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要麻类作物基因组学与遗传改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1
作者 徐益 张力岚 +2 位作者 祁建民 张列梅 张立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97-1019,共23页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主要麻类作物(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和工业大麻)参考基因组从2011年至2020年陆续完成测序,这标志着麻类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文章首先详细概述主要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其次,评述了基于基因组学的麻类作... 随着测序技术的发展,主要麻类作物(黄麻、红麻、苎麻、亚麻和工业大麻)参考基因组从2011年至2020年陆续完成测序,这标志着麻类作物科学已经进入基因组时代。文章首先详细概述主要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其次,评述了基于基因组学的麻类作物重要应用价值基因挖掘。基于参考基因组和转录组测序,大量关于纤维发育、响应非生物胁迫的候选基因被挖掘,以促进麻类作物纤维的物种特性和“不与粮食争好地”的逆境农业。同时不同麻类作物特异性状候选基因陆续被报道,如红麻雄性不育、亚麻种子含油量和大麻大麻素相关候选基因等。再次,麻类作物基因组测序完成为基于组学的麻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可能:有助于麻类作物种质资源形成和演化机制研究,系统解析纤维产量、纤维品质、抗病耐逆等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有助于建立高通量基因型-表型数据库,挖掘优异基因资源与创制新种质;有助于创新并集成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基因组选择、转基因等技术,建立高效的快速育种技术体系。宜选育高产高效、抗逆抗病、适宜轻简化机械化、优质专用的多用途麻类作物新品种,以满足麻类作物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适应麻类作物生产方式。尽管已经获得重要基因以及位点的信息,但如何高效率利用已有基因资源对麻类作物进行遗传改良仍需面临一系列挑战,如成熟稳定的遗传转化体系、麻类作物基因编辑体系构建及基因组选择育种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要麻类作物 基因组 基因 遗传改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与环境互作
2
作者 程祖锌 肖长春 +6 位作者 张玉婷 黄昕颖 史夏蕾 凌波 王泓超 陈小玲 林荔辉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2,共8页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 【目的】剖析红米水稻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和花色苷的遗传效应,为高营养价值红米杂交稻的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8个红米恢复系为父本,6个不育系为母本,配制48个杂交组合为遗传材料,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及统计方法,分析在不同环境下红米水稻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杂种优势、遗传相关及其与环境互作。【结果】花色苷、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主要受遗传主效应控制,其中原花青素、总酚和总黄酮总狭义遗传率高,以基因加性效应为主,低代选择有效;花色苷以显性效应为主,适宜中、高世代选择。这4种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表型、遗传、加性、显性、加性×环境互作和显性×环境互作均呈正向相关,相关系数大;原花青素的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小,稳定性好,以此为选择指标可有效提高其他3种成分,减轻工作量,提高育种效率。高温有利红米水稻杂种后代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积累,提高群体杂种优势。此外,提高不育系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有利于培育高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的杂交后代;恢复系18Rr174、18Rr175可有效提高后代总酚、总黄酮、原花青素含量,且受环境影响小。【结论】采用植物数量性状的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可有效预测亲本抗氧化活性成分的遗传效应,18Rr174、18Rr175在高抗氧化活性成分红米杂交稻的选育上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米水稻 抗氧化成分 遗传效应 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型的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与动态预警
3
作者 江敏 王广伦 +3 位作者 李明璐 苗波 李明煊 石春林 《中国水稻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目的】通过构建水稻高温热害预警系统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提高水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方法】挑选福建省4个代表性水稻品种,在当地水稻易受高温热害的四个关键发育期进行高温控制试验,测定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水稻... 【目的】通过构建水稻高温热害预警系统与灾害风险评估体系,提高水稻高温热害灾损评估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方法】挑选福建省4个代表性水稻品种,在当地水稻易受高温热害的四个关键发育期进行高温控制试验,测定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结合水稻发育期模型计算高温热害灾损率,进而构建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和预警系统。结合福建省近5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研发的系统计算水稻高温热害灾损率,划分出各稻区水稻关键发育期的热害风险等级。利用逐日气象数据进行水稻高温热害的单点和区域动态预警模拟,并利用种植样点的区域试验资料和气象产量计算出实际灾损,对模拟预警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福建省水稻高温热害风险评估结果显示,闽东南双季稻区的早稻以低风险为主,并且主要出现在早稻开花期,近50年热害发生频率小于30%;闽西北双季稻区的早稻以高风险和次高风险为主,其中开花期热害发生频率为68%~80%,灌浆期为62%~80%。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中稻发生高温热害低风险区分布最广,其中减数分裂期热害的发生频率小于38%,开花期小于26%。2020年12个代表性品种在福建省水稻高温热害单点动态预警系统中模拟,结果显示,闽东南双季稻区早稻发生重度高温热害的概率较高,灾损率为51.1%~55.4%;闽西北双季稻区早稻则遭遇轻度和中度高温热害,灾损率为12.1%~26.8%;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中稻发生中度热害概率较高,灾损率为18.2%~29.4%。2020年福建省区域预警模拟结果显示,种植早稻“T78优2155”的两个稻区内,重度热害地区主要集中在安溪、南安、同安、龙海等闽东南县区,灾损率为30.8%~41.6%,闽西北仅有将乐地区为重度热害,灾损率为31.0%;种植中稻“II优3301”的闽西北山地单季稻区内,光泽、政和、明溪、永安等地遭遇中度热害,灾损率为15.1%~21.7%。【结论】闽西北水稻种植区的早稻遭遇热害的风险均较闽东南地区更为严重。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变化上,系统模拟的灾损率与当地实际水稻生产的灾损率以及气象产量变化相契合,预警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模拟模型 灾损评估 风险区划 高温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高温热害模型研究及其在福建省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林聃 江敏 +2 位作者 苗波 郭萌 石春林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7-320,共14页
【目的】通过研究高温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构建水稻高温热害模型,旨在提高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和灾损评估水平。【方法】选用福建省种植的4个代表性品种,分别于早稻开花期和灌浆期、中稻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设置不同温度水平T_(1)(35℃... 【目的】通过研究高温对水稻产量形成的影响,构建水稻高温热害模型,旨在提高水稻高温热害的防御和灾损评估水平。【方法】选用福建省种植的4个代表性品种,分别于早稻开花期和灌浆期、中稻减数分裂期和开花期,设置不同温度水平T_(1)(35℃)、T_(2)(41℃)和高温胁迫持续天数D1(3 d)、D_(2)(7 d),以适宜环境条件为对照(CK),分析不同处理下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变化,并据此构建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综合模型。根据近20年气象资料,利用模型对福建省四个水稻种植样点的产量进行灾损评估。【结果】早稻在开花期T_(2)D_(2)高温处理时,单株产量降幅最大,为60.8%;两个品种的结实率降幅在T_(2)D_(2)处理下可达60%。灌浆期高温对早稻单株产量影响较小,T_(2)D_(2)处理下为17.8%,两个品种结实率和千粒重降幅最大值分别为11.6%和9.0%。中稻两个品种受减数分裂期高温影响后,在T_(2)D_(2)处理下的单株产量降幅最大可达43.6%,每穗粒数下降为17.4%,结实率所受影响明显大于千粒重,降幅分别为30.8%和9.8%。中稻开花期T_(2)D_(2)高温处理对产量影响最大,单株产量降幅可达42.1%,结实率和千粒重受高温影响后降幅最大分别为37.0%和5.7%。根据项目组研发的水稻发育期模型和本研究结果确定了4个供试品种的遗传参数,构建了水稻关键发育期的高温累积度时和高温处理后灾损率之间的定量关系,进而分别构建了早稻和中稻的高温热害模型。对4个水稻种植样点进行灾损模拟,发现各地损失率和气象产量的时间变化规律正好相反,且中稻较早稻遭受高温危害更为严重。【结论】早稻开花期高温热害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大于灌浆期,中稻减数分裂期高温热害的影响比开花期严重。通过本研究确定的4个供试品种的遗传参数在代表性样点对生育期的模拟效果较好。构建的早稻和中稻高温热害模型对四个代表性样点的灾损模拟效果较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关键发育期 高温热害 产量损失率 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米新品种紫两优7206营养品质分析
5
作者 陈凌华 程祖锌 +2 位作者 许明 黄荣华 林荔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3,共7页
【目的】对新育成的黑米两系杂交稻紫两优7206进行营养品质分析,为黑稻良种选育及功能食品研发提供参考价值。【方法】以超级稻宜优673作对照,分析紫两优7206与宜优673的氨基酸、脂肪酸、花色苷和总黄酮等含量差异,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与... 【目的】对新育成的黑米两系杂交稻紫两优7206进行营养品质分析,为黑稻良种选育及功能食品研发提供参考价值。【方法】以超级稻宜优673作对照,分析紫两优7206与宜优673的氨基酸、脂肪酸、花色苷和总黄酮等含量差异,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与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差异。【结果】紫两优7206与宜优673在水分、灰分和脂肪含量方面无明显差异,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8种脂肪酸。紫两优7206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FAO提出的必需氨基酸模式,其蛋白质含量、总氨基酸与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比宜优673高7.33%、11.08%和9.71%。紫两优7206比宜优673具有较高的各呈味氨基酸TAV值,丰富了黑米食味品质。2种稻米的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比值比较接近中国营养协会推荐的“<1∶1∶1”的比例,且均含有人体必需脂肪酸亚油酸与亚麻酸。紫两优7206的花色苷、总黄酮含量,以及总抗氧化能力与清除自由基能力均极显著优于宜优673。【结论】杂交配组选育的紫两优7206较宜优673具有更丰富的营养价值,对功能性黑稻的培育与食品研发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米 营养品质 氨基酸 脂肪酸 花色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麻SSR标记与纤维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力岚 张列梅 +6 位作者 牛焕颖 徐益 李玉 祁建民 陶爱芬 方平平 张立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905-1913,共9页
鉴定出与纤维产量相关性状连锁的SSR标记有助于黄麻纤维产量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以311份黄麻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2016—2018年表型鉴定,结合116对SSR引物扩增出397个SSR标记,利用SPSS软件对SSR标记与纤维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 鉴定出与纤维产量相关性状连锁的SSR标记有助于黄麻纤维产量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本研究以311份黄麻种质资源为研究材料,通过2016—2018年表型鉴定,结合116对SSR引物扩增出397个SSR标记,利用SPSS软件对SSR标记与纤维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 311份黄麻种质资源9个纤维产量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3.05%~76.78%,表现出广泛的遗传变异。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这些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其中分枝高和节数的平均相关系数最高(r=0.931),其次是单株鲜皮重和单株鲜茎重(r=0.781)、单株干皮重与单株鲜皮重(r=0.779)。方差分析表明,节数、分枝数、株高以及分枝高等性状在不同年份间相对稳定,广义遗传力较高。进而通过皮尔逊相关法鉴定与纤维产量性状相关的SSR标记。每个性状与这些相关SSR标记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与纤维产量性状显著相关的标记有6个,单个SSR标记的贡献率为3.9%~22.5%。这些结果将会加快黄麻设计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 纤维产量 农艺性状 SSR 相关性 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黄麻炭疽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郭艳春 姚嘉瑜 +7 位作者 张镕斌 陈思远 何青垚 陶爱芬 方平平 祁建民 张列梅 张立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70-777,I0001-I0006,共14页
炭疽病是严重影响黄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明确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致病力有助于黄麻抗病育种和优异抗病基因资源挖掘。本研究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六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广西南宁市... 炭疽病是严重影响黄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主要真菌性病害,明确炭疽病病原菌种类并测定其致病力有助于黄麻抗病育种和优异抗病基因资源挖掘。本研究从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漳州市、河南省信阳市、安徽省六安市、浙江省杭州市、广西南宁市和湖南省长沙市等7个黄麻生产区采集黄麻炭疽病病原菌样本,分离纯化出92个菌株;rDNA-ITS区域的序列分析表明,其中11个为典型炭疽病病原菌。LSU区域的系统进化树和形态学特征鉴定显示,ZZ4、GX19等10个菌株为胶胞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菌株CS3为黑线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人工接种的致病力测定表明,不同炭疽菌菌株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胶胞炭疽菌菌株GX19致病力最强,表现为优势菌株。这些结果为黄麻炭疽病抗性基因位点挖掘和有效防治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 炭疽菌 致病力测定 系统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育期渍水寡照对小麦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江敏 林聃 +2 位作者 孙彬 薛昌颖 石春林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21,共12页
以宁麦13和扬麦23为供试材料,设置渍水(WG)、寡照(SG)和渍水+寡照(WS) 3种胁迫处理方式,并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及灌浆期进行不同持续时间(5、10、15 d)的盆栽试验处理,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渍水寡照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 以宁麦13和扬麦23为供试材料,设置渍水(WG)、寡照(SG)和渍水+寡照(WS) 3种胁迫处理方式,并在小麦拔节期、孕穗期及灌浆期进行不同持续时间(5、10、15 d)的盆栽试验处理,研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内渍水寡照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分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WG处理和WS处理导致茎分配指数增加,绿叶分配指数降低;孕穗期WG处理导致穗与绿叶分配指数下降,WS处理茎分配指数最高而绿叶分配指数最低;灌浆期WG处理导致茎分配指数增加,而使穗分配指数降低,WS处理茎、绿叶、穗分配指数所受影响均较小。拔节期SG处理绿叶分配指数降低,茎分配指数增加,孕穗期SG处理穗分配指数降低,灌浆期SG处理造成穗分配指数下降和茎分配指数增加。拔节期WG处理对产量影响最明显,宁麦13号和扬麦23号分别减产37.4%和28.5%;孕穗期和灌浆期均以WS处理减产幅度最大,孕穗期WS处理宁麦13号和扬麦23号产量分别下降47.9%和36.0%,灌浆期2个品种分别减产49.1%和37.3%。综合而言,拔节期不同处理导致的平均减产幅度最小(19.5%),而孕穗期不同处理导致的小麦平均减产幅度最大(2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渍水 寡照 光合速率 干物质分配 产量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营养对水稻籽粒锌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及其与植酸等磷酸肌醇谱含量的关系 被引量:6
9
作者 苏达 吴良泉 +3 位作者 S?ren K.Rasmussen 周庐建 潘刚 程方民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28-237,共10页
作物籽粒锌缺乏所导致的“隐性饥饿”已威胁到全世界1/3人群的健康。为明确磷对水稻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利用大田磷肥长期定位试验,并结合稻穗离体培养技术,探讨了不同外源磷浓度下水稻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其与籽粒植酸等... 作物籽粒锌缺乏所导致的“隐性饥饿”已威胁到全世界1/3人群的健康。为明确磷对水稻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利用大田磷肥长期定位试验,并结合稻穗离体培养技术,探讨了不同外源磷浓度下水稻籽粒锌的生物有效性的变化及其与籽粒植酸等磷酸肌醇谱含量的关系。试验表明高磷处理显著增加水稻籽粒中植酸磷和总磷的含量,以及不同价位磷酸肌醇(InsP1-6)含量,其中以高价磷酸肌醇(InsP4-6)在磷供给下的增幅最为显著。与籽粒植酸的变化趋势相反,高磷水平降低了稻米中锌的含量及其有效性。稻穗离体培养中,高磷(P12)处理相比无磷(P0)对照,籽粒锌的有效性降幅高达81.3%。因此,过量磷肥投入会通过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中的植酸及高价磷酸肌醇含量,在同步降低籽粒锌含量的同时,进一步显著降低其在水稻籽粒中的生物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 锌生物有效性 磷酸肌醇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成熟期蜜柚树体氮素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8
10
作者 徐凯悦 王晓华 +5 位作者 宋彪 郭世伟 郑朝元 郭九信 吴良泉 苏达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53-564,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成熟期蜜柚树体氮素分配的影响,为蜜柚果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年生红肉蜜柚[Citrus grandis(L.)Osbeck.cv.Hongroumiyou]为试材进行高量(对照)和减量施肥试验。供试尿素... 【目的】研究不同时期追施氮肥对成熟期蜜柚树体氮素分配的影响,为蜜柚果园氮肥的合理运筹和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7年生红肉蜜柚[Citrus grandis(L.)Osbeck.cv.Hongroumiyou]为试材进行高量(对照)和减量施肥试验。供试尿素以5∶3∶2的比例分别在春梢萌发期、稳果期和果实膨大期追施,在每个时期的追施尿素中加入5%的^(15)N-尿素。在成熟期,采集蜜柚各部位器官样品,测定生物量、氮浓度、^(15)N丰度,计算不同器官从肥料中吸收分配到的^(15)N量对该器官全氮量的贡献率(Ndff)、^(15)N分配率以及^(15)N利用率。【结果】对照处理中,在春梢萌发期追施^(15)N-尿素的蜜柚果实、当年生挂果枝上的叶和枝的Ndff值较高;在稳果期追施^(15)N-尿素的蜜柚果实的Ndff值显著高于其它器官;在果实膨大期追施^(15)N-尿素的蜜柚,则以当年生未挂果枝和叶的Ndff值最高。减量施肥处理中,在春梢萌发期和稳果期追施^(15)N-尿素的,Ndff值在果实、营养器官和贮藏器官与对照相似;在果实膨大期追施^(15)N-尿素的,枝条中的Ndff值都高于叶片,这与对照处理当年生未挂果枝叶Ndff值最高有所差异。成熟期不同器官的^(15)N分配率表现为:对照处理中,在春梢萌发期追施^(15)N-尿素的,果实^(15)N分配率(52.5%)显著高于营养器官(25.5%)和贮藏器官(22.1%);在稳果期追施^(15)N-尿素的,^(15)N分配率以果实中最高(61.3%),其次是贮藏器官(25.4%),显著高于营养器官(13.3%);在果实膨大期追施^(15)N-尿素的,^(15)N分配率在贮藏器官进一步增加至最高(44.0%),其次为营养器官(35.8%),最低为果实(20.3%)。减量施肥中,在春梢萌发期和稳果期追施^(15)N-尿素的,^(15)N在不同器官的分配率与对照相似,而在果实膨大期追施^(15)N-尿素,^(15)N分配率以贮藏器官最大(45.8%),其次为果实(34.3%),最低为营养器官(19.9%)。对照和减量施肥两个处理的氮肥利用率均以春梢萌发期施入^(15)N-尿素的处理最低。对照处理中,^(15)N利用率总体随^(15)N-尿素施用时期的后移而逐步提高,减量施肥中,以稳果期施入^(15)N-尿素处理的利用率最高(37.5%),且减量施肥蜜柚树体各器官的^(15)N利用率均高于对照,并以果实中^(15)N利用率的增幅最大。【结论】利用^(15)N示踪技术研究发现,春梢萌发期施入的氮肥,主要分配到果实以及当年生枝叶中,稳果期施入的氮肥较多分配在果实中,而果实膨大期施入的氮肥可以显著提高贮藏器官的氮素积累,有利于来年果实的生长。因此,在蜜柚生产上,春梢萌发期施肥量可以适当减少,以避免氮肥的大量损失;稳果期施肥作为果实氮素积累的关键施肥时期,施肥量需得到保障;同时需要追施果实膨大肥增加贮藏营养,用于果树的花芽分化,提高翌年果实的产量与品质。适当优化氮肥用量有利于抑制蜜柚果树的过度营养生长,提高果实的氮素利用率,具体优化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柚 减量施肥 时空特征 ^(15)N-尿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蜜柚果实不同空间部位植酸及矿质营养有效性的分布特征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彪 徐凯悦 +3 位作者 王晓华 郭九信 吴良泉 苏达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29-1242,共14页
【目的】明确植酸(PA)、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有效性在蜜柚果实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蜜柚矿质营养的生物强化以及果实综合营养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平和蜜柚产区5个代表性蜜柚品种(白肉蜜柚、黄金蜜柚、红肉蜜柚、三红蜜柚、红棉蜜柚... 【目的】明确植酸(PA)、矿质元素含量及其有效性在蜜柚果实中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蜜柚矿质营养的生物强化以及果实综合营养评价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平和蜜柚产区5个代表性蜜柚品种(白肉蜜柚、黄金蜜柚、红肉蜜柚、三红蜜柚、红棉蜜柚)为供试材料,将成熟期蜜柚果实从外到内细分为黄皮层、白皮层、囊衣和果肉,分别利用铁沉淀法、ICP-MS(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PA与矿质元素的摩尔比,分析蜜柚果实不同空间区位的PA、矿质营养的含量及其有效性;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三元模型模拟锌在人体肠道内的有效吸收。【结果】蜜柚果实中,磷组分(磷、无机磷)以果肉中含量最高,但PA含量最低。PA含量从外到内总体表现为持续降低的趋势(黄皮层>白皮层>囊衣>果肉)。果肉中植酸磷(PAP)含量仅占总磷的4%,而果皮为30%。此外,果肉中PA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不同蜜柚品种果肉中PA含量以红肉蜜柚最高,三红蜜柚和白肉蜜柚最低,最大相差2.6倍。而果肉中磷和无机磷在不同蜜柚品种之间差异不显著。从矿质元素的分布角度看,果皮(黄皮层、白皮层和囊衣)中钙(Ca)的含量较高,果肉中磷的含量较高,而铁(Fe)在果皮不同部位均显著高于果肉,且以在黄皮层和果肉中变异最大。受蜜柚果实不同部位PA和矿质元素含量的共同影响,黄皮层中的[PA]/[Mg]和[PA]/[Fe]最高,白皮层中[PA]/[Zn]和[PA]/[Mn]最高,而果肉中[PA]/[Ca]最高。此外,果肉中矿质元素的有效性也表现出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黄金蜜柚的[PA]/[Fe]是红棉蜜柚的将近6倍。红棉蜜柚的[PA]/[Zn]是白肉蜜柚和三红蜜柚的3.6倍。5个供试蜜柚品种中,三红蜜柚和白肉蜜柚属低PA、高矿质元素有效性品种。【结论】蜜柚果实的PA、矿质元素及其有效性在不同蜜柚品种之间,以及果实不同空间部位均存在显著差异。果肉中磷主要以无机磷的形态存在,而非PA。推测果肉的低PA背景对矿质元素的抑制效应相对有限。而果皮中(黄皮层、白皮层)PA含量相对较高,在果皮深加工过程中需注意其矿质元素的有效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柚 植酸 果实营养 矿质元素有效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麻内参基因筛选及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12
作者 杨昕 李玉 +4 位作者 刘传兵 张力岚 何青垚 祁建民 张立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614-1624,共11页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进行校正和标准化,既能提高实时定量荧光PCR的准确性,也为分析黄麻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常用的内参基因,结合课题组已有的基因组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初步筛选出8个内参基因(CcTUBα、C... 选择合适的内参基因进行校正和标准化,既能提高实时定量荧光PCR的准确性,也为分析黄麻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常用的内参基因,结合课题组已有的基因组数据和转录组数据,初步筛选出8个内参基因(CcTUBα、CcACT、CcDnaJ、CcTUBβ、CcUBQ、CcEF1α、CcUBC和CcUBI)。为验证这些候选内参基因的稳定性,以优良品种‘黄麻179’为材料,对种子萌发后14 d的根、茎、叶进行qRT-PCR分析。经Ct值的变异系数、软件geNorm和NormFinder的综合分析,确定表达最稳定内参基因为CcDnaJ,最佳内参基因组合方式为CcDnaJ+CcUBQ+CcUBI。通过种子萌发后10 d下胚轴、60 d和90 d茎皮的转录组数据分析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发现木质素合成基因Cc4CL1、CcCCoAOMT1的表达量在种子萌发后60 d茎皮最高,而种子萌发后90 d茎皮表现为下降;纤维素合成酶基因CcCesA4、CcCesA7、CcesA8和木聚糖合成基因CcIRX8、CcIRX9、CcFRA8的表达量在种子萌发后10 d下胚轴最高,而种子萌发后60 d、90 d茎皮的表达量均有下降,表明这些基因参与了黄麻纤维发育。以CcDnaJ+CcUBQ+CcUBI作为内参基因组合,qRT-PCR分析5个次生细胞壁合成相关基因,即Cc4CL1、CcCCoAOMT1、CcCesA4、CcCesA7、CcesA8,在种子萌发后7 d下胚轴和14 d茎的表达模式,发现这5个基因在种子萌发期后14 d茎的表达量均高于种子萌发期后7 d下胚轴,暗示着黄麻纤维的形成开始于7~14 d之间,同时表明CcDnaJ+CcUBQ+CcUBI的内参基因组合具有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 QRT-PCR 内参基因 次生细胞壁 纤维素 木质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麻双生病毒 CoYVV 的分子鉴定和抗性种质筛选
13
作者 杨昕 林文忠 +6 位作者 陈思远 杜振国 林杰 祁建民 方平平 陶爱芬 张立武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24-634,共11页
越南黄麻黄脉病毒(Corchorus yellow vein Vietnam virus,CoYVV)是影响黄麻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双生病毒,其基因组含2个环状单链DNA(DNA-A和DNA-B)。鉴定黄麻双生病毒CoYVV并筛选抗病毒种质,不仅丰富对双生病毒分布和进化的认识,而且为黄... 越南黄麻黄脉病毒(Corchorus yellow vein Vietnam virus,CoYVV)是影响黄麻纤维品质和产量的双生病毒,其基因组含2个环状单链DNA(DNA-A和DNA-B)。鉴定黄麻双生病毒CoYVV并筛选抗病毒种质,不仅丰富对双生病毒分布和进化的认识,而且为黄麻抗性基因克隆奠定了基础。2018年福建省三明市福建农林大学洋中科教基地发现黄麻种质资源圃长果种黄麻福农5号疑似感染黄色花叶病。利用CTAB法提取该品种感病叶片DNA,通过PCR、滚环扩增及测序技术获得病毒基因组序列。通过同源序列比对和进化树构建明确该病毒与新旧世界双生病毒的关系。含有CoYVV DNA-A和CoYVV DNA-B侵染性克隆载体的农杆菌等比例混合,子叶注射法侵染具有代表性的7份长果种和7份圆果种黄麻品种(系),定期观察发病株数(病株率)并PCR检测接种黄麻的侵染率。PCR检测结果证实,福农5号病样感染了CoYVV,命名为CoYVV-FS。其DNA-A为2724 bp,DNA-B为2691 bp。进化分析表明,相较于旧世界菜豆金黄花叶病毒(begomoviruses),CoYVV-FS与新世界begomoviruses更近。农杆菌接种14份黄麻品种43 d时,统计病株率和侵染率。结果表明该病毒可以成功侵染13份黄麻品种,病株率和侵染率分别在0~60%和0~100%之间,说明该病毒在黄麻中具有较高侵染性。807元引马里的病株率和侵染率皆为0,表现为抗性种质;而巴长4号和印度墨绿子在接种30 d时产生黄脉、卷曲等典型的表型,表现出对CoYVV具有高度感病性。黄麻种植资源圃发现的CoYVV-FS与前期已报道的CoYVV属于同一分离物,它能侵染多数黄麻种质,在长果种黄麻上引起严重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 越南黄麻黄脉病毒 CoYVV 侵染性克隆 抗性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稻草还田技术对烟-稻轮作系统土壤养分、有机碳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锦文 李日坤 +6 位作者 陈志诚 张汴泓 雷涵 潘睿欣 杨铭榆 潘美清 唐莉娜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15-426,共12页
【目的】探讨不同稻草还田技术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及根际微生物修复和改良土壤的内在机制,探索适合福建烟-稻轮作区的稻草高效还田技术,以期为烟-稻轮作区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烤烟“云烟87”和晚稻“甬优1540”为材... 【目的】探讨不同稻草还田技术措施对土壤特性的影响及根际微生物修复和改良土壤的内在机制,探索适合福建烟-稻轮作区的稻草高效还田技术,以期为烟-稻轮作区作物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烤烟“云烟87”和晚稻“甬优1540”为材料,通过不同的稻草还田配施技术处理,进行了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分析比较了烟-稻轮作系统耕层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和作物产量的变化规律以及根际微生物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内在关系。【结果】产量分析表明,连续2年稻草还田后,各处理产量均比对照显著增加,其中配施石灰和尿素的T_(2)处理最显著,其烟草和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5.67%、11.49%;其次是配施腐秆灵和尿素的T_(3)处理,纯稻草T_(1)还田处理效果最差;T_(1)处理第1年稻草还田后烟草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第2年烟草和水稻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3.77%和5.90%。耕层土壤养分特性分析表明,经连续2年的稻草还田处理后,耕层土壤养分与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其中T_(2)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T_(3)处理。T_(2)处理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7.09%、5.97%、3.01%、11.32%和5.47%。根际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与对照相比,T_(2)、T_(3)处理下碳源代谢相关的HSB_OF53-F07、自毒物质降解有关的节杆菌属(Arthrobacter)和纤维素分解有关的假散囊菌属(Pseudeurotium)丰度均显著上升,而与发病相关的腐质霉属(Humicola)和青霉菌属(Penicillium)相对丰度则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根际有益菌丰度与土壤养分因子多为正相关,而致病菌的丰度则与土壤养分因子负相关。【结论】稻草还田配施石灰或腐秆灵和适量速效氮肥,有利于提高耕层养分含量,促进固氮等有益微生物生长,抑制病原菌,为烟-稻轮作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草还田 烟-稻轮作 土壤养分 根际微生物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睡莲转录因子bZIP家族的分子进化以及功能分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叶方婷 潘鑫峰 +2 位作者 毛志君 李兆伟 范凯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4694-4708,共15页
【目的】基于睡莲基因组鉴定睡莲bZIP(basic leucine zipper)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睡莲b ZIP家族的分子进化和功能。【方法】从Waterlily Pond数据库获取睡莲基因组序列,利用HMMER3.0程序识别睡莲的bZIP家族成员,并使用CDD程... 【目的】基于睡莲基因组鉴定睡莲bZIP(basic leucine zipper)家族成员,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睡莲b ZIP家族的分子进化和功能。【方法】从Waterlily Pond数据库获取睡莲基因组序列,利用HMMER3.0程序识别睡莲的bZIP家族成员,并使用CDD程序进一步确认其含有的保守bZIP结构域,使用IQ-tree软件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ExPASy和SOPMA在线网站进行蛋白质结构分析,通过MEME程序进行保守基序分析,使用MCScan和Circos软件对基因复制事件进行分析以及可视化展示。从NCBI下载睡莲转录组数据(SRA Study:SRP222853),用R软件对睡莲bZIP家族成员表达数据的Pearson相关系数(PCC)进行计算和可视化分析,使用Cytoscape软件对NcbZIP成员之间的表达数据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从睡莲基因组中共鉴定出46个bZIP家族成员,按成员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命名为NcbZIP01—NcbZIP46。根据系统进化分析可以将睡莲bZIP家族成员分为A、B、C、D、E、G、H、I、J和S共10个亚家族,其中A亚家族所含成员最多(11个),相同亚家族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结构域和基因结构。理化性质分析表明,睡莲bZIP家族成员蛋白质长度介于101—1898 aa,分子量大小介于12.04—214.64 kD。染色体定位分析发现,睡莲共有14条染色体,46个bZIP家族成员不均匀地分布在其中的10条染色体上,其中1号染色体上分布最多。睡莲bZIP基因家族发生10个复制事件,其中9个片段复制事件,1个串联复制事件,A亚家族所含基因复制事件最多(3次)。对NcbZIP成员在不同组织下的表达进行分析,根据表达情况分为Ⅰ、Ⅱ和Ⅲ组,Ⅰ组成员在所有组织中均高度表达,Ⅱ组成员几乎在所有组织中均不表达,Ⅲ组成员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水平各不相同,其中C、D和G亚家族的大部分成员集中在Ⅲ组。通过睡莲bZIP成员表达量的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NcbZIP45与所有NcbZIP成员之间的相关性最高。【结论】在睡莲基因组中鉴定出46个bZIP成员,分为10个亚家族,不均匀地分布在14条染色体上,结构进化保守,组织表达模式多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莲 bZIP家族 分子进化 表达谱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不同种类肥料对紫色马铃薯生长、产量品质及花青素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招娟 黄家伟 +1 位作者 黄泷健 郭玉春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94-99,共6页
研究复合肥、缓释肥和土壤调节剂加复合肥3种不同肥料对紫色马铃薯生长特性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以紫色马铃薯华颂66为供试材料,施用复合肥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利用HPLC法定性定量分析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缓... 研究复合肥、缓释肥和土壤调节剂加复合肥3种不同肥料对紫色马铃薯生长特性及花青素含量的影响。以紫色马铃薯华颂66为供试材料,施用复合肥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排列设计,利用HPLC法定性定量分析紫色马铃薯花青素含量。结果表明,施用缓释肥对植株高度、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显著提高维生素C和淀粉含量;但显著降低还原糖含量。花青素含量在土壤调节剂加复合肥的施用中最高,在缓释肥施用中含量最低。高效液相色谱分析表明,施用缓释肥时,总花青素组分中缺少天竺葵色素,推测该施肥种类对天竺葵色素合成具有抑制作用。因此,在生产实践上应根据不同目标需求,合理选用不同种类肥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色马铃薯 肥料 生长特性 品质 花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化施肥对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碳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卫强 许修柱 +3 位作者 陈晓辉 Muhammad Atif Muneer 叶德练 吴良泉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82-90,共9页
明确减量优化施肥和增施钙镁肥对平和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碳排放的影响,为琯溪蜜柚绿色提质增效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蜜柚主产区平和县坂仔镇布置6个田间试验点,设置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减量施用氮磷钾肥)和优化施肥... 明确减量优化施肥和增施钙镁肥对平和琯溪蜜柚产量、品质和碳排放的影响,为琯溪蜜柚绿色提质增效施肥技术提供科学依据。在蜜柚主产区平和县坂仔镇布置6个田间试验点,设置农户常规施肥(FFP)、优化施肥(OPT,减量施用氮磷钾肥)和优化施肥+钙镁肥(OPT+Ca Mg)处理,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蜜柚产量、品质、肥料偏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FFP处理相比,OPT和OPT+Ca Mg处理减肥不减产,且OPT+Ca Mg处理可以显著降低果实的可滴定酸含量(降幅7.0%)、提高固酸比(增幅8.8%),部分试验点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但平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处理的果实可食率无显著差异;(2)与FFP处理相比,OPT和OPT+Ca Mg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偏生产力分别显著增加100.3%、130.6%、115.9%和105.1%、135.6%、120.2%;(3)与FFP处理相比,OPT和OPT+Ca Mg处理每公顷农资成本分别减少1.3万和1.1万元(降幅分别为25.3%和20.7%),每公顷利润分别显著增加2.74万和3.23万元(增幅分别为28.2%和33.3%);(4)与FFP处理相比,OPT和OPT+Ca Mg处理的蜜柚园碳排放总量、单位面积净碳排放和碳足迹均分别显著减少27.0%和23.9%、39.0%和34.0%、45.0%和44.0%。综上,化肥减量施用的同时增施钙镁肥是蜜柚生产绿色提质增效的有效措施,不仅没有降低蜜柚的产量,还能显著提高果实的品质和肥料利用率、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琯溪蜜柚 钙镁肥 减量施肥 碳足迹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肥对甜玉米籽粒植酸和锌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苏达 颜晓军 +4 位作者 蔡远扬 梁恬 吴良泉 MUHAMMAD Atif Muneer 叶德练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03-214,共12页
为明确磷肥对甜玉米籽粒营养特性的影响,利用不同品种的磷肥定位试验以及磷肥梯度水平试验,探讨甜玉米籽粒植酸、磷(P)、锌(Zn)含量及Zn有效性的时间(不同灌浆期)和空间(果穗上、中、下部;籽粒果皮、胚乳和胚)变化及其对外源磷肥的响应... 为明确磷肥对甜玉米籽粒营养特性的影响,利用不同品种的磷肥定位试验以及磷肥梯度水平试验,探讨甜玉米籽粒植酸、磷(P)、锌(Zn)含量及Zn有效性的时间(不同灌浆期)和空间(果穗上、中、下部;籽粒果皮、胚乳和胚)变化及其对外源磷肥的响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甜玉米籽粒的P和植酸含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Zn含量及其有效性则呈现下降趋势。磷肥投入对吐丝后16~24 d籽粒的植酸、P和Zn的积累(mg plant(^-1))的影响最为显著,而对不同灌浆时期Zn有效性均表现出抑制效应。在中磷水平下,果穗不同穗位籽粒植酸(g kg^(-1))和Zn有效性的差异并不显著。高磷水平显著提高了中、下部果穗植酸的含量,但对不同穗位籽粒Zn含量和Zn有效性均存在抑制效应。对籽粒内不同部位(果皮、胚乳和胚)进行比较,植酸、P以及Zn含量均以胚中含量最高,积累量占比则以胚乳中最高;而Zn有效性以胚中最高。高磷处理可显著提高籽粒内不同部位植酸和磷含量,降低Zn含量及其有效性。综上,合理磷肥施用可促进籽粒Zn积累,而过量磷肥投入会显著增加不同灌浆时期,以及胚乳和胚中的植酸含量和积累量,并最终对甜玉米不同穗位籽粒和籽粒内不同部位Zn有效性都产生一定程度的抑制效应,相关研究或为甜玉米籽粒Zn有效性的提高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植酸 生物强化 锌有效性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质食用型马铃薯新品种华颂3号特性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招娟 张静 蔡彬彬 《种子》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43-147,共5页
为改善福建等南方冬作马铃薯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本研究以马铃薯新品种华颂3号为试验材料,福建马铃薯主栽品种紫花851为对照,2016-2018年在福建省内5个县市(福州、莆田、厦门、漳州、龙岩)进行2年多点品种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华颂3号... 为改善福建等南方冬作马铃薯品种结构单一的现状,本研究以马铃薯新品种华颂3号为试验材料,福建马铃薯主栽品种紫花851为对照,2016-2018年在福建省内5个县市(福州、莆田、厦门、漳州、龙岩)进行2年多点品种区域性试验。结果表明,华颂3号叶片绿色,茎绿色,薯型为长椭圆型,薯皮黄色光滑,薯肉黄色,芽眼浅,与紫花851(ck)相比,出苗率高、生育期短、生长势强;2年平均鲜薯产量为2 454.14 kg·(667 m2)-1,比ck增产12.85%,商品薯率达92.11%。薯块品质方面,蛋白质含量为5.29%,比ck高0.16%;鲜薯中Vc含量为25.95 mg·(100 g)-1,比ck高2.51 mg·(100 g)-1;还原糖含量为0.26%,比ck低0.69%。此外,与ck相比,华颂3号薯块食味品质好。2018年通过农村农业部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GPD马铃薯(2018)150117]。综上所述,华颂3号鉴定为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可作为优质食用型品种在福建等南方冬作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新品种 华颂3号 特性鉴定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不同耐热性马铃薯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家伟 吴登峰 张招娟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2年第2期79-84,共6页
[目的]了解高温对不同耐热性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耐热马铃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耐热品种‘中薯3号’和热敏感品种‘费乌瑞它’为参试材料,分别测定高温胁迫和常温下两品种的农艺性状、部分生理指标和保护酶含量,研... [目的]了解高温对不同耐热性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以期为耐热马铃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提供依据。[方法]以耐热品种‘中薯3号’和热敏感品种‘费乌瑞它’为参试材料,分别测定高温胁迫和常温下两品种的农艺性状、部分生理指标和保护酶含量,研究持续高温对不同耐热性马铃薯生长与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高温胁迫增强了马铃薯植株的纵向生长、减弱了横向生长,导致植株出现徒长倒伏。持续高温导致不同耐热性马铃薯的根系活性、脯氨酸(Pr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酶(POD)活性低于常温对照组;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高于常温对照组,且热敏感品种变化幅度高于耐热品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多。高温导致马铃薯减产,对热敏感品种影响更大,减产率达94.23%。[结论]持续的高温胁迫影响马铃薯生长,且对热敏感品种的影响程度高于耐热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高温 农艺性状 生理指标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