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植物病毒蛋白液-液相分离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吴婷 王驰 +2 位作者 安媛媛 苏兰怡 韩艳红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6,共7页
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组装成无膜细胞器,确保各种生命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发生。植物病毒蛋白的LLPS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长距离运输有着重要作用。对驱动LLPS的大分子多价相互作用种类、LLPS对促进植物病毒复制与侵染... 生物大分子可以通过液-液相分离(LLPS)组装成无膜细胞器,确保各种生命活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有序发生。植物病毒蛋白的LLPS对植物病毒的复制和长距离运输有着重要作用。对驱动LLPS的大分子多价相互作用种类、LLPS对促进植物病毒复制与侵染及干扰寄主防御的作用进行综述,为深入探究病毒如何增强自身复制能力和干扰寄主免疫功能等相关问题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病毒蛋白 液-液相分离 分子凝聚体 病毒复制 寄主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薯蓣2种病原线虫的种类形态与分子鉴定
2
作者 潘静 侯翔宇 +3 位作者 黄泓晶 肖顺 程曦 刘国坤 《亚热带农业研究》 2024年第4期282-288,共7页
[目的]明确福建省薯蓣(Dioscorea opposite)病原线虫种类,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样本采集及症状观察,利用线虫形态学观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鉴定线虫种类。[结果]古田县薯蓣样本呈根结线虫为害症状,通过线虫形态特征观测,... [目的]明确福建省薯蓣(Dioscorea opposite)病原线虫种类,为其科学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样本采集及症状观察,利用线虫形态学观测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鉴定线虫种类。[结果]古田县薯蓣样本呈根结线虫为害症状,通过线虫形态特征观测,并结合rDNA-ITS区、28S D2-D3区、mtDNA(COII/lrRNA)序列分析及特异性引物检测,确定为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永安县薯蓣样本呈短体线虫为害症状,通过形态学鉴定,并结合rDNA-ITS区序列分析和特异性引物检测,确定为咖啡短体线虫(Pratylenchus coffeae)。[结论]首次报道了南方根结线虫与咖啡短体线虫为福建省薯蓣重要的病原线虫,选用健康薯蓣并采取水旱轮作以减少初侵染源是重要的防控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薯蓣 南方根结线虫 咖啡短体线虫 形态鉴定 分子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柑橘木虱黏液样蛋白DcMucin-like抗体制备及应用
3
作者 蒋丽琴 苏巧灵 +2 位作者 李猷 魏太云 宾羽 《中国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1-290,共10页
【目的】黏液样蛋白(mucin-like protein)参与半翅目昆虫取食过程中唾液鞘的形成。本研究旨在制备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黏液样蛋白DcMucin-like特异性抗体并对木虱取食孔进行免疫荧光标记,为DcMucin-like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依据... 【目的】黏液样蛋白(mucin-like protein)参与半翅目昆虫取食过程中唾液鞘的形成。本研究旨在制备柑橘木虱(Diaphorina citri)黏液样蛋白DcMucin-like特异性抗体并对木虱取食孔进行免疫荧光标记,为DcMucin-like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通过解剖柑橘木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精巢组织,根据木虱DcMcuin-like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分析各组织中DcMcuin-like在转录水平的差异;扩增无信号肽的DcMucin-like序列并插入pET-28a中构建重组质粒,测序验证后转化Rosetta表达菌株,以终浓度0.5 mmol·L-1 IPTG在37℃下振荡培养8 h诱导重组蛋白表达,SDS-PAGE凝胶电泳检测重组蛋白表达情况;扩大培养后裂解菌体,裂解液上清经Ni-NTA纯化作为抗原免疫家兔5次,纯化血清IgG获得DcMucin-like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比较健康木虱和感染黄龙病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CLas)木虱中DcMucin-like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的差异;利用交联荧光素(FITC)的DcMucin-like多克隆抗体标记木虱取食后的柑橘叶片,在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柑橘木虱取食孔和唾液鞘。【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显示DcMcuin-like在木虱唾液腺中大量表达,且表达量显著高于中肠、卵巢和精巢组织。携带有pET28a-DcMucin的Rosetta表达菌株经IPTG诱导后在菌体裂解液的上清中获得大量表达的重组蛋白。重组蛋白免疫家兔后取抗血清纯化IgG,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获得特异性好的DcMucin-like多克隆抗体。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显示DcMucin-like在木虱响应黄龙病菌侵染时上调表达。DcMucin-like(FITC)荧光抗体标记木虱取食后的柑橘叶片组织切片,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木虱的取食孔,并在取食孔周围检测到特异的FITC荧光信号,表明DcMucin-like随木虱取食释放到植株组织中参与唾液鞘形成。【结论】DcMucin-like在柑橘木虱唾液腺中高表达并响应黄龙病菌侵染上调表达;成功制备了特异性好的柑橘木虱DcMucin-like多克隆抗体;验证了DcMucin-like随木虱取食分泌到柑橘植株组织中。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究DcMucin-like在黄龙病菌-木虱-柑橘三者互作中的作用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柑橘木虱 唾液鞘蛋白 DcMucin-like 抗体制备 免疫荧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蒜根系分泌物对烟蚜的生物活性 被引量:2
4
作者 吴晓婷 赖荣泉 +4 位作者 顾钢 米月娥 韩梦 张榜 曾文龙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80-586,共7页
为了探索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对烟蚜的影响,分析大蒜在烟田套种生态系统中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在室内利用固体琼脂培养法培养、分离了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并测定了该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异... 为了探索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对烟蚜的影响,分析大蒜在烟田套种生态系统中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在室内利用固体琼脂培养法培养、分离了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并测定了该分泌物粗提物及其四种成份(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异丙基苯酚、二烯丙基二硫和2,6-二叔丁基对甲酚)对烟蚜的忌避、触杀等生物活性。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对烟蚜有显著的忌避、触杀活性。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为4 g/mL时,对烟蚜的忌避活性较好,忌避率在75.93%~80.56%,且对烟蚜的触杀活性也较好,其死亡率在92.22%~96.67%。大蒜根系分泌物4种成份对烟蚜也有显著的忌避、触杀活性。2,6-二异丙基苯酚对烟蚜的忌避活性较好,其忌避率在93.65%~100.0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2,6-二异丙基苯酚对烟蚜触杀活性较好,其死亡率在83.33%~92.22%。4种成份对烟蚜的忌避活性由强至弱顺序为2,6-二异丙基苯酚,二烯丙基二硫,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而触杀活性由强至弱顺序为2,6-二异丙基苯酚,邻苯二甲酸二丁酯,2,6-二叔丁基对甲酚,二烯丙基二硫。以上结果表明,大蒜根系分泌物粗提物及其4种成份对烟蚜均具显著的忌避、触杀作用,这为研制含大蒜根系分泌物或其4种成份的植物保护剂和间作套种大蒜等绿色防控措施防控烟蚜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蒜 根系分泌物 烟蚜 忌避作用 触杀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地贪夜蛾卵寄生蜂——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 被引量:3
5
作者 薛陶然 潘静 +4 位作者 刘丽红 徐腾 黄建 何玉仙 王竹红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1,共11页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 夜蛾黑卵蜂是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重要卵期寄生蜂。为明确夜蛾黑卵蜂的种内识别及过寄生现象,测定了夜蛾黑卵蜂对被同种自体(同一个体)或异体(不同个体)雌蜂寄生不同时间间隔后的寄主卵的识别能力,并研究了单头和多头雌蜂在不同寄主密度下的过寄生率。结果发现,无论自体或异体寄生识别,夜蛾黑卵蜂的过寄生率均为0。单头雌蜂在不同蜂卵比下寄生24 h后,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百分比均小于100%,且每粒寄主卵内只有1头1龄幼虫。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1:100、2:200、4:400、6:600、8:800时,未被寄生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52.8%、67.2%、63.2%、53.6%和51.2%,含1头寄生蜂1龄幼虫的寄主卵的百分比分别为47.2%、32.8%、36.8%、46.4%和48.8%;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不足条件下,当蜂卵比为2:20、3:21、4:20、7:21、20:20时,夜蛾黑卵蜂的寄生率分别为60.0%、83.0%、95.0%、94.0%和96.0%,过寄生率分别为11.0%、38.0%、64.0%、73.0%和92.0%;单粒寄主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量分别为0.4、0.6、1.1、1.3和2.1头,最大数量分别为3.0、4.0、5.0、6.0和12.0头。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具有自体和异体寄生识别能力;单头雌蜂的过寄生率与寄主数量无关;多头雌蜂在寄主数量充足的条件下,不会产生过寄生;但在寄主数量不足的条件下,随着蜂卵比升高,寄生率、过寄生率、单粒草地贪夜蛾卵内寄生蜂1龄幼虫的平均数和最大数均随之增加。蜂卵比为4:20时寄生率高,过寄生率低,内部竞争低,是较为合适的接蜂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蛾黑卵蜂 草地贪夜蛾 种内识别 过寄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抗褐飞虱基因QBPH1和QBPH4的精细定位与聚合效应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熊尚烨 张翔 +8 位作者 梁宝慧 叶仰东 李浴阳 朱晓 朱志鸿 官华忠 张帅 吴建国 胡杰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4619-4631,共13页
【目的】利用遗传群体发掘新的水稻抗褐飞虱QTL,并评估其聚合效应,为抗虫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材料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日本晴(感虫型)和佳辐占(抗虫型)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结合苗期抗性评价和极端混池测序法(BSA-seq)定位抗褐飞... 【目的】利用遗传群体发掘新的水稻抗褐飞虱QTL,并评估其聚合效应,为抗虫育种提供重要的遗传材料和基因资源。【方法】利用日本晴(感虫型)和佳辐占(抗虫型)的重组自交系(RILs)群体,结合苗期抗性评价和极端混池测序法(BSA-seq)定位抗褐飞虱QTL。进一步通过QTL精细定位、候选基因鉴定、聚合效应分析及混池转录组测序(BSR-seq),揭示QTL介导的抗性生理和分子机制。【结果】BSA-seq分析,在水稻第1(30—32 Mb区段)和第4(5—7 Mb区段)染色体上定位到2个主效抗性QTL,分别命名为QBPH1和QBPH4。通过区间连锁的分子标记,验证了这些QTL的真实性。QBPH4与已克隆的BPH3和BPH15位于同一位置,而QBPH1为一个新发现的QTL。通过加密标记和重组单株分析,将QBPH1的位置精确到30.61—30.65Mb。在此区域内,Os01g53294和Os01g53330分别编码呼吸爆发氧化酶蛋白B和花青素5,3-O-葡萄糖基转移酶,被认为是QBPH1的可靠候选基因。此外,通过对比QBPH1和QBPH4单基因及其聚合家系在苗期的抗性、褐飞虱蜜露面积和重量、虫增重、致死率、偏好性等指标,发现双基因聚合家系的抗性未显著增强。QBPH1和QBPH4均介导了抗生性和趋避性的生理机制,但其效应存在差异。BSR-seq分析揭示了QBPH1的不同等位基因型在转录调控、蛋白质氨基酸磷酸化和氧化还原过程中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显著富集。此外,与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合成和信号传导路径相关的基因在抗虫材料中得到显著上调,并通过RT-qPCR试验得到了验证。【结论】成功在水稻第1染色体上鉴定了一个新的抗褐飞虱QTL——QBPH1。该QTL介导了水稻对褐飞虱的抗生性和趋避性,但与另一QTL的聚合效应并不显著。QBPH1可能通过参与JA通路来介导对褐飞虱的防御机制。在此基础上,Os01g53294和Os01g53330被确定为QBPH1的可靠候选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褐飞虱抗性 QTL定位 基因聚合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抗性基因创制杂交水稻恢复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朱永生 白建林 +8 位作者 谢鸿光 吴方喜 罗曦 姜身飞 何炜 陈丽萍 蔡秋华 谢华安 张建福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1-428,共8页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 【目的】为了创制兼抗白背飞虱和褐飞虱的水稻恢复系,【方法】分别以抗褐飞虱材料B5(携带褐飞虱抗性基因Bph14和Bph15)及携带白背飞虱抗性位点qsI-4的籼型恢复系福恢7011为供体亲本,以骨干恢复系福恢676为轮回亲本,应用低世代分离群体田间表型结合单株鉴定与高世代稳定株系室内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方法,并对抗虫株系及其测交后代进行考查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选育出聚合Bph14、Bph15和qsI-4的恢复系材料3份,携带2个抗虫基因的恢复系材料3份。其中6份恢复系的褐飞虱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中抗以上。通过抗性鉴定和杂交后代农艺性状分析筛选出具有生产应用潜力的恢复系材料2份。【结论】为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抗性聚合新种质的创制和应用提供了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白背飞虱 褐飞虱 抗性基因 聚合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繁殖青枯菌噬菌体无毒菌株的筛选及应用 被引量:3
8
作者 林志坚 夏志辉 +3 位作者 顾钢 周挺 胡方平 蔡学清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906-913,共8页
利用噬菌体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关键技术是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利用宿主菌繁殖,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本研究通过继代培养筛选致病性丧失的青枯菌菌株作为青枯菌噬菌体扩繁的宿主,结果表明,通过对野生青枯菌株RSsw326连续超过20代的培养... 利用噬菌体防治植物细菌性病害,关键技术是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利用宿主菌繁殖,应用时存在一定的风险。本研究通过继代培养筛选致病性丧失的青枯菌菌株作为青枯菌噬菌体扩繁的宿主,结果表明,通过对野生青枯菌株RSsw326连续超过20代的培养,获得了一株菌落圆形、游动性弱的变异菌株;再通过刺叶、注射和伤根等方法接种烟苗,30 d后无萎蔫症状出现,将该菌株命名为RSsw326-2;测试表明,该菌株对青枯病菌没有拮抗作用,可被从福建不同烟区分离纯化的8株噬菌体裂解。利用菌株RSsw326-2作为宿主,进行青枯菌噬菌体的扩大繁殖,培养36h,效价可达1010 PFU/mL。将无毒菌株RSsw326-2+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刺叶、伤根和不伤根接种烟苗,35 d后均无症状出现,而将毒性菌株RSsw326+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刺叶接种后14 d、伤根接种后28 d发病率都为100%,不伤根接种烟苗35 d,发病率为66.7%。无毒菌株RSsw326-2+噬菌体的共培养液对盆栽烟苗防病试验结果表明,发病时间推迟8d,并且在接种后21 d时对烟草青枯病的防效达74.1%,显著高于对照组。本研究采用继代培养筛选获得的无毒菌株作为噬菌体扩大繁殖的宿主,为今后研制噬菌体制剂的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毒青枯菌 噬菌体 致病性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对褐飞虱种群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苗鑫 刘煜晓 +3 位作者 陈文乐 郭齐汤 尤士骏 林胜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55-1066,共12页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以抗虫转cry1Ab水稻(MF86)及其亲本对照非转基因水稻闽恢3301(MH3301)为材料,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种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病水稻对取食MH3301的褐... 在人工气候室条件下,以抗虫转cry1Ab水稻(MF86)及其亲本对照非转基因水稻闽恢3301(MH3301)为材料,利用年龄-龄期两性生命表,研究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对非靶标害虫褐飞虱种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感病水稻对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寿命影响不显著,促进了其生殖力;而显著缩短了取食MF86的褐飞虱寿命,降低了其生殖力。水稻在不感病的情况下,取食MF86较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可显著延长寿命和提高生殖力;而水稻在感病的情况下,取食MF86较取食MH3301的褐飞虱种群生殖力显著降低。感病的MF86较未感病MF86显著降低褐飞虱的内禀增长率、周限增长率,显著缩短世代平均周期;而感病的MH3301较未感病MH3301对褐飞虱生命表动态参数的影响基本均不显著。由此可见,水稻瘤矮病毒介导的转cry1Ab水稻(MF86)对褐飞虱种群增殖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水稻 稻飞虱 非靶标昆虫 两性生命表 生物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饲料对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10
作者 褚世海 丛胜波 侯有明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第20期76-78,84,共4页
为了解决黑点切叶野螟(Herpetogramma basalis)自然饲料季节性短缺问题,设计了3种人工饲料配方,以自然寄主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对照,在室内研究了人工饲料对生防昆虫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了解决黑点切叶野螟(Herpetogramma basalis)自然饲料季节性短缺问题,设计了3种人工饲料配方,以自然寄主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为对照,在室内研究了人工饲料对生防昆虫黑点切叶野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黑点切叶野螟在人工饲料饲养下可以完成生活史,但大多数生长发育指标和繁殖指标受到影响。其中,3种配方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幼虫历期均有所延长、羽化率降低、成虫寿命缩短、单雌产卵量降低;配方Ⅰ和Ⅱ饲养的幼虫存活率明显降低,蛹期延长;配方Ⅰ饲养的昆虫蛹重和下一代卵孵化率明显低于对照;化蛹率和雌雄性比未受影响。3种饲料配方中,配方Ⅲ在本试验中表现最优,应在此基础上继续优化配方,以保证在冬季自然饲料短缺时作替代饲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点切叶野螟(Herpetogramma basalis) 人工饲料 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 生长发育 繁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瘟病菌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MoPpz1的功能研究分析
11
作者 谢雨漫 张甜 +2 位作者 蔡燕 张连虎 张冬梅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420-1426,共7页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一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能引起病害的真菌。在真核生物中,蛋白激酶CK2高度保守,包含2个调节亚基和2个催化亚基。稻瘟病菌中MoCKb1和MoCKb2分别编码MoCK2的2个调节亚基,MoCKa编码稻瘟病菌MoCK2的催化亚基...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是一种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均能引起病害的真菌。在真核生物中,蛋白激酶CK2高度保守,包含2个调节亚基和2个催化亚基。稻瘟病菌中MoCKb1和MoCKb2分别编码MoCK2的2个调节亚基,MoCKa编码稻瘟病菌MoCK2的催化亚基。运用反向遗传学策略和同源重组原理,对MoCKa-GFP的pull-down实验结果中获得的一个丝氨酸/苏氨酸磷酸酶MoPpz1进行功能分析。经过生物信息学研究分析发现Ppz1在不同的真菌中具有不同的功能,同时与其他模式真菌的Ppz1蛋白序列具有较高同源性。在获得基因敲除突变体后,通过表型分析发现,与野生型Ku80相比,ΔMoppz1突变体菌落的营养生长和产孢量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但分生孢子的萌发和附着胞的形成滞后于野生型菌株,且对水稻的致病能力减弱。激光共聚焦显微分析表明,MoPpz1定位在菌丝、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细胞质中。综上所述,蛋白磷酸酶MoPpz1可能参与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以及对水稻致病性的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瘟病菌 基因敲除 ΔMoppz1 功能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