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拉洛芬和中药汤剂抑制轻度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杨羽阳 杨际芳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108-110,共3页
目的观察普拉洛芬滴眼液和中药汤剂对抑制早期翼状胬肉进一步生长的效果。方法选择轻度翼状胬肉患者40例(80眼),按随机分为两组患者。A组20例双眼胬肉患者右眼(A1组)未予滴眼液点眼,左眼(A2组)行0.1%普拉洛芬滴眼液局部点眼。B组20例双... 目的观察普拉洛芬滴眼液和中药汤剂对抑制早期翼状胬肉进一步生长的效果。方法选择轻度翼状胬肉患者40例(80眼),按随机分为两组患者。A组20例双眼胬肉患者右眼(A1组)未予滴眼液点眼,左眼(A2组)行0.1%普拉洛芬滴眼液局部点眼。B组20例双眼胬肉患者在口服中药汤剂(谷精草、密蒙花、菊花各6~9 g)的基础上,右眼(B1组)未予滴眼液点眼,左眼(B2组)行0.1%普拉洛芬滴眼液局部点眼。随诊8周,观察并测量4组患者胬肉的发展情况。结果A2组治疗后胬肉头端与瞳孔中心的距离小于A1组(t′=2.254,P<0.05),B2组治疗后胬肉头端与瞳孔中心的距离小于B1组(t′=2.347,P<0.05),A1组和B1组治疗后胬肉头端与瞳孔中心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48,P>0.05),A2组治疗后胬肉头端与瞳孔中心的距离小于B1组(t′=2.34,P<0.05),A2组和B2组治疗后胬肉头端与瞳孔中心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97,P>0.05)。结论0.1%普拉洛芬滴眼液局部点眼可以抑制早期轻度翼状胬肉,但是口服中药汤剂短期内对早期翼状胬肉没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 普拉洛芬滴眼液 中药汤剂 角膜浸润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
作者 黄少鹏 吴丽华 +3 位作者 郑昊 林碧玉 叶青 曾华科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16年第7期421-423,共3页
慢性泪囊炎是由泪道阻塞引起的一种眼科常见病,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以微创方法重建泪囊与鼻腔的引流通道,已得到广泛开展应用。我科近年来运用该手术治疗51例患者(55眼),疗效满意。
关键词 泪囊鼻腔吻合术(Dacryocystorhinostomy) 内窥镜检查(Endoscopy) 治疗结果(Treatment Outco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GS和MLPA技术检测2例马凡综合征患者FBN1基因缺失突变 被引量:1
3
作者 卢鑫鑫 黄肖利 +6 位作者 王韧 陈喜军 饶慧英 吴文冰 丘丽萍 黄毅 伍严安 《临床检验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0期744-747,共4页
目的对2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FBN1进行突变筛查,对这2种方法提示有拷贝数异常... 目的对2例马凡综合征(Marfan's syndrome,MFS)患者的原纤维蛋白-1基因(FBN1)进行突变检测。方法提取患者的外周血全基因组DNA,用第二代测序技术(NGS)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LPA)对FBN1进行突变筛查,对这2种方法提示有拷贝数异常的外显子进行PCR和DNA Sanger测序以证实突变。结果 NGS和MLPA技术检测均显示1例患者有18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另1例患者其56号外显子有缺失突变。经PCR和Sanger测序证实前者18号外显子及其两侧翼区有大片段缺失c.2114-2357_2167+747del3158bp,后者第56号外显子及其内含子有9 bp的缺失突变c.6864_c.6871+1del CTGTGTAGG。结论 NGS和MLPA技术有助于筛查基因组缺失突变,但仍需借助Sanger测序等方法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原纤维蛋白-1 基因突变 第二代测序技术 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例汉族马凡综合征患者的FBN1基因新发突变 被引量:2
4
作者 魏碧娜 陶敏 +5 位作者 范雪娇 王韧 饶慧英 陈喜军 黄肖利 伍严安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4期363-365,共3页
目的对4例汉族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原纤蛋白-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4例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PCR-DNA测序的方法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和鉴定。结果在2例MFS患者FBN1中均发现FBN1突变。... 目的对4例汉族马凡综合征(MFS)患者的原纤蛋白-1(FBN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探讨MFS与FBN1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提取4例患者外周血全基因组DNA,应用PCR-DNA测序的方法进行FBN1基因突变筛查和鉴定。结果在2例MFS患者FBN1中均发现FBN1突变。其中1例为错义突变,即第63号外显子7892G>A(Cys2631Tyr);另1例为移码突变,即第50号外显子6258del C,该突变导致提前终止密码子。这两个突变先前均未见报道。结论 FBN1基因突变可能是这2例MFS患者的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凡综合征 原纤维蛋白-1 基因突变 DNA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卡波姆凝胶的使用及佩戴角膜绷带镜对翼状胬肉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吴鑫娜 俞婷 +1 位作者 吴文捷 余孟婷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102-106,共5页
目的 观察应用卡波姆眼用凝胶、角膜绷带镜佩戴对翼状胬肉术后早期患者主观症状和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术,随机分为卡波姆治疗组(21只眼),绷带镜治疗... 目的 观察应用卡波姆眼用凝胶、角膜绷带镜佩戴对翼状胬肉术后早期患者主观症状和眼表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60例(62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结膜移植术,随机分为卡波姆治疗组(21只眼),绷带镜治疗组(21只眼),对照组(20只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7、14、28 d使用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估患者主观症状;术前、术后第1、2、3、4、5、6、7d行角膜荧光素钠染色观察角膜创面上皮修复进展等情况;术前、术后第14、28 d使用眼表综合分析仪测量泪膜破裂时间(BUT).结果 症状评分:术后第3、7、14d,绷带镜治疗组<卡波姆治疗组<对照组(P<0.05);术后第28 d,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卡波姆治疗组术后角膜创面基本修复时间为(2.31±0.73)d,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5.06±1.41)d;对照组角膜创面基本修复时间为(2.44±0.62)d,角膜上皮完全愈合时间为(5.14±1.57)d;卡波姆治疗组、对照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泪膜破裂时间:术后第14、28 d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半年均无一例复发翼状胬肉.结论 局部使用卡波姆眼用凝胶或佩戴角膜绷带镜在翼状胬肉术后两周内可以使得患者眼表刺激症状改善.干预组和对照组术后28 d的泪膜功能均恢复至术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翼状胬肉切除手术 卡波姆眼用凝胶 角膜绷带镜 主观症状 眼表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麻醉导致的术后斜视及治疗 被引量:3
6
作者 饶惠英 张成 David L.Guyton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65-367,共3页
目的在白内障手术中因球后或球周麻醉时药物可能导致眼外肌毒性而产生术后斜视及治疗。方法对5例局部麻醉白内障术后患者,均于术后第一天去除眼罩时发现复视。于白内障术后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受累肌肉的后徙及可调节缝线手术。结果白内... 目的在白内障手术中因球后或球周麻醉时药物可能导致眼外肌毒性而产生术后斜视及治疗。方法对5例局部麻醉白内障术后患者,均于术后第一天去除眼罩时发现复视。于白内障术后3个月后在全麻下行受累肌肉的后徙及可调节缝线手术。结果白内障术中局部注射布比卡因导致的眼肌麻痹于术后即发复视并持续存在。在观察病例中2例上直肌受累、3例下直肌受累。4例左眼,1例右眼。在受累肌肉行足量的肌肉后徙并可调节缝线,术后大部分注视方向复视消失,眼位调正。结论白内障术后斜视应当注意到术中局麻药物肌肉毒性所致的斜视。早期由于肌肉麻痹产生复视,后期由于肌肉纤维化和(或)肥大产生与初始复视相反方向的复视。对受累肌肉的足量后徙和可调节缝线可以获得满意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手术 局部麻醉 复视 斜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