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西孟旦治疗瓣膜置换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陈海宇 翁国星 +1 位作者 鲍家银 柯秋晴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10期575-578,共4页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3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心脏瓣膜病患者16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88例(术后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左西孟旦组78例(在常规治疗基... 目的观察左西孟旦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福建省立医院2013年3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心脏瓣膜病患者166例,按照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88例(术后接受常规心力衰竭治疗),左西孟旦组7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左西孟旦治疗)。在术前1 d、术后1 d、术后7 d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 BNP)。术前1 d、术后7 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记录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短轴收缩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记录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ICU治疗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左西孟旦组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22.40±8.65)h比(23.23±7.15)h,P=0.681]比对照组略缩短,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后ICU治疗时间[(3.11±2.12)d比(5.10±2.45)d,P=0.000]、术后住院时间[(10.20±2.36)d比(15.10±3.26)d,P=0.000]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7 d内无死亡病例,未出现围术期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对照组1例术后出现心脏压塞,行二次开胸止血术。左西孟旦组胃肠道并发症[10例(12.8%)比18例(20.4%),P=0.192]、肝功能不全[15例(19.2%)比18例(20.5%),P=0.843]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肾功能不全[1例(1.3%)比8例(9.1%),P=0.041]、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术后心肌梗死、顽固性低血压、恶性心律失常、二次开胸、中枢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胃肠道反应、肾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和死亡)[26例(33.3%)比38例(43.2%),P=0.033]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1 d的CK、CK-MB、LDH、c Tn T、NT-pro BN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 d,两组患者血清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左西孟旦组改善更加明显,且这种效应一直持续到术后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基线状态下LVEF、短轴收缩率、LVE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7 d,左西孟旦组LVEF[(0.59±0.09)%比(0.51±0.12)%,P=0.000]、短轴收缩率[(0.33±0.07)%比(0.24±0.06)%,P=0.000]、LVEDd[(5.01±0.57)cm比(5.98±1.01)cm,P=0.000]均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西孟旦治疗瓣膜置换后急性心功能衰竭患者的血清学及超声心动图指标改善明显,有助于术后患者心功能的恢复,不良反应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西孟旦 心脏瓣膜置换手术 心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1SPACE技术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林圣美 程章波 +3 位作者 张玮 殷磊 苏家威 马明平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 探讨T1 SPACE技术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患有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且临床考虑Cockett综合征的患者96例,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前2 d内行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检查。在T1 SPACE序列上测量患侧髂总静脉受压狭窄... 目的 探讨T1 SPACE技术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患有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且临床考虑Cockett综合征的患者96例,在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前2 d内行非增强磁共振血管检查。在T1 SPACE序列上测量患侧髂总静脉受压狭窄处前后径和健侧髂总静脉远端分叉处前后径,并计算出狭窄率,观察盆腔内侧支血管显影情况。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计算最大约登指数下对应的狭窄率,采用ROC曲线评估最大约登指数下单独运用髂总静脉狭窄率及狭窄率联合侧支血管对Cockett综合征的诊断效能。结果 在T1 SPACE图像上髂总静脉平均狭窄率为(47.77±21.16)%。以狭窄率作为诊断Cockett综合征的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38,取最大约登指数对应狭窄率43.85%作为诊断截点,敏感性为63.90%,特异性为83.30%,诊断符合率为68.75%;以髂静脉狭窄率≥43.85%联合侧支血管显像作为诊断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867,敏感性为90.10%,特异性为83.30%,诊断符合率87.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T1 SPACE技术检查中,髂静脉受压狭窄率对Cockett综合征有较好的诊断效能,狭窄率联合侧支血管能进一步提高磁共振对Cockett综合征的诊断效能,T1 SPACE技术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CKETT综合征 非增强 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胸腔镜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的可行性
3
作者 叶永火 窦志 +2 位作者 谢灯 陈远翔 谢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57-60,共4页
目的探索全胸腔镜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的可行性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9.3±13.3)岁(30~77岁),术前室间隔厚度为(1.83±0.21)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 目的探索全胸腔镜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的可行性及早期效果。方法收集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13例,男性9例,女性4例,年龄(59.3±13.3)岁(30~77岁),术前室间隔厚度为(1.83±0.21)mm、左心室流出道峰值压差(LVOTGP)为(76.90±27.61)mmHg(1 mmHg=0.133 kPa),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征均阳性。患者均接受全胸腔镜下经主动脉切口行改良Morrow术,同期行二尖瓣二孔成形术3例。结果全组手术成功,无中转开胸,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93.00±18.68)min,体外循环时间(137.70±20.49)min,术后气管插管时间(10.70±4.30)h。术后室间隔厚度为(1.18±0.26)mm、LVOTGP为(13.46±9.46)mmHg,均较术前降低,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二尖瓣均为轻微反流,无中度以上反流,SAM征消失。随访3~1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患者无死亡,无室间隔穿孔、左心室流出道残留梗阻和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结论全胸腔镜入路经主动脉切口可更好地暴露梗阻的室间隔组织,保留胸廓的完整性,避免损伤二尖瓣前叶,早期效果良好,是一种良好的手术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腔镜 改良Morrow手术 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S和MLPA技术检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缺失突变 被引量:1
4
作者 卢鑫鑫 黄肖利 +6 位作者 王韧 陈喜军 饶慧英 吴文冰 丘丽萍 黄毅 伍严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44-747,共4页
目的对2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FBN1进行突变筛查,对这2种方法提示有拷贝数异常... 目的对2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FBN1进行突变筛查,对这2种方法提示有拷贝数异常的外显子进行PCR和DNA Sanger测序以证实突变。结果 NGS和MLPA技术检测均显示1例患者有1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另1例患者其56号外显子有缺失突变。经PCR和Sanger测序证实前者18号外显子及其两侧翼区有大片段缺失c.2114-2357_2167+747del3158bp,后者第56号外显子及其内含子有9 bp的缺失突变c.6864_c.6871+1del CTGTGTAGG。结论 NGS和MLPA技术有助于筛查基因组缺失突变,但仍需借助Sanger测序等方法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原纤维蛋白-1 基因突变 第二代测序技术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GCNA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冠脉搭桥术后氧化应激相关的核心基因
5
作者 陈远翔 林斌 +2 位作者 陈东杰 林先东 翁国星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3年第6期9-12,F0003,共5页
目的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出冠脉搭桥(CABG)术后氧化应激(OS)相关的核心基因,并预测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靶向药物。方法 从GEO数据库CABG术前、术后心室组织表达谱,利用WGCNA得到术后最关... 目的 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和机器学习方法,筛选出冠脉搭桥(CABG)术后氧化应激(OS)相关的核心基因,并预测治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的靶向药物。方法 从GEO数据库CABG术前、术后心室组织表达谱,利用WGCNA得到术后最关联模块和基因,从而获得OS相关基因(OSRG),进一步富集分析。再通过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和随机森林算法,筛选出冠脉搭桥术后核心OSRG,术前术后差异表达比较,预测靶向药物。结果 WGCNA结果得到32个CABG术后OSR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这些基因主要参与细胞死亡调控、细胞程序性死亡、细胞凋亡、免疫过程以及多种信号通路的调节。机器学习筛选出3个核心OSRG:ATF3、JUN、VEGFA,其均在CABG术后上调表达(P<0.01)。并预测5种靶向药物。结论 本研究通过综合运用WGCNA和机器学习方法,成功筛选出CABG术后核心OSRG,这些核心基因术后均明显上调,通过诱导细胞死亡、免疫等方式,引起MIR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脉搭桥 机器学习 氧化应激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停跳冠脉搭桥术后差异基因的生信分析
6
作者 陈远翔 林斌 +2 位作者 陈东杰 林先东 翁国星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6期6-8,共3页
目的通过生信分析探讨不停跳冠脉搭桥(OPCAB)术后基因变化,并筛选关键(Hub)基因.方法通过纳入数据集GSE12485(心肌)和GSE4386(心房),使用R包对OPCAB术前术后心脏组织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基因(DEGs).两组DEGs交集得到共同DEGs进一步分... 目的通过生信分析探讨不停跳冠脉搭桥(OPCAB)术后基因变化,并筛选关键(Hub)基因.方法通过纳入数据集GSE12485(心肌)和GSE4386(心房),使用R包对OPCAB术前术后心脏组织进行差异分析,筛选差异基因(DEGs).两组DEGs交集得到共同DEGs进一步分析,然后进行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最后使用STRING进行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分析,通过Cytoscape软件中cytoHubba的Degree算法筛选Hub基因.结果共获得36个共同上调DEGs.GO和KEGG分析结果显示,OPCAB术后主要与炎症反应相关.PPI网络分析,并得到4个Hub基因.结论炎症反应在OPCAB术后起重要作用,而4个Hub基因均具有重要的价值,将为后续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停跳冠脉搭桥 生信分析 差异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汉族马凡综合征患者的FBN1基因新发突变 被引量:2
7
作者 魏碧娜 陶敏 +5 位作者 范雪娇 王韧 饶慧英 陈喜军 黄肖利 伍严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对4例汉族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原纤蛋白-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4例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PCR-DNA测序的方法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和鉴定。结果在2例MFS患者FBN1中均发现FBN1突变。... 目的对4例汉族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原纤蛋白-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4例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PCR-DNA测序的方法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和鉴定。结果在2例MFS患者FBN1中均发现FBN1突变。其中1例为错义突变,即第63号外显子7892G>A(Cys2631Tyr);另1例为移码突变,即第50号外显子6258del C,该突变导致提前终止密码子。这两个突变先前均未见报道。结论 FBN1基因突变可能是这2例MFS患者的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原纤维蛋白-1 基因突变 D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二尖瓣修复技术在风湿性二尖瓣病变中的应用(附16例报告)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永火 谢琦 窦志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5-7,共3页
目的总结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其手术适应证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立医院心外科同一组医生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1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3例... 目的总结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临床经验,分析其手术适应证及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8年9月福建省立医院心外科同一组医生采用二尖瓣成形术治疗16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例,女13例;年龄36~68(47.8±9.1)岁;单纯狭窄者7例,狭窄合并关闭不全9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6例,左房血栓4例,三尖瓣关闭不全3例;术前心功能Ⅲ级11例,Ⅱ级5例。根据二尖瓣瓣膜病变类型选择不同修复方法。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收缩末期直径(LAESD)、射血分数(EF)、二尖瓣口最大开口面积的变化、二尖瓣跨瓣压差、二尖瓣反流、心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术后NYHA分级全部恢复为Ⅰ级。术后LAESD、LVEDD、EF和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尖瓣口最大开口面积为(2.21±0.43)cm2,二尖瓣跨瓣压差(8.93±2.30)mm H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二尖瓣反流轻微11例,轻度反流4例,轻中度反流1例。6例房颤射频消融术后,4例维持窦性心律,1例房颤复发,1例于术后3年因高度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安置术。结论对于早、中期病理改变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综合性二尖瓣修复技术可以取得早期的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性二尖瓣修复技术 风湿性 二尖瓣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tor支架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庄家祥 王韧 +7 位作者 马宪鲁 谢琦 窦志 郑富臻 陈海宇 陈远翔 严李程 周宏杰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CSCD 2024年第2期79-84,共6页
目的总结Castor支架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7年11月至2022年8月应用Castor支架治疗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分支支架组、分支支架联合手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 目的总结Castor支架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并进行疗效分析。方法收集福建省立医院2017年11月至2022年8月应用Castor支架治疗的主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分支支架组、分支支架联合手术组,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主动脉病变患者应用Castor支架治疗75例,最终53例归入分支支架组,22例为分支支架联合手术组。两组手术全部成功。分支支架组中位手术时间120(100,160)min,中位术后住院7.0(5.5,10.5)天。术后患者无缺血性卒中、无脊髓缺血,1例新发夹层。随访期间,失访1例,死亡2例,其余未出现支架内漏、分支支架狭窄、缺血性卒中及再次干预。在分支支架联合手术组中,术后出现缺血性卒中1例,随访过程中出现左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1例,余病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Castor支架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同时联用血管腔内修复技术治疗复杂主动脉病变,安全、可靠,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疾病 Castor支架 临床应用 疗效分析
原文传递
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术与常规手术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陈海宇 翁国星 +4 位作者 鲍家银 谢琦 陈智群 王欢 肖荣冬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9期683-686,共4页
目的分析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置换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93例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术(腔镜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 目的分析二尖瓣置换术患者行电视胸腔镜辅助下置换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93例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电视胸腔镜辅助下二尖瓣置换术(腔镜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57.43±5.65)岁;同期常规开胸二尖瓣置换术(开胸组),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56.40±6.32)岁。比较两组临床结果。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两组术后1周、3个月及1年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随访均未见明显异常。两组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开胸组比较,腔镜组并发症减少,切口长度明显缩短[(5.23±1.36)cm vs.(18.21±3.89)cm],术中输血量[(1.75±0.25)U vs.(3.15±1.50)U]、术后胸腔引流量[(202.34±12.12)ml vs.(412.32±21.56)ml]及疼痛评分明显降低(1.26±0.86 vs.3.01±1.13),术后住院时间[(8.20±2.36)d vs.(12.10±3.26)d]及术后ICU监护时间[(16.53±5.16)h vs.(23.10±6.02)h]明显缩短。结论腔镜组患者术后恢复快于常规手术组、切口较常规手术组短。电视胸腔镜下二尖瓣置换术可行、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置换术 胸腔镜辅助 心脏手术治疗
原文传递
银杏内酯B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Caspase-3/PTEN/Akt通路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海宇 郑富臻 +4 位作者 翁国星 鲍家银 黄杰 严李程 柯秋晴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1647-1652,共6页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chromosome 10 deletion phosphatase-tension protein homologue,PTEN)/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 目的探讨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GB)对缺氧/复氧心肌细胞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10号染色体缺失张力蛋白同源的磷酸酶基因(chromosome 10 deletion phosphatase-tension protein homologue,PTEN)/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通路及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H9C2细胞,对照组用无血清DMEM高糖培养基在37℃、5%CO_(2)条件下培养28 h,其余各组制备缺氧/复氧模型,GB低剂量组和GB高剂量组在缺氧/复氧前1 h分别用终浓度为50μmol/L和200μmol/L的GB预处理,卡维地洛组在缺氧/复氧前1 h用终浓度为10μmol/L的卡维地洛预处理。检测H9C2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同时检测H9C2细胞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PTEN、Akt、磷酸化Akt(phosphorylated Akt,p-Akt)和Caspase-3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其余各组H9C2细胞增殖率、PTEN、Akt和p-Akt水平降低,细胞凋亡率、LDH、MDA、ROS和Caspase-3水平升高(P<0.05);与缺氧复氧组比较,各GB剂量组和卡维地洛组H9C2细胞增殖率、PTEN、Akt和p-Akt水平升高,细胞凋亡率、LDH、MDA、ROS和Caspase-3水平降低,各GB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但GB的作用强度不如卡维地洛(P<0.05)。结论GB通过激活Caspase-3/PTEN/Akt通路,抑制缺氧/复氧H9C2细胞凋亡,促进H9C2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内酯B 缺氧/复氧 心肌细胞 Caspase-3/PTEN/Akt通路 细胞增殖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反复出现的肺部多发结节、空洞影
12
作者 李小钦 林晟 +6 位作者 卢锋峰 陈东杰 岳文香 陈愉生 欧宓 窦志 许能銮 《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69-672,共4页
病历摘要患者男,20岁,学生。因"反复发热伴咳嗽、咳痰25 d"为主诉于2020年4月29日入院。25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伴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黏痰,不易咳出,咳嗽不剧烈,伴畏冷、胸痛,无寒战、咯血,无鼻塞、流涕... 病历摘要患者男,20岁,学生。因"反复发热伴咳嗽、咳痰25 d"为主诉于2020年4月29日入院。25 d前患者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0℃,伴阵发性咳嗽、咳少量白黏痰,不易咳出,咳嗽不剧烈,伴畏冷、胸痛,无寒战、咯血,无鼻塞、流涕、咽痛、口角疱疹,无头痛、全身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无盗汗、乏力,无尿频、尿急、尿痛。就诊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5×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3.8%;降钙素原(PCT)0.25 ng/m L;乙肝表面抗原、艾滋病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丙肝抗体阴性;C反应蛋白(CRP)<0.375 mg/d L。胸部CT(图1a)示右肺下叶结节阴影,右侧胸膜增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阵发性咳嗽 右肺下叶 胸膜增厚 乙肝表面抗原 丙肝抗体 胸部CT 白细胞计数 抗原抗体
原文传递
Influence of CYP2C9*3 and CYP4F2 rs2108622 gene polymorphisms on over-anticoagulation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 of warfarin therapy in Chinese patients:a cohort study 被引量:2
13
作者 Yushan Wu Limei Yang +2 位作者 Xuhui Huang Feng Huang Tao Han 《Journal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CAS CSCD 2021年第6期484-494,共11页
In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we aime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CYP2C9*3 and CYP4F2 rs2108622 gene alleles on over-anticoagulation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warfarin therapy.A total of 19... In this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we aimed to ident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CYP2C9*3 and CYP4F2 rs2108622 gene alleles on over-anticoagulation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 associated with warfarin therapy.A total of 196 patients were included,including 80 males,the mean age was 50.8±10.7 years,and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26.9±11.8 months.These patients underwent heart valve replacement surgery in the Cardiovascular Surgery of Fujian Provincial Hospital between January 2018 and August 2019,who took warfarin for at least 3 months and had target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between 1.8 and 2.5.Genotypes of CYP2C9*3 and CYP4F2 rs2108622 genes were test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gene sequencing technique.SPSS19.0 software was utilized to analyz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enotypes and warfarin-related over-anticoagulation and bleeding complications.Of the 434 patient-years,18 severe bleedings and 59 mild ones occurred in 31 patients.Patients with CYP2C9*1/*3 were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over-anticoagulation risk compared with the*1/*1 carriers(hazard rate(HR)7.10;95%confidence interval(CI):2.54–19.79,P<0.001).The CYP4F2 rs2108622 mutant genotype did not caus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bleeding risk(HR 0.89;95%CI:0.43–1.82,P=0.74)or over-anticoagulation(HR 0.43;95%CI:0.16–1.13,P=0.09).Meanwhile,Kaplan-Meier survival curves showed that the time to over-anticoagulation in CYP2C9*1/*3 carriers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compared with the*1/*1 carriers(log-rank test,P<0.001),while that in CYP4F2 rs2108622 mutant genotype patients was longer compared with the wild-type patients(P=0.05).CYP2C9*3 and CYP4F2 rs2108622 might be major predictive factors of over-anticoagulation for warfarin therapy in Chinese pat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TICOAGULATION Genetics Bleeding disorders&coagulopathies Risk management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