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医学美容领域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王婷 林福永 +2 位作者 艾金伟 李铭 陈小松 《皮肤科学通报》 2024年第5期479-484,共6页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成为再生医学及医学美容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较多细胞及动物实验表明它们在皮肤再生、皮肤抗衰等医学美容领域效果显著,极具发展前景。已开展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然而转化...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成为再生医学及医学美容领域的研究热点。已有较多细胞及动物实验表明它们在皮肤再生、皮肤抗衰等医学美容领域效果显著,极具发展前景。已开展的临床试验也证实了间充质干细胞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然而转化道路上仍存在较多限制。本文阐述了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的生物学特性,其在医学美容领域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现存局限性及挑战以及总结了它们在医学美容领域未来研究方向,旨在为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在医学美容领域的进一步基础研究及临床转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外泌体 医学美容 再生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的Meta分析
2
作者 王君 田建洲 +5 位作者 何仁姣 黄国鑫 裴斌 闫柳 艾金伟 李德胜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25年第4期276-286,共11页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es-related foot ulcer,DFU)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 目的评价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recombinant human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rhPDGF)辅助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iabetes-related foot ulcer,DFU)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系统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维普、万方数据库中rhPDGF辅助治疗DFU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4年6月28日。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资料提取、方法学质量评价,运用RevMan 5.3和R 4.3.1软件进行Meta分析,通过排除中-低质量研究及逐一排除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绘制漏斗图检测发表偏倚。结果最终纳入14项RCTs,合计1388例DFU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标准治疗相比,rhPDGF辅助治疗可增加DFU创面愈合率[总体:OR=1.70,95%CI(1.33~2.18),P<0.001;5~12周:OR=2.32,95%CI(1.36~3.93),P=0.002;13~24周:OR=1.57,95%CI(1.20~2.06),P=0.001;神经性:OR=1.81,95%CI(1.36~2.41),P<0.001;非感染性:OR=1.70,95%CI(1.30~2.22),P<0.001],然而在创面愈合时间、创面减少面积及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中-低质量研究后,合并结果仍显示rhPDGF辅助治疗能增加DFU创面愈合率[OR=1.68,95%CI(1.27~2.23),P<0.001],采用逐一排除法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显著改变,漏斗图显示本研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小。结论rhPDGF辅助治疗DFU可增加创面愈合率,且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受限于纳入研究质量等,上述研究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RCTs予以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 重组人血小板源生长因子 标准疗法 创面愈合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力学原理分析及临床研究
3
作者 钟奕 李铭 +3 位作者 郭志辉 陈小松 杨育成 林静 《中国医疗美容》 2022年第5期29-34,共6页
目的探索以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并观察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临床效果,分析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力学原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年收治的15例25只招风耳,常规定点后,取梭形切口,沿耳后切口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 目的探索以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并观察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临床效果,分析软骨柱法矫治招风耳畸形的力学原理。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15年1月-2019年12月年收治的15例25只招风耳,常规定点后,取梭形切口,沿耳后切口线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骨膜下分离两侧组织,完全暴露术区耳廓软骨,沿标记点在耳软骨表面作两道纵向切口,均至耳廓前面皮下,并在软骨表面作多条前窄后宽楔形截骨。将拟形成对耳轮轮廓的软骨向后卷曲对合形成软骨管。自耳前切取一段柱状耳甲腔耳软骨,长度与软骨管相当,埋置于软骨管中空处,将软骨管与移植耳软骨水平褥式缝合固定,逐个打结以获得外形自然的对耳轮。调节耳廓与头颅侧壁角度,约成30°。彻底止血后间断缝合皮肤切口。术后随访是否有出血、感染、术区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并测量耳廓上端到颅骨的距离、颅耳角和耳舟耳甲的角度,应用SPSS18.0软件分析术前及术后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调查患者满意度及第三方满意度。结果接受手术的15例25只耳,耳廓与头颅、耳甲与耳舟形成的角相应得到缩小,塑形自然美观,均获得良好外形。随访6个月,无1例复发。患方、医务人员、第三方人士对术后耳廓形态、对称性及切口瘢痕均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本文在软骨管法基础上进行改进,采取多条楔形软骨切除均匀释放软骨管张力,并对中空的软骨管置入软骨条形成软骨柱,形态稳固,线条流畅,患者满意度高,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招风耳 耳整形 软骨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矫正泪沟畸形疗效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陈雨 谢义德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SCD 2022年第9期986-992,共7页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矫正泪沟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手术矫治的泪沟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行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术)及单纯组... 目的探讨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矫正泪沟畸形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2009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手术矫治的泪沟畸形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联合组(行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术)及单纯组(单纯行眶隔脂肪重置术)。手术方法:采用经皮入路,于眼轮匝肌下分离重置眶隔脂肪填充泪沟凹陷,联合组加行转移蒂在内侧的眼轮匝肌瓣填充泪沟内侧凹陷。术前和术后6个月采用Hirmand泪沟等级量表对患者下睑进行评级(Ⅰ、Ⅱ、Ⅲ级,从内侧至外侧程度依次加重),并将下睑由内侧至外侧均无明显泪沟评为0级,计算2组中各级的改善率(术后评级改善例数占该级中总例数的百分率)和完全改善率(术后评级改善至0级例数占该级中总例数的百分率);术后1个月内对相关并发症进行随访记录。组间Hirmand各级改善率、完全改善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175例患者(350只下睑),其中联合组104例(208只下睑),男16例,女88例,年龄(34.3±8.3)岁,术前下睑HirmandⅠ级47只,Ⅱ级54只,Ⅲ级107只;单纯组71例(142只下睑),男7例,女64例,年龄(33.2±8.6)岁,下睑术前HirmandⅠ级24只,Ⅱ级32只,Ⅲ级86只。术后6个月,联合组中Ⅰ级病例改善率为91.5%(43/47),高于单纯组的54.2%(13/24)(P<0.01),而2组中Ⅱ、Ⅲ级病例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中Ⅰ、Ⅱ、Ⅲ级病例完全改善率分别为91.5%(43/47)、77.8%(42/54)、72.0%(77/107),均高于单纯组的54.2%(13/24)、25.0%(8/32)、24.4%(21/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术后并发症包括睑外翻、血肿、淤斑、局部水肿超过2周,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眶隔脂肪重置联合眼轮匝肌瓣转位术对各级泪沟畸形均有改善,而且对泪沟内侧凹陷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眶隔脂肪重置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睑成形术 泪沟畸形 眼轮匝肌瓣 眶隔脂肪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