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腔镜修补小儿腹白线疝:附12例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戴育坚 胡伟泽 +4 位作者 陈浩 郑辉明 刘震 杨帆 林鸿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86-188,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小儿腹白线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小儿腹白线疝12例资料,均采用三孔法腹腔镜手术,缝合关闭腹壁缺损,用胸普外科修补膜加强覆盖缺损。结果本组12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时... 目的探讨腹腔镜修补小儿腹白线疝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2020年6月小儿腹白线疝12例资料,均采用三孔法腹腔镜手术,缝合关闭腹壁缺损,用胸普外科修补膜加强覆盖缺损。结果本组12例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100~160 min,平均121.3 min,术中出血<5 ml。术后6 h麻醉清醒后进食清流质,无明显疼痛,术后2~3 d出院,无切口感染。随访1~36个月,平均17.7月,无复发、肠梗阻等并发症。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白线疝,关闭腹壁缺损的同时,生物补片加强修补,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白线疝 腹腔镜 疝修补术 生物补片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氯胺酮麻醉118例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1
2
作者 陈丽蓉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157-157,共1页
氯胺酮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静脉麻醉药,其具有用法简单、镇痛作用较强、诱导迅速、苏醒快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1]。但氯胺酮无法抑制咽喉反射,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甚至增加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做好氯胺酮围... 氯胺酮是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静脉麻醉药,其具有用法简单、镇痛作用较强、诱导迅速、苏醒快等优点,因此广泛应用于小儿麻醉[1]。但氯胺酮无法抑制咽喉反射,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甚至增加喉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所以做好氯胺酮围手术期护理对减少麻醉意外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极为重要[2]。现将我院118例小儿氯胺酮麻醉围手术期护理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手术期护理 氯胺酮麻醉 小儿麻醉 呼吸道分泌物增多 术后并发症 患者 静脉麻醉药 镇痛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48例的临床总结
3
作者 王英俊 郑辉明 +4 位作者 戴育坚 刘震 陈浩 胡伟泽 蔡清源 《中国医药指南》 2020年第28期7-9,共3页
目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48例的临床总结。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48例不可触及的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不可触及的腹股沟管型隐睾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隐... 目的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48例的临床总结。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腹腔镜下手术治疗的48例不可触及的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不可触及的腹股沟管型隐睾患儿均在腹腔镜下完成隐睾无张力固定术,每侧手术时间45~80 min,平均60 min,无中转开放手术,术中探查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12例,一并行鞘状突高位结扎术,全部患儿均于术后2 d出院,术后随访6~24个月均无睾丸回缩、萎缩。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不可触及小儿腹股沟管型隐睾是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股沟管型隐睾 小儿 腹腔镜 睾丸固定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诊治小儿右侧睾丸横过异位1例
4
作者 王英俊 陈浩 +1 位作者 留金奖 蔡清源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78-480,共3页
睾丸横过异位(transverse testicular ectopia,TTE)是指双侧睾丸在生后下降、迁移过程中通过同一侧腹股沟管,亦称单侧双睾丸,可合并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ersistent Müllerian duct syndrome,PMDS),临床少见,迄今中文文献报道30余例... 睾丸横过异位(transverse testicular ectopia,TTE)是指双侧睾丸在生后下降、迁移过程中通过同一侧腹股沟管,亦称单侧双睾丸,可合并苗勒管永存综合征(persistent Müllerian duct syndrome,PMDS),临床少见,迄今中文文献报道30余例。曾信豪等[1]报道8例利用腹腔镜技术游离异位精索及睾丸,不打开腹外斜肌腱膜,术后疼痛轻,切口美观。2020年5月我们采用腹腔镜治疗1例小儿右侧睾丸横过异位,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睾丸横过异位 双侧睾丸 腹外斜肌腱膜 腹腔镜技术 腹腔镜诊治 腹股沟管 术后疼痛 中文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715例 被引量:8
5
作者 胡伟泽 戴育坚 +3 位作者 郑辉明 刘震 叶彤 王英俊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78-282,共5页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 目的探讨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715例小儿腹股沟斜疝患者临床资料。男580例,女135例;单侧687例,双侧28例;男性患儿中右侧325例、左侧240例、双侧15例,女性患儿中右侧62例、左侧60例、双侧13例。分析男女比例、侧别占比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占比情况。结果715例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320例(46.5%,320/687),其中男性右侧140例(43.1%,140/325)、男性左侧115例(47.9%,115/240),女性右侧33例(53.2%,33/62)、女性左侧32例(53.3%,32/60)。术中因内环口内侧腹膜褶皱多导致疝针不能顺利通过35例(4.9%,35/715),均为男性,于脐下3 cm左右或脐旁置入一辅助抓钳辅助操作。手术时间:单侧10~15 min,平均12 min;双侧15~21 min,平均17 min。术中出血量0~1 mL。麻醉清醒后即进食。715例均于入院后24 h内出院。无一例损伤精索血管、输精管、腹壁下动脉,术后无一例阴囊肿胀。随访12~33个月(平均18.3个月),2例复发,1例出现线结反应,无一例出现睾丸萎缩、医源性隐睾、术后鞘膜积液。结论单孔腹腔镜自制疝针经皮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切口美观,可发现并同期治疗对侧鞘状突未闭或隐性疝,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腹部 结扎术 腹股沟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例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的诊断及治疗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浩 王英俊 +4 位作者 胡伟泽 戴育坚 郑辉明 孙小刚 王若义 《山东医药》 CAS 2022年第17期75-77,共3页
目的总结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6例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45岁,平均发病时间26.2 h,外院首诊3例分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炎症。5例在全麻下行腹股沟管切开探查术,... 目的总结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的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收集6例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4.45岁,平均发病时间26.2 h,外院首诊3例分别诊断为急性胃肠炎、嵌顿性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炎症。5例在全麻下行腹股沟管切开探查术,1例由腹腔镜探查改腹股沟切口进入;显露睾丸后,均立刻将扭转的睾丸复位,并用温生理盐水纱布湿敷。如果睾丸由暗紫色逐渐转为淡红色,松解后下降固定于阴囊底;若颜色未恢复,小切口将睾丸白膜打开深达髓质,等待10 min评估新鲜动脉出血情况,Arda分级评估Ⅰ级和Ⅱ级的睾丸予以保留并行下降固定术,评估Ⅲ级的睾丸予以切除。结果患儿均为腹股沟管型鞘膜内隐睾扭转,其中左侧4例、右侧2例;扭转角度分别为360°、450°、540°、720°、720°、900°,平均630°。5例患儿因睾丸坏死行睾丸切除术,并固定对侧睾丸,术后病理结果证实睾丸坏死;1例睾丸扭转复位后血供恢复,行下降固定术,同时固定对侧睾丸。术后患儿切口愈合均良好,均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6~12个月,定期复查B超,结果均提示复位保留的睾丸及对侧睾丸均位于阴囊内,血供良好,无扭转、回缩、萎缩等异常。结论小儿隐睾鞘膜内扭转相对少见,易误诊,多于婴幼儿时期发病,睾丸切除率高,快速诊断和早期手术是挽救隐睾成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 鞘膜内扭转 睾丸坏死 小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口服咪达唑仑对学龄前患儿疝囊高位结扎术后不良行为改变的影响
7
作者 庄渊钊 谢文钦 +3 位作者 黄计璇 胡伟泽 郭育青 陈英勒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74-1177,共4页
目的探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197例,男118例,女79例,年龄1~6岁,BMI 14.0~24.5 kg/m... 目的探讨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对腹腔镜下行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术后不良行为改变(NPOBCs)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7月至2023年4月行腹腔镜下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的学龄前患儿197例,男118例,女79例,年龄1~6岁,BMI 14.0~24.5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口服咪达唑仑组(M组,n=100)和口服糖盐水组(C组,n=97)。患儿由家属陪伴进入观察室,M组给予咪达唑仑0.5 mg/kg,C组给予5%糖盐水0.25 ml/kg,30 min后由“小丑”医师陪同进入手术室。记录入观察室前、入手术室前改良的耶鲁术前焦虑评分(m-YPAS)。记录麻醉诱导前诱导依从性检查表(ICC)评分。记录术后即刻、术后6、24 h儿童疼痛评估量表(FLACC)以及儿童苏醒期躁动评分量表(PAED)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低氧血症发生情况。于出院后1、7、14、30 d对患儿家属随访,采用儿童术后行为量表(PHBQ)评估NPOBCs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M组入手术室前m-YPAS评分、麻醉诱导前ICC评分、术后即刻PAED评分、术后1、7、14、30 d NPOBCs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入观察室前YPAS评分、术后6、24 h PAED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和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患儿术前30 min口服咪达唑仑可以有效缓解围术期焦虑情绪,降低NPOBCs发生率,且不增加患儿苏醒延迟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咪达唑仑 口服溶液 儿童 疝囊高位结扎术 术后不良行为改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腔镜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在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王英俊 刘震 +2 位作者 陈浩 叶彤 郑辉明 《医疗装备》 2021年第3期16-18,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在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6例行腹腔镜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的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HS患儿的手术均获得成... 目的探讨腹腔镜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在治疗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HS)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20年3月医院收治的16例行腹腔镜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的HS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6例HS患儿的手术均获得成功,且无特殊的并发症发生,预后较佳。结论腹腔镜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治疗HS患儿可降低手术的难度,提高手术的安全性,且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优先脾动脉结扎巨脾切除术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6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临床分析
9
作者 郑辉明 李善春 +2 位作者 叶彤 戴育坚 王英俊 《中国民康医学》 2010年第1期31-31,33,共2页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手术切除和重建胆道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992年至2007年所行5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除2例反流外,术后皆无症状,无胆管发炎,无腹部隐痛,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胆...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手术切除和重建胆道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992年至2007年所行56例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的患儿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除2例反流外,术后皆无症状,无胆管发炎,无腹部隐痛,获得了满意的疗效。结论:胆总管囊肿切除、肝总管空肠Roux-Y吻合术是治疗该病的最效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总管囊肿 外科手术 胆肠吻合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左侧腹腔内隐睾畸胎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伟泽 戴育坚 +7 位作者 郑辉明 刘震 叶彤 王英俊 陈浩 留金奖 杨帆 林鸿坡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47-251,共5页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内隐睾合并睾丸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例1岁5个月腹腔内隐睾畸胎瘤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经腹腔镜探查发现左侧腹腔内隐睾畸胎瘤并左侧隐睾扭转、坏... 目的探讨小儿腹腔内隐睾合并睾丸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1例1岁5个月腹腔内隐睾畸胎瘤男性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经腹腔镜探查发现左侧腹腔内隐睾畸胎瘤并左侧隐睾扭转、坏死,予以行左侧隐睾及肿瘤完整切除。同时检索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Google Scholar数据库,中文检索关键词为"不可触及隐睾"和"睾丸肿瘤",英文检索关键词为"non-palpable testes"和"testicular tumor",文献发表时间为1984年6月至2020年6月,对检索到的文献资料行文献复习。结果本例患儿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出院,术后病理提示囊实性成熟性畸胎瘤,术后随访20个月无复发。文献检索到相关文献25篇共25例患儿,术前均行超声或者CT检查协助诊断,其中左侧隐睾14例,右侧隐睾11例,平均就诊年龄为22.6个月,肿瘤平均长径约为6.4 cm。25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3例行腹腔镜探查,1例行腹股沟切口,1例行腹股沟切口中转开腹,20例行开腹手术。术后病理提示成熟性畸胎瘤20例、未成熟性畸胎瘤2例、卵黄囊瘤2例(1例Ⅰ期、1例Ⅲ期)、胚胎性癌联合卵黄囊瘤1例。2例卵黄囊瘤术后均予以化疗。13例患儿得到随访,无1例复发。结论对于不可触及隐睾患儿,应常规行腹部超声或腹部CT以排除可能存在的腹腔内睾丸肿瘤。正常下降睾丸引起肿瘤以卵黄囊瘤多见,而腹腔内睾丸肿瘤以畸胎瘤多见,且多数为成熟性畸胎瘤。发现后及时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恶性肿瘤的,须辅以化疗,总体上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畸胎瘤 隐睾 睾丸肿瘤 腹腔镜手术
原文传递
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腹腔镜治疗11例 被引量:2
11
作者 胡伟泽 戴育坚 +2 位作者 刘震 叶彤 王英俊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腹腔或腹膜后囊性肿物患儿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59个月。患儿囊性肿...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9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小儿外科收治的腹腔或腹膜后囊性肿物患儿11例,其中男6例,女5例;年龄8个月~10岁,平均59个月。患儿囊性肿物9例来源于腹腔,2例来源于腹膜后,均于腹腔镜下行肿物切除术。结果11例患儿均于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术中均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60~21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5~30 mL,平均10 mL;术中均无患儿输血。术后住院时间3~8 d,平均5 d。11例患儿术后病理提示:成熟性畸胎瘤5例,副中肾管囊肿1例,回肠重复畸形2例,淋巴管瘤2例,肝囊肿1例。11例患儿术后随访7~51个月,平均20.9个月,无患儿病情复发。结论腹腔镜治疗小儿腹腔及腹膜后囊性肿物创伤小、恢复快,安全可行,疗效确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手术 腹腔肿物 腹膜后肿物 囊性肿物 儿童
原文传递
金双歧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被引量:14
12
作者 郑辉明 朱焱 +1 位作者 戴育坚 陈浩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3期309-313,共5页
目的探讨金双歧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 目的探讨金双歧对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炎症因子水平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9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60例行先天性巨结肠手术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金双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胃肠功能恢复指标、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前后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肠鸣音恢复时间及肛门排气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相近(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血清TNF-α、IL-8、hs-CRP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肠道微生物属水平相对丰度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双歧杆菌属、乳杆菌属、乳球菌属、拟杆菌属相对丰度高于对照组(均P<0.05),链球菌属、葡萄球菌属、梭菌属、沙门菌、鲍曼不动杆菌、瓦氏菌属、其他属相对丰度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肠道微生态Chao1指数及Shannon指数均升高(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治疗期间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相近(均P>0.05)。结论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后服用金双歧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肠道微生态结构及复杂度,安全性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双歧 先天性巨结肠 炎症因子 肠道微生态
原文传递
经脐单孔腹腔镜诊断和治疗未触及睾丸的隐睾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辉明 叶彤 +1 位作者 李善春 刘震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年第29期37-38,共2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未触及睾丸的隐睾中的应用。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18例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18例隐睾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17例在腹腔镜下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1... 目的总结和分析腹腔镜在诊断和治疗未触及睾丸的隐睾中的应用。方法2009年6月至2010年10月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18例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进行诊断和治疗。结果18例隐睾患儿均得到明确诊断,其中17例在腹腔镜下行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1例确诊为睾丸缺如。术后患儿睾丸下降均位于阴囊底部,无复发。17例B超随访6~12个月,睾丸位于阴囊底,B超观察睾丸血运正常,无萎缩、匝缩、腹股沟斜疝发生。结论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对小儿未触及睾丸的毖睾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刨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可作为未触及睾丸的隐睾患儿的首选诊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期睾丸下降固定术 腹腔镜诊断 单孔腹腔镜 治疗效果 隐睾 2009年 腹股沟斜疝
原文传递
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5例腹腔镜治疗体会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浩 孙小刚 +1 位作者 李殿国 陈维秀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4期1903-1906,共4页
目的探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保守治疗无效的SMAS患儿5例均行腹腔镜下屈氏韧带松解+十二指肠下移术,结合万方及PubMed数据库进行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SMAS)的临床特点和腹腔镜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保守治疗无效的SMAS患儿5例均行腹腔镜下屈氏韧带松解+十二指肠下移术,结合万方及PubMed数据库进行分析。结果5例SMAS患儿中男3例,女2例,年龄(12.4±1.4)岁,术前体重指数为(15.2±0.8)kg/m^(2),以呕吐、腹痛及消瘦入院,发病时长平均(8.4±7.8)个月,均顺利行胃镜检查、腹腔下屈氏韧带松解及十二指肠下移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时间为(66.0±10.7)min。术后1 d开始进食。1例术后4 d出现乳糜漏,经保守治疗11 d后治愈。1例术后10 d仍恶心,呕吐,予胸膝位后好转,未见其余短期并发症。术后中位住院时间7(6~22)d,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1(9~56)个月,均恢复良好,体重增加,1例轻度复发症状,保守治疗后缓解。检索到15篇经屈氏韧带松解术治疗的SMAS文献,治愈率40%~100%,仅1组病例治愈率在75%以下。结论腹腔镜下屈氏韧带松解+十二指肠下移术治疗儿童SMAS有其安全、有效、简便及微创的优点,可作为多数患儿的首选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 屈氏韧带松解 腹腔镜 儿童
原文传递
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坏死1例并文献复习
15
作者 胡伟泽 郑辉明 +3 位作者 刘震 叶彤 王英俊 戴育坚 《中国男科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6期110-113,126,共5页
目的 通过1例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病例,探讨儿童隐睾扭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13岁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并坏死患儿,表现为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左侧阴囊空虚,彩超提示左侧隐睾扭转不排除... 目的 通过1例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病例,探讨儿童隐睾扭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13岁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并坏死患儿,表现为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左侧阴囊空虚,彩超提示左侧隐睾扭转不排除。结果 患儿接受腹腔镜探查,根据探查结果行左侧精索、左侧隐睾切除术、左侧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病理提示:睾丸及附睾广泛充血、出血及梗死,精索脉管扩张、淤血、出血,符合睾丸扭转坏死改变。术后随访2年,复查阴囊彩超提示右侧睾丸正常、左侧腹股沟斜疝未见复发。结论 隐睾扭转临床上少见,腹腔型隐睾扭转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常常延误诊治,造成睾丸挽救率低。临床上如怀疑隐睾扭转,应尽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尽可能提高睾丸挽救率。应加强患儿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早期诊断隐睾并及时行睾丸固定术,以预防后期的隐睾扭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睾 精索扭转 腹腔镜检查 睾丸切除术
原文传递
新生儿睾丸扭转的早期干预效果及其必要性:11例分析
16
作者 陈浩 戴育坚 +4 位作者 孙小刚 张振华 王春田 陈维秀 王若义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676-680,共5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干预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处理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睾丸扭转的临床特点和早期干预的效果及其必要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22年6月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的病例资料。总结临床表现、超声检查结果、手术处理及随访结果。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11例新生儿睾丸扭转患儿中位入院日龄为2.6 d(1~5 d)。发现阴囊异常至入院的中位时间为12 h(1~120 h),均存在不同程度阴囊肿胀或硬肿表现,其中7例伴有皮肤青紫或发红的急性炎症体征,触诊可及睾丸样组织硬结。超声均显示患睾血流异常。11例患儿均在急诊全身麻醉下行阴囊切开探查,其中10例行患侧睾丸切除术+对侧睾丸固定术;另1例生后1 h入院者行患侧睾丸固定术,家属拒绝行对侧睾丸探查术。术中发现12睾扭转,鞘膜外扭转7睾,鞘膜内扭转3睾,另外2睾与周围组织粘连,无正常睾丸组织形态,扭转方向和角度已分辨不清;发生在左侧7例,右侧3例,双侧1例。此双侧病例术前诊断为左侧睾丸扭转,术中探查见左睾扭转坏死,予切除,右睾呈180°扭转,血运良好,予复位后固定;1例发现对侧睾丸发育不良且较游离给予固定。睾丸挽救率为2/12,包括生后发现阴囊异常1 h入院者的1睾以及双侧病例中的右睾。切除的10个患睾病理检查提示睾丸坏死,其中2个可见纤维化及钙化灶。11例患儿均未发生围术期并发症,阴囊切口愈合均良好,术后随访6~12个月,定期复查超声,保留睾丸及对侧睾丸均位于阴囊内,血供良好,无扭转、萎缩等异常。结论新生儿睾丸扭转临床少见,表现无特异性,睾丸坏死切除率高,但早期诊断和积极双侧阴囊探查是必要的,是挽救患睾和避免无睾症发生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索扭转 睾丸固定术 婴儿 新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