检查,用dTV.Ⅱ软件进行处理,显示部分各向异性图及彩色部分各向异性方向(FA)图;并采用种子方法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的三维纤维束成像图,评估纤维束的移位、连续性及破坏情况。在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下开颅,神经导航解剖及边界定位;经过术中麻醉唤醒,在清醒状态行皮质电刺激确定额叶运动区及可能的皮质与皮层下脑组织切除范围,在保护脑运动功能的前提下切除肿瘤。结果:6例肿瘤FA图显示良好,纤维束重建后4例可见锥体束的消蚀破坏,其中3例伴有变形及移位;2例可见锥体束的单纯变形及受压移位。6例肿瘤均成功获得神经导航定位并确定肿瘤边界及其与运动功能区的关系;显微镜下全切除肿瘤4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肢体运动功能同术前或较术前好转4例,偏瘫加重2例,经治疗于1周内恢复术前水平。无其它手术并发症。结论:DTI可以清晰地观察瘤体、功能区及白质纤维三者关系,辅助术前手术方案的制定。皮质电刺激可实时定位额叶功能区,最大限度保护运动功能。二者的有效、合理应用有助于更安全准确地切除肿瘤,提高涉及运动通路脑肿瘤病人术后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 皮质电刺激 功能区 脑胶质瘤 清醒手术
原文传递
板障表皮样囊肿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12
作者 魏梁锋 王如密 +3 位作者 王守森 荆俊杰 高进喜 张小军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4-94,89,共2页
板障表皮样囊肿为少见的颅内肿瘤,我院1993年4月至2006年3月收治4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关键词 表皮样囊肿 板障 治疗 诊断 颅内肿瘤 文献复习
原文传递
不同层次护生的临床带教体会 被引量:3
13
作者 罗明枝 李琦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27-128,122,共3页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护生到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年都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及实习带教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卫生保健需求及... 临床实习是护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技能转化,护生到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我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医院,每年都承担繁重的临床教学及实习带教工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卫生保健需求及护理质量要求的不断提升,护理理念也得到不断发展和进步。对不同层次的护生来说,如何将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并指导临床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实习 带教体会 护生 大型综合性医院 实习带教工作 护理质量要求 卫生保健需求 临床教学
原文传递
颅内动脉瘤诊疗策略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如密 高进喜 +9 位作者 王守森 刘峥 郑兆聪 张小军 杨朋范 荆俊杰 陈宏颉 魏梁锋 赵琳 陈苏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63例、女127例,年龄25~79岁、平均44.7岁。诊断: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男63例、女127例,年龄25~79岁、平均44.7岁。诊断:所有病人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CTA及3D-CTA确诊134例;DSA/3D-DSA确诊142例;治疗: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方法:死亡9例,其中2例再出血、3例死于严重的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病人均痊愈出院。结论: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病人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病人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 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病人应首先尝试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病人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 动脉瘤夹闭术 DSA CTA
原文传递
额颞部脑挫裂伤导致精神异常的临床特点及治疗(附17例报告)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进喜 王如密 +1 位作者 王守森 郑兆聪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9-100,共2页
额颞部挫裂伤导致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的发生率为2.1%~2.6%,出现各种类型精神异常的发生率更高。处理失当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作者回顾了1994~2003年经治的37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17例额颞部脑挫裂伤后精神异常的病史资料,结合文献复... 额颞部挫裂伤导致精神分裂症样精神病的发生率为2.1%~2.6%,出现各种类型精神异常的发生率更高。处理失当会引起严重的后果。作者回顾了1994~2003年经治的37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17例额颞部脑挫裂伤后精神异常的病史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部脑挫裂伤 精神异常 临床特点 治疗 颅脑损伤患者 精神分裂症 病史资料 文献复习
原文传递
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的切口选择及其解剖学依据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守森 张进朝 +5 位作者 魏梁锋 荆俊杰 郑兆聪 郑和平 张发惠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50-53,F0004,共5页
目的:通过对单鼻孔经蝶入路的解剖观测,探讨其手术切口的合理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个防腐头颅标本,观察鼻中隔及其动脉血供;分析作者主刀的135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关注切口的变迁、手术野的大小和鼻腔出血等问题,探讨其解... 目的:通过对单鼻孔经蝶入路的解剖观测,探讨其手术切口的合理性。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解剖15个防腐头颅标本,观察鼻中隔及其动脉血供;分析作者主刀的135例单鼻孔经蝶入路手术,关注切口的变迁、手术野的大小和鼻腔出血等问题,探讨其解剖学基础。结果:在手术径路上,鼻中隔骨与软骨结合部距前鼻孔大约3cm。鼻后中隔动脉的主干、上下分支起始部及上支越过骨与软骨结合部的平均外径分别为1.7mm、1.1mm、1.2 mm、0.7mm;上支沿蝶窦口的下外侧向内侧走行,与窦口平均相距8.2mm。术后2~7天出现鼻腔出血5例,均少于300ml,经填塞治愈;术后2~5周鼻腔出血5例,其中超过800ml 2例,均为鼻中隔后部切口,再次经鼻手术治愈;少于300ml3例,经填塞治愈。结论:经扩大蝶窦口入路及鼻中隔后部切口入路手术野小而倾斜,且容易损伤鼻后中隔动脉;鼻中隔中后部切口入路稍宽敞,但寻找粘骨膜间隙费时;鼻中隔中部切口入路最宽敞,解剖层面清晰,切口处血管细小,可能不太容易发生迟发性鼻腔大出血,可以推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中隔 蝶腭动脉 鼻出血 单鼻孔直接入路 切口
原文传递
脑外伤合并脑疝术中复位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陈宏颉 郑兆聪 +1 位作者 王如密 王守森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28-29,F0004,共3页
目的:探讨脑外伤脑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的手术方法而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方法的优越性。方法:临床观察一组68例额颞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病例,该组病例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完善血肿及挫裂伤病灶、廓清蛛... 目的:探讨脑外伤脑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的手术方法而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方法的优越性。方法:临床观察一组68例额颞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病例,该组病例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完善血肿及挫裂伤病灶、廓清蛛网膜、脑池的出血后,进一步在镜下进行脑疝组织的直视复位,保持小脑幕的结构的完整。并与以往常规手术的一组116例其他手术方法的病例进行术后的CT、神志瞳孔恢复情况及脑梗塞、脑积水并发症等比较。结果:经统计学处理,采用新术式的一组病例在术后CT表现、神志瞳孔及并发症等均优于其他手术组。结论:脑外伤脑疝手术中,采用术中直视下复位,较对照组等方法在理论及临床观察中,均有着明显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脑疝 手术
原文传递
经单侧额下入路切除巨大前颅底脑膜瘤4例
18
作者 王守森 陈宏颉 +3 位作者 郑兆聪 高进喜 张小军 王如密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80-81,F0003,共3页
巨大前颅底脑膜瘤直径常在6cm以上,大致位于中线,前起于鸡冠前方,后达鞍结节,下常侵袭筛板和蝶骨平台,上达大脑镰游离缘上方。传统上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切除,需要取双侧额瓣、两侧额部硬脑膜切开、切断并牵开上矢状窦,创伤较大。作者近... 巨大前颅底脑膜瘤直径常在6cm以上,大致位于中线,前起于鸡冠前方,后达鞍结节,下常侵袭筛板和蝶骨平台,上达大脑镰游离缘上方。传统上经双侧额底入路手术切除,需要取双侧额瓣、两侧额部硬脑膜切开、切断并牵开上矢状窦,创伤较大。作者近来改良这种做法,仅取右侧额下入路全切除肿瘤,疗效不亚于传统做法。现进行报道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脑膜瘤 额下入路 单侧 硬脑膜切开 蝶骨平台 手术切除 额底入路 上矢状窦
原文传递
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治疗12例初步经验
19
作者 郑兆聪 高进喜 +2 位作者 陈宏颉 王如密 王守森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6-97,共2页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国内发病率为11/100万。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者,手术治疗成为其当然的选择。文献上可查到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面神经部分切断、面神经选择性切除、面神经梳理、神经...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国内发病率为11/100万。对于非手术治疗效果差者,手术治疗成为其当然的选择。文献上可查到的手术方法主要有:面神经部分切断、面神经选择性切除、面神经梳理、神经吻合、面神经减压、面神经铜丝绞扎及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MVD不损伤面神经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已成为治疗HFS的首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减压治疗 面肌痉挛 初步经验 面神经梳理 选择性切除 面神经减压 面部肌肉
原文传递
罕见M1段巨大蛇形夹层动脉瘤手术切除1例
20
作者 刘峥 王如密 +2 位作者 赵琳 魏梁锋 张小军 《福州总医院学报》 2007年第1期98-98,F0003,共2页
1 病例资料 女性,41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1年入院。1年期间多次突发剧烈头痛,以枕颈部头痛为主,但每次都能自行缓解。入院检查:神志清楚,回答切题,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头颅MRI发现右侧颞顶叶脑内巨... 1 病例资料 女性,41岁。因阵发性头痛,头晕1年入院。1年期间多次突发剧烈头痛,以枕颈部头痛为主,但每次都能自行缓解。入院检查:神志清楚,回答切题,颅神经未见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反射(-)。头颅MRI发现右侧颞顶叶脑内巨大靶环样,长条形团块状等T1短T2异常信号影,内见粗大的流空信号影,长约12CM。团块周围见片状的长T1长T2信号血栓影,增强扫描见病灶内流空信号区及边缘明显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层动脉瘤 手术切除 阵发性头痛 蛇形 入院检查 流空信号 头颅MRI 病例资料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